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文化苦旅》與20世紀90年代的文化民族主義

2017-04-02 19:22:02周維東郭鵬程
關鍵詞:苦旅余秋雨三毛

周維東,郭鵬程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四川 成都 610064)

【文學研究】

《文化苦旅》與20世紀90年代的文化民族主義

周維東,郭鵬程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四川 成都 610064)

出現(xiàn)在20世紀80、90年代之交的《文化苦旅》,是考察這一時期文化轉型的重要文本,對于認識90年代興起的文化民族主義思潮有重要參照價值?!段幕嗦谩方栌谩拔鞑俊币庀?,表現(xiàn)出的“苦旅”姿態(tài)和“自我感傷”趣味,可以看出作者對這一時期文化民族主義思潮的迎合?!段幕嗦谩吩谛问缴媳3至?0年代關注民族命運的精英傳統(tǒng),但在內核里放棄了啟蒙和反思的沖動,以“偽精英”的姿態(tài)開啟了中國消費文學的新范型。

《文化苦旅》;余秋雨;文化民族主義

1988年,余秋雨在《收獲》(1-6期)發(fā)表了14篇“文化苦旅”系列散文,這些散文以“文化訪古”為主題,談民族命運、文化興衰,飽含學養(yǎng)而不乏憂患,引起學界的注意。后來,這些散文以《文化苦旅》為名結集出版,在大陸掀起“文化大散文”熱潮,一時眾人追捧;但與此同時,非議之聲逐漸出現(xiàn),一些批評家甚至用“酷評”的方式對余秋雨進行道德評判。或許是因為太熱太火,作家中如余秋雨般引發(fā)持久爭議的還不多見,自《文化苦旅》之后,但凡余秋雨有任何新的作品出現(xiàn),媒體必定會有一番唇槍舌劍。

實際上,余秋雨本人就是一個現(xiàn)象。他率先以“文化名人”的姿態(tài)游走于學院和大眾之間,無論這種身份是否是其自愿,都已經(jīng)讓他打破“作家”與“明星”的界限、嚴肅文學與消費文學的壁壘。這是20世紀90年代,文學市場化之后出現(xiàn)的一個現(xiàn)象,步他后塵,一批文化名人尾隨而來,據(jù)象牙塔之頂端,卻坐擁萬千粉絲。所以時至今日,對于余秋雨以及《文化苦旅》,學界應該有更歷史的眼光去審視,了解其出現(xiàn)的來龍去脈,而不是僅站在某種立場,陷入沒有結果的口舌之爭。

因為90年代之后特殊的歷史語境,在審視如余秋雨創(chuàng)作的現(xiàn)象時,“純文學”的視野可能往往不得其所,只有兼收文學研究和文化研究雙重視野,才能將他們落實到歷史之中。如今重看《文化苦旅》和“文化大散文”現(xiàn)象,它的影響力絕不僅僅停留在文學史內,只有將之放在文化轉型的大背景中去考察,才更能知其來龍去脈。對于“文化大散文”的說法,余秋雨本人并不認同。他認為:“散文本身是文化的一部分,哪一篇散文是非文化的?”[1]在他看來,如果“文化大散文”是對中國文化作宏觀的、歷史的評價,《文化苦旅》顯然就不是,因為其中約有三分之一是他對早年故鄉(xiāng)的回憶。不過,歷史的命名并不隨個人意愿為轉移,今日談論“文化大散文”依然將《文化苦旅》作為濫觴之作,它所表現(xiàn)出來的特點,如大量融入歷史文化的內容,并站在一個民族、一種文化立場上表達整體性的看法,是《文化苦旅》具備的。不過,本文所要談論的內容,不是《文化苦旅》究竟屬不屬于“文化大散文”的范疇,而是探討這種散文在20世紀90年代突然躥紅的原因。在本文看來,“文化大散文”之興不僅是這種散文的魅力,也與這一時期文化民族主義的興起有極大的關聯(lián)。

