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種植結構調整中尋找農資商機
當前,糧價下跌,種地掙錢越來越難。“該如何種地”這不僅是農民要考慮的問題,也是每個農資生產廠家和經銷商應該重視的問題。
日前,在魯西地區(qū),部分農資經銷商轉變經營模式,通過幫助農民調整種植結構,從中創(chuàng)造了新的商機。近兩年,雖然玉米、小麥收購價格下降,而花生行情一直不錯,花生米、花生油、花生殼、豆粕、豆餅都能賣個好價錢。一些農資經銷商通過倡導、引導農民改變以往的種植結構,讓農民將夏玉米改種花生,并提供“保姆”式的全程服務,從花生品種到配方肥料、播種機械,一直到花生的中后期田間管理。秋收后,農民一算賬,每667平方米產400千克花生,效益是種玉米的3倍。這樣一來,不但種地效益高了,而且連作障礙減少,土壤得到了改良,化肥農藥用量也跟著下降。
站的角度不同,想的問題不同,出路就不同。農資人以往多數關注的是產品的銷量,關注的是自己的利益,農民種地和自己完全是兩回事。而通過引導農民調整種植結構,拓寬農資服務范圍,拉長農資盈利鏈條,就不愁沒有客戶、沒有錢賺。
這給我們的啟示是,在行業(yè)低迷不景氣的情況下,農資人應該跳出農資看農資,跳出經營搞經營,站在農民的立場上,與農民實現(xiàn)利益捆綁。要從關注農資產品到關注種植作物,從關注產品結構到關注種植結構,引導農民種植適銷對路和附加值高的作物,通過給農民提供各類信息、推廣良種和肥料套餐,讓農民真正增產增收。在為農民創(chuàng)造價值的同時,創(chuàng)造農資人生存與發(fā)展的新天地。
(張立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