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毅,李 鑫,孫秋霞
(1.大慶油田 鉆井工程技術研究院,黑龍江 大慶 163413;2.大慶油田 鉆井一公司,黑龍江 大慶 163411; 3.大慶油田 地質錄井一公司,黑龍江 大慶 163411)①
178型液力衡扭旋沖提速工具本體模態(tài)數值模擬
趙 毅1,李 鑫2,孫秋霞3
(1.大慶油田 鉆井工程技術研究院,黑龍江 大慶 163413;2.大慶油田 鉆井一公司,黑龍江 大慶 163411; 3.大慶油田 地質錄井一公司,黑龍江 大慶 163411)①
為了避免液力衡扭旋沖提速工具振動對本體部件的損壞,利用有限元分析軟件對178型液力衡扭旋沖提速工具本體部件的三維有限元模型進行了模態(tài)數值模擬,求解出本體部件的前5階固有頻率及振型云圖。通過分析模擬結果得出:工具工作振動頻率與本體部件固有頻率不耦合,本體部件不會與工具振動頻率產生共振而破壞本體。模擬結果為工具振動工作狀態(tài)下本體的安全性提供了理論支持,為設計改進及優(yōu)化工具提供參考。
提速工具;液力衡扭旋沖;模態(tài);有限元分析
1.1 工具組成及技術參數
液力衡扭旋沖提速工具主要由動力機構和沖擊機構組成,工具上部連接鉆柱,下部連接鉆頭,伴隨鉆柱旋轉帶動鉆頭工作。動力機構將鉆井液的液體能轉化為機械能,為沖擊機構提供動力;沖擊機構在動力機構的帶動下工作并產生周向錘擊,將能量傳遞給鉆頭,并在鉆壓的作用下輔助鉆頭破巖,從而提高機械鉆速。
通過BSZ600型高級振動分析儀對工具的工作頻率進行了測試,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178型液力衡扭旋沖提速工具技術參數
1.2 模態(tài)分析
模態(tài)分析是研究結構動力學特性的方法,主要用于確定結構或設備部件的振動特性,是結構動態(tài)設計及設備故障診斷的重要方法。任何結構都有特定的模態(tài),即固有頻率、阻尼比和振型[6]。當結構所受激勵的頻率接近該結構的固有頻率時,結構發(fā)生振動的振幅將會增大,從而使結構在疲勞時受到破壞,例如次聲波武器。如果合理利用結構的共振特性,將會為生產生活帶來益處,例如超聲波清洗等[7]。結構的模態(tài)不僅只有1個,而是有許多個,通常在有限元分析時只考慮結構的前幾階模態(tài)。本文在分析178型液力衡扭旋沖提速工具本體零件的固有頻率時只以各部件的前5階模態(tài)作為分析對象[8]。
1.3 建立有限元模型
178型液力衡扭旋沖提速工具的本體包括沖擊機構外殼、動力機構外殼和連接體。本體材質為40CrNiMoA,材料密度7.87×103kg/m3,彈性模量2.09×1011Pa,泊松比0.295。
為節(jié)省模擬計算量,對模型進行簡化處理,在有限元分析軟件中對實體模型進行網格劃分,網格大小設定2 mm,采用SOLID45實體單元,利用四面體,網格采用自由方式進行劃分,生成的有限元模型如圖1所示。產生的單元及節(jié)點數量如表2。
a 沖擊機構外殼
b 動力機構外殼
c 連接體
名稱單元數節(jié)點數沖擊機構外殼9836625800動力機構外殼474655103704連接體11393824975
由于工具在井下工作的實際工況較為復雜,本文對井下外部載荷采用忽略處理,僅考慮工具自身振動對本體的影響。根據模擬的需要,對沖擊機構外殼、動力機構外殼和連接體的三維有限元模型一端施加固定約束,限制其自由度。模態(tài)提取方法采用分塊蘭索斯法,該方法適用于大型特征值求解問題,求解速度快,占用計算空間小。求解方程為[9-10]
(1)
迭代模擬計算后通過后處理器提取固有頻率,結果如表3。
表3 本體部件前5階固有頻率 Hz
通過后處理,列出沖擊機構外殼1~5階模態(tài)位移(振型)云圖,如圖2所示;動力機構外殼1~5階模態(tài)位移(振型)云圖,如圖3所示;連接體1~5階模態(tài)位移(振型)云圖,如圖4所示。圖中網格模型的位置為模態(tài)分析前模型所在的固定位置。
當激勵的振動頻率接近第1階固有頻率時,沖擊機構外殼發(fā)生首次彎曲變形;當激勵的振動頻率接近第2階固有頻率時,沖擊機構外殼向相反的方向發(fā)生了彎曲變形,2次變形的最大位移量均是11.5 mm;當激勵的振動頻率接近第4階固有頻率時,沖擊機構外殼振型變化并不明顯;當激勵的振動頻率接近第4階固有頻率時,沖擊機構外殼非固定端發(fā)生異型變形,且變形較為嚴重;當激勵的振動頻率接近第5階固有頻率時,沖擊機構外殼非約束端發(fā)生異型變形形狀與第4階的變形形狀相反。此時的變形對沖擊機構外殼的非固定端的影響較為嚴重,容易致使螺紋脫開或者心部總成脫出,造成井下事故。
a 1階模態(tài)
b 2階模態(tài)
c 3階模態(tài)
d 4階模態(tài)
e 5階模態(tài)
a 1階模態(tài)
b 2階模態(tài)
c 3階模態(tài)
d 4階模態(tài)
e 5階模態(tài)
