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法律方法論學科的拓展
——2016年中國法律方法論研究報告

2017-04-03 08:32:59孫光寧陳金釗
關鍵詞:方法論法學司法

孫光寧 陳金釗

法律方法論學科的拓展
——2016年中國法律方法論研究報告

孫光寧 陳金釗

在建設“雙一流”背景之下,法律方法論作為一個獨立法學分支學科的屬性日益提升,2016年度的豐碩成果能夠作為佐證。在理論基礎方面,法律方法論不僅探究了以法教義學為代表的歷史淵源,還持續(xù)關注了法治建設的重大現實問題。在法律方法論的分支學科中,法律解釋學強調了制度完善和綜合解釋方法的運用;法律論證理論仍然凸顯著法律修辭的研究成果,并繼續(xù)與中國法治特點相結合;法律邏輯學強調了作為方法論的形式邏輯。在部門法方法論的研究中,突出的特點是行政法方法論產生了較多成果?;A理論和分支學科的提升與完善,都充實著法律方法論作為獨立學科的地位。

法律方法論; 法律解釋學; 法律修辭學; 法律邏輯學; 法教義學

自從《統(tǒng)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公布以來,國內高校對于“雙一流”的關注持續(xù)升溫。如何建設成為世界一流學科,這一課題對于國內法學研究者來說也同樣是重大挑戰(zhàn)。法學學科的整體建設需要各個分支學科的共同發(fā)展,而法律方法論已經展現出蓬勃發(fā)展的良好勢頭,我國有關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yǎng)的政策文件明確要求法科教育應該重視實踐環(huán)節(jié)的教學、開發(fā)法律方法論課程。2015年下發(fā)的《關于完善國家統(tǒng)一法律職業(yè)資格制度的意見》規(guī)定,今后的國家統(tǒng)一法律職業(yè)考試內容,增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著重考查憲法法律知識、法治思維和法治能力,以案例分析、法律方法檢驗考生在法律適用和事實認定等方面的法治實踐水平。這意味著法律方法論作為獨立分支學科的屬性不斷增強。在建設“雙一流”背景下,作為分支學科的法律方法論,已經被越來越多的法學研究者所認識和認可。運用法律方法論作為分析進路和基本立場,開始呈現出更多的自覺與主動。已經有部分高校在博士和碩士研究生招生中開設了法律方法論專業(yè),就是對其獨立學科屬性的充分肯定。當然,法律方法論的獨立學科屬性并非是要取代原有的其他法學分支學科,而是在與其他分支學科結合的過程中展現自身獨特的立場和理念。因此,法律方法論的學科體系呈現出“總-分”的特點,前者主要包括理論基礎和理論體系,后者則體現為部門法方法論。2016年中國法律方法論的研究成果,也可以分為以上三個方面。為了集中展現法律方法論的研究成果和學科屬性,2016年度研究報告將主要聚焦于法學類CSSCI來源期刊(包括擴展版)和集刊。

一、法律方法論的理論基礎:從探究歷史到關注現實

(一)歷史探究

關于法律方法論的歷史探究,近幾年的突出特點是對法律教義學的挖掘及現實意義的展開。從發(fā)

展歷史來看,法律方法論的理論淵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和羅馬時期,當時興盛的訴訟活動提供了大量以技巧為主要表現形式的法律方法,特別是法律解釋和法律修辭。在當代,法律方法論的理論淵源主要吸收了德國和美國學者的成果。尤其是前者,在術語概括和理論體系等方面貢獻頗大,以至于很多德國法理學教科書中都將法律方法論作為重要章節(jié)進行講授,法律方法論的理論基礎也由此奠基。2016年中國法律方法論的研究成果中,也有這個方面的介紹和分析。舒國瀅教授在《德國1814年法典編纂論戰(zhàn)與歷史法學派的形成》一文中,回顧了薩維尼和蒂堡之間就法典編纂進行論戰(zhàn)的歷史。他認為,這一論戰(zhàn)推動了歷史法學派的形成和發(fā)展;同時,薩維尼以自己的學說阻卻德國民法典在19世紀早期問世,為德國法學贏得了積蓄力量,實際上最終使德國法學家們(尤其是“學說匯纂派”的學家們)真正成長起來,在19世紀中后期完成“學說匯纂體系”(潘德克頓體系)的建構,使德國在政治統(tǒng)一后具備了編纂偉大法典的能力。法典不立,法學反而興盛*舒國瀅:《德國1814年法典編篡論戰(zhàn)與歷史法學派的形成》,《清華法學》2016年第1期。。這一點對于當前極受關注的民法典制定來說,也頗有借鑒意義。

對于學說匯纂體系的繼續(xù)延伸和發(fā)展,舒國瀅教授在《19世紀德國“學說匯纂”體系的形成與發(fā)展——基于歐陸近代法學知識譜系的考察》一文中進行了持續(xù)研究。對于法律方法論(法學方法論)的發(fā)展而言,其中普赫塔教授占有重要地位。普赫塔將學說匯纂學中的嚴格概念形式主義帶到完全支配性的地位,它與優(yōu)士丁尼法的教義學闡釋的區(qū)別在于“概念建構、推釋和體系論”,其目的不是解釋“(古代)羅馬的情形”,而是“用來適應現代的、德國的情形”,其所描述的是“一幅現代社會的法律劃分的圖景”。以普赫塔為代表的學說匯纂學的勃興在法學家群體內部形成一種法學及法學方法論更新與建構(生產)體系的理論自覺與集體沖動,并在19世紀的德國學者中持續(xù)發(fā)酵*舒國瀅:《19世紀德國“學說匯纂”體系的形成與發(fā)展:基于歐陸近代法學知識譜系的考察》,《中外法學》2016年第1期。。從理論形態(tài)上看,普赫塔有關一般法學的觀點和方法論學說屬于“法學實證主義”,普赫塔雖然在精神層次和觀照能力與乃師薩維尼尚不可相提并論,但自19世紀30年代起,其在體系和概念建構上顯示出的邏輯力和民法學方法上的影響力上均超過了薩維尼*舒國瀅:《格奧爾格·弗里德里希·普赫塔的法學建構:理論與方法》,《比較法研究》2016年第2期。。

