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瓊
【摘要】我們的課堂教學,離不開情境的創(chuàng)設。運用角色表演的方式來創(chuàng)設情境深受學生們的歡迎,學生們的主動參與性也是最高的。小學語文課文的配樂朗讀錄音都聲情并茂、旋律優(yōu)美,最適合在課堂上渲染情境,帶領學生走進課文。
【關鍵詞】小學語文;情境;經(jīng)驗;角色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創(chuàng)設良好的情境屬于教師備課的一部分,這方面的備課可能會涉及音樂、繪畫、語言藝術表達、課堂控制等很多方面,這任何一個方面都要求教師具有相應的知識、能力與情感,否則會影響情境創(chuàng)設的效果。教師為了達到更好的課堂效果,在研究的過程中,必定會想方設法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質。
課堂教學不僅是一門科學,而且是一門藝術。我們的課堂教學,離不開情境的創(chuàng)設。那么在農(nóng)村小學條件設備都有限的條件下,教師可以通過哪些方式來創(chuàng)設情境以激發(fā)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呢?我認為我們經(jīng)常用到的有以下幾種:
一、聯(lián)系生活經(jīng)驗來創(chuàng)設情境
小學語文課本選入的課文都文質兼美、情感豐富。但由于小學生的知識和經(jīng)驗有限,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還未發(fā)展完善,對于課本中表達的情感有時不能夠通過文字完全、透徹地理解。這時教師可以聯(lián)系學生們的生活經(jīng)驗來假設一種與課文主人公類似的經(jīng)歷或情感,讓學生結合自身的經(jīng)歷設身處地地替他人著想,體驗課文的情感。如在教學四年級課文《但愿人長久》時,為了加深學生們對中秋之夜蘇軾那種孤獨與思念弟弟的情感的體會,我聯(lián)系我班學生大部分都是留守兒童的實際,創(chuàng)設了這樣的情境:你們當中有很多同學的爸爸、媽媽都在外面打工,你們一般只能在過年的時候和他們團聚一段時間,那么平時你們想念你們的爸爸、媽媽嗎?同學們異口同聲地回答“想”。我又接著說:中秋節(jié)馬上就要到了,你家隔壁小弟弟的爸爸、媽媽特地從外地趕回來陪小弟弟過節(jié)。到了中秋節(jié)的晚上,小弟弟有爸爸、媽媽陪著,他們一家人吃著月餅,賞著月亮,開心極了。你看著小弟弟的一家人你是不是更想你的爸爸、媽媽啦?此時,下面的學生們有些按捺不住了,有的說:“我真想我的爸爸、媽媽!”有的同學向往地說:“我也打電話讓我的爸爸、媽媽回來陪我過節(jié)!……”看著同學們的情緒被調動起來了,我趕緊回到課文,問道:那你們現(xiàn)在知道蘇軾為什么“心緒不寧”了嗎?“我知道,我知道”,同學們一個個搶著回答,學習情緒高漲。
二、角色表演走進情境
愛模仿是孩子的天性,樂于表演又是孩子創(chuàng)造性的表現(xiàn)。運用角色表演的方式來創(chuàng)設情境深受學生們的歡迎,學生們的主動參與性也是最高的。如在教學一年級課文《雨點》時,我讓全班同學都把自己當成小雨點,我來朗讀課文,讓“小雨點們”邊聽朗讀邊表演出小雨點“睡覺、散步、奔跑、跳躍”的動作,學生們的興致很高,表演起來有模有樣,幾遍下來,很多學生已經(jīng)在表演的過程中將課文背下來了。一年級課文《小松樹和大松樹》也是一篇非常適合用角色表演來創(chuàng)設情境的課文。在課堂上我請一位個子比較高的學生扮演大松樹,請一位個子比較小的學生扮演小松樹,找來一條板凳做道具當成是大山爺爺,讓扮演小松樹的學生站在板凳上,扮演大松樹的學生站在地上,雖然場景不是那么逼真,但人物的高矮關系已經(jīng)是一目了然了。然后讓他們進入各自的角色,指導他們運用符合人物特點的語氣、動作、神態(tài)來進行人物對話。下面學生看得津津有味,臺上學生也表演得很投入。在參與表演和觀看表演的過程中,同學們在很輕松愉快的氛圍里就體會到了小松樹的驕傲得意和大松樹的謙虛,記住了人物特點,理解了課文內容,教學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三、課文的配樂朗讀或音樂渲染情境
音樂的語言是微妙的,也是強烈的,給人以豐富的美感,往往使人心馳神往,它以特有的旋律、節(jié)奏,塑造出音樂的形象,把聽者帶到特有的意境中。小學語文課文的配樂朗讀錄音都聲情并茂、旋律優(yōu)美,最適合在課堂上渲染情境,帶領學生走進課文。如一年級課文《春筍》,當孩子們聽到“一節(jié),一節(jié),又一節(jié),向上,向上,再向上?!睍r,都不約而同地將手直指天空,跟著朗讀的節(jié)奏和音樂的旋律將手一點一點地升高,好像在模仿春筍在一天天長大。雖然孩子們還小,不會用語言表達他們的感受,但他們似乎已經(jīng)看到了春筍的樣子,已經(jīng)領悟到了春筍的勃勃生機。
除了課文的配樂朗讀錄音,與課文主題相一致的音樂、歌曲往往也能幫助我們創(chuàng)設情境。比如蘇教版一年級語文下冊中的《識字8》。這一課除了生字和詞語,還有兩首這樣的兒歌:二人從,三人眾。眾人一條心,黃土變成金。二木林,三木森,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兒歌表達的主題很簡單,就是“團結就是力量”。可是怎樣才能讓學生明白大家團結起來就有了力量呢?這時我想到了大家耳熟能詳?shù)膬焊琛栋翁}卜》。于是我在課堂上播放起了《拔蘿卜》,并且讓學生們將這首兒歌角色表演出來,然后問學生:我們的蘿卜是哪些人一起拔出來的?只靠一個人的力量能拔出蘿卜來嗎?學生們這時才明白:哦,原來這就是“團結就是力量”。
以上是我在教學中經(jīng)常用到的幾種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式,當然如果教學條件和設施齊備,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式還不僅僅只有這些。
情境的創(chuàng)設給小學語文課堂帶來了勃勃的生機,使教學變成了魅力十足、有趣而有意義的活動。它只要運用得當,就能寓教于樂,潤物無聲,彰顯出教學的藝術。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是用色彩、形象、聲音來思維的。那么就讓我們在語文教學的課堂上用明麗的色彩,生動的形象,美妙的聲音等等一切元素來為孩子們創(chuàng)造一個學習的樂園。
參考文獻
[1]高新玲.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及其實施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4(26).
[2]金春麗.新課程體系下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J].新課程學習(上),2012(1).
(編輯:鐘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