一、“西部”的文化隱喻

《文化苦旅》中的很多作品都是以西部為書寫對象。如其中的名篇《道士塔》《莫高窟》《陽關雪》《沙原隱泉》等,目光都投向大西北,關注敦煌壁畫、出土經(jīng)典、文明興衰,審視廢墟之美、蒼涼之境、歷史之嘆,既禮贊古人創(chuàng)造的璀璨文明,凸顯景觀的文化內涵,又悲嘆古老文明的遺失。不管“苦旅”是有意設計,還是作者漫不經(jīng)心,它在今天都成為一個符號,正如余秋雨聲稱的,《文化苦旅》中三分之一是對故鄉(xiāng)的回憶,似乎并沒有留下多少深刻記憶,給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卻是黃沙滿天、廢墟無語。“文化苦旅”給人留下這樣的印象可能不是作者刻意的追求,但“西部”對于《文化苦旅》引發(fā)的熱潮,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缺失了西部的這些意象,可能造成20世紀90年代文化史中這部作品的缺失。

如果我們注意“新時期”以來文化發(fā)展的歷程,“西部”是文學(文化)作品重要的書寫資源。1985上映的電影《黃土地》,是標志“第五代導演”崛起的旗幟之作,也是新時期影視中的重要作品。該作以厚重、博大的黃土高原為主要背景,多次出現(xiàn)幾乎占據(jù)整個銀幕的黃土地與一角暗淡的天空,通過這種方式傳達出閉鎖的農(nóng)業(yè)中國那種沉重、壓抑、保守的文化品格。長鏡頭下的茫茫黃土更表現(xiàn)了古老東方國家的緩慢與遲滯,農(nóng)民走在黃土梁上彎曲的脊背承受了太多生存的重壓,令人思考,發(fā)出新時期電影的一聲號角?;蛟S是受到《黃土地》名字的限制,如果導演不以黃土地為背景,不出現(xiàn)大面積黃土的意象,整個電影的厚重感和力量感都要大打折扣。

與“黃土地”濃厚的文化意味相比,青藏高原上的“內陸”,讓人體會到神圣和崇高?!肮陋毜膬汝懜咤某良趴諘绾愦?使一切可能的轟動自肇始就將潮解而失去彈性。/而永遠渺小。/孤獨的內陸。/無聲的火曜。/無聲的崩毀”。在昌耀如刀鋒般的詩句下,西部、孤獨、空曠、博大,如同生命的圣壇。在它面前,生命不值一哂,唯有臣服喟嘆贊美,別無他途。但是在這樣的土地上,挑戰(zhàn)者依然開始他的歷程,“人”也只有在這樣的圣壇上,才能獲得正名。通過昌耀,西部擴大了自己的精神疆域,從民族復興之地變成人類的精神高原。

值得玩味的是,莫言創(chuàng)作的小說《紅高粱》雖然描寫對象是山東高密,但當它被張藝謀拍成電影,為了表現(xiàn)“民族寓言”的功能,電影取景選擇了張賢亮所在的寧夏影視城。而通過觀影體驗,具有西部特色的外景:大片的黃土、廢棄的殘垣、干涸的自然環(huán)境,不僅烘托了余占鰲、九兒的人物性格,更增強了《紅高粱》文化尋根的意味。

總的來說,“西部”具有這樣的功能,與其在中國文化的地位有關?!拔鞑俊笔侵袊幕钠鹪粗?,具有圖騰和象征的意義。因此,當作品中出現(xiàn)西部的場景,有意去描寫西部的風景,都讓人產(chǎn)生民族、國家的聯(lián)想。在新時期,主流文化從“革命”回到“民族”,當中國人又一次自覺思考國家的命運,再一次回到“西部”是必然的選擇。另一方面,“西部”也是被遺忘之地、蒼涼之地,在長期封閉的中國,具有很強的自我隱喻內涵。在《黃土地》中,厚重蒼茫的大地讓我們第一個想到了中國,其次看到的大概是中國的現(xiàn)狀,貧瘠、閉塞、迷?!凇秲汝懜咤摹贰都t高粱》(電影)中,西部固然滋生了彪悍、頑強的性格,但反過來想,在如此貧瘠的土地上,如果連彪悍勇猛都失去了,民族還有什么希望呢?