法律方法論的理論基礎之一就是法教義學,在國內法學研究中對該理論的關注,從其與社科法學的爭論中持續(xù)升溫,表現為2014年以來國內涌現了大量以教義學為標簽的論文*焦寶乾:《我國部門法教義學研究述評》,陳金釗、謝暉主編:《法律方法》(第19卷),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394-407頁。。在此背景下,更多德國法學研究中關于法教義學的成果更多地被介紹。例如拉德布魯赫的《法教義學的邏輯》一文,系統(tǒng)介紹了其所認識的法教義學,認為法教義學可以被界定為關于實定法秩序之客觀意義的科學,包括三個層級:法律學解釋、建構和體系化*拉德布魯赫:《法教義學的邏輯》,白斌譯,《清華法學》2016年第4期。。卜元石教授在《法教義學與法學方法論話題在德國21世紀的興起與最新研究動向》中認為,德國法學界在堅持對法教義學進行研究的同時,也進行了深刻的反思;而德國的主流觀點認為,法學方法與法教義學無法嚴格區(qū)分,二者對于與法律文本打交道的實踐工作都是不可或缺的。同時,德國對于法學方法與法教義學之間的關系直到今天也還沒有給出一個令我們中國讀者滿意的明確答復。最重要的原因可能在于,法教義學的方法對德國法律工作者來說是不言自明的,是一種所謂的傳承的,卻又缺乏明確表達的隱性知識*卜元石:《法教義學與法學方法論話題在德國21世紀的興起與最新研究動向》,《南京大學法律評論》2016年春季卷,第3-22頁。。

國內法學研究逐漸強調了法教義學上的自覺,在德國法學中已經成為一種既定的背景知識。在這個意義上,從強調到隱性是一種發(fā)展的必經階段,現在對法教義學的強調更多的是一種對依法辦事的重視,當法學理論和實務不再特別強調法教義學的時候,依法辦事很可能就已經蔚然成風。當然,同德國法學界一樣,國內學者也對法教義學進行了反思。劉濤博士在《法教義學危機?——系統(tǒng)理論的解讀》中,從外部觀察的視角探尋了法教義學在現代功能分化社會中的困境和出路,為法教義學與社科法學之爭提供了有益的智識資源*劉濤:《法教義學危機?——系統(tǒng)理論的解讀》,《法學家》2016年第5期。。

在法律方法論發(fā)展的脈絡中,除了法教義學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之外,其建立和展開的邏輯前提,是法治尊重法的一般性。這一問題尚未完全引起法律方法論研究者的重點關注,但是,對其研究已經初露端倪。西方國家借助法的一般性走向形式法治,進而提出對法治思維和法律方法的倡導;但是在中國,具有辯證特質的實質思維卻消解了法的一般性*陳金釗、宋保振:《法的一般性對法治中國建設的意義》,《南京社會科學》2016年第1期。。這也屬于法律方法論發(fā)展的歷史經驗之一,值得中國法治在運用法律方法論時重點借鑒。在弘揚法教義學研究的背景之下,我們需要研究法律運用的推理方式。為樹立法律推理的權威,就需要開展法律的一般性對法治意義的研究。這主要是因為,一般優(yōu)于個別是三段論推理的理論預設,法律的一般性是三段論推理展開的邏輯前提。因而對法教義學的強調,不僅是對法的一般性的尊重,更重要的是提供了法治實現的思維方式的路徑。在實現法治的過程中,需要三段論式的思維方式。這是對司法規(guī)律或執(zhí)法規(guī)律的尊重。在對司法規(guī)律的審視中,法律思維規(guī)則的重要性被重新提起。

(二)關注現實

法律方法論強調為司法裁判和決策提供思路和參考,對法治實踐中既存的各種問題保持高度關注,這種立場決定了其高度現實性的特征。在中國語境下,法律方法論為法治實踐(尤其是司法實踐)服務,成為研究者經常持有的主張。例如陳金釗教授認為,法治中國通過重視法治意識形態(tài)轉變思維方式,來保障法治思維、法治方式和法治能力等水平的提升。這些方案都是推進法治實現的戰(zhàn)略性思考,只是我們需要注意,在推進戰(zhàn)略的同時也需要與戰(zhàn)術配合*陳金釗:《實施法治中國戰(zhàn)略的意蘊》,《法商研究》2016年第3期。。法律方法是實現法治戰(zhàn)略的“戰(zhàn)術”,西方是先有細膩的法律方法或技術,然后才出現了法治戰(zhàn)略。然而在中國,是國家開啟了法治戰(zhàn)略。法治戰(zhàn)略中如果沒有法律方法就難以推進法治,因而需要把法治戰(zhàn)略與法律方法、技術結合起來*陳金釗:《法治戰(zhàn)略實施的“戰(zhàn)術”問題》,《法學論壇》2016年第9期。。在微觀層面上,法律方法是以法律思維規(guī)則為核心的法律運用方法,具有統(tǒng)合功能的法律思維能夠協(xié)調多元規(guī)范之間的沖突,促成法律規(guī)范與其他社會規(guī)范的融貫,化解各種價值的沖突與矛盾*陳金釗:《多元規(guī)范的思維統(tǒng)合——對法律至上原則的恪守》,《清華法學》2016年第5期。。

具體到司法領域中,法律方法能夠發(fā)揮重要作用,學者們的研究也對此高度關注。孫笑俠教授認為,在個案司法過程中,規(guī)則與事實的不對稱關系雖然催生了法律方法的運用,但也把法律方法運用中的難題推給法哲學。根據司法標準、司法主體與司法行為這三個要素,可以發(fā)現三對并存的基本范疇,即規(guī)則至上與結果導向、職業(yè)主體與民主參與、消極克制與積極能動*孫笑俠:《基于規(guī)則與事實的司法哲學范疇》,《中國社會科學》2016年第7期。。司法同時具備法理功能和社會功能,我們應當突出司法的法理功能,減少司法社會功能的擴大化誤讀;確定二者邊界的考量因素之一就是法律方法*孫笑俠:《論司法多元功能的邏輯關系——兼論司法功能有限主義》,《清華法學》2016年第6期。。侯健教授的觀點與前述立場有著內在一致之處,他認為司法過程中存在的反思平衡既可以看作一種思維過程,也可以視為形成判斷的方法,還可以視為法律判斷與其他要素之間關系的狀態(tài)。法律判斷過程通常并非只運用某種單一的方法,而是涉及諸多方法的有意無意和綜合的運用。反思平衡代表著諸多具體法律方法的集合*侯?。骸斗膳袛噙^程中的反思平衡》,《清華法學》2016年第5期。。如果將視野進一步聚焦,這幾年在國內法學研究中出現了不少借助于法律方法的理論資源研究案例指導制度的成果,這也是法律方法論直接關注法治現實的集中表現*劉克毅:《法律解釋抑或司法造法?——論案例指導制度的法律定位》,《法律科學》2016年第5期;曹志勛:《論指導性案例的“參照”效力及其裁判技術》,《比較法研究》2016年第6期;周翠:《民事指導性案例:質與量的考察》,《清華法學》2016年第4期;孫光寧:《指導性案例裁判要旨概括方式之反思》,《法商研究》2016年第4期。。

