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建新
中國古代禪宗認為人生有三境界,即“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庇迷诶L畫上就是說創(chuàng)作伊始,只是對事物簡單地摹寫和照搬,后來發(fā)現(xiàn)這樣太死板且沒有情趣,就開始否定真實,用想象來篡改山水和其他。再然后發(fā)現(xiàn)這一切太虛假和不真實,于是重回原來,真山真水,返璞歸真。然而人回來了,但心態(tài)和精神不一樣了。畫出來的雖然還是那山那水,但境界已經(jīng)升華。
只有經(jīng)歷了人生的真真假假,繁繁華華,才能洗去鉛華,才能感悟出只有真實自由、簡單樸素才是人生和藝術(shù)的最高境界。也只有具有了這樣的心態(tài)和境界才會甘愿做大地的兒子,自由自在地用畫筆描繪大自然,才能成為一名真正的用畫筆演繹山水的哲學家。
孫唐,就是這樣一位洗盡鉛華的畫家。他由京城的繁華之地到彩云之南的寂靜之所,蟄伏七年,用手中的畫筆描繪出內(nèi)心的云南。
吹盡黃沙始到金
孫唐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從小穿行于前門、花市、后海等老北京的胡同內(nèi),看的是紅墻碧瓦的故宮與曲徑悠長的民居,聽的是京腔京韻的北京琴書、京劇、京韻大鼓等,京味文化在孫唐的記憶中深深扎根。
孫唐告訴記者,自己的成長年代正好趕上文化大革命,學校停課,他與同學們整天在一起玩,可以說那些年就是和自然一起成長,沒有人關(guān)心和幫助,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他馳騁天地的自由性格,而他的藝術(shù)觀也是和這種性格一脈相承。
“我的每一次創(chuàng)作都凝結(jié)著自己對美的熱愛和對一切事物的態(tài)度。這是一種精神,人類因為有了這樣的熱愛和鍥而不舍的精神才能超越生命的短暫?!睂O唐說。
自幼學習繪畫的孫唐,追求作品在塵俗中的超拔境界,讓心靈呈現(xiàn)出自由自在自主的狀態(tài)。他認為這也屬于大自然的一部分,甚至多了一層圣潔的光芒。這光是黎明的自然色,更是人內(nèi)心中天然的色彩。所以大自然就是畫者的宗教。
孫唐告訴記者,能把自然當做自己的宗教,純粹得益于眾多大師的耳提面命。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剛剛從清華美院(原中央工藝美院)畢業(yè)的孫唐有機會在眾多書畫大師身邊學習工作,在這一過程中,耳聞目睹,受益匪淺。黃胄、黃永玉、白雪石、何海霞、吳冠中、黎雄才,這些名字都是中國書畫界受人推崇的大家,得一而從師都會令人羨慕不已,何況能夠與這么多大師相伴身邊,朝夕求教。
那一段時間,孫唐像一塊干癟的海綿瘋狂地吸收著來自大師的藝術(shù)營養(yǎng),有什么問題也隨時請教?!按蠹s有四五年的時間,我在大師們的身邊,盡管他們彼此的藝術(shù)觀點并不相同,但更給了我互相印證的機會。我把那一段時間看做我真正的大學,我的藝術(shù)觀也是那一段時間確立的。我從心底里感謝那些大師們!”
站在大師們的肩頭,孫唐自然站得更高也看得更遠?!八囆g(shù)家需要做的就是努力擦凈心靈,讓它清晰地映射出自然的真意,從而讓自己擺脫沉重的肉身,進入到自由絕對永恒的境界之中。這就是自然和永恒。”
中國藝術(shù)追求天人合一的意境。當人的心境和大自然美景達到完美統(tǒng)一的時候,意境就產(chǎn)生了。大自然給畫家提供了創(chuàng)作的動機和內(nèi)容,同時大自然又是作品所追求和要達到的境地和最后歸宿。
大自然的千變?nèi)f幻為孫唐提供了激情和無限的想象力。在他內(nèi)心的潮汐都是大自然的韻律在回響。不論是觸景生情,還是緣情生景,都一遍一遍沖擊著孫唐的思維,使他的心靈和大自然達成完美的統(tǒng)一。這一段時間的創(chuàng)作,也形成了孫唐的第一個藝術(shù)高峰。其作品中展現(xiàn)出來的自由與曠遠開始受到世人的關(guān)注。
重返自然 游走云南
在紅塵滾滾的現(xiàn)實中,人們總是被無謂的俗務(wù)支配得手忙腳亂,被動地隨波沉浮,無暇顧及自己的靈魂。很多人都成為都市里無家可歸的幽靈,抑或是裝裱華麗的空心人。隨著工業(yè)化和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速,對大自然的傷害也越來越大。飛鳥墜地,落日失輝;渾濁的河流,灰暗的山坡,再也不能激發(fā)起畫家的激情。
進入新世紀后,北京一次次的霧霾天令人窒息,孫唐也開始試圖逃離,讓自己的內(nèi)心能夠重新返回大自然。他一次次的出行,一次次的尋找。功夫不負有心人。在2009年,孫唐第一次走進西南邊陲美麗的云南,就被那五彩的世界,多情的少數(shù)民族風情所吸引,從此決定離開喧囂的北京,游走云南,用手中的畫筆和心中的激情面對這片紅土地。
