魏凱園?陳若雯
摘要: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對在愛情故事里癡情男子的形象進行了生動的書寫,《喬生》、《阿繡》、《阿寶》、《香玉》等故事里的男性主角身上都沉淀著蒲松齡對忠于愛情的男子的贊揚,從中可以反映出蒲松齡的愛情觀以及男性在封建社會里的地位。本文著重從癡情男性的分析入手,揭示出此類形象在發(fā)展中所具有的時代意義。
關鍵詞:《聊齋志異》;愛情故事;癡情男子;時代意義
學界對《聊齋志異》的人物研究都往往集中在花妖狐魅等女性形象上,馬瑞芳對《聊齋》中的愛情故事及其中女性的藝術魅力有系統(tǒng)的研究,而對于其中男性人物形象的研究還不多,研究范圍和深度都有待進一步擴展和挖掘。本文旨在從《聊齋》愛情故事中的癡情男子入手,深入分析研究癡情男子類型,揭示男性在封建社會的地位,以及所具有的時代意義,反其道而行之,彰顯女性在愛情中的弱勢地位。
一、癡情男子形象
愛情是文學作品中永不凋謝的主題。延續(xù)著愛情的迷人奧秘,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創(chuàng)造出唯美動人的愛情故事,女子的溫婉美麗、善良動人固然引人入勝,但男子癡情起來更使人為之心動。
(一)知己之愛
文學作品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紅顏知己”,蒲松齡也不例外,執(zhí)著功名幾十載,到頭來卻如人生一夢,誰能傾聽他內(nèi)心深處的話音?答案在作品中?!笆繛橹赫咚?,不以色也”?!哆B城》里的喬生表明自己堅決的態(tài)度:“相逢時,當為我一笑,死無憾!”[1](116)喬生把從未謀面的連城視為自己的紅顏知己,但兩人偶遇時, “知己”已經(jīng)升華為愛情。得知連城去世,喬生亦無所盼,戚然而死。癡情男子,無論是在陽間,還是在地府,都始終熱愛連城。正如湯顯祖所說: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2](1)在真摯的愛情面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封建等級被打得落花流水。經(jīng)受了生死的考驗,連城在還陽前,以身相許,還陽后,更是勇于反抗封建家長安排的婚姻,以死相逼,這和之前柔柔弱弱,只信天命的閨閣女子完全不同,造成前后性格鮮明對比的動力,就是癡情男子—喬生。篇末的異史氏說:一笑之知,許之以身,世人或議其癡;彼田橫五百人,豈盡愚哉。此知希之貴,賢豪所以感結(jié)而不能自已也。顯然,蒲松齡化身異史氏,覺察到喬生這樣因相知而不顧生死的癡情男子,世間雖然稀少,但是他身上的這種追求愛情的至死不渝精神應該得到提倡。《瑞云》中的瑞云相見賀省并贈詩一首:何事求漿者,藍橋叩曉關?有心尋玉杵,端只在人間。[3](461)以詩表達自己的心意。最終在蒲松齡的生花妙筆、奇思構(gòu)想之下,兩人終在一起。他們的愛情沖破了門戶之見、世俗的偏見,沖破了金錢和美貌設置的迷障。由此表達出作者對封建男性愛情觀新的審思。
(二)一見鐘情
一見鐘情的敘事視角是愛情故事里的主要元素。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上承湯顯祖的《牡丹亭》,下啟曹雪芹《紅樓夢》,將一見鐘情的愛情元素發(fā)揮得淋漓盡致。
《阿寶》里的孫子楚,對阿寶一見鐘情,化魂為鳥與阿寶時刻相依。說明孫子楚的相思病已經(jīng)無藥可救了,唯有阿寶同意婚事,才能拯救這個癡情的孫癡。最終以鸚鵡所銜繡履為信物,使得癡情男娶到了美嬌娘。從此,夫榮妻貴?!靶园V則其志凝”,正是孫子楚的性“癡”,志“凝”,造就了愛情荊棘路上為追求到心上人,穿越生死的癡男子形象。馬瑞芳教授將狐女阿繡視為聊齋最美女子,是外貌美與心靈美的結(jié)合體,但劉子固對肉體凡身的阿繡的癡情,也同樣感天動地。劉睹物思人:“以所市香帕脂粉等類,密置一篋,無人時,輒闔戶自撿一過,觸類凝思?!盵4](327)神志喪喪,最后在狐女的幫助下,劉找到真正的阿繡,完璧歸趙,成全了一對有情人。劉的病情與受相思之苦折磨的女子一樣:睹物思人,茶飯不思,拒絕心上人之外的任何人,甚至以死來反抗父母為自己準備的包辦婚姻。作為生活在封建體制達到最高峰的清朝人,蒲松齡筆下能有這樣做法的青年男子,值得給予重視。