值得關注的是,在2016年中,法律方法論在理論基礎方面的研究有了一定擴展,比較典型的是在立法和地方法治中出現了方法論的理論探索。例如劉風景教授認為,長期以來,法釋義學刻意構建、維持著一種只有審判方法的理論體系,無視或輕視立法問題。立法釋義學的特征是以維護法律穩(wěn)定性為基調,以法律實現為目標,以立法技術為主要內容。在我國,構建立法釋義學的主要理由是立法的先導地位,法治系統(tǒng)內部的協(xié)調一致,法律創(chuàng)制內在地需要法釋義學*劉風景:《立法釋義學的旨趣與構建》,《法學》2016年第2期。。葛洪義教授則擴展了“方法論”的內涵,他認為作為方法論的地方法治,強調給予分散、權利、地方、邊緣、法制、自下而上等更為積極的關注,從中挖掘法治發(fā)展的細節(jié)因素*葛洪義:《作為方法論的“地方法制”》,《中國法學》2016年第4期。。推動法治中國建設,需要抓住地方法治實踐這一關節(jié)點,把法治建設的著力點放在地方和基層*葛洪義:《多中心時代的“地方”與法治》,《法律科學》2016年第5期。。

法律方法論研究對現實的關注主要表現在,從方法論的角度積極探尋法治思維、法治方式的本身的完善以及對現實思維方式改造的意義,指明在有權力的主體中形成“像律師那樣思考”對法治的積極意義。很多研究者意識到,法治思維雖然屬于政治思維,但法治思維的基本走向不是偏向政治權力,而是要限制權力。法治思維的方法論基礎是法律思維。全面推進法治中國建設離不開對法律、法治修辭的研究。法律方法論研究需要解釋法治話語在法治戰(zhàn)略中的地位。另外,對現實關注還表現在對案例指導制度的法律方法論角度的研究。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到,法律方法論在法治戰(zhàn)略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構建和完成法治藍圖的重要手段和方式。雖然法律方法論并非像創(chuàng)設制度一樣對法治進程發(fā)揮直接的作用,但是,缺少了方法論的支撐,法治建設的很多具體工作和任務都難以落實和貫徹,尤其是在司法領域之中。掌握了法律方法論的法治實踐者,能夠透徹理解法治的宏觀意圖和微觀操作,也能夠真正踐行法治思維。在最近幾年的法律方法論研究中,都存在著對法律思維規(guī)則的重視,雖然這個方面的研究成果有待進一步細化和檢驗,但是,其對法治建設的巨大價值已經得到了充分肯定,法律方法論的研究者也應當在此方面繼續(xù)努力。

二、法律方法論的理論體系:多個分支學科的共生發(fā)展

只有在發(fā)展過程中具備比較完備的理論體系,獨立的學科才能被認可和確定。在近代法理學的發(fā)展過程中,分離命題就具有這樣的歷史意義。對于法律方法論來說,從20世紀九十年代開始,以法律解釋學的發(fā)展為開端,法律方法論自身的理論體系經過學者們的不斷探索,已經初具規(guī)模。更重要的是,結合中國的法治進程,國內相關研究探索形成的法律方法論理論體系,融合了德國和美國研究的成果,使得法律方法論的研究呈現出中國獨有的一些特征。

(一)法律解釋學——解釋規(guī)則的整理與解釋方法的綜合運用

法律解釋方法在法律方法論的體系中,具有最為悠久的歷史和完備的體系,也一直是學者們關注的傳統(tǒng)重點領域。在2016年中,法律解釋學的研究成果可以在本體、技術和制度三個層面進行概括。

在本體層面上,謝暉教授對其《論解釋法律與法律解釋》一文進行了擴展,審視了解釋學法學和法律解釋學之間的區(qū)別,認為兩者無論在研究對象、學科分類、社會(學科)功能以及解釋特征上都是明顯不同的*謝暉:《解釋學法學與法律解釋學》,《法學論壇》2016年第1期。。這一成果進一步擴展了法律解釋學的范圍,在法哲學層面上繼續(xù)為法律解釋學正本清源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同樣借助于哲學解釋學視角,李廣德博士強調了法律文本理論對法律解釋活動的重要影響,這樣可以在交叉學科視野下繼續(xù)展開法律解釋學的研究*李廣德:《法律文本理論與法律解釋》,《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16年第4期。。在學科交叉的視角下,陳坤博士分析了語言哲學中的三種所指理論并不適合于法律解釋,在法律解釋又應當明確規(guī)則中詞項所指的背景下,一般法律詞項的所指是由立法意圖、客觀知識與語言慣習共同決定的*陳坤:《所指確定與法律解釋——一種適用于一般法律詞項的指稱理論》,《法學研究》2016年第5期。。在法律解釋學的研究中,積極吸收其他學科的成果,已經成為一種常態(tài),主要是語言學、符號學、詮釋學等。

在技術層面上,法律解釋的大多數具體方法已經得到了充分闡釋,這個方面的成果在2016年度中較少;相應地,學者們更多地關注法律解釋方法的應用問題,尤其是在司法過程中的綜合運用。文義解釋在適用上的優(yōu)先性已經得到普遍認可,徐明教授認為傳統(tǒng)的文義解釋方法主要是語義分析,具有不少局限性,應當引入和強化語用學分析法*徐明:《文義解釋的語用分析與構建》,《政法論叢》2016年第3期。。此外,合憲性解釋方法在2016年中也持續(xù)受到關注,例如黃曉亮博士考察了世界上主要存在的4種死刑合憲性解釋的路徑,并提出以人權作為死刑合憲性解釋的立場對于形成一種尊重生命和人格的文化,引領公眾對死刑樹立起理性的認識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黃曉亮:《死刑合憲性解釋:從立場到路徑的比較與反思》,《法學論壇》2016年第1期。。在2015年的刑法學研究中成果中,也多次出現了合憲性解釋的身影,二者的結合原因大致在于刑事司法對罪刑法定、謙抑性和法律價值判斷的強調。白斌博士也借助于合憲性解釋方法,探討了刑法中對“假藥”的相關規(guī)定在一定程度上違背了憲法,不利于傳統(tǒng)醫(yī)藥的發(fā)展*白斌:《傳統(tǒng)醫(yī)藥在現行法秩序中的困境及其突圍——以“假藥”的合憲性解釋為例證》,《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16年第1期。。杜強強博士則在更多部門法領域中分析了合憲性解釋方法的實踐,認為最高人民法院雖然不贊成直接援引憲法,但是其通過文義轉換等方式,在實質上運用了合憲性解釋方法,進而實現了個案正義。這種解釋方法對于我國司法實踐來說具有重要價值*杜強強:《合憲性解釋在我國法院的實踐》,《法學研究》2016年第6期。。

