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黃金時代》的審美距離

2017-03-29 14:18:49何怡
電影評介 2017年5期
關(guān)鍵詞:黃金時代蕭軍丁玲

何怡

《黃金時代》的導演許鞍華在接受采訪時曾說:“我只是想探討一下觀眾跟戲的關(guān)系,跟觀眾的距離感。如果調(diào)教得好,會發(fā)生觀感上的改變”[1],應當說這是一個美好的創(chuàng)作初衷。但是,影片的敘述者未能很好地掌控與人物、觀眾的距離,觀眾需要抽離時距離不夠,需要投入時又距離太遠,最終沒能達到主創(chuàng)理想中的境界。

一、 間離方法的運用

《黃金時代》上映后,眾多評論都注意到了演員對著鏡頭向觀眾進行敘述這一技巧,這也是導演許鞍華和編劇李檣特意采取的方式。評論普遍認為,這種方式是受著名戲劇家布萊希特“間離”理論的影響。演員向著鏡頭陳述,即直接面向觀眾交流,打破布萊希特所謂的“第四堵墻”,使得觀眾免于過分沉醉電影的虛構(gòu)性幻覺,而缺乏冷靜的思考?!饵S金時代》的蕭紅等人是真實的歷史人物,使用“間離”手法,追求陌生化的效果,應該說是一種負責任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但是,這種對鏡獨白的方式,在形成距離感方面,效果并非最佳。

對鏡講述的環(huán)節(jié),本來意在破壞觀眾與角色的共鳴,但這部戲的演員們多數(shù)還是采取了引起共鳴的表演方式。在幕后紀錄片中,主要演員表示要將自己催眠到人物的狀態(tài)——這屬于“變成”角色的傳統(tǒng)表演方法。①盡管演員在使用傳統(tǒng)方式時沒有布萊希特所謂的“放縱的熱情,拉緊肌肉的表演”[2],看鏡頭的環(huán)節(jié)卻讓觀眾迷惑。幕后紀錄片里解說先說“大部分演員都得面臨對鏡獨白的考驗”,接下去變成“真實的歷史人物在銀幕上對著觀眾講話”②,面對鏡頭的究竟是沒有完全進入角色的演員,還是由演員轉(zhuǎn)變而成的人物?如果是后者,那所謂的間離就沒有成功,觀眾仍然陷入與角色的共鳴。電影里蔣錫金與蕭紅分別后面向鏡頭幾乎揮淚,這一表演在觀眾中就引起了不同的反響。被引起共鳴的觀眾覺得彼時心酸欲流淚是自然的,而了解電影語言的觀眾認為這個鏡頭應當是間離的,表演失之突兀、夸張。大多數(shù)演員在這個環(huán)節(jié)的表演同前例一樣,是進入角色的。他們的表情、動作、說話的方式都盡量與人物保持一致——如白朗、羅烽講述二蕭去青島,許廣平評價蕭紅等。許鞍華導演認可了這種表演——她認為扮演蔣錫金的演員揮淚是感人的。[3]

電影主創(chuàng)對待間離技巧的態(tài)度本身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們希望通過對鏡獨白的環(huán)節(jié)調(diào)節(jié)共鳴,實現(xiàn)與觀眾的距離,另一方面在實踐中卻不自覺地違背初衷,演員與角色的距離不夠,從而影響觀眾與角色拉開距離。

多年前的《阮玲玉》在間離手法的使用上更明確,效果也更突出。導演與主演們座談討論片中角色,導演訪問相關(guān)歷史人物的紀錄片段與影片的虛構(gòu)情節(jié)交錯,給予觀眾非常清晰的距離感。當張曼玉重現(xiàn)阮玲玉當年的一些表演時,觀眾完全了解這是演員在模仿一個人物,而且銀幕上會同時出現(xiàn)當年的電影拷貝片段或字幕。尤為出色的是對阮玲玉葬禮一節(jié),本來可能引起強烈的感情共鳴的段落,影片卻直接展示了拍攝的過程——演員與導演討論臺詞、別的演員說話時工作人員幫“逝者”補妝、攝影機在場、導演給出指令。觀眾不會產(chǎn)生幻覺,通常的所謂高潮沒有出現(xiàn),但并不影響觀眾對阮玲玉之死的同情。

