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春峰
(杭州師范大學(xué) 人文學(xué)院,杭州 311121)
YAN Chun-feng
(School of Humanities,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1121, China)
歷史文獻(xiàn)整理研究
俞樾函札收件人訂補(bǔ)
顏春峰
(杭州師范大學(xué) 人文學(xué)院,杭州 311121)
俞樾函札收件人的確認(rèn)是重點,也是難點,張冠李戴或不知不詳則嚴(yán)重妨礙了對函札史料的認(rèn)知。俞樾函札整理中有5位誤釋者應(yīng)予訂正:“李古漁”不是湖南新化人李洵,也不是廣西永福人李洵,而是江蘇上元人李濱;“鐵花”不是胡適父親胡傳,而是官至金華知府的馮譽驄;“純伯”不是姚文倬,而是陸心源之子陸樹藩;“米生(米孫)”不是蔡匯滄的小名,而是童寶善的號;“江小云”不是子虛烏有的江人驥,而是浙江錢塘人江清驥。有4位未知者應(yīng)予確認(rèn):“瀾江”是俞樾門生蔣清瑞,“子英”是光緒元年恩科舉人施則敬,“茂文”是時任蘇松督糧道的英樸,“梅仙”是俞樾門生鄔梅仙。有8位未詳者可予補(bǔ)充:“孟蘭艇”是時任詁經(jīng)精舍監(jiān)院的孟沅,“陶柳門”是時任太倉州州同的陶甄,“王韜甫”是時任軍機(jī)章京、官至太常寺少卿的王彥威,“許榴仙”是曾任無錫知縣的許國瑞,“朱玉圃”是曾任撫州知府、江西候補(bǔ)道的朱澄瀾,“趙君宏”是趙烈文次子趙寬(1863~1939),壽錫恭生卒年為1863~1927年,王同是俞樾門生,時任詁經(jīng)精舍監(jiān)院。
俞樾 俞曲園 春在堂尺牘
收入《春在堂尺牘》、流入日本、散見國內(nèi)圖書館以及拍賣市場的俞樾函札,近十年來陸續(xù)得到整理考釋,以張燕嬰《俞樾函札輯證》*張燕嬰:《俞樾函札輯證》,南京:鳳凰出版社,2014年。集大成,成績斐然。由于函札收件人(上款)往往稱字號,甚至用字號的諧音字、異體字、形近字以及簡稱,與姓名難以對應(yīng),或其生平與生卒年一時難覓。茲就目力所及,試作訂正與補(bǔ)充。
1. 日本早稻田大學(xué)所藏俞樾“與李古漁明府”函札,整理者釋“李古漁”為李洵:“李古漁:名洵,廣西永福人。道光十四年(1834)舉人,官云南永平縣知縣。著有《松窗馀事草》。”*王寶平:《早稻田大學(xué)所藏俞曲園遺稿〈春在堂尺牘七〉》,《文獻(xiàn)》2006年第1期。所藏俞樾“與李古漁別駕”函札,整理者補(bǔ)釋:“李古漁,李洵,原名壯庚,字古漁。廣西永福人。道光十四年(1834)舉人,官云南永平縣知縣。著《松窗馀事草》八卷?!?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498頁。兩處介紹大同小異,可能都受了《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的誤導(dǎo),*雜糅了兩個李洵:《松窗馀事草》作者李洵是湖南新化人,尋霖、龔篤清編著《湘人著述表》:“李洵,字少泉,清新化人。由貢生敘寧遠(yuǎn)學(xué)官?!端纱扳挪荨钒司?,清光緒九年(1883)舂陵學(xué)署刻本?!?尋霖、龔篤清編著:《湘人著述表》,長沙:岳麓書社,2010年,第378頁。傅熊湘《鈍安脞錄》卷二《李少泉》說《松窗馀事草》“為新化李洵少泉著。洵嘗及湘皋之門……嘗為寧遠(yuǎn)學(xué)官,扼于一第,抑郁不得志,故頗多憂憤不平之鳴”。*顏建華編校:《傅熊湘集》,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453頁。而道光十四年中舉、曾官云南永平知縣、原名壯庚字古漁的,是廣西永福人李洵。俞樾函札是致“李古漁”,這就排除了字少泉的湖南新化李洵;“別駕”是通判,廣西永福李洵僅為知縣,不宜稱“別駕”。今檢俞樾曾為李古漁《說文解字本義訓(xùn)類》作序:“上元李君古漁,精于小學(xué),于許氏之書致力尤深,著《說文解字本義訓(xùn)類》一書?!?俞樾:《春在堂全書》第4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年,第457、336頁?!吧显笔墙瓕幐焦h,今屬南京市,這就排除了廣西永福李洵。字古漁的李濱,詳見于繆荃孫等纂《江蘇省通志稿》卷五七《人物志下·江寧府》:“李濱,字古漁,上元人……援例為浙江通判,……署溫州通判,充杭州江干保甲總巡,署金華通判,統(tǒng)浙東巡江水師,所轄自錢塘江至衢郡常山,凡七百里?!鲇螝w化城,過開封,主圖書館。……所著書凡二百余卷,已刊者《中興別記》六十一卷,《說文解字本誼》二十六卷,《草說》十五卷,《急就草法考》九卷,《偏旁考》二卷,《記中興事堂文叢》四卷,《續(xù)》一卷,《詩稿》四卷,《雜彩詞》一卷,《夢榴堂簡稿》十卷,《余稿》十卷,筆記雜著各若干卷。……濱以儒者,淹貫經(jīng)史,而能兼吏才,解兵事,顧所遭非偶,侘傺以終,時論惜之?!标愑裉谩吨袊F(xiàn)代人物名號大辭典》列李濱字號“字古余,又字古愚,號少堂,一號青士,室名玉煙堂、夢榴堂”,定其生卒年為1855~1916年。*陳玉堂:《中國近現(xiàn)代人物名號大辭典》,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338頁。