除了以上專題研究某一具體解釋方法之外,2016年度中對于法律解釋方法的綜合運用成為一個顯著特點。曹磊博士對于法官運用多種法律解釋進行了細致的實證調研*曹磊、宋保振:《法官運用法律解釋方法的實證分析》,陳金釗、謝暉主編:《法律方法》(第20卷),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05-118頁。。魏治勛教授借助于法律工程思維,提出了對法律解釋方法體系進行整合的方案*魏治勛:《法律工程視野中的法律解釋方法體系建構》,《法學論壇》2016年第5期。。宋保振博士則具體針對指導性案例32號,運用多種解釋方法進行了分析,認為該案的裁判結果能夠形成融貫的解釋論證系統(tǒng),其背后顯現的是對法律解釋規(guī)制進行細致研究的必要性*宋保振:《法律解釋方法的融貫運作及其規(guī)則——以最高院“指導案例32號”為切入點》,《法律科學》2016年第3期。。在多種法律解釋方法的背后,存在著運用的宏觀指向,后果取向就是其中之一;楊知文博士認為,后果取向是把對裁判的影響或后果預測納入法律含義的輻射范圍,目標是要探明經得起某種后果評價的法律意旨;從具體根據和操作形式上看,后果取向法律解釋的運用方法可以厘定為基于禁止性后果而為的解釋、基于積極后果而為的解釋和基于優(yōu)勢后果而為的解釋三種路徑;對這種解釋思維和方法的運用關鍵是要秉持法律人應有的法治立場*楊知文:《后果取向法律解釋的運用及其方法》,《法制與社會發(fā)展》2016年第3期。。從以上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到,隨著法律解釋學在國內研究的持續(xù)深入,單一具體的解釋方法已經不再成為研究的重點,如何將多種解釋方法融入司法過程之中,如何通過多種解釋方法的運用來形成優(yōu)質裁判結果,成為法律解釋在技術層面上發(fā)展的主要方向。

在制度層面上,法律解釋學的研究仍然聚焦于司法解釋制度。世界各國的最高司法機關都會有特定的方式對各級法院產生影響,利用判例是主要方式,而發(fā)布司法解釋這種規(guī)范性文件,則幾乎成為中國司法領域中獨有的方式。雖然以往對司法解釋的研究成果也有不少,但是,在司法體制改革背景下,多種創(chuàng)新司法制度都和以往的司法解釋制度之間產生著相互影響。因此,學者們也從新的視角重新審視司法解釋制度。王成教授認為,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存在著效力不明、游離于法律解釋之外等缺陷,引發(fā)了法律規(guī)范適用的沖突,立法機關和最高法院都應當就此缺陷進行制度充實和完善*王成:《最高法院司法解釋效力研究》,《中外法學》2016年第1期。。同樣針對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徐鳳副教授認為脫離個案的抽象司法解釋有侵犯和僭越立法權之嫌,且與立法機關“宜粗不宜細”的原則性立法形成惡性循環(huán);最高人民法院的抽象司法解釋有繼續(xù)存在的必要,但應盡量抑制和減少抽象司法解釋活動,加大指導性案例的供給*徐鳳:《我國法院司法解釋制度的反思與完善》,《法學雜志》2016年第5期。。孫謙大檢察官主要分析了最高人民檢察院的司法解釋在本質上體現了法律監(jiān)督屬性,具有體制合理性、功能正當性和實踐必要性*孫謙:《最高人民檢察院司法解釋研究》,《中國法學》2016年第6期。。此外,目前法律解釋制度的主體包括立法機關和司法機關,還有學者將二者進行統(tǒng)籌考慮之后提出制度完善意見。楊建軍教授認為,將來應當在增強立法解釋有效性的同時,合理規(guī)范“立法性”的司法解釋,建立良性互動的法律解釋體系,進一步引導和規(guī)范地方機關的法律解釋,加強法律解釋的規(guī)范化管理*楊建軍:《現行法律解釋機制的完善》,《政法論叢》2016年第2期。。劉風景教授則建議,在司法解釋的諸形式中,對“規(guī)定”來說,實體性的應予廢除,程序性的可以保留,“批復”應逐步被指導性案例所替代,“解釋”可以保留,但其內容與體例都需改變。全國人大常委會應明確《立法法》第104條與《關于加強法律解釋工作的決議》的關系,強化對司法解釋的備案審查,加強法律解釋,提高立法質量*劉風景:《司法解釋權限的界定與行使》,《中國法學》2016年第3期。。結合以往關于法律解釋制度的研究成果,學界主流的意見是傾向于改造現有的司法解釋制度,不但應當準確確定其效力,更應當減少以規(guī)范性文件的方式規(guī)定抽象內容,同時強化指導性案例的作用,并在個案中賦予地方法院和法官更多的解釋權力。在員額制、司法責任制、司法職業(yè)保障機制和案例指導制度等創(chuàng)新司法制度的共同作用下,司法解釋制度的改造和完善比以往更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法律修辭學(法律論證理論)——西方理論與中國實踐的融貫

法律論證理論作為戰(zhàn)后新興的研究領域,備受法律方法論學者的重視,該理論與批判性思維等論域密切聯(lián)系。但是,在這一主題之下的研究成果比較分散,尚未形成如法律解釋方法那樣操作性較強的成果。雖然復雜的學理設計能夠細致深入分析司法過程,但是,過于復雜而缺少明確步驟的成果容易使得司法者望而卻步,難以發(fā)揮直接的影響效果。這一點對于強調實務、尚未與理論界融合成緊密共同體的中國司法界來說,尤其如此。在經歷了幾年的研究熱潮之后,專門論述法律論證的論文成果偏少。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楊洪教授的《司法論證的邏輯結構與可能》,該文基于阿列克西論證理論中關于內部證成和外部證成的區(qū)別,分析了藥家鑫案中的法律論證形式和內容*楊洪:《司法論證的邏輯結構與可能——以阿列克西法律論證理論為例》,《法學》2016年第4期。。由此可見,如何使得法律論證理論更“接地氣”,與中國司法理論進行深度融合,是法律論證研究者所面對的重要課題。