二、 敘述距離的控制

《黃金時代》上映后批評之聲甚多。部分評論認為導演與編劇在表達上過分自我,疏遠乃至排斥觀眾。如上所述,所謂間離手法并沒拉開與觀眾的距離。觀眾覺得蕭紅的形象難以接近,難以理解,更重要的原因是創(chuàng)作者對敘述距離的控制。

(一)戲劇化敘述者遠離人物

在前述的對鏡講述環(huán)節(jié)中,從開頭的舒群、白朗、羅烽到后期的梅林、錫金等,是影片的戲劇化敘述者,他們的敘述非常簡約、謹慎。例如,舒群的“后來蕭軍幾次問她是如何逃出來的,她都守口如瓶”,羅烽的“在蕭軍一生的著作中,這次相遇曾經(jīng)被他寫過兩次”,白朗的“我們在她一年后寫的小說《棄兒》中看到幾筆描寫”,梅志的“蕭紅生前從來沒有跟任何人提起,也沒寫過她跟蕭軍這段感情裂變的具體細節(jié),所以我們也就無從知曉”。他們的敘述借重蕭紅、蕭軍本人的作品,此外絕不提供個人的見解。這種處理固然是對史實的尊重,卻使這些戲劇化敘述者喪失了應有的功能——影片中這些人物除了交代時空的轉(zhuǎn)換(哈爾濱、武漢)、蕭紅生命歷程的節(jié)點(逃家、旅館落難、到上海、端木出現(xiàn))、必要的歷史背景(上海文壇狀況)這些有限的信息之外,戲劇化敘述者靈活多變的能力范圍受到限制再無發(fā)揮的余地。一些情節(jié)本可以由戲劇化敘述者講述——例如蕭紅在上海時因心情郁悶常去魯迅家,蕭軍對蕭紅使用暴力,本是許廣平、梅志在紀念文章中披露的,電影中都處理為蕭紅本人的回顧。于是,大部分對文學史并不熟悉的觀眾既不了解這些敘述者自身,也沒能借助他們的視角接近蕭紅。這些敘述者人數(shù)還不少,更令觀眾覺得眼花繚亂。

(二)大敘述者遠離人物

看向鏡頭講述從戲劇學的角度可理解為直接面對觀眾,打破“第四堵墻”。在電影敘事學看來,它是畫面主觀性的一種標志,可以“暗示出虛構(gòu)世界之外存在的一個機制”,即部分電影學者所謂的“大影像師”,“大敘述者”,影片里出場的敘事者其實只是一些代理敘事者。[4]

敘事學者認為,對人物完全公正是不可能的。在具有同樣的道德的、認識的或美學的價值的人物中,所有作者也必然是有傾向性的。作者在把我們的興趣、同情或愛慕集中在一個人物身上時,必然排除我們對其他人物的興趣、同情或愛慕。[5]《黃金時代》大敘述者的視線本應集中在蕭紅身上,卻時時移開投射至別的人物。上海時期,魯迅變成了蕭紅回憶中的焦點,蕭紅本人退至次要地位,觀眾的興趣也被引導著投向這位現(xiàn)代文學巨匠。幕后紀錄片中,主演披露了導演在這拍攝這一段時,創(chuàng)作的興趣和精力確實更多轉(zhuǎn)向魯迅。①山西時期,創(chuàng)作依據(jù)的主要材料是蕭軍的《從臨汾到延安》和丁玲的《風雨中憶蕭紅》。這兩篇文字中丁玲都有強烈的存在感。幕后紀錄片中李檣與許鞍華也很看重丁玲的角色②,他們可能追求一個丁玲與蕭紅形象的對照——兩位女作家迥然不同,命運卻都千回百轉(zhuǎn),確實可以引發(fā)觀眾的思考。但蕭紅被迫再次退居二線。影片中丁玲通過宣告自己的人生選擇——放下紙筆而以實踐寫一本“大書”,一度占據(jù)了銀幕中心。蕭紅同樣作出了重要選擇——固守自己獨特的文學追求,卻因表現(xiàn)得模糊簡略,被丁玲的光芒遮蔽了。《黃金時代》的大敘述者一再地使蕭紅遠離影片中心的位置,觀眾也就無法接近和理解蕭紅。