當激勵的振動頻率接近第1階固有頻率時,動力機構外殼發(fā)生首次彎曲變形;當激勵的振動頻率接近第2階固有頻率時,動力機構外殼向相反的方向發(fā)生了彎曲變形,2次振型的最大位移量均是8.75 mm;當激勵的振動頻率接近第4階和第5階固有頻率時,動力機構外殼發(fā)生扭轉彎曲變形,且變形較為嚴重,此時對動力機構外殼的影響最大,不利于工具的穩(wěn)定。
a 1階模態(tài)
b 2階模態(tài)
c 3階模態(tài)
d 4階模態(tài)
e 5階模態(tài)
當激勵的振動頻率接近第1階固有頻率時,連接體發(fā)生首次彎曲變形;當激勵的振動頻率接近第2階固有頻率時,連接體向相反的方向發(fā)生了彎曲變形,2次變形的最大位移量均是8.59 mm;當激勵的振動頻率接近第4階固有頻率時,連接體發(fā)生軸向壓縮變形;當激勵的振動頻率接近第5階固有頻率時,連接體發(fā)生軸向扭轉彎曲變形。
本體部件前5階最大位移如表4。
表4 本體部件前5階最大位移 mm
通過本體模態(tài)的數值模擬得出,178型液力衡扭旋沖提速工具本體部件的前5階固有頻率中最小值為動力機構外殼的第1階固有頻率225.17 Hz,其余零件的固有頻率均高于這個數值,大于178型液力衡扭旋沖提速工具在28~34 L/s排量下的工作頻率30~40 Hz。因此178型液力衡扭旋沖提速工具本體在工具正常工作狀態(tài)下不會發(fā)生共振現(xiàn)象。
1) 采用有限元分析軟件對178型液力衡扭旋沖提速工具本體部件進行模態(tài)分析,得出各部件前5階固有頻率、位移和振型云圖。通過對比工具本體固有頻率和實測頻率數據,178型液力衡扭旋沖提速工具工作時本體發(fā)生共振的幾率極小,該結構設計安全、可靠。
2) 通過模態(tài)數值模擬的方法得出了178型液力衡扭旋沖提速工具本體的固有頻率,避免了大量購置試驗測試的設備,節(jié)約了成本。為了進一步印證結果的可靠性,建議通過試驗模態(tài)分析的方法對本體進行對比測試。
[1] 劉志剛.動力鉗開口齒輪組結構優(yōu)化設計與模態(tài)分析[J].石油礦場機械,2014,43(12):26-30.
[2] 陳威,謝慧.捷聯(lián)式自動垂直鉆井系統(tǒng)穩(wěn)定平臺模態(tài)分析[J].石油礦場機械,2013,42(7):1-3.
[3] 李連峰,高棟梁,隋秀偉,等.修井機盤式制動器模態(tài)分析[J].石油礦場機械,2011,40(3):59-62.
[4] 寧懷明,袁東.鑿巖機伸縮臂的試驗模態(tài)分析[J].石油礦場機械,2007,36(8):43-46.
[5] 薛繼軍,許愛榮,趙志麗,等.鉆機井架有限元模態(tài)分析[J].石油礦場機械,2001,30(6):44-46.
[6] Zhiwei Tong,Hao Liu,F(xiàn)engxia Zhu.Modal Analysis for Connecting Rod of Reciprocating Mud Pump[J].Faculty of Mechanical&Electronic,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2009(8):66-68.
[7] 葉勇,郝艷華,張昌漢.基于ANSYS的結構可靠性分析[J].機械工程及自動化,2004(6):77-79.
[8] 楊明亞,楊濤,陰紅,等.有限元分析軟件在機床床身模態(tài)分析中的應用[J].機電工程技術,2007,36(1):23-27.
[9] 崔志琴,楊瑞峰.復雜機械結構的參數化建模及模態(tài)分析[J].機械工程學報,2008,44(2):234-237.
[10] 馬迅,盛勇生.車架剛度及模態(tài)的有限元分析與優(yōu)化[J].客車技術與研究,2009,26(4):12-15.
Numerical Simulation for Body Modal of 178 Hydraulic Constant Torque Rotary Percussion Tool
ZHAO Yi1,LI Xin2,SUN Qiuxia3
(1.DrillingEngineeringTechnologyResearchInstitute,DaqingOilfield,Daqing163413,China; 2.No.1DrillingCompany,DaqingOilfield,Daqing163411,China; 3.No.1GeologyLoggingCompany,DaqingOilfield,Daqing163411,China)
2016-10-10 基金項目: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重大科技專項“重大工程關鍵技術裝備研究與應用”子課題“高效破巖工具”(2013A-B4) 作者簡介:趙 毅(1983-),男,黑龍江寧安人,工程師,碩士,主要從事鉆完井機械設計工作,E-mail:zhaoyi211@126.com。
1001-3482(2017)02-0030-05
TE921.2
A
10.3969/j.issn.1001-3482.2017.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