2. 上海圖書館所藏俞樾致“鐵花公祖仁兄年大人閣下”,整理者認(rèn)為“鐵花”就是字鐵花的胡傳(1841~1895)。*周德明、黃顯功主編:《俞曲園手札》,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11年,第357、364頁。但這一解釋與“公祖仁兄年大人”稱謂不符:“公祖”是對知府以上地方官的尊稱,胡傳終身未曾到此高位;“年”即“同年”,“年大人”是對鄉(xiāng)試會試同榜登科者的尊稱,1865年的秀才胡傳絕不可能被1850年的進(jìn)士俞樾稱作“年大人”;*致俞樾“曲園仁兄年大人侍史”函札,自稱頡剛,顯然是曾紀(jì)澤。周德明、黃顯功主編《曲園所留信札》,亦誤作胡傳,上海:上??萍汲霭嫔纾?011年,第328頁?!队衢泻嬜C》根據(jù)札中“弟因老母倚閭”準(zhǔn)確判定“此札作于同治十二年(1873)俞樾迎其母姚太夫人歸吳養(yǎng)老至光緒四年(1878)八月十四日俞樾母去世之間”,*張燕嬰:《俞樾函札輯證》,第98頁。而胡傳此時段還在安徽績溪老家,多次參加鄉(xiāng)試皆未中舉,1881年才搭船自上海去天津轉(zhuǎn)北京追隨吳大澂。*歐陽哲生編:《胡適文集》第一卷《鈍夫年譜》,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8年,第443~507頁。這位既做知府又是同年的“鐵花”,在俞樾詩中可以找到:《長沙歐陽泰,馮氏之青衣也,能詩文,以所著〈泥中吟〉見余于俞樓,因賦四絕句贈之》“大小馮君如見問”自注:“謂馮展云前輩、鐵花同年?!?俞樾:《春在堂全書》第5冊,第112頁?!按笮●T君”用《漢書·馮奉世傳》馮奉世之子馮野王、馮立兄弟先后為上郡太守典故,“馮展云前輩、鐵花同年”指廣東高要人馮譽驥(1822*朱彭壽編著,朱鰲、宋苓珠整理:《清代人物大事紀(jì)年》,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年,第1175、1200頁?!??)、馮譽驄(1825*朱彭壽編著,朱鰲、宋苓珠整理:《清代人物大事紀(jì)年》,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年,第1175、1200頁?!??)兄弟:馮譽驥,字仲良,號展云,道光甲辰進(jìn)士,改庶吉士,授編修,官至陜西巡撫;馮譽驄,字叔良,號鐵華,道光甲辰舉人,歷官金華知府。*徐世昌:《晚晴簃詩匯》,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第6324、6357頁。“華”同“花”,“鐵華”即俞樾所稱“鐵花”,馮譽驄與俞樾同為道光甲辰(1844)舉人,官至金華知府,尊稱“年大人”和“公祖”都吻合了。
3. 上海圖書館所藏俞樾致“純伯仁兄世大人閣下”,整理者認(rèn)為“純伯”是姚文倬。*周德明、黃顯功主編:《俞曲園手札》,上海:上??萍汲霭嫔?,2011年,第357、364頁。今按:“純伯”既是姚文倬的字,又是陸樹藩的字。陸樹藩(1868~1926),字純伯,號毅軒,湖州府歸安縣學(xué)優(yōu)廩生,戊子科備取優(yōu)貢,特賞國子監(jiān)學(xué)正銜,*顧廷龍主編:《清代朱卷集成》(279),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92年,第385頁。光緒十五年己丑恩科中式舉人,十六年報捐內(nèi)閣中書到閣行走,因辦理浙江義賑奉旨賞加侍讀銜,二十一年捐升郎中,二十七年報捐花翎,捐升道員。*秦國經(jīng)主編:《清代官員履歷檔案全編》(6)第604頁、(7)第374頁,上海: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1997年。俞樾《陸存齋先生〈宋史翼〉序》就稱陸樹藩“純伯觀察”。*俞樾:《春在堂全書》第4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年,第457、336頁。因而此“純伯”是姚文倬還是陸樹藩,取決于函札稱謂與內(nèi)容。先看稱謂,“純伯仁兄世大人閣下”對應(yīng)陸樹藩概率極大:姚文倬與其父姚錫爵(字瑯圃,郡增生,同知銜江蘇前先候補(bǔ)知縣*顧廷龍主編:《清代朱卷集成》(278),第375、376頁。)雖是杭州仁和人,但未見俞樾與他們有文字來往;而俞樾與陸心源(1834~1894)、*生平簡介見周德明、黃顯功主編:《俞曲園手札》,第346頁。陸樹藩父子兩代有交往:俞樾曾致函陸心源為已故父親“史筆表揚,賜一傳文”,*周德明、黃顯功主編:《俞曲園手札》,第347、354、364頁。先后為陸心源著作《宋史翼》*俞樾:《春在堂全書》第4冊,第336、651、549、540、97~98、509、470頁。和《儀顧堂集》*俞樾:《春在堂全書》第4冊,第336、651、549、540、97~98、509、470頁。作序,陸心源死后應(yīng)陸樹藩之請作《廣東高廉道陸君墓志銘》。*俞樾:《春在堂全書》第4冊,第336、651、549、540、97~98、509、470頁。這種世交關(guān)系,體現(xiàn)在函札,就是俞樾稱陸心源“存齋仁兄大人閣下”,自稱“小弟”、“愚弟”或“愚小弟”;稱陸樹藩“純伯仁兄世大人閣下”,自稱“世愚弟”——正如上海圖書館藏俞樾函札對陳豪、陳漢第父子的稱謂:稱陳豪“蘭洲仁兄大人閣下”,自稱“愚弟”;稱陳漢第“仲恕仁兄世大人文席”,自稱“世弟”,*周德明、黃顯功主編:《俞曲園手札》,第347、354、364頁。一絲不紊。再看函札內(nèi)容,“生意”一詞不可分割,“學(xué)”是動詞,“諸姓入典學(xué)生意”指姓諸的少年進(jìn)當(dāng)鋪做學(xué)徒,俞樾為此請托純伯,亦如俞樾曾向湖州菱湖楚軍水師左營管帶張楚南推薦“典當(dāng)學(xué)生意之杜生”。