蒲松齡塑造的癡情男子形象獨一無二,滲透其作為男性的愛情觀念。這同儒家所倡導的感化的力量風行草偃具有相同的功效,癡情男子成為世人追逐的目標,就會少一些負心漢的存在。作者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以文學視角塑造一個理想的愛情國度,這同作者所處的時代有緊密的聯(lián)系,“明清之際傳統(tǒng)思想文化觀念的新潮必然會直接間接地影響到他。”[5]承認人性欲望的合理性,沖破宋明理學對“欲”的壓抑,彰顯出時代文學的魅力。
二、癡情男性形象塑造的意義
《聊齋志異》中塑造了一系列的癡情男性形象,這些男性主人公身上所表現(xiàn)出來的堅韌、癡情、生死與共,正體現(xiàn)出反抗封建禮教制度和提倡女性意識覺醒的現(xiàn)實意義主題。
(一)反抗封建禮教制度
無論是癡情女子還是癡情男子,在追求自由愛情的道路上都遭遇到了封建禮教制度的阻礙。喬生是能為心上人剜肉的癡情漢,只是因為家境貧寒,不能與有錢有勢的王化成抵抗,唯有以死與連城相隨,這份相知相憐的愛情在經(jīng)歷生死之后,才見得彩虹,修成正果,最后結(jié)為夫婦。阿繡和劉子固的愛情亦是如此。他們沖破了傳統(tǒng)意義上的包辦婚姻,打破了傳統(tǒng),反映出了自由戀愛的文化思想內(nèi)涵,體現(xiàn)出“知己之愛”的真諦,與傳統(tǒng)的郎才女貌的觀念并不相同,這也是《聊齋志異》所體現(xiàn)出的獨特思想文化內(nèi)涵之一。賀生更是打破門第觀念,娶了妓女瑞云,狠狠的給了封建禮教一巴掌。
蒲松齡在《聊齋志異》里以狐鬼花妖等女性形象作為描寫的重點,贊揚女性的美。而兩情相悅的愛情中,男性是不可缺少的。對愛情執(zhí)著追求,敢于為所愛之人奉獻自己的真心,這才是正真應該提倡的男性觀,為此,蒲松齡對“癡情”之人大加贊揚。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明代陽明心學的影響:士人階層對封建禮教、封建倫理有了不同程度的批判,對封建禮教的束縛進行反思。所以,在作品中可以看到,那些背信棄義、喜新厭舊、始亂終棄、道德敗壞負心男子都沒有好下場,而癡情男子最后和心愛之人兩情相悅,牽手白頭。鮮明的對比中,可以想見蒲松齡的婚戀觀念。
(二)提倡女性意識的覺醒
清初蒲松齡寫的《聊齋志異》,是在以志怪傳奇為特征的文言小說中,最富有創(chuàng)造性、文學成就最高的作品。不能免俗于當時流行審美趣味的是,蒲松齡同樣在書中表現(xiàn)了文人書生的弱化。這些書生,以癡情男子為例,從其外表特征來看,大多屬白面書生型,手不能提,肩不能挑,缺乏男子漢應有的陽剛氣;從其際遇來看,大多無功受祿;從其性格來看,大多多愁善感、優(yōu)柔寡斷,缺乏與惡勢力反抗的勇氣。如《香玉》里的黃生面對白牡丹日漸枯萎,卻束手無策,只會“作哭花詩五十首,日日臨穴涕洟。”坐視愛人枯萎而死,表現(xiàn)出一種明顯的陰柔傾向。而陰柔傾向之源正是女性,男性形象弱化的同時,女性形象就會得到提升。身為妓女的瑞云,聰明機敏;白牡丹香玉無論自己是神、是鬼,至死不渝的堅定為愛情奉獻的決心,這些女子的真誠不比男子遜色,在沖破包辦婚姻、門第觀念、金錢等障礙時,女子的力量更是不容小覷,可以以死相抗,連城的勇敢行為是有力的說明。
三、結(jié)語
《聊齋志異》以描寫狐鬼花妖等女性形象著稱,但是男性形象,尤其是癡情男子形象的塑造,猶如一股清泉,滌蕩著男性世界的污濁,和女性的真善美相互掩映。而對于癡情男性形象的分析研究,可以更好的了解作者蒲松齡的內(nèi)心世界以及價值取向。當然,對于作者生活的時代背景、社會風向都會有幫助作用。
參考文獻:
[1][3][4]蒲松齡.聊齋志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2] 湯顯祖著.徐朔方.楊笑梅校注.牡丹亭[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
[5]傅滿倉.史國良.《聊齋志異》中癡人癡情[J].中國古代小說戲劇研究,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