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遠仲
(四川省隆昌縣第二中學)
摘 要:學生智力、生活經歷不同,這也決定著他們的語文接受能力大不相同。學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語文教師應當尊重學生之間的差異。課堂教學中引入合作學習的教學方式,是一條全新的教學之路。著重探討高中語文教學中合作學習的實踐運用。
關鍵詞:合作學習;高中語文;策略
將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方式引入課堂,給了學生一個開放性的課堂,學生在學習中有更多的選擇,有利于激活學生的參與意識,進行自主研究,每位學生各盡其能,既幫助學生樹立了集體觀念,也提高了他們的學習成效。
一、拓展學習空間,學生選擇性學習
新課標的教學宗旨為:尊重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有選擇地學習,促進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因此,語文教師應當立足語文教材,引入合作學習教學方式,拓展學生的信息空間。將大量的學習內容進行合理的劃分,劃分為多個學習主題,引導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分工合作,齊心協(xié)力完成信息搜集、資料整理、討論分析、歸納總結等學習任務。小組之間完成成果匯報、交流,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性研究能力。
例如,在教學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時,可以設計以下合作學習方案(以杜甫的詩為例)。
1.自學過程:要求學生上網、圖書館搜集參考資料,了解杜甫的生平,對他的作品進行深入解讀,對杜甫的詩詞風格有系統(tǒng)的了解。
2.研究小組成立:組織學生以杜甫《詠懷古跡》《登高》等作品為研究主題,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將學生進行合理分組,以4-6人最佳,并且為每一個小組配置一個有責任心的組長,負責小組成果匯報,保證合作學習的質量;其他成員自由分工,自覺完成信息搜集、資料準備和整理、共同擬好發(fā)言提綱以及課件幻燈片的制作。
3.交流過程:給學生一個獨立自主的討論平臺,讓每個小組匯報成果,讓小組組長帶領成員在課堂上進行幻燈片放映、重點資料的講解,其他小組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見,并在課堂上進行討論,教師在一旁指導,及時點撥和糾正。
4.總結過程:教師上臺對各個小組的成果進行合理的評價,幫助學生掌握杜甫詩集的詩詞風格,以及唐宋詩詞發(fā)展脈絡。
5.課下作業(yè):要求每位學生寫一篇小組總結報告,對杜甫或者其他名家的詩詞進行點評議論,體裁不限,字數(shù)不限,下周由組長收繳,并且教師選擇精彩的文章在班內張貼交流。
小組合作學習,幫助學生樹立集體觀念。在交流活動中,學生自主分工合作,各盡其責。有負責搜集和整理資料的,有負責文字記錄的,有負責成果匯報的等等,開放性的學習氛圍使學生有更多的選擇,也提升了學生的自主研究性能力。
二、興趣為主,學生自主性學習
不少語文教師認為:語文教師苦口婆心地講解,最后學生還是一知半解,甚至不知其解。究其原因是學生沒有進入特定的有趣的教學情境中,這其中最關鍵在于一個“趣”字。將小組合作學習引入課堂,采取“生教生”這種教學方式,給了學生一種歸屬感,消除了畏懼感,激活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因此,語文教師應當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將課堂的主動權和話語權交給學生,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讓學生在屬于自己的學習天地中學到知識、獲得能力。
例如,在教學作文技巧的時候,語文教師可以給學生確定一個主題,讓學生寫一篇作文,小組長收取交給教師。教師將這些作文全部分發(fā)給各個小組(小組成員手中不可以擁有自己成員的作文),給學生一次當老師的機會,讓學生組內批改作文。
1.由小組長將作文分發(fā)到成員手中。
2.每篇作文由小組成員輪流批改,在批改過程中,遇到不同的批改意見在小組內商量、討論,給每篇作文一個合理的評價,并且將評語寫在每篇作文的最下端。
3.批改完之后,根據(jù)作文的結構、內容評選出一些精彩的作文以及一些有爭議性的作文,將作文中的一句話、一段話摘選出來,在課堂上進行講評,供所有學生進行鑒賞品評。其他小組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見,并且在課堂上進行討論。語文教師應當引導學生虛心聽取他人的意見,鼓勵學生自我反省。對作文內容、結構安排的合理性、修辭手法的運用、詞語使用等細節(jié)進行深度推敲,避免學生在今后的寫作中出現(xiàn)類似的錯誤。
讓學生充當“教師”的角色,以小組為單位批改作文,將學生寫作過程中一些共有的錯誤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組織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品評和交流,這樣有利于學生充分認識到自己寫作中的錯誤,既減輕了教師的負擔,也提高了學生的作文水平。
總之,語文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高中語文教師應當立足學生實際,不可操之過急,引入合作學習教學方式,給學生一個自主學習的空間,從學生的興趣入手,激活學生的參與意識,讓每位學生都能參與到合作學習活動中,學生的思維活起來,有利于實現(xiàn)學生共同進步。
參考文獻:
[1]馬蘭,盛群力.究竟是什么促成了合作:合作學習基本要素之比較[J].教育發(fā)展研究,2008(18).
[2]易斌.新課程任務型語言教學中合作學習探析[J].文史博覽(理論),2008(1).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