*陳瑞贊:《俞樾致張楚南手札十七通系年考釋》,《文獻(xiàn)》2013年第5期。陸心源亦學(xué)亦仕,亦商亦紳,祖上經(jīng)營煙店和當(dāng)鋪,到陸心源手里不但當(dāng)鋪增至海記、恒記、長豐、裕源、濟(jì)康等六家,而且在上海經(jīng)營房產(chǎn)、錢莊和絲行。*劉榮華:《陸心源及其來往書札解讀》,《收藏家》2008年第2期。光緒二十年(1894)陸心源去世,陸樹藩作為長子主持家中一切事務(wù),*虞云國:《皕宋樓藏書去國原因新探》,王紹仁主編:《江南藏書史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33頁。因而俞樾向陸樹藩請托“諸姓入典學(xué)生意”最順人情,或許此札時間上限為1894年;純伯回復(fù)“須一保人”,俞樾就“飭敝寓老家人朱喜作保”,則此札時間下限是朱喜死的丁酉年(1897)三月,見俞樾《前詩意有未盡再成十絕句》自注“朱喜者吾家老仆,三月中死者也”。*俞樾:《春在堂全書》第5冊,第227頁。而1897年前的姚文倬不是在北京做翰林院檢討(1890~1893),就是在云南做學(xué)政(1894*見1895年5月10日《申報》第7920號:“茲新任云南學(xué)政臣姚文倬于光緒二十年十二月十八日接篆任事。”~1906),俞樾舍近求遠(yuǎn)為學(xué)徒進(jìn)當(dāng)鋪小事向他請托的可能性極小。
4.德清博物館所藏俞樾致“米生仁弟”書四通,整理者認(rèn)為米生“是德清清代徐、胡、談、蔡四大家族中蔡家的蔡匯滄,米生是他的小名……蔡家有取‘某生’為字、號的傳統(tǒng)”。*周建忠、施蘭:《德清博物館藏俞樾札記考釋》,《東方博物》第52輯,杭州:浙江大學(xué)出版社,2014年。今按:“米生”是德清人,但不是蔡匯滄,而是童寶善。*童寶善生平詳見張燕嬰:《俞樾函札輯證》,第448頁注②。俞樾為童寶善女兒所作《顧烈婦傳》說“寶善字米生,以縣令仕江蘇,余門下士也”,*俞樾:《春在堂全書》第4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年,第457、336頁。俞樾光緒元年(1875)應(yīng)童寶善之請為其父親作《童嘯泉墓志銘》,*俞樾:《春在堂全書》第4冊,第336、651、549、540、97~98、509、470頁。文末提及“寶善同治癸酉科拔貢”。而《清代朱卷集成》記載童寶善譜名葆善,字性初,號米孫,出生于咸豐癸丑年(1853)四月二十九日。*顧廷龍主編:《清代朱卷集成》(396),第275頁。從字與名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看,名“寶善(葆善)”字“性初”比較合理。俞樾《卜烈女傳》稱“余門下士童米孫大令”,*俞樾:《春在堂全書》第4冊,第336、651、549、540、97~98、509、470頁。《童母卜太恭人七十壽辰序》也稱“米孫大令”,*俞樾:《春在堂全書》第4冊,第336、651、549、540、97~98、509、470頁。與《清代朱卷集成》“米孫”一致。童寶善光緒二十年(1894)至二十一年(1895)任華亭縣知縣,*何惠明、王健民主編:《松江縣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27頁。光緒二十六年(1900)任安徽省直隸和州知州。*朱大紳修,高照纂:《光緒直隸和州志》卷十一《職官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247頁。第四通說“欣奉手書,知已清明日到皖”,是指童寶善任直隸和州知州,正如整理者說“此時蔡匯滄已是蘇州洋務(wù)局洋務(wù)總辦”,則不可能到皖辦賑。
5.《春在堂尺牘》卷五“與江小云觀察”,整理者簡介:“江人驥(生卒年不詳),字小云,揚州人?!?張燕嬰:《俞樾函札輯證》,第106頁。此應(yīng)是根據(jù)俞樾《春在堂隨筆》卷八:“錢梅溪先生縮臨唐碑百余種刻石,揚州江小云觀察人驥得其殘石數(shù)十種以歸,謀嵌之詁經(jīng)精舍之壁。余為言之梅小巖中丞,中丞欣然出白金百兩,屬梁敬叔觀察主其事,遂使精舍中增此一巨觀?!?俞樾:《春在堂全書》第5冊,第479頁。所記與此札“承以梅溪居士縮臨唐碑百歸之精舍,公之同好,甚盛舉也”相合。然則簡介受俞樾“揚州江小云觀察人驥”誤導(dǎo):一是江小云名非“人驥”而是“清驥”,俞樾恐誤記。上海圖書館所藏江清驥致俞樾函札:“昨奉復(fù)函,敬悉壹是。嗣檢閱溫公《通鑒目錄》,即以唐碑紀(jì)年編次,開單呈覽……斯若以為宋人手筆,又不得列于唐碑矣,今已改列至德之后,較為妥貼?!本褪菍Υ嗽衢信u“碑石前后凌亂,其所列次第全不足憑”以及《麻姑仙壇記》“既云唐碑,不得列宋年”等的回復(fù),落款是“江清驥”*周德明、黃顯功主編:《曲園所留信札》,第339、339頁。而不是江人驥,可為確證。蕭山博物館所藏江清驥行草團(tuán)扇面,款識也是“小云江清驥”。*蕭山博物館編:《蕭山博物館書畫珍品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年,第101頁。二是“揚州”系任職地而非籍貫,同句末尾“以歸”可見(準(zhǔn)確表述應(yīng)是“江小云觀察人驥自揚州得其殘石數(shù)十種以歸”)。李楁《民國杭州府志》卷一一三說“江清驥,錢塘人”,卷一六《詁經(jīng)精舍》說“光緒五年,邑人江清驥得錢泳縮臨唐碑?dāng)?shù)十種,請于巡撫梅啟照,甃之廊壁”,“邑人”與前述“錢塘人”一致,“得錢泳縮臨唐碑”云云就是此札所記之事。