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鳳
小時候,家里人口多,食不果腹,喜歡看《水滸傳》,看了幾遍也主要是為了看里面的各種吃,梁山好漢大口喝酒大口吃肉的豪放很是讓我心儀,看得直流口水。后來能吃飽飯了,再讀《水滸》,就對宋江發(fā)配江州時各種魚的吃法感興趣了。
說起古人里的吃貨,簡直是不勝枚舉。比較有名的當(dāng)屬西晉吳人張翰,在洛陽做官時,“因見秋風(fēng)起,乃思吳中菰菜、莼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志,何能羈宦數(shù)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這是標(biāo)準(zhǔn)的吃貨做派。
當(dāng)然,吃貨都是有傳承的,上溯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不能不提鄭國的公子宋,這位吃貨每次有好食吃,事先必定會食指跳動,每次必應(yīng)驗。所以后來留下一句成語,遇到好吃的必稱“食指大動”。那天,他與朋友上朝前,食指忽的又動起來,他得意地向朋友炫耀:“今日必有美食?!惫唬?dāng)天鄭靈公得了個200多斤的大王八,要分賜諸臣。公子宋得意之下,就把這食指的預(yù)兆匯報了鄭靈公。沒想到鄭靈公有點任性,在分食王八肉時,故意讓廚子少做了一份,就是不讓他的食指靈驗。
公子宋大怒,就跑到鄭靈公跟前,在靈公碗里搶了塊王八肉吃,還得意洋洋地炫耀:“這下我的食指靈驗了吧?”這還不算,公子宋為了防止鄭靈公記仇,干脆派殺手殺了鄭靈公。你看,為了一塊王八肉,竟然鬧出了人命,可知這吃貨為了吃,是會不顧一切的。
同是吃貨,但吃貨的食量不盡相同,有比較才有鑒別?!堵膱@叢話》里有一段故事,叫做“南州逸事”。那上面記載徐乾學(xué)和張玉書上朝,非常有趣。大概清朝的慣例,大臣在上朝之前必先吃飽。徐乾學(xué)是大司寇,善飲啖,每早入朝必先吃飽。他吃的東西之多,可謂嚇人!他要吃實心饅頭50個、黃雀50只、雞子50枚、酒10壺,這樣,他便可以整日不饑了。讀到這段的時候,我都有點懷疑他是不是真的能吃這么多,不過書里沒說他的身高是多少,聯(lián)想一下電視上的大胃王比賽,倒也有可能。
張玉書是相國,他和徐乾學(xué)同在一起上朝,便恰巧相反。張玉書,字素存,江南丹徒人。做了20年的太平宰相。他秉性淡薄,不食肉,夜臥未嘗解去他的衣服,辨色即起。他是古貌清癯,食量很少。他每次上朝只吃山藥兩片、清水一盅,便可以整日不饑了,這樣淡泊自甘的宰相歷史上還真不多。
讀到《閱微草堂筆記》,便想到清代的紀(jì)曉嵐了。曉嵐名昀,一字春帆,晚號石云,直隸獻縣人。他的身體很強健,每天吃肉的量可以有5 kg之多,活到80歲才壽終正寢,這歲數(shù),放到現(xiàn)在,也算是高壽了。因為他能活到80歲,所以他能把《四庫全書提要》《簡明目錄》著成。能吃還長壽,真是讓人羨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