《文化苦旅》的“苦”,“文化大散文”的“大”,“西部”在其中占據(jù)重要的地位。正如前文所說,《文化苦旅》今天留給人們最大的印象正是黃沙、敦煌、古道、雄關,以至于讓我們忘記散文的作者來自東部,來自繁華的上海。而“西部”在這些作品中的作用,與20世紀80年代有相一致的地方,依然從中可見民族的影子,也可見作者有意通過他們來表現(xiàn)自己對傳統(tǒng)中國和文化的看法。但在《文化苦旅》中,貧瘠、落后的西部與寫作者當下感受并沒有自然的共鳴。不同于陳凱歌在《黃土地》當中探索與尋找,余秋雨寫作西部,一直保持著距離和理性,如同一個成熟的人回首過去的歲月,因此生出諸多唏噓。

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禮贊古典文明的輝煌,感慨古人的智慧,但更多的是用一種憐憫的眼光,感嘆因為蒙昧和無知,中華文明的輝煌走向暗淡,從高峰滑入低谷,直到進入無盡的黑暗。這種姿態(tài)所導引讀者的情緒,也不是通過西部思考民族思考自我,取而代之是一種文化的痛惜。這種將自我置于“清醒者”的假設,實際讓所有人放棄思考,所激發(fā)的也單純是一種民族主義的情緒。

二、“走向世界”與“文化苦旅”

今天回頭再看《文化苦旅》,其作為消費文化的特征十分明顯。如此說,不是為了貶低《文化苦旅》的文化品位,而是更準確地把握其文化特征?!段幕嗦谩分械南M賣點,在于“旅行”,這是改革開放以來最能牽動中國人心的一個詞匯。旅行本來就是一個令人向往的活動,對于長期生活在計劃經(jīng)濟之下、受到戶籍制度限制的中國人來說更是如此。計劃經(jīng)濟讓人生活在“計劃”的陰影里,不按部就班可能永遠失去“飯碗”;戶籍制度限制了人口的遷徙,在沒有單位介紹信連火車票都買不到的歲月,“旅行”無疑是一件十分新鮮的事物。

改革開放后,中國蘇醒過來的典型表現(xiàn)是人口的遷徙——另外一種“旅行”。知青陸續(xù)返城,出國潮開始出現(xiàn),計劃經(jīng)濟松動后流動商業(yè)活動開始出現(xiàn),諸多現(xiàn)象與之前的“上山下鄉(xiāng)”相比,此時遷徙更具有自覺的性質,因此也更貼近“旅行”的本質。旅行令人向往的地方,是一種自由自在、不受牽絆的生活狀態(tài)。在文學上,“旅行”是新時期以來一個重要主題。

20世紀80年代濃郁的政治氛圍,讀者的興趣主要在嚴肅文學和文化讀物之上,但“旅行”依然是這一時期一個潛在的文學主題,表現(xiàn)為讀者對于“走向世界”的渴望。這一時期的“走向世界”,除了一小部分真正能走向走出國門的道路,多數(shù)人都處于一種精神漫游的狀態(tài)。第一是歐美文學、學術作品的大量譯介。改革開放后,禁錮太久的中國人對西方文化表現(xiàn)出如饑似渴的狀態(tài),迫切要了解中斷很久的西方文學、學術作品,參與翻譯的人很多,要接受的人就更多了。第二是對近代以來“走向世界”歷史的重新回顧,如嚴復、郭嵩燾、黃遵憲等人走向世界的經(jīng)歷和心路歷程,被學者們重新整理出版,所要體會的便是整個中國開始“旅行”的狀態(tài)。第三是內心走出國門的沖動。在“實現(xiàn)四個現(xiàn)代化”大旗下,學習西方成為思想界探索現(xiàn)代化道路的重要話題。李澤厚回憶“80年代”,說這一時期的思想界幾乎眾口一詞“反傳統(tǒng)”“全盤西化”[2]。