如果將外部證成和內部證成的研究視野進一步擴大可以看到,強調利用法律之外的資源進行證立的外部證成,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著很多契合之處,例如“法律不外乎人情”;但是,強調嚴格運用法律的內部證成,則在目前法治進程中尚未全面貫徹。如何抵御法外因素的不當干擾,在司法過程中嚴格依據法律進行裁判,是法律方法論能夠給法治建設做出的重大貢獻,這一點當然不僅僅限于法律論證理論的研究。法律方法的運用是法律思維的主要內容,從法律論證的角度來看,法律思維的特征正是論證思維,強調命題或者結論都必須建立在一定的理由之上,并且具有融貫性、可廢止性或者可接受性等特征。這個方面的研究雖然在前幾年的法律論證基礎理論研究中有所涉及,但是其深化研究成果卻比較缺乏,應當引起法律方法論研究者的重視和繼續(xù)關注。

法律論證的主要進路包括邏輯、對話和修辭。其中,對話方法強調程序,而邏輯方法與法律推理研究在很多方面重合。相應地,法律修辭的研究成為近三年中法律論證理論中發(fā)展特別迅速的分支,全國性的法律修辭學專題會議也已經多次舉辦。從往年中國法律方法論研究報告中也可以看到,基于法律修辭視角的分析已經不僅僅限于法律論證的研究,而是擴展到多個部門法之中,這一趨勢在2016年度的成果中也有所體現。謝暉教授延續(xù)了對制度修辭的研究,認為法律在實質上是基于價值、事實以及與此相關的利益的博弈結果或博弈的規(guī)范表述,是一種制度修辭;從這一視角可以幫助我們反思法律信仰、法律擬制和法律虛擬等問題*謝暉:《從制度修辭視角看法律信仰》,《北方法學》2016年第6期;謝暉:《論法律擬制、法律虛擬與制度修辭》,《現代法學》2016年第5期。。張西恒博士基于新修辭學基本原理和立場,對“司法修辭就是虛飾”命題進行了反擊*張西恒:《司法就是說謊?——新修辭學對司法虛飾命題的反擊》,載陳金釗、謝暉主編:《法律方法》(第19卷),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99-209頁。。部門法中運用修辭視角的代表性成果為周林剛博士的《中國憲法序言正當化修辭的時間意識》,該文分析了歷次憲法文本序言中對時間維度的表述,提取了其中能夠進行正當化證明的因素,對于憲法文本乃至于其他法律文本的完善都有借鑒意義*周林剛:《中國憲法序言正當化修辭的時間意識》,《中外法學》2016年第3期。。

(三)法律邏輯學(法律推理理論)——邏輯與法律運用的有機結合

對于具有強烈法教義學屬性的法律方法論來說,邏輯的運用一直備受推崇,邏輯方法也貫穿于法律方法的整個理論體系之中,尤其是直接表現在法律推理理論之中。同時,中國司法從傳統(tǒng)到現代的發(fā)展中,邏輯方法的運用也有著不同的特點。2016年中國法律方法論研究在法律邏輯學方面的主要成果可以分為兩個方面。(1)挖掘傳統(tǒng)司法中的邏輯因素。如陳小潔教授認為,在與人情、天理的復雜關系中,古代司法判例靈活地處理了律法背后的邏輯問題;而當代司法中強調邏輯有余而情理因素略顯不足,實現二者的結合才能更好地處理案件*陳小潔:《清代司法判例情理表達的內在價值及現代啟示》,《法學》2016年第11期。。此外,在微觀層面上探討傳統(tǒng)司法中對類推(比附)的適用,也是近幾年中的重要話題之一*白雪峰、陳加奎:《比附援引法律制度的歷史考察:對于重構我國現代類推制度的啟示》,《河北法學》2016年第2期。。(2)現代邏輯在司法過程中的引入和分析,是目前法律邏輯學更為關注的內容,在2016年度也產生了不少成果。雷磊博士從邏輯的角度分析了法律規(guī)范之間的沖突問題,在分析凱爾森相關理論的基礎上,他認為,邏輯只適用于語義學規(guī)范的領域,規(guī)范沖突可以被直接呈現或還原為邏輯矛盾的兩種基本形式,即道義內部矛盾(反對性矛盾)與道義外部矛盾(對立性矛盾)*雷磊:《法律規(guī)范沖突的邏輯性質》,《法律科學》2016年第6期。。此外,對于從一般法律規(guī)范到個別法律規(guī)范的邏輯推斷,雷磊博士認為這一過程之所以存在,原因是前者在語義上蘊含著后者,這使得作為前提之一般法律規(guī)范的邏輯值可以傳遞給作為結論之個別法律規(guī)范。邏輯推斷對于司法裁判具有理性拘束與評價的作用*雷磊:《走出“約根森困境”?——法律規(guī)范的邏輯推斷難題及其可能出路》,《法制與社會發(fā)展》2016年第2期。?,F代邏輯學中對于推理形式的研究比較全面,多種推理形式也逐漸受到了學者的重視。例如,齊建英博士基于會話結構中的合作原則,分析了作為法律推理方法的一般會話含義推理;這一推理形式的有效性以邏輯有效性為基礎,以程序有效性為核心,以語言有效性為前提*齊建英:《論一般法律會話含義推理及其有效性》,《法學論壇》2016年第2期。。汪諸豪等翻譯的艾倫教授的《司法證明的性質:作為似真推理工具的概率》則借助于貝葉斯分析的概率論,對似真推理進行了分析,并認為它不能被簡化為數字和數學公式*艾倫:《司法證明的性質:作為似真推理工具的概率》,汪諸豪等譯,《證據科學》2016年第3期。。

法律方法論對法律邏輯學的研究中,應當明確區(qū)分方法論和認識論,特別應當強調重視形式邏輯的運用,進而形成符合邏輯要求的裁判結果。這一點與上文中強調法治中的內部證成是一致的。以往受到邏輯思維的影響,法律方法論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并沒有將方法論和認識論進行細致區(qū)分,這一點在最近幾年的研究成果中逐漸得到了改善。從法治要求的角度來說,辯證思維存在著不小的局限性,更應將其作為認識論來對待。要將中國法律方法論的研究繼續(xù)引向深入和全面,就應當自覺減少辯證思維的消極影響,嚴格從方法論的角度展開細致分析。