(三)大敘述者遠離觀眾

《黃金時代》對蕭紅一生涉及價值判斷的問題基本都以輕描淡寫的方式處理了,在任何一點上都沒有展開。蕭紅的《棄兒》對她棄嬰的過程描述得摧人肝腸,極具畫面感,“月光照了滿墻,墻上閃著一個影子,影子顫抖著。芹挨下床去,臉伏在有月光的墻上——小寶寶,不要哭了,媽媽不是來抱你嗎”[6],影片中卻只用了一個拒絕抱孩子的鏡頭;影片一再重現(xiàn)《呼蘭河傳》中的片段,那部得到魯迅肯定,幫助蕭紅一舉奠定文壇地位的《生死場》卻一閃而過,“左翼文學”的名目則根本沒出現(xiàn);蕭紅與蕭軍分手,沒去延安,后來由重慶飛香港,當時朋友圈子里不乏議論(蕭紅致華崗信中提到[7],梅林的文章也有所流露[8]),對這樣重大的人生選擇,影片中也僅以只言片語“我知道自己的生命不會太久了,我只想有個安靜的地方寫寫東西”來詮釋。

上述的價值中立付出了相應的代價——有學者將《黃金時代》定論為“被史料壓垮了的論文”,“堆砌史實,面面俱到而無所見地,即便是論文,也不是好的論文”。[9]無所見地在編劇李檣可能是理所當然的,比如他認為丁玲在人生道路上的選擇,她的得與失,不是外人所能評論的——然而對一些價值中立和回避一切價值判斷終究還是有區(qū)別的。卓越如莎士比亞的劇作似乎高出理論體系的差異之上,成為所謂的普遍的東西,也不是與所有信念都共容而是有明顯信奉的價值。更重要的是,對作品傳遞或象征的意義的探求,不管進行得多么笨拙,都表達了一種基本要求:讀者們要知道,在價值領(lǐng)域中他站在哪里,即知道作者要他站在哪里。[10]《黃金時代》對所有價值問題退避三舍,便與觀眾——特別是知識分子觀眾,拉開了距離。很多學者熟知蕭紅生平,能準確指出影片的具體材料出處。相較于情節(jié)的鋪陳,他們更感興趣的是影片大敘述者自己的信念如何,在價值領(lǐng)域中大敘述者究竟站在何處,又期望觀眾站在何處。當他們發(fā)現(xiàn)影片不能提供這一點時,便會認定電影“被史料壓垮”。

三、 敘事的時間性

《黃金時代》頻繁地運用倒敘,不少觀眾覺得影片的時間線索支離破碎,難以把握。經(jīng)典電影《公民凱恩》也大量使用倒敘。該片有兩條時間線索:一條是記者湯普遜對凱恩生平進行調(diào)查,一條是相關(guān)者對凱恩人生片段的敘述。前一條時間線上不斷出現(xiàn)閃回,建構(gòu)了第二條時間線。影片以凱恩之死為敘事的原點,無論是調(diào)查記者,還是晚年的敘述者伯恩斯坦、里蘭等人,都置身于凱恩的人生時間之外,他們的敘述是典型的外倒敘。這樣的倒敘沒有使時間發(fā)生混亂。