到了90年代之后,大眾文化的興起讓“旅行”有更直觀的展示。而經(jīng)過近十年走出國門的積累,“旅行”也有更多的故事展示出來。90年代,兩個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體現(xiàn)出“旅行”在大眾文學中的價值。首先是“三毛熱”的出現(xiàn)。臺灣人三毛是一個旅行家和作家,青年時期先后留學西班牙、德國,一生游歷多國并寫下大量記敘異域旅居的文字。“三毛熱”的根本,是一個東方女性敢于走向世界的傳奇性,對中國讀者來說,通過三毛可以對世界由“觀看”到“體驗”轉移。在《雨季不再來》中,三毛認為旅行的意義不在目的地,而是“遭遇到奇奇怪怪的事,克服種種的困難,聽聽不同的語言”[3]。這也是三毛成功的根本,如果單純介紹世界各地民俗或風景,通過各種旅行雜志、紀錄片,甚至直接走出國門,可以獲得世界更豐富的知識,但三毛帶給國人的是“體驗”。在《撒哈拉的故事》中,她講述與“洋老公”在西撒哈拉沙漠的生活,在撒哈拉做中國菜、舉行西式婚禮、各種探險經(jīng)歷生死考驗,他們與善良又愛占便宜的非洲鄰居相處,看沙漠中人們用石頭刮身上的黑漿,嘆惋非洲娃娃新娘的命運,這些豐富的情感投入,讓國人如同置身于沙漠之中。在《萬水千山走遍》中,三毛去拉美,看到墨西哥的自殺神、日月神金字塔。在其他集子中還有轉機時因移民局的誤會被關入監(jiān)牢的經(jīng)歷,這些讓旅行有了更加偶然不可預料的魅力。

另一個例子是電視劇《北京人在紐約》的巨大成功。該劇講述“出國潮”中一對中國夫妻尋夢美國所遭遇的酸甜苦辣。初到美國,他們被夜晚曼哈頓的街景迷住了,不由幻想未來的生活。然而很快,現(xiàn)實就給了他們重重一擊,去美國第一個晚上住的那陰暗潮濕的地下室、姨媽一家的冷漠,讓他們感到美國似乎并沒有想象中那么美好。他們不得不放下音樂夢想,從最底層的工作做起,受盡別人的歧視。在付出了超乎常人的努力后,主人公終于有了自己的事業(yè),對比幾年后依舊在路邊靠賣藝維生的美國藝人和始終在后廚打工的其他人來說,他終于獲得了成功。其實,“成功”不過是電視劇取悅觀眾的一種手段,還有很多人在國外也不過平平淡淡,對廣大觀眾來說,電視劇更重要的是展示了在海外更具體的生活,這是旅行必然要經(jīng)歷的階段。

所以,對于20世紀80、90年代的中國讀者而言,“旅行”無疑是一個具有誘惑力的話題,這是《文化苦旅》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不過,相對這一時期的“旅行”文學作品,《文化苦旅》又顯得別具一格,表現(xiàn)在于其旅行的目的地。雖然如三毛所說,這一時期旅行文學成功之處已不在于目的地,但目的地依舊是重要的因素,如三毛的多本文集和《北京人在紐約》都是以“國外”作為旅行的目的地,這與“走向世界”的潮流較為吻合。雖然改革開放經(jīng)歷十多年時間,“世界”依然顯得神秘而令人神往?!段幕嗦谩仿眯械膶ο蟛皇菄T之外,而是國門之內,而且多數(shù)處于偏遠的大西北,這也是“苦旅”的現(xiàn)實依據(jù),相對于“走向世界”的豪邁,走在大西北荒原和廢墟之上,有一種孤獨的感受。

按理說,在“走向世界”的浪潮中,《文化苦旅》并沒有成功的因素,但此時文化民族主義的悄然興起,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讀者的趣味和選擇。隨著“走向世界”日漸深入,對所謂“世界”產(chǎn)生警惕和反思是正常的現(xiàn)象,例如這個“世界”究竟包含哪些內容,是不是用“西方”來概括更準確?而在“走向世界”的過程中,如何保持民族性也是值得思考的問題。這些問題,是“全球化”過程中各個民族普遍遭遇和出現(xiàn)的問題,而在中國80、90年代之交,對“全球化”的警惕和民族主義情緒的高漲顯得更加突出。90年代初期,中國改革開放的步調一度放緩,警惕西方由一種自發(fā)的文化行為變得更為自覺,在此背景下,“苦旅”不僅新穎也符合主旋律的方向。

