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票據法》第十條引起了學界激烈的討論,是予以廢除還是保留?是違背了無因性還是一種無因性相對性的體現(xiàn)?針對《票據法》第十條引發(fā)的爭議,本文認為有必要在結合我國實際情況的基礎上給予其一個新的釋義,以緩解現(xiàn)在對《票據法》第十條的劇烈爭論,在新的釋義下第十條在我國仍然有其適用性和獨特意義。
關鍵詞 無因性 票據 誠實信用
作者簡介:王璐瑤,南昌大學法學院本科生。
中圖分類號:D922.28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3.186
一、法條理解
《票據法》在第十條中這樣規(guī)定:“票據的簽發(fā)、取得和轉讓,應當遵循誠實信用的原則,具有真實的交易關系和債權債務關系。票據的取得,必須給付對價,即應當給付票據雙方當事人認可的相對應的代價。”
簽發(fā)、取得和轉讓也就是票據的出票行為和背書轉讓行為,也就是票據關系,交易關系和債權債務關系即票據的原因關系?!镀睋ā返谝粭l的規(guī)定確定了票據的出票和背書轉讓行為必須以票據原因關系的真實存在為前提,并且這個原因關系是交易關系和債權債務關系。該條第二款可以理解為票據的取得,雙方當事人應當給予相應的對價。但同時《票據法》第十一條也規(guī)定了例外情況,即可以通過稅收、繼承、贈與等情況無償取得票據。
二、《票據法》第十條的爭議
(一)第十條與票據無因性相矛盾
這部分學者的觀點在于,該條的規(guī)定是與票據的無因性相違背的。票據的無因性,即票據關系與票據的基礎關系相分離。但是第十條卻是一種有因性的規(guī)定,應當予以廢除。
對于第十條第一款,筆者的觀點是,在立法者最初立法的時候,是考慮了當時金融市場的通貨膨脹,在最初的確是有違無因性的理論,但是不能全盤否定。在現(xiàn)代票據的實施中,法律本身并沒有對違反第十條的后果做出規(guī)定,說明在法律的實施過程中,立法者已經認識到了條文的規(guī)定存在問題,并且在實踐中,仍然是堅持票據的無因性。另一方面是,如果對該條文理解為是對交易關系和債權債務關系的“真實性”的強調,以及對于誠實信用原則的遵守,按照這種角度理解,其與無因性不相沖突。仍然有其存在的意義與價值。
(二) 第十條是票據無因性的例外
持該觀點的學者認為,票據的無因性不是絕對的,而是一種相對的無因性,存在例外情況。如果票據的當事人是直接收受票據的當事人,那么票據的原因行為會直接影響票據行為,那么在這種情況下,只能把第十條理解為無因性的例外,而不是對無因性的否定了。
筆者認為,這一觀點有可取之處,但是總體來說有以偏概全的嫌疑。首先,票據的無因性的確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票據的原因關系和票據關系“以分離為原則,以牽連為例外”,這一點筆者予以贊同。但是單單從票據的當事人是直接收受票據的當事人等特殊情況就認為第十條是對無因性的例外規(guī)定有些以偏概全,論據不夠充分。
(三) 第十條結合了當時中國經濟情形
采這一觀點的人認為,當前中國票據流通的較少,應當更多地考慮票據安全性,所以本條的規(guī)定對于保障交易的安全具有現(xiàn)實的意義,應當暫時將第十條予以保留。
在第一個觀點的論述中,筆者已經闡述了第十條的規(guī)定與無因性是不相沖突的。其次,筆者認為,雖然說當前中國金融體制的現(xiàn)狀是票據的流通度不夠,但是立法者在立法時應當具有預見性,不能僅僅根據當前票據的流通少,就不重視票據的流通性和效率。票據作為一種支付手段,隨著國家經濟的發(fā)展,必然會流通速度越來越快,立法者肯定能預見到這一點。因此,這種認為第十條的規(guī)定是更多的考慮到交易的安全的觀點是不合理的。
(四) 第十條是宣示性條款
因為《票據法》并沒有規(guī)定如果票據的簽發(fā)、取得和轉讓如果不存在真實的交易關系和債權債務關系會有什么后果,而且本條強調的是對誠實信用原則的遵守,所以只是一種宣示性的規(guī)定,不具有實際意義。