(四)其他法律方法——通過完善司法決策推進法治

法律方法論的以上幾個分支學科,受到了更多學者的關注,相應的成果也更加豐富。除此之外,法律方法論還有一些其他的分支或者說具體的法律方法。雖然關注度并不太高,但是對于完善整個理論體系來說也是相當必要的。(1)法律發(fā)現方法(法律淵源理論)。馬馳博士認為應當從認識論的角度重新審視法律淵源,法律淵源在性質上仍然屬于法律,它是法律認識中的特定階段,在法律認識中呈現出層級化的特征*馬馳:《法律認識論視野中的法律淵源概念》,《環(huán)球法律評論》2016年第4期。。王利明教授專門論述了作為民法淵源的習慣,強調新民法典中應當有習慣的一席之地,在適用中應位列規(guī)則之后,原則之前*王利明:《論習慣作為民法淵源》,《法學雜志》2016年第11期。。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習慣一直發(fā)揮著法律淵源的作用,武乾教授對清代江南民間慈善習慣法進行了細致分析,認為這些習慣法推動了江南地方慈善立法的創(chuàng)新,而且初具了社會法的雛形*武乾:《清代江南民間慈善習慣法與傳統(tǒng)法源結構》,《法學》2016年第12期。。同樣是分析習慣法作為法律淵源,宮雪助理研究員以民事執(zhí)行制度的變遷為視角,探討了英國歷史上的習慣法對普通法的深遠影響*宮雪:《英國法中的習慣法淵源——以民事執(zhí)行制度的變遷為視角》,謝暉等主編:《民間法》(第17卷),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6年,第374-384頁。。(2)漏洞補充方法。蔡元培博士研究了我國審查證據證明力的“印證模式”,認為該模式存在著諸多漏洞,填補的方式是將其與心證相結合,使得主觀判斷和客觀判斷相結合*蔡元培:《論印證與心證之融合——印證模式的漏洞及其彌補》,《法律科學》2016年第3期。。(3)利益衡量方法。王虹霞博士分析了普通法系中法官在個案中進行利益衡量的實踐,認為其中的利益可以分為由法律的確定性所服務于的社會利益和由正義所服務于的社會利益;判定利益的優(yōu)先性仍然需要遵循特定標準,包括法律標準和社會標準*王虹霞:《司法裁判中法官利益衡量的展開——普通法系下的實踐及其啟示》,《環(huán)球法律評論》2016年第3期。。韓煥玲博士分析了離婚案件中涉及的物質、情感和責任等復雜利益關系,提出了在此類案件中進行衡量所應當遵循的原則*韓煥玲、趙玉增:《試論離婚訴訟中的利益衡量》,陳金釗、謝暉主編:《法律方法》(第20卷),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363-377頁。。

從以上對于法律方法論理論體系研究的現狀可以看到,法律解釋、法律論證和法律推理仍然占據著主要地位,其他方法則關注度較低。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從比較的視角來說,國外法律方法論的研究成果中,并不對以上理論體系做出特別嚴格的區(qū)分,解釋、論證和推理經常同時出現在統(tǒng)一成果之中,諸如“解釋性論證”、“論證式推理”等*阿迪奧達托:《法律論證中的修辭三段論》,王伊林譯,陳金釗、謝暉主編:《法律方法》(第20卷),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0-24頁。。國內法律方法論的情況與上述不同,比較細致區(qū)分各個分支部分。個中原因大致在于,國內法學研究受到了系統(tǒng)論的深刻影響,法律方法論的體系建構也類似于部門法的體系建構;西方學者更多地是以問題為中心,通過綜合運用多種法律方法來透徹分析問題。從建構獨立學科的角度來說,在以上兩種傾向中,過于嚴格的區(qū)分法律方法論的各個分支,并不利于個案問題的全面分析;強調這些分支部分之間存在區(qū)別,有利于形成法律方法論獨特的學科體系,有利于國內法學研究和實務界更好地接受和認可法律方法論的學科地位。由此,在面對不同層次的研究主題時,法律方法論研究者應當采取不同的態(tài)度:個案分析時強調實用主義,任何可資使用的方法皆可“物盡其用”;在從宏觀上探討法律方法論的整體結構和走向時,則需要強調諸如解釋、推理和論證之間的區(qū)別。這種研究方式能夠推動法律方法論研究價值的最大化。

三、部門法方法論:法律方法論分析視域的擴展與延伸

作為獨立學科,法理學研究的是各個法律部門中的共性問題、一般問題。作為法理學的一個分支,法律方法論也帶有此種特點。從近幾年研究現狀來看,越來越多的部門法研究成果中滲透著法律方法論的精神,越來越多的部門法研究者以更加積極的態(tài)度運用法律方法論作為分析工具來處理和解決部門法中的問題,經常能夠取得良好效果。

(一)憲法法學方法論(憲法解釋學):釋憲機制的完善及其個案化

憲法學的研究呈現出解釋學、政治學和社會學等諸多視角的分野,其中高度關注憲法文本的傾向帶有明顯的教義學色彩,經常以憲法解釋學的名稱出現,也是憲法學研究中自覺運用法律方法論程度最高的分支流派,在2016年中產出了不少成果。上官丕亮教授充分肯定了憲法解釋的價值,認為廣大司法工作者和行政執(zhí)法者在適用法律處理具體案件時,應當開展“依憲釋法”,即依照憲法的規(guī)定及其精神來解釋所要適用的法律條款,使憲法在法律適用中得以間接實施*上官丕亮:《法律適用中的憲法實施:方式、特點及意義》,《法學評論》2016年第1期;上官丕亮:《法律適用中憲法實施的正當性、合法性與可行性》,《法學論壇》2016年第2期。。作為解釋的對象,憲法本身應當具有法律性(規(guī)范性),陳端洪教授認為凱爾森的基礎規(guī)范理論只是在形式邏輯上預定了憲法的效力,人民集會的假定可以解釋憲法效力的起源*陳端洪:《憲法的法律性闡釋及證立》,《清華法學》2016年第2期。。劉國博士分析了對解釋憲法機制產生影響的主要因素,包括政治制度、法律傳統(tǒng)和思想文化;對于我國全國人大常委會解釋憲法來說,需要平衡其政治合法性功能和現實有效性價值*劉國:《釋憲機制的影響因子及其中國構造》,《中國法學》2016年第1期。。翟國強研究員從憲法解釋的角度,對設立跨行政區(qū)劃人民法院及其職權定位等問題進行了探討,認為需要立法機關根據憲法對現行的法院組織法進行修改和完善*翟國強:《跨行政區(qū)劃人民法院如何設立?——一個憲法解釋學的視角》,《法商研究》2016年第5期。。汪進元教授分析了利用憲法進行個案解釋的基礎問題,認為案件事實給定了求證的起點和目標,既定規(guī)范預設了求證的方向和邊界,技術規(guī)范指明了求證的路徑與方法。提高憲法規(guī)范的可適用性、推進技術規(guī)范的法律化以及釋憲程序的民主化等,是控制恣意釋憲的主要途徑*汪進元:《憲法個案解釋基準的證成邏輯及其法律控制》,《中國法學》2016年第6期。。

