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健
唐 健,安徽省淮南二十八中教師。
近年來,我所在的學校學生的整體素質有所提高,思維方式也具有跳躍性,不少學生在課堂上勇于發(fā)言,敢于質疑。為順應新形勢,我在教學中設置“學生質疑”這一環(huán)節(jié)。每講一節(jié)課,在學生預習、教師提問的基礎上讓學生對課本一些不會不懂的疑點、難點展開質疑、討論。這對發(fā)展學生智力、開拓學生思路大有裨益。
這幾年,我在教學活動中,遇到學生在課堂中提出了一些質疑,現(xiàn)結合自己沒有深入細致的備課所遇到的挫折和教訓,談一點想法。
案例一 人教版語文第一冊有篇文言短文《塞翁失馬》。在這篇短文中有這么兩句話,一句是“其父曰”,另一句是“其子好騎”。按文意,“其”是指善術者,第一句應譯為“他的父親說”,第二句應譯為“他的兒子愛好騎馬”。在我譯完全文,學生質疑時有同學提出:“老師,這篇文最后寫的是‘父子相保,但是你卻講成三代人了?!碑敃r我就一怔,心想:我這也是按教材上講的啊,怎么會錯呢?以前也沒人提出這個問題。今天學生,一質疑倒把我給難住了。我只好對學生說:“你很細心,也善于思考問題,這樣很好。這個問題讓老師課后查查資料再說?!蔽矣植榱艘幌缕渌嘘P材料,才知這“其”字應解釋成為“這”,“父”除了“父親”意義外,還有“老年人”的意思。這樣兩句話分別譯為:“這位老翁說”、“這位老翁的兒子愛好騎馬”,這樣首尾就符合“父子相?!边@一說法了。
這個例子可以看出,教師備課只依靠教參,不深入鉆研教材是不能上好一節(jié)課的。過去隨便講講,不發(fā)動學生提問題也能應付過去,可是新課改實施以來,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得到充分的鍛煉,再照本宣科,再想“糊弄”他們肯定會出笑話的。
案例二 在一次評講試卷時,是鑒賞王維的詩歌《鳥鳴澗》,我就犯了一次因知識面狹窄而出現(xiàn)的常識性錯誤。詩中寫到:“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在講到“桂花”一句時,我大談什么“八月里來桂花香”,為了吸引學生興趣還高興的唱了一句“八月里來桂花香”。當時就有學生質疑說:“老師,這首詩的后幾句寫的不都是春景春光嗎?你說八月里來桂花香不就講成秋天了嗎?”我當時頭腦就懵了一下!是啊,春天哪來的桂花呢?因為缺少植物學和花卉方面的知識,我只好對學生說:“這個問題應該是老師講錯了。讓我下課去請教一下生物老師,并查查資料看看?!闭n后查《辭?!?,那里寫到:“桂花即木樨。”再查“木樨”條,那里寫到:“木樨也稱桂花,……常見的有金桂、銀桂、四季桂等。”既然說有“四季桂”,那么春、夏、秋、冬應該都有桂花。后來又請教了生物老師,證實確有“春桂”這一說法。
孔子所謂“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钡诙煸缱粤曃艺J真訂正了昨天課堂上的錯誤,并表揚了那位動腦筋提出質疑的同學。其余同學也深受鼓舞,質疑提問的情緒非常高。這對老師每講一課之前認真?zhèn)湔n,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
錯誤和挫折教訓了我,我也相信失敗是成功之母。因此在鉆研教材上我就更加的細心了,“苦心人,天不負”,我也嘗到了由此帶來的甜頭。
案例三 在講授《錢塘湖春行》這一課,拓展延伸我和學生一起讀魯迅先生的《論雷峰塔的倒掉》一文時,我對文章的內容進行了認真細致的研究。文中第六節(jié)這樣寫道:“和尚本應該只管自己念經(jīng)。白蛇自迷,許仙自取娶妖怪和別人有什么相干呢?他偏要放下經(jīng)卷,橫來招是搬非,大約是懷著嫉妒罷,——那簡直是一定的?!蔽艺J真琢磨了“嫉妒”一詞的含義,準備解疑。果不其然,一位同學在質疑時問道:第六節(jié),“大約是懷著嫉妒吧”,“嫉妒“一詞是指什么說的?這位同學的話音剛落,同學們都紛紛舉手要求解答。
同學甲:許仙娶了白娘子,法海也想娶她,所以她嫉妒許仙。
同學乙反駁:不對,和尚怎么能娶老婆呢?其實我認為法海倒不是招是搬非,而是由于他的職責所在,是他的職業(yè)道德決定的。
同學丙:我認為法海是專管妖怪的。許仙臉上有妖氣,他應該管,如果不管這件事就顯現(xiàn)不出自己的本領來,他嫉妒的是妖怪的本領,不是為了娶白娘子。
……
在這樣熱烈的質疑討論氣氛中,其實同學丙的回答已經(jīng)接近了題意。我除了肯定她的回答以外,又做了這樣的補充:作者寫這篇文章主題是反封建,所以法海嫉妒的是別人的婚姻自由和別人的幸福生活,所以他要竭力破壞人家的幸福家庭。
對于這樣分歧比較大的疑難問題,老師如果不是事先鉆研吃透教材,在眾說紛紜的幾個答案中就不能抉擇哪一個是正確的,這樣老師就會被動,駕馭不了課堂,也達不到質疑解惑的目的。而在放手學生質疑的過程中,老師只有不怕失敗,不怕尷尬,才能完成教學相長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