筆者認為,這樣理解違背了法的作用,法律不能只作為一種宣示和呼吁,法律具有強制性,如果將此條理解為一種宣示,則違背了法的強制性的約束。那么這樣的法律又有什么實際作用呢?法律必然不能為一種宣示,而是保護當事人權利的依據。所以上述理解有些不妥。
三、對第十條新的理解
筆者在上述的評析中,已經闡述了主要的觀點。《票據法》的第十條是否還有存在的意義,是否在當前中國還具有法律適用性?答案是肯定的。在立法之初,筆者承認,《票據法》第十條的規(guī)定的確是考慮了當時1993-1995年通貨膨脹的實際情況,要求票據的簽發(fā)、取得和轉讓必須要有真實的交易關系和債權債務關系。但是在《票據法》本身的法條中,實際上沒有對違反第十條的后果做出規(guī)定,并且最高人民法院事后在《關于審理票據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又規(guī)定:“票據債務人以《票據法》第 10條、第21條的規(guī)定為由,對業(yè)經背書轉讓票據的持票人進行抗辯,人民法院不予支持?!边@說明了在后來的實施中,立法者認為仍然應當堅持票據的無因性。雖然說立法者在立法之初的規(guī)定違背了無因性,但是網絡證券的發(fā)展,使得實體票據也會逐漸退出歷史舞臺,暫時沒有修改《票據法》的必要。所以,筆者認為,可以轉換一個角度來理解《票據法》第十條,使之仍然有存在的意義與價值。因此,可以把《票據法》的第十條理解為對交易關系和債權債務關系的“真實性”的強調以及對于誠實信用原則的遵守。也就是說,票據的簽發(fā)、取得和轉讓,如果具有交易關系和債權債務關系,就必須是真實的,但是沒有強調一定要有交易關系和債權債務關系。同時,條文將“應當”限定在遵守誠實信用原則之前,也體現(xiàn)了立法者對于誠信、真實的重視。而不是將應當限定在了交易關系和債券債務關系之前。再者,如果將交易關系和債券債務關系的存在作為票據簽發(fā)、取得和轉讓的前提,那么如何解釋通過贈與、繼承等不以交易關系和債權債務關系為基礎關系的票據的取得和轉讓?所以通過這樣的理解《票據法》的第十條在當前的情況下仍然具有意義和適用性。
四、在新視角下看第十條的意義與適用性
(一)意義
1.有利于貫徹誠實信用原則:
民法中,誠實信用原則可謂是霸王條款,而《票據法》作為民法的分支學科之一,也應當重視誠實信用原則。誠信對于票據的流通十分重要,否則也會導致金融市場的混亂。比如,A簽發(fā)支票給B,B遺失了票據被C撿到,C找銀行提示付款,在這種情況下B很會因為A沒有實際給付價款而拒絕履行義務。所以,如果不堅持誠實信用原則,將導致票據市場的混亂,也無法保障票據的無因性,所以,該條規(guī)定對于貫徹民法中的誠實信用原則尤為重要。
2. 防止票據違法行為,維護交易安全:
在新的理解下,可以將“具有真實的交易關系和債權債務關系”理解為不是一定要以交易關系和債權債務關系為要件,而是如果原因關系是交易關系和債權債務關系,一定要具有真實性。如果A與B有一筆貨物交易,A事實上是一種票據詐騙行為,在銀行沒有存款的情況下簽發(fā)一張空頭支票給B,B給付了貨款,在事后提示付款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為空頭支票。在這種情況下,雙方當時人沒有真實的交易關系,法律是不予支持的,所以說,法條對真實性的強調有利于防止票據違法行為,維護交易安全。
3.可以起到法律銜接作用:
由于在當時的情況下制定的《票據法》第十條是考慮到當時通貨膨脹的實際情況,所以具有滯后性。在實際應用中不是按照第十條的規(guī)定來具體實施。但是隨著網絡化證券的發(fā)展,暫時沒有修改《票據法》的必要,所以轉換一個角度來理解第十條的規(guī)定可以很好的對第十條作出解釋,維護法律的權威性。在目前著這種爭議的環(huán)境下,起到很好的銜接作用。
4.規(guī)避銀行的信用風險:
通過對真實的債權債務關系和真實的交易關系,以及誠實信用原則的要求,有利于銀行規(guī)避信用風險。如果票據的雙方當事人不具有真實的票據關系,A簽發(fā)商業(yè)承兌匯票給B,B向銀行提示承兌并提示付款,銀行付款后,B實則未向A履行對價義務,A無足夠資金向銀行還款,那么銀行的墊款就有一種信用風險,這對于金融機構也是十分不利的。所以,通過真實性和誠實信用原則的規(guī)定,有利于銀行規(guī)避這種風險。
(二)法律適用性
在立法之初,當時的規(guī)定主要是考慮到通貨膨脹的實際情況,但是當前中國已經不再是之前那樣的金融形勢,所以,這種考慮下的第十條已經不具有法律適用性了。在新的理解下,不可否認的是第十條在當前的中國仍然具有適用性。
結合當前的金融體制來看,第十條的規(guī)定實際上是對融資性票據的限制。融資性票據是指票據持有人通過非貿易的方式取得商業(yè)匯票,并以該票據向銀行申請貼現(xiàn)套取資金,實現(xiàn)融資目的。在匯票到期后,銀行很可能會面臨因出票人兌付違約而導致的信用風險。但是,如果銀行選擇去承兌這種票據,能夠增加銀行的存款,增加中間收入。所以很多銀行實則是為了追求業(yè)務指標而不顧信用風險,在這種情況下,《票據法》第十條就發(fā)揮了效用。在新的解釋下,如果票據的原因關系時交易關系和債券債務關系,那么這種債權債務關系必須具有真實性。而恰好這種融資性票據大部分都是通過提供虛假合同的方式來取得商業(yè)匯票。那么根據《票據法》第十條的新的理解,雙方當事人的交易關系應當是真實的,在這種提供虛假合同的不真實的原因關系下,銀行應當予以實質審查,然后對于符合的第十條的不予以承兌和貼現(xiàn)。所以,在這種金融市場環(huán)境下,在新的解釋下,《票據法》的第十條在中國仍然有其適用的意義與價值。
五、第十條的缺陷
(一)未規(guī)定違反第十條的后果
《票據法》對于違反第十條的規(guī)定有什么后果沒有作出規(guī)定,沒有說這種票據就是無效的,所以這也是有些學者認為第十條只是宣示性條款的原因。法律如果表示禁止一項行為,但是卻沒說明從事這種行為的后果,那么很容易使一些投機取巧的人鉆法律的漏洞,所以在這一點上,較為不合理。
(二)具有歷史性與滯后性
在上文中,筆者已經說明第十條的產生是在當時通貨膨脹的情況下寫入法律中的,然而當時的金融市場的情況已經不存在,法律不能僅僅是為了調整短時期的情況而應運而生,應當有更長遠的考慮。再者,即使是通過新的理解是第十條不那么矛盾,但是這也只是短時間的過渡性理解,這個條文的滯后性是顯而易見的。
(三)訴訟中援引此條則十分不利
在訴訟中,如果當事人援引此條規(guī)定,對于繼承或者是贈與這種沒有真實的交易關系和債券債務關系的票據主張無效,那么對于持票人來說,權利無法得到保障,說以這種規(guī)定有不合理性。
(四)第十條的第二款的規(guī)定過于絕對
第十條第二款規(guī)定的過于絕對,“必須給付對價”,但是第十一條就做出了例外規(guī)定“因稅收、繼承、贈與可以依法無償取得票據的,不受給付對價的限制”。所以,如果在第二款后加上“法律另有規(guī)定的除外”的但書規(guī)定,就能夠使法條不那么生硬。
六、結語
《票據法》第十條的規(guī)定是順應當時通貨膨脹的經濟形勢而做出的規(guī)定,以現(xiàn)在的角度看,的確不具有合理性,但是給第十條一個新的解釋,認為其更注重的是真實性和誠實信用原則的強調,那么在當前的形勢下可以起到一種過渡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李楠.我國通貨膨脹的形成機理分析與傳導機制檢驗.吉林:吉林大學.2011.
[2]林毅.對《票據法》第十條的一點意見.中國法學.1996(3).
[3]張旭娟.也談對《票據法》第十條的一點意見——兼與林毅同志商榷.中國法學. 1996(4).
[4]陳雪平.談談對票據無因性的辨證認識——也談對我國 《票據法》第十條的看法. 大慶高等??茖W校學報.1999(1).
[5]王一軻.從金融法視角論 “票據真實交易背景原則”的存廢與變革.北京:中國政法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