(二)行政法學方法論:部門法方法論研究的突升領域

在前幾年的法律方法論研究中,與行政法學相關的成果很少;這種情況在2016年度中有所改變,行政法學中直接使用法律方法論作為研究工具和視角的成果明顯增多。例如葉金育博士肯定了國家稅務總局具有一定的法律解釋權*葉金育:《國稅總局解釋權的證成與運行保障》,《法學家》2016年第4期。。與之相關,曾遠博士生以立法意旨作為稅法解釋類型化的標準*曾遠:《論稅法解釋類型化方法》,《現代法學》2016年第1期。。對于行政案件中的解釋,于立深教授認為對于其中的不確定法律概念,應當綜合行政解釋、技術標準、裁量基準、專家意見使不確定法律概念的解釋進一步法定化,主張常識性的經驗判斷與專業(yè)論證相結合,注重不同文化形態(tài)和政府規(guī)制目標下的不同理解*于立深:《行政事實認定中不確定法律概念的解釋》,《法制與社會發(fā)展》2016年第6期。。黃琳博士生以指導性案例40號為例,分析了行政機關做出的解釋違背了立法原意,因此應受到司法機關的否定評價*黃琳:《違背立法原意的行政解釋之司法修正——以孫立興案為分析對象》,《政治與法律》2016年第2期。。李振濤博士結合新型行政訴訟案例,論證了目的解釋有利于緩解資本市場新型案件與相對穩(wěn)定的制度設計之間的緊張關系,并建議在內幕交易等新型案件的司法應對中引入目的解釋方法*李振濤、劉園園:《目的解釋如何展開?——以楊某訴中國證監(jiān)會的行政訴訟判決為分析對象》,陳金釗、謝暉主編:《法律方法》(第19卷),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341-349頁。。黃娟博士提出了行政賠償訴訟中混合過錯的認定及其解釋方法*黃娟:《行政賠償訴訟中混合過錯的認定與解釋方法》,陳金釗、謝暉主編:《法律方法》(第20卷),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274-287頁。。行政法解釋涉及司法機關、立法機關和行政機關等多個主體,其研究具有多層次的特點;特別是涉及行政行為的解釋,問題更加復雜多樣。相比于以往,行政法學的研究中更加重視法律方法論的引入,使得法律方法論與部門法的結合又有了新的擴展領域。

(三)刑法方法論(刑法解釋):教義學基礎與解釋立場的交織

由于強調罪刑法定原則,刑事法律的研究一直比較嚴格充分地體現了法教義學的特征,自然與法律方法論的結合也非常豐富,2016年的研究成果也繼續(xù)證明這一點。很多研究專門罪名的論文直接以教義學為標題,含有非常豐富的法律方法論理論應用*周嘯天:《身份犯共犯教義學原理的重構與應用》,《中外法學》2016年第2期;王霖:《網絡犯罪參與行為刑事責任模式的教義學塑造》,《政治與法律》2016年第9期;盧勤忠:《涉典當犯罪的法教義學分析》,《法學》2016年第3期;賈文超、王瑞君:《危險方法的刑法教義學分析》,載陳金釗、謝暉主編:《法律方法》(第20卷),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251-262頁;李翔:《虛假訴訟罪的法教義學分析》,《法學》2016年第6期;陳興良:《貪污賄賂犯罪司法解釋:刑法教義學的闡釋》,《法學》2016年第5期;馬春曉:《使用他人許可證經營煙草的法教義學分析——以集體法益的分析為進路》,《政治與法律》2016年第9期;劉軍、管亞盟:《刑法擴張的法教義學反思》,載陳金釗、謝暉主編:《法律方法》(第19卷),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243-256頁。。除此之外,刑法方法論主要以刑法解釋的名稱展開相關研究。例如,同樣是針對如何限制解釋兜底條款的問題,王安異教授認為鑒于兜底條款較低的可預測程度,對具體問題應采用各種解釋方法,遵守這些方法的位階,予以層層解析,以防出于抽象目的或政策而進行的隨意解讀*王安異:《對刑法兜底條款的解釋》,《環(huán)球法律評論》2016年第5期。。蔡道通教授則專門針對經濟犯罪中的兜底條款,認為必須采取最嚴格的解釋立場,以維護基本的刑法安全與市場主體的經濟自由;對于立法與司法解釋涉及的已經遠離“文本”含義射程的“其他”內容,應當自解釋施行后才具有效力*蔡道通:《經濟犯罪“兜底條款”的限制解釋》,《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16年第3期。。再如,多種解釋方法如何在刑法中適用,2016年度中學者們也展開了繼續(xù)研究。對于目的解釋方法,王祖書博士認為其功能不是補充刑法漏洞,而是承載刑法價值評價*王祖書:《刑法目的論解釋的功能界定》,《北方法學》2016年第2期。。對于合憲性解釋方法,陳璇研究員認為可以將其用于對正當防衛(wèi)限度的判斷,也符合比例原則的要求*陳璇:《正當防衛(wèi)與比例原則——刑法條文合憲性解釋的嘗試》,《環(huán)球法律評論》2016年第6期。。孫謙大檢察官則運用了多種解釋方法分析了援引法定刑的刑法解釋如何在個案中展開*孫謙:《援引法定刑的刑法解釋——以馬樂利用未公開信息交易案為例》,《法學研究》2016年第1期。。肖志珂博士則反思了刑法解釋方法之間的位序關系*肖志珂、趙運鋒:《刑法解釋方法位序檢討》,載陳金釗、謝暉主編:《法律方法》(第19卷),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291-304頁。。蔣太珂博士提出了應當將建構刑法解釋方法規(guī)則視為獨立于實質解釋與形式解釋的第三條道路*蔣太珂:《刑法解釋論的第三條道路——刑法解釋規(guī)則的建構》,載陳金釗、謝暉主編:《法律方法》(第20卷),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263-273頁。。

此外,對于刑法解釋的整體定位和走向,學者們也提出了頗有見地的觀點。勞東燕博士認為,正在轉向功能主義的刑法解釋論具有目的導向性、實質性、回應性與后果取向性的特點。由于倡導司法能動,功能主義的刑法解釋論有助于解決風險社會背景下刑法體系的自我演進問題*勞東燕:《能動司法與功能主義的刑法解釋論》,《法學家》2016年第6期。。劉艷紅教授分析了刑法解釋中的實質解釋立場,認為它更注重嚴格控制解釋的尺度,要求行為必須達到值得刑罰處罰的法益侵害性才能被認定為該當于客觀違法構成要件,必須達到值得刑罰處罰的非難可能性才能被認定為該當于主觀有責構成要件*劉艷紅、冀洋:《實質解釋何以出罪——以一起挪用“公款”案件為視角的探討》,《法學論壇》2016年第6期。。張建軍博士倡導突破傳統(tǒng)刑法解釋觀,控、辯、審三方通過參與、博弈,不斷消除前見,實現“視閾融合”,并最終達成一種經由法官統(tǒng)合的共識性理解。在形成共識性的解釋結論時,解釋者既要保證解釋結論形式的合法性,又要保證解釋結論實質的合理性以及合目的性*張建軍:《互動解釋:一種新的刑法適用解釋觀》,《法商研究》2016年第6期。。當然,刑法解釋自身也存在著一定風險,左堅衛(wèi)教授認為如果解釋者忽視對刑法人權保障的功能,就有可能出現壓制人權的風險,需要將刑法解釋權還給法官并限制其自由裁量權*左堅衛(wèi)、王帥:《論刑法解釋的人權壓制風險及其紓解》,《法學雜志》2016年第3期。。