上海圖書館所藏江清驥致俞樾函札回答“得碑原委”:“嘉慶季年,揚州寓公鮑氏愛錢梅溪先生墨寶,刻于安素軒,后又屢易其主;咸豐癸丑之變,零落散失殆盡。庚申,弟駐揚督糈糧臺,廣為蒐集,僅得此四十種?!?周德明、黃顯功主編:《曲園所留信札》,第339、339頁。庚申年(1860)江清驥“駐揚督糈糧臺”,說得更具體。清李玉棻編《甌缽羅室書畫過目考》卷四記載:“江清驥,字小云,號頤園,浙江錢塘人。道光庚子舉人,官江蘇常鎮(zhèn)道。工篆、隸、行、草?!?《叢書集成續(xù)編》第95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第79頁。周德明、黃顯功主編《曲園所留信札》把《甌缽羅室書畫過目考》誤為江清驥所作,第339頁。檢其卒年是光緒十七年(1891)十一月十一日。*顧廷龍、戴逸主編:《李鴻章全集》第20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8年,第347頁。
1.上海圖書館所藏俞樾致“瀾江仁弟臺足下”,整理者不詳姓名生平。*周德明、黃顯功主編:《俞曲園手札》,第366、366頁。今按:“瀾江”是蔣清瑞的號,蔣清瑞《月河草堂叢鈔》自序說是俞樾門生,“曲園師題贈以‘師古好學(xué),工詩古文詞,洵吾郡中后起之秀’”。除《月河草堂叢鈔》外,著有《柘湖宦游錄》四卷、《退結(jié)廬詩存稿》三卷、《退結(jié)廬詩遺稿》三卷。今檢張良朔作于丙午(1906)夏的生平簡介:“蔣侯名清瑞,字寀丞,號瀾江,咸豐己未生,浙江湖州府歸安縣人,由優(yōu)廩生中式,光緒癸巳恩科舉人,授內(nèi)閣中書,捐升兵部武選司主事,改官知縣,現(xiàn)任江蘇松江府金山縣知縣……”*蔣清瑞著,張良朔編:《柘湖宦游錄》,臺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8年,卷首。可知其生年是1859年?!肚宕賳T履歷檔案全編》記載蔣清瑞于光緒二十八年(1902)正月“簽掣江蘇松江府金山縣知縣缺”,*秦國經(jīng)主編:《清代官員履歷檔案全編》(28),第437頁。楊葆光《金山蔣侯德政碑記》記載蔣清瑞于“光緒二十八年冬十一月到金山縣任,三十二年夏五月受代,三十三年二月復(fù)任”。*蔣清瑞著,張良朔編:《柘湖宦游錄》,臺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8年,卷首。俞樾致函“知老弟已奉回任之檄,想不日到金任事”,不應(yīng)是指三十三年(1907)二月復(fù)任(俞樾去世于三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三),應(yīng)是指1903年10月29日《申報》第10966號第2頁所載:“正任金山縣知縣蔣瀾江大令清瑞,前經(jīng)上憲調(diào)委闈差,現(xiàn)已事竣,旋省藩憲效述堂方伯,于本月初五日懸牌,飭回本任供職,大令卽于初六日趨詣各憲轅稟辭,初七日啟行赴任?!眲t此札時間應(yīng)是1903年。
2.上海圖書館所藏俞樾致“子英仁兄大人閣下”、“子英仁兄世大人閣下”,整理者不詳姓名生平。*周德明、黃顯功主編:《俞曲園手札》,第366、366頁。今按:根據(jù)下列證據(jù)鏈,“子英”可確定為施子英:此札對子英稱“徐花農(nóng)貴同年”,《俞樾函札輯證》第498頁俞樾致徐琪(號花農(nóng))札稱“貴同年施子英”,注解②說施子英是“光緒元年(1875)恩科舉人”,第473頁按語說“徐琪為光緒元年(1875)恩科舉人”。檢《重修浙江通志稿·考選譜》“清代歷科舉人題名”之“光緒元年乙亥科”有施則敬與徐琪。*民國浙江省通志館編,浙江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整理:《重修浙江通志稿》第14冊,北京:方志出版社,2010年,第9309、9311頁。施子英名則敬,詳見《俞樾函札輯證》第498頁注解②。
3. 浙江圖書館所藏俞樾致“茂文仁兄大公祖大人”,整理者不詳姓名生平。*浙江圖書館編:《浙江圖書館館藏名人手札選(二)》上冊,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第10~11頁;張燕嬰:《俞樾函札輯證》,第693頁。今按:“茂文”即俞樾《曲園記》提及的“英茂文”:“其助我草堂之資者,李筱荃督部,恩竹樵方伯,英茂文、顧子山、陸存齋三觀察,蒯子范太守,孫歡伯、吳煥聊兩大令?!?俞樾:《春在堂全書》第4冊,第55、411~412頁?!肚宕賳T履歷檔案全編》記載:“英樸,字茂文,正藍(lán)旗,滿洲人,年三十四歲,由監(jiān)生捐納筆帖式,道光二十一年三月內(nèi)簽分工部,二十五年補(bǔ)本部筆帖式,二十九年京察一等,是年四月內(nèi)補(bǔ)本部主事,咸豐二年補(bǔ)本部員外郎,五年京察一等,記名以道府用,是年二月內(nèi)補(bǔ)授福建汀漳龍道。”*秦國經(jīng)主編:《清代官員履歷檔案全編》(2),第688頁。據(jù)《俞樾函札輯證》考證:“光緒四年八月十四日,俞樾母姚太夫人卒;光緒五年四月二十二日,俞樾妻姚夫人卒。此札末即‘制’‘期’并署,必作于光緒六年(1880)四月二十一日俞氏期服服除之前。札中又稱蔣學(xué)溥正‘努力下帷,明歲春風(fēng),望其得售’云云,而光緒五年己卯適為鄉(xiāng)試年,則此札作于光緒五年(1879)無疑?!