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蟾橋
如龍橋
坐落在浙江省的西南部的慶元縣,森林覆蓋率高達86.05%,被譽為“中國生態(tài)第一縣”,還因為擁有近千年的木拱廊橋營造歷史,被贊為“中國廊橋之鄉(xiāng)”。2009年9月,中國木拱橋傳統(tǒng)營造技藝入選首批《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慶元作為該技藝的具體保護屬地,一夜之間吸引了全世界關注的目光。
一
“逢山開路,遇水搭橋”,這是山區(qū)人民為滿足生產(chǎn)生活需要而進行的必然選擇。慶元地處西南山區(qū),境內多崇山峻嶺,峽谷溪澗亦不鮮見,廊橋就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應運而生的。據(jù)光緒版《慶元縣志》記載,慶元有宋朝以來修建的各種廊橋230多座,目前境內保存下來的廊橋有90多座,是全國廊橋數(shù)量最多的縣份??h內廊橋種類也非常豐富,有石拱廊橋、木平梁廊橋、伸臂疊梁式廊橋、八字撐木平梁廊橋、木拱廊橋等。在廊橋家族中,木拱廊橋被譽為“在世界橋梁史中絕無僅有的”品類,是研究我國古代橋梁歷史的“活化石”,具有極高的文化、歷史和藝術價值。慶元木拱廊橋不僅遺存豐富,而且具有很好的歷史沿革連貫性,宋、元、明、清各個時期的木拱廊橋一應俱全,“國?!薄笆”!薄翱h?!睉斜M有??梢哉f,慶元就是一座名副其實的廊橋“天然博物館”。
后坑橋內部廊屋
二
慶元廊橋之所以聞名全國,在于其有著獨具特色的廊橋營造技藝,這是造橋工匠們經(jīng)過長期的勞動實踐,通過不斷的經(jīng)驗積累以及改革創(chuàng)新而形成的。慶元廊橋構造科學、造型美觀,是古典建筑藝術中的一朵奇葩。最值得一提的是,慶元廊橋的木拱架是用數(shù)十根粗大圓木做成的,形似“喜鵲窩”,建造時不用一釘一鉚,采取“八”字形榫卯結構體系,整個木拱架抗壓、抗側移。慶元廊橋的橋面大部分是磚鋪橋面和石鋪橋面,鋪設時首先在橋面板上鋪一層箬葉,接著填一層木炭,再接著鋪一層箬葉,然后填一層砂石料,最后砌筑橋面磚或橋面石。這樣就在橋面與橋面板之間形成了隔離層,可以增加通風透氣效果,防止橋面板受潮腐爛。磚鋪橋面和石鋪橋面增加了橋體的自身重量,也增加了廊橋的穩(wěn)定性,能起到防火作用,十分科學合理。
木拱廊橋的建造主要由石匠、木匠共同完成。一般由石匠負責砌筑橋臺,木匠負責建造橋體。如果設計成石砌或磚砌橋面的,再由石匠砌筑橋面。如果需要油漆,則由油漆匠負責油漆。在建橋工作中,始終處于主導地位的是木匠,木匠主師傅還是廊橋的“設計師”,決定著建設工程的質量。木匠技藝是木拱廊橋建造技術的核心技藝,石匠、油漆匠處于從屬地位,其工藝也沒有特殊要求。一座廊橋的最終建成,需要經(jīng)歷選橋址、砌橋臺、起拱架、鋪橋面、造廊屋等多個營造流程。這些流程當中包含了風水文化、祭祀文化以及慶元獨特的菇鄉(xiāng)文化和橋山、橋田文化等元素。期間,不僅花費眾多人力、物力、財力,更傾注了眾人的心血與情感。
在慶元廊橋中,蘭溪橋為經(jīng)典作品,其在我國民間橋梁建筑史上也堪稱一大杰作。這座橋位于慶元縣五大堡鄉(xiāng)西洋村西洋殿旁,始建于明萬歷二年(1574),重建于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是全國現(xiàn)存單孔跨度最大的明代木拱廊橋。蘭溪橋全長48.12米,凈跨36.8米,拱高9.8米,面闊5米,有廊屋19間,猶似飛虹,巧妙地把西洋殿與公路連接在一起。其拱架外觀呈八字形,內由數(shù)十根粗大圓木卯接組合而成,兩側設三層擋風板,依次疊垂,狀如橋裙,古樸典雅。
三
隨著交通網(wǎng)絡的逐步完善,慶元廊橋基本失去了其原有的交通功能。因自然災害等原因,慶元廊橋數(shù)量逐年減少。由于建筑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鋼筋混凝土代替了泥墻黑瓦,許多木匠歇業(yè)或者轉行,木拱廊橋技藝面臨后繼無人的境地。據(jù)調查,從新中國成立到上世紀末,慶元境內沒有建過一座木拱廊橋,這導致木拱廊橋營造技藝的傳承出現(xiàn)斷層。幸運的是,近年來慶元縣政府十分重視廊橋的保護工作,將這項工作作為提高地方文化影響力、提升縣域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同時制定了切實可行的保護計劃并積極落實。在政府的努力下,廊橋營造技藝得到了很好的恢復,慶元廊橋的知名度也在不斷提升,為更多的人所知曉和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