孫唐在云南一呆就是7年。他告訴記者,返回自然應(yīng)該說就是自己一種必然的命運。7年的時間,云南已經(jīng)把他從里到外徹底的同化了,他已經(jīng)變成了這片土地上生長的一棵植物,從骨子里熱愛這片土地。
“五百里滇池,奔來眼底?!边@是清代孫髯翁的大觀樓長聯(lián)的首句。走近它,確實如此,感同身受。海拔1800米以上的這汪水,古稱滇南澤,它是從東南北三個方向由幾十條河水流進,由西面的??诹鞒?,經(jīng)螳螂川,普渡河流入金沙江。這里山水相容,眼前一片青綠。來到這里的人們,無不被這里的景色而打動。孫唐亦不例外。
美麗的景色,有著眾多因素。浩渺的滇池,西側(cè)形如睡美人一樣的西山矗立在水上,白云漂浮在蔚藍天空里,成群的海鷗翩翩起舞,微微的風推動著細浪拍打著岸邊的砂石花草。美麗的景色,有著眾多名勝來陪伴,宋代的華亭寺,元代的盤龍寺,明代的太華寺,清乾隆的大觀樓,及近代的聶耳墓、海埂公園、金魚湖、百花園、民族村,環(huán)列周圍,更加豐富了它的人文內(nèi)涵?!白呓?,水浪激情,云像萬千。走進它,花瓣飛舞,姹紫嫣紅。草野花香,鳥語明晰。走進它,云蒸霞蔚,翠羽丹霞,萬頃晴沙。四圍香稻。這就是滇池。自然的節(jié)奏,不變的春天?!睂O唐說。
美麗的地方,從古至今征服了多少人的內(nèi)心?孫唐經(jīng)過考證,略知一二:戰(zhàn)國時期,征服這里的莊橋,被這里的景色征服了,入鄉(xiāng)隨了俗;明代的鄭和,在這里長大,培養(yǎng)和造就了他一顆少年的心,開創(chuàng)了他七次遠航,名垂千史;清代的吳三桂,帶兵來到這里,也不走了,要不是康熙急著撤藩,估計他也就在這里老死終生了;到了近代,天才的聶耳帶著不朽的樂章,永遠陪伴在這里。這就是滇池。一個美麗留人的地方。在她的懷抱里,生活著26個民族,而這26個民族也像她的品格一樣,和諧與共,互相包容。
孫唐告訴記者,漫步在堤岸邊,小橋側(cè),透過熬茶的芳香,漫延的湖面,仿佛看到千年的往事,裝滿這水榭花城。什么都在變,而永遠不變的是這里的綠?!拔沂潜狈饺?,在北方綠是珍貴的,而來到這里,你可以終生無盡的去享受,植物是這樣的豐富多樣,于是那些研究植物的人到了這里也停留了腳步。這就是滇池,大自然無私地把美給了它,而它又無私地轉(zhuǎn)給了人們。”
面對滇池的創(chuàng)作,孫唐完全出于一種本能,是一種自在的不自覺的行為。他把這種返璞歸真的意識叫做喚醒?!八屛覀冊诩诧L中慢下來、停下來,眺望一下生命的來處,感受一下心靈的形狀和溫度。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應(yīng)該感謝滇池,感謝那一汪碧水觸疼我們的靈魂,又讓我們重返本真?!?/p>
孫唐對云南的描繪,不是創(chuàng)作上的策略,而是一種本能,一種日積月累的情感灌滿心靈后自動地溢出。這讓他筆下的景物以及人與事也都自動地顯形,作品也就沒有了刻意的痕跡,意識的干擾,以及繪畫之外功利的訴求和野心。這些畫作也就洗去了胭脂和浮塵,裸露出真純自由,樸素鮮活的品質(zhì)。
七年來孫唐的足跡走過騰沖、怒江、西雙版納、瑞麗、元陽、大理、寶山、宜良,在他的筆下創(chuàng)作出大量的謳歌云南的青綠山水。2012年,孫唐的創(chuàng)作作品在北京水立方舉辦大型展覽,引起業(yè)內(nèi)的關(guān)注和好評。因為有了7年的情感投入和不斷的創(chuàng)作,孫唐的作品得到了眾多藝術(shù)人士的認可,并引起云南省政府的重視。作為以旅游為經(jīng)濟支柱的云南省,正在多方尋找載體推介云南,而孫唐的畫作無疑是最好的選擇。最近,昆明市的文化部門把孫唐的藝術(shù)納入到推動昆明自然環(huán)境保護和文化藝術(shù)建設(shè)的行列,與當?shù)厮囆g(shù)文化工作者一起,提高昆明的城市文化品位。
“走馬觀花,看了一圈,一個外來人憑著一知半解,動起了筆,構(gòu)圖上滇池睡美人是主旋律,圍繞著這個主體,又畫了大觀樓,海埂公園,民族村等建筑。熟知的人可能看得明白,要想在一張紙上畫出滇池整個的美,做不到。只能繪事一二了。我留了不少的白,希望這些白能夠給觀者帶來自己的遐想吧?!睂O唐謙遜的說。
其實,面對孫唐的畫作,我們常常感受到一種與生俱來的人生大智慧,只有洞見萬事萬物結(jié)局的人才能真正漠視人世間那些雜事凡塵,而專注于自己的熱愛。孫唐無疑都做到了,這些也許是無意識的,都融化在他的本能之中。這讓他有了大視野和大胸懷,這也讓他在同輩人擁擠的書畫圈中脫穎而出。
今年,孫唐在云南度過了自己一個甲子的生日。已經(jīng)60歲的他依然無怨無悔,他說,在這里要畫到拿不動畫筆為止,因為,祖國的青山綠水就在那里,山不變水不變,我的心就不會變。因為在藝術(shù)的世界里,唯有真實和樸素才是最好的顏色,原生態(tài)的美才是最大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