苯癜矗簱?jù)俞樾《蔣澤山墓志銘》,蔣學(xué)溥“生于道光二十六年十月戊午,卒于光緒十六年閏二月丁卯,年四十有五”,“年二十應(yīng)童試……又十年始舉于鄉(xiāng)”,*俞樾:《春在堂全書》第4冊,第55、411~412頁。則是光緒元年乙亥科舉人。*民國浙江省通志館編,浙江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整理:《重修浙江通志稿》第14冊,第9312頁?!肮饩w五年己卯適為鄉(xiāng)試年”,則“明歲春風(fēng),望其得售”應(yīng)指光緒六年庚辰科會試(春闈),而英樸卒于光緒五年十月十七日,*朱彭壽編著,朱鰲、宋苓珠整理:《清代人物大事紀(jì)年》,第1579頁。1915年8月10日《甲寅》雜志第壹卷第八號《李莼客日記》:“己卯……十月二十九日,英桂卒……其弟英樸先十余日死?!眲t此札上下時限是光緒五年(1879)四月二十二日至十月底。據(jù)曾國藩同治十年《蘇省九年所征漕白二糧仍由海運津折》,英樸時任“蘇松督糧道”;*《曾國藩全集·奏稿》,長沙:岳麓書社,2011年,第244頁。據(jù)李鴻章光緒四年《英樸捐賑得力請獎片》,英樸時任“二品頂戴江蘇督糧道”。*顧廷龍、戴逸主編:《李鴻章全集》第8卷,第105頁。海運在上海分設(shè)內(nèi)外兩局,交兌事宜,內(nèi)局由委員經(jīng)辦,外局由紳董經(jīng)辦。*倪玉平:《清代漕糧海運與社會變遷》,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5年,第204頁?!秲山偠缴蜉針E、江蘇巡撫吳元炳酌議光緒四年冬漕海運程摺》說“應(yīng)循案派委蘇松糧道英樸,酌帶委員紳董,先期前赴天津、通州兩處設(shè)局會同妥為籌辦”。*江蘇省財政志編輯辦公室編:《江蘇財政史料叢書》第一輯第二分冊,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年,第219頁。俞樾因門下士蔣學(xué)溥“苦乏裝錢”應(yīng)試,請托英樸“賞派海運紳董”一差,借助本年冬由上海海運到天津的漕糧商船北上。
4. 南京圖書館所藏俞樾致“梅仙仁弟”、“梅仙老弟”,整理者不詳姓名。*張燕嬰:《俞樾函札輯證》,第693~694、243頁。今按:“梅仙”即鄔梅仙,漢陽人,俞樾門生,俞樾《右臺仙館筆記》卷七稱“門人漢陽鄔梅仙”。*俞樾:《春在堂全書》第5冊,第833、86頁。“楳”是“梅”的異體字,《俞樓雜纂》卷五十《俞樓經(jīng)始》里這位“鄔楳仙”與“王夢薇、沈蘭舫、孫漁笙、徐花農(nóng)”*俞樾:《春在堂全書》第3冊,第772頁。諸同門一起出現(xiàn),此札俞樾為梅仙與夢薇“并抱清才,而光景落寞”而嘆息。俞樾門人吳昌碩書于己卯(1879)的五律《聽鄔梅仙少尉彈琴即贈》說“仙吏原非隱,梅公尚有官”。*劉正成:《中國書法全集77吳昌碩》,北京:榮寶齋出版社,1998年,第238頁。
1. 《春在堂尺牘》卷三“與孟蘭艇”,整理者未介紹“孟蘭艇”。。*張燕嬰:《俞樾函札輯證》,第693~694、243頁。今檢“孟蘭艇”見于《春在堂隨筆》卷二:“潘少梅以小印見贈,文曰‘西湖長’……余雖不敢當(dāng),然年來適為西湖詁經(jīng)精舍山長,未始不可妄竊以自娛也,監(jiān)院校官孟君蘭艇因言……。”“潘少梅以小印見贈”事,俞樾寫入詩作《潘少梅以小印一方見贈,文曰“西湖長”,賦詩謝之》,詩作于己巳年(1869)。。*俞樾:《春在堂全書》第5冊,第833、86頁。此札“課卷閱定,送還,乞即榜示”,正是監(jiān)院校官職責(zé)所在。檢1869年前后詁經(jīng)精舍孟姓監(jiān)院有孟沅:同治七年(1868)作為監(jiān)院參與了《詁經(jīng)精舍三集》的???,光緒五年(1879)作為監(jiān)院參與了《詁經(jīng)精舍四集》的???。*張崟:《詁經(jīng)精舍志初稿》,《西湖文獻(xiàn)集成》第20冊,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年,第729頁。陳玉堂《中國近現(xiàn)代人物名號大辭典續(xù)編》:“孟沅,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字蘭汀。咸豐二年(1852)舉人。官杭州府訓(xùn)導(dǎo)。”*陳玉堂:《中國近現(xiàn)代人物名號大辭典續(xù)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07頁?!疤m汀”應(yīng)是俞樾所稱的“蘭艇”。據(jù)李楁《民國杭州府志》卷一〇二、一〇四,孟沅同治七年(1868)任仁和教諭,十三年(1874)以教諭兼訓(xùn)導(dǎo),光緒三年(1877)以仁和教諭兼余杭教諭。而1883年7月10日《申報》第3678號所載“光緒九年五月分教職單”,孟沅舉海鹽訓(xùn)導(dǎo)。譚獻(xiàn)作于光緒十三年(1887)五月初九日日記:“亡友孟蘭艇葬其先人衣冠,有俞編修《墓志》,蒙叔書之,未刻石。今蘭艇死數(shù)年,嗣子稚無知;許邁孫為蘭艇親家,謀補(bǔ)刻《孟公志》而屬予為文記其本末。乃撰《書孟府君墓志后》一篇?!?譚獻(xiàn):《復(fù)堂日記》,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317~320頁??芍香渥溆?883~1886年之間。若得見《孟公志》或《書孟府君墓志后》,則生平尤詳。