其實,“文化苦旅”背后的余秋雨,比起此時在海外“刷盤子”留學生,日子要優(yōu)越得多。余秋雨此時已經(jīng)是高級知識分子,并擔任大學校長之職,在文化故里行走寄托一種情懷,并不是一般人所能實現(xiàn)的目標。所以,“文化苦旅”的“苦”,不是個體孤獨、痛苦,而是一種民族情感、文化情懷,在文化消費的過程中,這種情感被置換到個體的身上,似乎作者一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秋雨散文”一時風靡神州也在情理之中。

三、從“反思”到“感傷”

新時期以來的文學中,文化訪古并不是一個陌生的主題,而且有別樣的意味??v觀新時期以來的文化訪古類作品,對民族和個體命運的“反思”是最重要的內容。新時期文學為了文學史寫作的需要,將文學分為“傷痕文學”“反思文學”“改革文學”“尋根文學”“先鋒文學”等,但若論其本質,其實只有一種,都可稱為“反思文學”。沒有“反思”,就沒有傷痕,就不會有改革,也不會去尋根,更不會出現(xiàn)先鋒的浪潮。若論20世紀90年代之后,中國文學發(fā)生了怎樣的改變,根本便是這種“反思”的趨勢停止了。80年代最可貴的地方,是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非常一致地交織在一起,個人的迷茫就是國家的迷茫,對國家命運的反思離不開對個體命運的思考。這一時期文化訪古類作品,如《神女峰》《敦煌》《諾日朗》等詩歌,《北方的河》《爸爸爸》《棋王》《紅高粱》等小說,都是將歷史與現(xiàn)實、國家與個人緊密地結合起來思考。此時的知識分子敢于直面自身的問題,勇于改變現(xiàn)狀、面向未來,這是改革開放最核心的精神,缺失了他們改革就無從做起。

到了《文化苦旅》,與80年代一些影響較大的作品相比,其自我批判的精神已經(jīng)丟失,剩下的只有文化感傷,還有一絲淡淡的怨氣。面對敦煌文物散落一空,空留一座遺址于黃沙之中,《文化苦旅》大為痛惜,探討的是對文物、文學、文化的傳承問題,探討王道士出賣文物背后的民族悲劇,感懷頹敗的陽關不再有唐人風范,對于探險而來的西方傳教士則或明或暗表現(xiàn)出一絲恨意。相對于一些作品的勇猛,《文化苦旅》顯得綿柔了很多。它們的差別在于,前者力圖改變現(xiàn)狀,而后者則更考慮到民族的利益;“感傷”是一種情感,而不是理性的反思,面對歷史縱然有萬千感嘆,除了知恥而后勇實際并無太多意義?!段幕嗦谩泛髞碚兄乱恍┓亲h,其中就包括感情上的矯揉造作,其實這也是這部作品在市場上能大獲成功的原因之一。當一個民族暫時停止了思考,情感就可以成為日常生活中的消費品,《文化苦旅》最成功的地方,就是讓讀者消費到這種情感。當然,面對沉重的歷史,空發(fā)幾聲感懷時時讓人覺得過于輕佻,遭受非議也就在所難免了。

四、結語

總體而言,《文化苦旅》是20世紀80、90年代文化轉型期的產(chǎn)物。它上接80年代文學關注國計民生、民族命運的傳統(tǒng),關照中華文明在過去幾個世紀遭受的苦難和衰落的趨勢,乍看起來與這一時期出現(xiàn)的大多數(shù)文學沒有絲毫不同。但在內核里,作者悄然用民族主義代替這種文學傳統(tǒng)的啟蒙思想,空有感傷而沒有反思,以精英文學的姿態(tài)履行了消費文學的職責。