(四)民法方法論(民法解釋學):民事法律問題的解釋論分析

與刑法學研究類似,民法方法論多是以民法解釋學的名稱展開研究,以梁慧星教授的《民法解釋學》為代表。在2016年的研究成果中,也有一些直接以教義學作為研究視角的論文,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對意思表示的解釋,趙毅博士從古羅馬法教義學出發(fā),專門研究了如何對“意思”進行解釋*趙毅:《“意思”的誕生——基于羅馬法教義學的考察》,《北方法學》2016年第6期。。崔建遠教授則分析了民法典總則草案中的意思表示解釋規(guī)則,認為應增設以法律的任意性規(guī)范、可推斷的意思表示、補充(性)解釋的解釋規(guī)則以及沉默表示著何種意思的解釋規(guī)則*崔建遠:《意思表示的解釋規(guī)則論》,《法學家》2016年第5期。。針對意思表示中的“知道與可以合理地期待知道規(guī)則”,張金海博士認為表示的客觀文義具有初步的優(yōu)先性。表意人如欲勝訴,需要舉證他的意思不同于客觀含義,并且受領人知道或者可以被合理地期待知道他的意思。前期的磋商、當事人之間確立的習慣做法以及締約后的行為是適用該規(guī)則時的主要參考因素*張金海:《論意思表示解釋中的“知道與可以合理地期待知道規(guī)則”》,《政治與法律》2016年第4期。。此外,民法解釋學的研究還對體系解釋方法有所關注,許中緣教授以民法典為背景分析了如何運用體系解釋說明《合同法》第51條的含義*許中緣、黃學里:《民法典視角下〈合同法〉第51條的體系解釋》,《法學論壇》2016年第5期。;陳永強教授則批判了法釋[2012]8號第10條,認為該條規(guī)則是以單一要素為基礎的解釋,應當結合多種要素進行綜合解釋*陳永強:《特殊動產多重買賣解釋要素體系之再構成》,《法學》2016年第1期。。

結語:法律方法論成為獨立學科的期待與可能

法律方法論已經成為最近十幾年中法學研究的理論增長點之一,將其列為獨立法學學科有著比較充分的理由。一方面,在建設“雙一流”的背景下,能夠與國際相關學科直接對話交流的學科具有先發(fā)優(yōu)勢。戰(zhàn)后國際法理學研究中出現了對法律方法論的明顯關注,多次世界法哲學大會都以法律方法論或者其分支理論作為會議主題。由于研究體系的差異,國外學者并未直接將法律方法論列為獨立的法學學科。但是,德國和美國等國家的法學理論中已經出現了大量關于法律方法論的研究成果,這些經驗都證明了法律方法論的巨大理論與實踐意義,將其列為獨立的法學學科是相當必要的。另一方面,從前述研究現狀和發(fā)展趨勢可以看到,法律方法論已經初步具備了成為獨立學科的一些基礎條件,包括扎實嚴謹的理論基礎,豐富全面的理論體系,以及在部門法中的普遍擴散和影響,這些已有成果既有和法學理論學科類似之處,同時又在很多方面超越了單純的法理學研究。從以上意義來說,將法律方法論列為獨立學科還是相當值得期待的,這不僅有利于推動法律方法論研究,更有利于豐富中國法治理論,推動其與世界法學研究的交流,樹立中國法學理論的獨立與自信。

[責任編輯:李春明]

The Expansion of Legal Methodology as a Discipline of Law——2016 Chinese Legal Methodology Research Report

SUN Guang-ning CHEN Jin-zhao

(Shandong University at Weihai, Weihai 264209, P.R.China;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Shanghai 200042, P.R.China)

As a discipline of law, legal methodology has been enhanced by the works printed in journals 2016. In fundamental research, legal methodology has focused on legal dogmatics and some real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in Chinese rule of law. As to some sub-disciplines, legal hermeneutics is mainly about the comprehensive usage of interpretation methods; legal rhetoric is still the fundamental topic in legal argumentation theory; legal logic has stressed formal logic. Also, one important improvement lies in the study of legal methodology in administrative law. The fundamental theory and sub-disciplines can stand for the individual position of legal methodology in the legal research.

Legal methodology; Legal hermeneutics; Legal rhetoric; Legal logic; Legal dogmatics

2017-01-15

國家2011計劃司法文明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研究成果;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指導性案例在統(tǒng)一法律適用中的運用方法研究”(15CFX006)。

孫光寧,山東大學(威海)法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威海264209; zhenzheng3000@163.com);陳金釗,華東政法大學法律方法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200042; jzchen@sdu.edu.cn)。

猜你喜歡
方法論法學司法
《南大法學》征稿啟事
南大法學(2021年3期)2021-08-13 09:22:44
《南大法學》征稿啟事
南大法學(2021年4期)2021-03-23 07:55:52
制定法解釋中的司法自由裁量權
法律方法(2021年4期)2021-03-16 05:34:28
漢學方法論值得關注
國際漢學(2020年1期)2020-05-21 07:23:52
方法論視角下的制定法解釋
法律方法(2019年4期)2019-11-16 01:07:02
司法所悉心調解 墊付款有了著落
非正式司法的悖謬
法本位的方法論闡釋
法律方法(2018年2期)2018-07-13 03:22:02
UAF的方法論意義
法學
新校長(2016年5期)2016-02-26 09:28:49
镶黄旗| 蓝田县| 常熟市| 鄢陵县| 龙州县| 竹山县| 长阳| 咸阳市| 湖口县| 环江| 新乐市| 乐业县| 墨江| 西乌珠穆沁旗| 玉树县| 巴里| 穆棱市| 包头市| 建阳市| 绩溪县| 乌拉特中旗| 许昌县| 进贤县| 平罗县| 临湘市| 秦皇岛市| 连南| 鄢陵县| 嘉义市| 彭山县| 菏泽市| 贵德县| 扬中市| 都匀市| 潞城市| 六安市| 彩票| 唐海县| 阿城市| 辉县市| 海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