2. 《春在堂尺牘》卷五“與陶柳門州同”,整理者未介紹“陶柳門”。*張燕嬰:《俞樾函札輯證》,第370、413、515頁。今檢俞樾《愛廬介壽圖記》為陶柳門而作:“愛廬者,陶柳門刺史之封翁筑以奉其母凌太恭人者也?!?俞樾:《春在堂全書》第4冊,第217、29頁。據(jù)吳昌碩《陶柳門甄榷厘塔港,屬書“蝸寄盦”額,詩以媵之》、*吳昌碩:《吳昌碩詩集》,桂林:漓江出版社,2012年,第84頁。章涵汀《磨兜堅齋雜記》“陶柳門刺史甄為予作《荻溪漁隱圖》”,*徐兆瑋:《徐兆瑋日記》,合肥:黃山書社,2013年,第2173頁。則陶柳門名甄,柳門或其號。同治十一年(1872)陶甄補(bǔ)太倉州州同缺。*《申報》第106號第4頁,1872年8月31日。檢《湘人著述表》:“陶甄(?~1906),字雨耕,清寧鄉(xiāng)人。入湘鄉(xiāng)潘效蘇幕,以功保直隸州知州,署洛浦知縣?!断@詩存》一卷,《聯(lián)語》一卷,稿本,藏湖南圖書館?!?尋霖、龔篤清編著:《湘人著述表》,第939頁。《湖南古舊地方文獻(xiàn)書目》著錄陶懋墉輯《息園八十壽言》:“陶雨耕自歸田后適逢國變,息影空山,其處境正與陶淵明相似,故自號其所居曰‘息園’。1933年秋80壽誕,本書乃壽頌詩集?!庇种浱枕嫛短沼旮C辭》一卷、《哀詞》一卷:“陶雨耕(?~1938),寧鄉(xiāng)人。陶懋墉父,1938年卒,享年85歲。本書輯錄誄辭及哀詞?!?湖南圖書館編:《湖南古舊地方文獻(xiàn)書目》,長沙:岳麓書社,2012年,第805~806頁。享年85歲,則生年為1854年,《湘人著述表》卒年不確。
3.俞樾《春在堂尺牘》卷六“復(fù)王韜甫比部”,整理者未介紹“王韜甫”*張燕嬰:《俞樾函札輯證》,第370、413、515頁。今按:“王韜甫”是浙江黃巖人王彥威(1843~1904),字弢(韜)甫,號藜庵。檢王舟瑤《從叔父太常公行狀》:“公諱彥威,字弢甫,原名禹堂,字渠城……五月初八日以疾卒,距生于道光壬寅十二月十二日,春秋六十有三?!?王彥威、王亮編:《清季外交史料》,臺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8年,卷首。何奏箎《清故太常寺卿王公弢夫墓志銘并序》:“光緒三十年甲辰五月初八日,太常寺少卿王公薨于位……公諱彥威,字弢甫,浙之黃巖人……同治庚午以廩膳生登賢書,歷官工部主事,員外郎,軍機(jī)章京,方略會典二館纂修,江南道監(jiān)察御史。王大臣惜公材器,奏開御史缺留樞垣領(lǐng)班,甲辰二月,由四品京堂拜太常寺少卿,視事僅四閱月,春秋六十有三?!?王彥威、王亮編:《清季外交史料》,臺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8年,卷首。王彥威原名禹堂,俞樾《盧孺人〈焦尾閣剩草〉序》:“歲在戊辰,余主講詁經(jīng)精舍,有王生曰禹堂者,肄業(yè)其中,乃孺人之長子也?!?俞樾:《春在堂全書》第4冊,第217、29頁?!绊w”、“弢”異體字,俞樾《秋鐙課詩圖為王弢甫孝廉禹堂賦》、《春在堂隨筆》卷五均作“王弢甫”。王彥威生平事跡,還可參考伯翔整理《王弢甫及其〈清季外交史料〉》、*政協(xié)浙江省黃巖縣委員會文史資料征集研究委員會編:《黃巖文史資料》第9期,1987年。朱梅光《近代中國外交史學(xué)研究》第二章《王氏父子與〈清季外交史料〉》。*朱梅光:《近代中國外交史學(xué)研究》,合肥:黃山書社,2012年。
4. 俞樾《春在堂尺牘》卷六“與許榴仙”,整理者未簡介“許榴仙”。*張燕嬰:《俞樾函札輯證》,第370、413、515頁。今檢清王元鑄《徐達(dá)先先生序》提及“歲甲午春,余與鄉(xiāng)先生楊霖士觀察以迴、邵海嶠刺史文燾、許榴仙大令國瑞、張黼廷孝廉均遊于二泉亭上”,*《中國近代科學(xué)先驅(qū)徐壽父子研究》編輯委員會輯:《錫山徐氏宗譜》,1998年。則“許榴仙”是許國瑞。劉繼增《紀(jì)(無錫)縣城失守克復(fù)本末》卷四記載同治“四年乙丑二月,在籍……知縣許國瑞”。*楊家駱主編:《太平天國文獻(xiàn)匯編》第五冊,臺北:鼎文書局,1973年,第267頁。上海圖書館藏俞樾致“花農(nóng)仁第館丈”有云“許榴仙兄尚在江陰”。*周德明、黃顯功主編:《俞曲園手札》,第360頁。徐琪(號花農(nóng))《花磚日影集》卷五《許留仙觀察自號相室主人,好尚風(fēng)雅,翰墨極精,早年工于音律,中歲逃禪,徹三昧之旨。余雖齒德相殊,然幼處君家,輒荷青睞,故雖相隔千里問遺不絕,君有新穎事,必以告余;余偶有所得,亦必相聞……》雖是詩題,也提供不少信息。據(jù)《無錫名人室名別號索引》,“柳仙”、“留仙”都是許國瑞別號。*無錫市圖書館:《無錫名人室名別號索引》,2004年,第218、233頁。據(jù)《民國山東通志》卷六十《職官志》記載,江蘇無錫人許國瑞同治十三年(1874)至光緒二年(1876)曾署山東蒙陽縣知縣;據(jù)《民國新昌縣志》卷八《職官表》記載,江蘇人許國瑞字榴仙,光緒二十一年(1895)曾署浙江新昌縣知縣。
5. 《春在堂尺牘》卷五“與朱玉圃同年”,整理者未介紹“朱玉圃”。*張燕嬰:《俞樾函札輯證》,第660、635、337頁。今檢黃叔璥《國朝御史題名》:“朱澄瀾,字琳輝,號玉圃,浙江秀水縣人,癸卯科舉人,由刑部員外郎補(bǔ)授陜西道御史、江西侯補(bǔ)道?!薄豆饩w撫州府志》卷三七記載朱澄瀾同治十年任撫州知府。*許應(yīng)金榮、朱澄瀾修,謝煌等纂:《光緒撫州府志》卷三七《職官志》,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595頁?!肚宕宋锎笫录o(jì)年》標(biāo)示其生年為1817年三月三十日,*朱彭壽編著,朱鰲、宋苓珠整理:《清代人物大事紀(jì)年》,第1129頁。據(jù)1884年3月17日《申報》第3922號:“江西候補(bǔ)道朱澄瀾于二月十五日未時在包衙前公寓仙逝?!庇衢屑壮娇婆e人,兄俞林(字壬甫)癸卯科舉人,故俞樾《光緒二十八年六月辛亥,浙江巡撫任公以樾中式道光二十四年甲辰恩科舉人,遵例于光緒二十九年癸卯正科重赴鹿鳴筵宴……》自注:“余與兄壬甫于癸酉、甲辰聯(lián)科中式?!敝斐螢懸喙锩婆e人,俞樾稱之“同年”,應(yīng)如俞樾《前詩意有未竟再成四律》“小錄休嫌癸甲殊”自注:“余與癸卯諸君本兄弟同年也?!?俞樾:《春在堂全書》第5冊,第269頁。