從文化立場來說,認為《文化苦旅》是投機主義的作品有失公平。因為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文化民族主義的興起具有必然性,這與90年代初期反思“現(xiàn)代性”和“全球化”有一致之處。但《文化苦旅》對文化民族主義也有迎合,或者說它是潛伏的保守主義的異軍突起,因為在整個“苦旅”當中,作者只是自怨自艾的自我撫慰,這種姿態(tài)并不是改革開放走向縱深后的自然產(chǎn)物。

《文化苦旅》所引導出的“文化大散文”,實際引導消費文化的一種新的范型——偽精英(或者名“文藝范”)。與之前嚴肅文學與消費文學相當涇渭分明的情形有變,《文化苦旅》將80年代精英文學有效地引入市場,滿足伴隨市場經(jīng)濟興起后,新富階層更多元的文化需求。這種傳統(tǒng)伴隨“文化名人”現(xiàn)象發(fā)揚光大,出現(xiàn)了如“于丹現(xiàn)象”“韓寒現(xiàn)象”等新的變種,讓90年代之后的文學生態(tài)日漸復雜。這是考察90年代后文學現(xiàn)象值得注意的地方。

[1]余秋雨,王堯.文化苦旅:從“書齋”到“遺址”——關于文學、文化及全球化的對話[J].當代作家評論.2000,(5).

[2]李澤厚,陳明.浮生論學——李澤厚,陳明2001年對談錄[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

[3]三毛.三毛全集(2)——雨季不再來[M].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2005.

(責任編輯:任屹立)

Cultural Perplexity in Agonized Traveland Cultural Nationalism in 1990s

ZHOU Wei-dong,GUO Peng-cheng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Sichuan 610064,China)

Cultural Perplexity in Agonized Travelappeared at the turn of the 1980s and 1990s and it has typical significance to investigate the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is period.The book was filled with a lot of western China images.The attitude of“agonized travel”and the taste of“self-sentimentalism”in the book showed the author’s catering to cultural nationalism in this period.AlthoughCultural Perplexity in Agonized Travelsuperficially kept the tradition of nationalism in 1980s in form,it basically gave up the pursuit of enlightenment and reflection and opened a new paradigm of Chinese consumption literature with pseudo elite posture.

Cultural Perplexity in Agonized Travel;Yu Qiuyu;cultural nationalism

I207.6

A

1671-0304(2017)03-0096-05

URI:http://kns.cnki.net/kcms/detail/65.1210.C.20170616.1213.002.html

2017-02-10[網(wǎng)絡出版時間]2017-06-16 12:13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抗戰(zhàn)時期國共轄區(qū)間的文學互動研究”(15BZW 153);四川大學中央高校科研業(yè)務經(jīng)費專項杰出青年基金項目(skqx201304)。

周維東,男,陜西白河人,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現(xiàn)代中國文化與文學》集刊編輯部主任,文學博士,主要從事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

猜你喜歡
苦旅余秋雨三毛
映雪紅梅
當代作家(2023年12期)2023-03-21 04:02:03
余秋雨投其所好
意林·全彩Color(2019年11期)2019-12-30 06:08:32
余秋雨投其所好
我和“三毛”比童年
快樂語文(2019年9期)2019-06-22 10:00:50
讀書實踐收獲(3)
〈?? ???? ???(獨自閑行)〉??? ???? ??? ??
中國(韓文)(2016年9期)2016-11-27 18:44:03
論余秋雨的“苦旅”情結
文化苦旅(新版)
書香兩岸(2014年4期)2014-05-30 10:10:38
娓娓道來的真誠
乳山市| 开封县| 彭山县| 剑河县| 佛冈县| 通榆县| 浮山县| 绵阳市| 扎鲁特旗| 青河县| 吉安市| 区。| 舒城县| 彭泽县| 黄冈市| 旺苍县| 兰州市| 宜兰市| 博客| 黔西| 于都县| 凤阳县| 积石山| 和田县| 疏附县| 田阳县| 兴化市| 延庆县| 高雄市| 天柱县| 武清区| 开封县| 稻城县| 富阳市| 施甸县| 城固县| 南投县| 长子县| 启东市| 哈尔滨市| 涟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