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衣蕙帶
揚州八怪之黃慎:變廢為寶的華麗轉身
●荷衣蕙帶
黃慎(1687-1770),“揚州八怪”之一,他的詩文、狂草書法、繪畫被稱“三絕”。黃慎在清代人物畫家中可謂獨樹一幟,作畫時用筆迅速肆意,一氣呵成,決不重復。他的畫初看上去十分粗獷,但細細品味則意蘊豐富,逸趣百出。
黃慎原名黃盛,他的家就住在武夷山附近。他的父親年輕時讀過幾年書,算是略通文墨。他的母親曾氏家中環(huán)境尚可,所以也能識文斷字。一家人和樂融融,倒也幸福美滿。等曾氏又生了兩個女兒和一個兒子后,日子就愈見局促了。黃父為了養(yǎng)家糊口,就出門做起了生意。即便如此,家中也沒有閑錢來供黃慎讀書。
懂事的黃慎常常跑到學堂的窗下,偷聽先生講課,然后用樹枝在地上一遍遍練習先生課堂上教的字。就這樣過一段時間,細心的曾氏終于發(fā)覺兒子如此好學用功,她內心非常喜悅,于是每日一邊織布一邊教黃慎識字背詩。
轉眼黃慎已經(jīng)是14歲的少年了。這一年,黃父在湖南洞庭暴斃,使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
為了補貼家用,平時黃慎不僅要種地,摘野果,還養(yǎng)了幾只小鴨子。黃慎的弟弟黃達特別喜歡粘著哥哥,每天都和黃慎一起照顧這些小鴨子。小鴨子長的很快,一天天的羽翼豐滿,肥壯起來。曾氏看到鴨子長得差不多大了,就拿到集市換了些米。弟弟發(fā)現(xiàn)鴨子全不見了,立即號啕大哭,黃慎連忙找鄰居借了紙筆,仔仔細細地畫好記憶中鴨子的模樣,貼在弟弟的屋里。弟弟看到那些栩栩如生的小鴨子,立刻止住了哭鬧,轉悲為喜。
曾氏驚詫于兒子繪畫天賦的同時,立刻就想到了兒子的前途:黃慎如果能成為一名畫工,有一門養(yǎng)家糊口的手藝,一定比種地務農(nóng)強得多!于是,她四處托人給黃慎找了寧化縣城里專畫肖像的張畫師。
古時的手藝人都有一個不成文的陋習,就是信奉“教會徒弟,餓死師傅”,所以待徒弟大多苛刻,只讓做活,卻很少傳授技藝,張畫師也是如此。黃慎在張家的日子并不好過,每天都被安排許多的工作,連觀摩老師繪畫的時間都沒有。
日子緩緩,黃慎的心卻是焦慮的,他希望能早日學成手藝回家——家中的兩個妹妹因為病餓,已經(jīng)離開了人世。但是老師總不肯悉心傳授技藝,不知道這樣的日子什么時候能到頭……
生性忠厚的黃慎雖然每天都忙忙碌碌地工作,卻并沒有怨言,只要有一點時間總會反復觀看老師的作品,自己暗暗揣摩。經(jīng)過了很長一段時間,張畫師終于被黃慎的樸實勤奮感動,把自己這些年的繪畫經(jīng)驗傾囊相授。
結業(yè)回家的黃慎一邊繼續(xù)看著畫譜學習,一邊開始了鬻畫的生涯,一家人的溫飽總算有了著落。
曾氏知道兒子聰明好學,如果僅僅做一個畫匠,會耽擱天賦,于是她對黃慎提出來更高的要求:希望兒子在鬻畫的同時能刻苦讀書,做一個博學的畫家而不是畫工。
因為家貧,黃慎買不起用來徹夜攻讀的火燭,只能寄居在家鄉(xiāng)附近的一座廟中讀書。每到傍晚,黃慎就獨自來到佛殿,趁著殿中的長明燈讀書。寺中的高僧學養(yǎng)深厚,看到黃慎如此勤勉忠厚,打心底喜歡他,于是把自己的藏書諸如《毛詩》《史記》《漢書》等都悉數(shù)給黃慎借閱。因為有了高僧的指點黃慎的文學修養(yǎng)提高得很快。
為了進一步提高自己的繪畫技藝,黃慎決定要再拜一位老師。他選定的老師是同郡的著名人物畫家。因為無人引薦,想要見到這位名畫家并不容易,黃慎在門外苦苦守了幾日,才在門外遇到送客的畫家。得知黃慎拜見他的誠意后,畫家請他到家中敘談。兩人聊得很投機,于是畫家便留黃慎在家中學習,但是只是以朋友相待,沒有正式收黃慎為弟子。