6. 《香書軒秘藏名人書翰》致“君宏仁兄姻大人閣下”,整理者確認(rèn)為趙君宏,而不詳生平生卒。*張燕嬰:《俞樾函札輯證》,第660、635、337頁。今檢葉景葵《趙君閎行略》說趙君閎是“趙惠甫先生之子”,*葉景葵著,顧廷龍編:《卷盦書跋》,上海:古典文學(xué)出版社,1957年,第28頁。朱尚文編《清趙惠甫先生烈文年譜》說趙寬是趙烈文(字惠甫)次子,字君閎。*朱尚文編:《清趙惠甫先生烈文年譜》,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0年,第1頁。張維驤《清代毗陵名人小傳稿》卷十《趙寬》:“寬字君閎,別號止扉,陽湖人……年逾五十,以諸生由瞿鴻禨學(xué)使保薦經(jīng)濟(jì)特科,旋以知縣分發(fā)浙江,歷知嵊縣及富陽縣事,孜孜求治,勤恤民隱。受代后先后任贛撫李興銘、江督端方幕僚,于地方政事多所擘畫。民初一度管榷震澤,並任職江南官產(chǎn)處有年。旋即歸田,以著述自娛,隨馮夢華輯《江南通志》。晚年益潛心考訂之學(xué),題識家藏金石版本幾遍……二十六年事變,憂憤國事,得中風(fēng)疾,流離遷徙,避申就醫(yī),卒于滬,享壽七十有七?!?常州旅滬同鄉(xiāng)會,1944年,第40頁。陳乃乾《陽湖趙惠甫(烈文)先生年譜》記載趙寬出生于同治二年(1863)三月十四日,*臺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年,第40頁?!跋韷燮呤衅摺眲t是卒于1939年。
7. 日本早稻田大學(xué)所藏俞樾“與壽梅契”,整理者或僅言壽梅契是清末秀才,曾是俞樾族中的老師,*王寶平:《早稻田大學(xué)所藏俞曲園遺稿〈春在堂尺牘七〉》?;驌?jù)《墨城村志》簡介其生平,*張燕嬰:《俞樾函札輯證》,第660、635、337頁。不詳生卒年。今檢《光緒三十三年(1907)杭州府中學(xué)堂職教員名單》,經(jīng)學(xué)兼國文教員壽錫恭,字梅契,44歲。*朱有瓛主編:《中國近代學(xué)制史料》第二輯上冊,上海: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1987年,第552頁。參照其中張相30歲對應(yīng)1877年生,壽錫恭44歲當(dāng)為1863年生。據(jù)壽梅契次女壽緣定之女鄭延自述,壽梅契病逝于1927年。*鄭延:《人生之曲:我和我的一家》,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3年,第12頁。其生平,夏敬觀《諸暨壽梅契先生傳》記載較詳:“君姓壽氏,諱錫恭,字梅契,晚號復(fù)叟,世為浙江諸暨縣人……君生有異稟,敦篤敏悟,童子時試縣中,屢冠其曹。師事縣人袁茗泉,奇其才行,以女妻之。既為諸生,不屑屑事舉子業(yè),遂謁德清俞曲園先生詁經(jīng)精舍,受其業(yè)。曲園為學(xué)務(wù)博涉,不顓一經(jīng)。君用師說,遍及群經(jīng)章句文義,旁證周秦諸子,輒于箋疏外有剏獲。曲園特取《漢書·鄭康成傳》‘洽孰經(jīng)傳’語曰:‘惟孰故洽,鄭學(xué)所以閎通。’用‘洽孰’字顏其齋,以裦勉之。……立勸學(xué)精舍,著《養(yǎng)性錄》《求志齋庸言》,原本經(jīng)史,約敕身心,學(xué)者趨就,成材甚盛,曲園復(fù)為作《壽氏勸學(xué)堂義塾記》。厥后君以經(jīng)史教授浙中諸學(xué)?!h中立女子師范學(xué)校令魏伯楨,尚求年老有德者王之,君于是歸為女子師,十年而歿。君五歲喪母,事繼母孝,舉孝廉方正,里人翕然,以為孚名實。家縣之墨城,聚族居,君自署其堂曰養(yǎng)源?!?《青鶴》二卷十五期,第64頁,1934年6月16日。
8.上海圖書館所藏俞樾致“同伯仁弟”,整理者采集王同簡介不誤,*周德明、黃顯功主編:《俞曲園手札》,第350頁。若能補(bǔ)充王同是俞樾門生,時任詁經(jīng)精舍監(jiān)院,則有助于理解函札。王同曾官刑部主事,故俞樾《王同伯比部〈唐棲志〉序》、*俞樾:《春在堂全書》第4冊,第650頁。《重九前一日至杭州湖樓山館小住月余得詩十七首》自注、*俞樾:《春在堂全書》第5冊,第156、273、690頁?!段骱s詩》自注*俞樾:《春在堂全書》第5冊,第156、273、690頁。稱“王同伯比部”。而此18通函札幾乎都是稱“仁弟”,這是因為如《王同伯比部〈唐棲志〉序》所說王同是“門下士”;此18通函札多半出現(xiàn)“寄還課卷”、“接到課卷”、“寄到秋季束脩”、“寄上五月題”等,是因為王同時任詁經(jīng)精舍監(jiān)院。光緒九年(1883)所刊《詁經(jīng)精舍五集》、光緒十一年(1885)所刊《詁經(jīng)精舍六集》,王同都作為監(jiān)院參與了???張崟:《詁經(jīng)精舍志初稿》,《西湖文獻(xiàn)集成》第20冊,第730頁。王同1903年去世,俞樾挽聯(lián)還念念不忘“余主講詁經(jīng),曾來充監(jiān)院”*俞樾:《春在堂全書》第5冊,第156、273、690頁。往事。
