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彪
[摘 要]油田注水開發(fā)到一定程度后,油、水在油層內部的分布將發(fā)生變化,這時控制石油分布的構造因素已不再是常規(guī)構造圖所反映的構造形態(tài),而是微構造形態(tài)起主導作用。
[關鍵詞]構造 驅油特征
中圖分類號:TN9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6)29-0142-01
1、王26-1斷塊棗V油組微構造類型
通過對王26-1斷塊孔一段棗V油組的微構造研究,發(fā)現王26-1斷塊棗V油組有以下6種主要的微構造類型:
小高點:圖1-1a是王26-1斷塊棗V1-2小層W26井附近形成的一個幅度在15m左右的構造小高點。
斷鼻構造:圖1-1b是王26-1斷塊棗V1-2小層G68-38井所在的由鼻狀構造與北邊的F1斷層封隔而形成的。
鼻狀構造:圖1-1c是王26-1斷塊棗V7-1小層在斷塊內大的單斜構造背景下,局部形成的一個外延的構造高部位,從而形成一個小型鼻狀構造。
小階地構造:圖1-1d官70-44井的左邊為棗V7-1小層的小階地構造。
小向斜構造:圖1-1e為王26-1斷塊棗V1-2小層中的一個小向斜構造。
小凹槽構造:圖1-1f為王26-1斷塊棗V7-1小層中的一個小凹槽構造。
2、王26-1斷塊棗V油組微構造特征
根據王26-1斷塊棗V油組微構造研究,不同小層的微構造具有一定的繼承性,相鄰小層的微構造特征變化不大,只是棗V的頂底界由于受到不同斷層的影響,棗V的頂底小層的微構造特征有較大差異。
對于棗V頂面的棗V1-2層,總體構造格局為被斷層切割為多個小斷塊,各斷塊自北向南海拔依次降低。最北邊的G67-45所在小斷塊表現為一中間高,兩邊低的背斜特征,高點在G67-45井和G68-48井之間;G66-40井西邊的斷塊由于缺乏井點數據控制,其構造主要來源于地震解釋,微構造的精度較低,表現為自北向南的一單斜構造;王26-1井所在的斷塊內出現了兩個負構造。比較重要的微構造高點有G70-46井和G68-38井附近的斷鼻構造、W26井附近的小高點、G67-45井附近的微幅度背斜。
棗V底面的棗V7-1層,其總體格局也是被斷層切割為多個小斷塊,各斷塊自北向南海拔依次降低,但各斷塊內部構造特征與棗V頂面差別很大。比較重要的微構造高點有G69-43附近的鼻狀構造、G69-49處的小高點。
3、微構造與剩余油分布關系
從微構造的類型和驅油特征分析,王26-1斷塊剩余油的分布主要在以下幾個微構造單元:
(1)斷塊內小高點:主要位于王26-1斷塊內正向微構造的高部位,如小背斜的高部位、小斷鼻靠近斷層一側及某些局部高點部位,此外斷塊負向構造單元翹起部位在負向單元內也可形成局部高點,但其剩余油富集程度總體上要比正向微構造的高部位要低。
(2)斷塊內小鼻狀構造的凸起部位:小鼻狀構造盡管其規(guī)模不大,但總有一定的延伸范圍,在小鼻狀構造凸起部位也是剩余油富集的有利地區(qū)。
4、結語
對王26-1斷塊微構造的研究在今后生產科研中仍需不斷地積累資料,結合動態(tài)生產情況進行深入研究。根據王26-1斷塊目前微構造研究成果,微構造將在調整注采井別、井網調整、優(yōu)化射孔層段三方面為油田下一步的開發(fā)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 李興國,對微型構造的點滴新認識[J].石油勘探與開發(fā),1995年01期.
[2] 俞啟泰,關于剩余油研究的探討[J].石油勘探與開發(fā),1997年02期.
[3] 何琰,余紅,吳念勝,微構造對剩余油分布的影響[J].西南石油學院學報,2000年01期.
中國科技博覽2016年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