如此一待就是兩年。畫藝精進的黃慎人未到家,名氣卻已經(jīng)傳到了家鄉(xiāng)寧化。學成回家后,前來求畫的人絡繹不絕,家中的日子漸漸好轉。這時黃慎已經(jīng)是26歲的大齡青年,他這才娶妻張氏?;楹?,為了一家人能有更好的生活,黃慎決定外出鬻畫。
雍正三年(1725年),在朋友的勸說下,他來到了揚州。當時,揚州的經(jīng)濟與文化都處在一個空前繁榮的時期,聚集了許多一流的文人畫家,想要在此地打開局面,并非易事。果然,黃慎精心繪制的畫作,居然無人問津。
而路過的揚州八怪之一的汪士慎看出黃慎的畫功力非凡,只是略顯匠氣,缺少了一些文人氣,于是特意前來結識,和他一起切磋畫藝。汪士慎又介紹了一位書畫商,他們一致建議黃慎改變風格,化工為寫,以適應時代風氣。黃慎經(jīng)過深思之后,開始閉門看書,練字,偶爾出門轉轉,竟然一幅畫也不做了。
一次,黃慎在荒郊散步時無意中看到,亂木中有一棵樹上長了一個碩大的木瘤,獨具慧眼的他,察覺出木瘤的紋理異常流暢美觀,于是將木瘤取下,雕刻成一個精美的癭瓢。癭原本是樹木的病瘤,屬于廢棄的東西,但是,經(jīng)過了精心地雕琢,就可以華麗麗地變廢為寶了??粗`瓢,他想到了自己:自己不也像是這木瘤一樣嗎?出生在貧瘠的家庭,沒有受過一天正式的教育,雖然也有天生的美麗的肌理,但是,要想成為一件稀世珍品,必須經(jīng)過苦難的打磨,才能煥發(fā)出驚世的神采。于是他為自己取了一個號“癭瓢子”,立志要華麗轉身,驚艷世人。
黃慎想到的方法是“以書入畫”。有了明確的方向后,黃慎開始每日解衣磅礴,筆耕不輟。如此,經(jīng)過了幾個月的探索,他找到了草書入畫的方法。他的畫也終于打開了市場,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熱銷起來。
有了積蓄后的黃慎,首先把母親接到揚州,打算長期在此鬻畫。
在此期間,獨辟蹊徑的黃慎也揚州八怪中的鄭板橋等人相識,相惜,他不僅在揚州家喻戶曉,名滿天下。而黃母在揚州住了八年,因為年邁思鄉(xiāng),堅持要返歸故里。于是孝順的黃慎也和母親一起回到了家鄉(xiāng),侍奉在母親左右。等黃母過世后,黃慎不僅請名家為母親寫了銘文,還申請為母親立了牌坊。這幾乎花光了黃慎的所有的積蓄,為了生計,他又開始了周游鬻畫的生活。
再次來到揚州的黃慎,已經(jīng)65歲,當年的老友們走訪下來,大多老病殘歿,已經(jīng)不見了當年的風采。這令他神傷不已。
幸好,不久之后,乾隆南巡,揚州城熱鬧非凡,文士名流也異?;钴S起來。黃慎常常被邀請去參加各種雅集盛會,也漸漸平復了內心的傷痛。
落葉總是要歸根,乾隆二十三年(1757年),已經(jīng)72歲的黃慎又回到了家鄉(xiāng)。
晚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把平時寫下的千余首詩刊付梓。那還是刻板印刷的時代,出一本書的費用非常高,寧化知縣得知黃慎想要刻印詩集,就有心想幫助他,特意囑咐黃慎把手稿先送來看一下。
看完手稿,知縣心潮澎湃。在自己的轄區(qū)內,能有這樣一位奇人真是一件幸事!于是,第二天,知縣親自跑到黃慎家策劃出書的事情,商定好由他親自編刪作述,然后兩人分別去籌集出版用的資金。一直到乾隆二十八年,《蛟湖詩鈔》初刻刊印。知縣還特意設宴慶賀,席間,黃慎作畫多幅來答謝。
最后的幾年,黃慎一直在家鄉(xiāng)鬻畫授徒,從未停下手中的筆,直到離世的那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