YAN Chun-feng
(SchoolofHumanities,HangzhouNormalUniversity,Hangzhou311121,China)
[責(zé)任編輯 陳文彬]
The Revision and Supplement to the Recipients of Yu Yue’s Letters
The key and difficult point is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recipients of Yu Yue’s letters. Mistaken identity and ignorance will seriously hinder the cognition of the historical materials of letters. During the collation of Yu Yue’s letters, five people have been found mistakenly identified, which should be corrected. The person called “Li Guyu” is not the Li Xun from Xinhua, Hunan, or from Yongfu, Guangxi, but the Li Bin from Shangyuan, Jiangsu. “Tiehua” is not Hu Shi’s father Hu Chuan, but the magistrate of Jinhua called Feng Yucong. “Chunbo” is not Yao Wenzhuo, but Lu Shufan, the son of Lu Xinyuan. “Misheng (Misun)” is not the nickname of Cai Huicang, but the assumed name of Tong Baoshan. “Jiang Xiaoyun” is not the imaginary person Jiang Renji, but the Jiang Qingji from Qiantang, Zhejiang. There are 4 unknown people which should be identified, too. “Lanjiang” is Jiang Qingrui, the disciple of Yu Yue. “Ziying” is Shi Zejing, the Juren (a successful candidate in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s at the provincial level) of 1st year of Guangxu Emperor. “Maowen” is Ying pu, the grain tax circuit intendant of Suzhou and Songjiang of the period. “Meixian” is Yu Yue’s disciple called Wu Meixian. There are also eight persons whose information is available. “Meng Lanting” is Meng Yuan, the dean of Gu Jing Jing She of the period. “Tao Liumen” is Tao Zhen, the Zhoutong (vice magistrate) of Taicang at that time. “Wang Taofu” is Wang Yanwei, who was the secretary of military minister then and finally held the post of Tai Chang Si Shao Qing (director of the court of sacrificial worship). “Xu Liuxian” is Xu Guorui, the former magistrate of Wuxi. “Zhu Yupu” is Zhu Chenglan, the former magistrate of Fuzhou and the candidate of Jiangxi magistrate. “Zhao Junhong” is Zhao Kuan (1863-1939), the second son of Zhao Liewen. Shou Xigong lived in the year from 1863 to 1927. Wang Tong is Yu Yue’s disciple, who was the dean of Gu Jing Jing She then.
Yuyue(俞樾); Yuquyuan(俞曲園); Chunzaitangchidu(春在堂尺牘)
顏春峰,杭州師范大學(xué)人文學(xué)院副教授,復(fù)旦大學(xué)中文系訪問學(xué)者。
? 本文系全國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重點資助項目“《俞樾全集》整理點校”(項目批準(zhǔn)號:1352)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