《黃金時代》的時間線索只有蕭紅的生平。影片開頭二蕭在旅館對談,如果將這個時間點當作敘事的原點,那么,除了蕭紅自童年到落難旅館這一節(jié)是外倒敘,影片中其他的倒敘應當屬于內(nèi)倒敘。二蕭哈爾濱時期的部分情節(jié)是由蕭紅向端木講述的,閃回前后的鏡頭是蕭紅與端木在西安游覽古跡,但這個鏡頭與哈爾濱時期有相當?shù)木嚯x,端木很長時間后才在片中出場,因此一般觀眾并不理解這樣的安排。上海時期閃回前的鏡頭是蕭紅在病榻上向駱賓基講述與魯迅的通信,這一幕表現(xiàn)的是駱賓基在香港遭轟炸時照顧轉(zhuǎn)移到思豪酒店的蕭紅,實際上是接近影片尾聲的情節(jié)畫面。不了解人物關(guān)系和時空背景的觀眾對這一鏡頭的出現(xiàn)當然會感覺突兀。

眾多的敘述者對著鏡頭講述時,形象是彼時劇情中的形象,敘述的信息卻是多年后回顧才能得知的該如何理解?(排除將他們當作沒有進入角色的演員,如前文所述演員們是以傳統(tǒng)方式演繹的,他們已轉(zhuǎn)變成人物)比如張秀珂的陳述“我和我姐的這次偶遇,后來被她寫成了文章叫《初冬》。之后我姐和父親再也沒見過,直到我姐去世”,白朗“兩年后,金劍嘯犧牲了”,梅志“蕭紅生前從來沒有跟人提起,也沒寫過”,蔣錫金“再也沒見過蕭紅”。

《黃金時代》沒有將時間軸處理得如《公民凱恩》般清晰明了,故事內(nèi)部不同的時間點因為倒敘、預敘不斷相遇,現(xiàn)在進行時的人物卻以回顧性的口吻敘述,這些現(xiàn)象反映出同一個問題——嚴密的時間順序被打亂,并且已根據(jù)主觀的觀點進行了重新結(jié)構(gòu)。[11]一種主觀的觀點在指導故事。沒有以老年形象出現(xiàn)的人物說出了只有多年后才能知曉的信息——以過去時看待故事的除了這些代理敘述者,還有影片的大敘述者。雖然簡單過去時有它的敘事優(yōu)勢——在時間性和因果性之間維持著一種含混性,它引出了一種進程觀,也就是一種敘事的可理解性。它是有關(guān)宇宙演化、神話、歷史和小說的虛構(gòu)時間。[12]但過去時其實意味著一種間隔的態(tài)度,敘述者同人物保持著相當?shù)木嚯x,這必然影響觀眾,使他們遠離人物而缺乏深入的理解。

猜你喜歡
黃金時代蕭軍丁玲
金秋待歸
金秋(2023年20期)2024-01-19 02:39:08
蕭軍
西部學刊(2022年15期)2022-09-09 05:28:14
蕭軍紀念館
丁玲 沈從文 從摯友到絕交
丁玲的主要作品
當代作家(2019年1期)2019-01-25 01:56:10
丁玲噩夢一場
當代作家(2019年1期)2019-01-25 01:56:10
她同時與兩個男人同居,一生經(jīng)歷四個男人,最終找到了自己的幸福!
晚報文萃(2017年4期)2017-07-01 16:57:39
憶青年蕭軍二三事
文史春秋(2017年12期)2017-02-26 03:16:16
昌邑市| 濮阳市| 深水埗区| 永春县| 关岭| 宜昌市| 左云县| 民权县| 张北县| 商丘市| 吴川市| 巫溪县| 罗甸县| 那曲县| 旬阳县| 嘉峪关市| 普兰店市| 阿拉善右旗| 泰宁县| 通榆县| 乌拉特中旗| 崇义县| 来凤县| 汉沽区| 积石山| 中方县| 丹阳市| 酒泉市| 五华县| 辽宁省| 乐山市| 饶阳县| 博乐市| 公主岭市| 浏阳市| 抚顺市| 泉州市| 偃师市| 子长县| 武清区| 承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