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雨潔 by Wu Yujie
「靈璧無峰」是謠言嗎?
文/吳雨潔 by Wu Yujie
玩靈璧石的人,都知道一句老話“靈璧無峰,英石無坡”。
這句話是近幾年流行起來的嗎?不,它在民間已經(jīng)足足傳了500多年了!最早被記錄在明代文震亨寫的《長物志》里。
不過,奇怪的是:許多古籍所記載的靈璧石的樣子都與這句俗語恰恰相反。特別是,如果你看到歷代層出的、峰巒嵌空的靈璧石實物,那么這句流行了500年的“金句”,就不但可疑,簡直假得可笑了。
為了有力批駁,我們不妨摘抄那些親眼看到靈璧石實物的古人的詩文:
●明代以前,著名的《云林石譜》所記載的靈璧石是“或成峰巒,巉巖透空,其狀妙有宛轉(zhuǎn)之勢?!睆垟U寫詩描述天然靈璧石實物是“不如此峰真巧具,六窗七竅俱天然?!蹦纤沃苊茉?jīng)路過靈璧縣,看得到的實物是“道旁奇石林立,一峰巍然,崷崪秀潤。”《靜齋正直記》中說:靈璧石最為美玩,或小而奇峰列壑,可置幾玩者尤好……
●明代,靈璧當(dāng)?shù)厝送跏刂t說靈璧石是“其峰巒洞穴,渾然天成……”又“曾見一靈璧石,長僅數(shù)寸,十二峰參差突起,毫無雕琢”大詩人王世貞《題靈璧石》詩中說:有石高僅尺,宛爾巫山同……
●明代以后,如宋犖《小靈璧研山》也說“崒嵂傍硯匣”,崒嵂就是高山的樣子。謝堃《金玉瑣碎》十分推崇靈璧石,說它“峰巒磥砢,無不逼肖……”
這些材料證明,無論是明代之前、明代、還是明代之后,人們對靈璧石實物的印象都是有峰巒,而且妙在峰巒。與“靈璧無峰”的俗語截然相悖。
但是你可能想不到,謠言的源頭其實還更早!
大概早在700~800年前。南宋宗室、收藏大家趙希鵠在《洞天清祿集》這樣寫道:
“靈璧石出絳州靈璧縣……色如漆,間有細白紋如玉。然不起峰,亦無巖岫。佳者如菡萏,或如臥牛,如蟠螭?!?/p>
說它顏色漆黑,中間有細細的像玉一樣的白紋路。但是,不能形成山峰或者山洞一類景觀。
這位“造謠者”趙希鵠先生,在雅玩界是位大名人。
根據(jù)考證,趙希鵠當(dāng)年是像寫日記一般,根據(jù)日常見聞,一條條記好,若干年后才編輯成冊的。也就是說,他所記的都是親見親聞的掌故,可信度相對較高。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稱他的書“洞悉源流,辨析精審”,“援引考證,類皆確鑿,固鑒賞家之指南也”,這是多么高的評價!
這本書成書于南宋,到了明代突然開始大大流行。
由于出版業(yè)的發(fā)達,私刻營利的需要,書籍流行度明顯提升。連普通文人也摩拳擦掌著書立說。而明代又是一個比較“不學(xué)無術(shù)”的年代,多數(shù)人見識有限。怎么辦呢?一個字——抄!
趙希鵠的《洞天清祿集》就是翻抄的重災(zāi)區(qū)。
僅是明代,張大命、林有麟、王佐、屠隆等人的著作中都抄了不少。而且當(dāng)時的風(fēng)氣,既不注明出處,又抄得不太認真。抄漏幾個字、稍錯幾句話非常正常。我們看明代的《素園石譜》,基本上大半本都是東拼西湊抄出來的,有時一段就要抄幾本書。但不知道的人,還以為就是林有麟的創(chuàng)作呢。
大概隨著《洞天清祿集》及仿作的流行,“靈璧無峰”這個結(jié)論越來越出名。到了之前提到的文震亨的年代,就已經(jīng)變成一句人盡皆知的俗語了。
而到了清代,《洞天清祿集》的名聲更加居高不下,影響不凡。譬如蒲松齡的《石譜》就寫道“靈璧石……不起峰”??疾焖男形拇朕o,也明顯是借鑒于《洞天清祿集》。
當(dāng)然也是有的。
一個重要的糾錯者就是文震亨。他不但家世深厚、見識不凡,而且挺較真。因此他在“品石”一條里,老實反駁道“俗言‘靈璧無峰,英石無坡’,以余所見,亦不盡然”。就我看到的情況,倒不一定是這樣的呀,并且認為靈璧石以“峰巒峭拔者”為上品。
石話實說。不盲從,不盡信。真是一位負責(zé)任的好學(xué)者。
其實仔細推敲“造謠者”趙希鵠的本意,倒真不一定是說所有靈璧石都無峰巒巖壑。
因為他在同一本書的另一篇“筆格辨”中還寫道“靈璧、英石,自然成山形者可用?!闭f明他也知道,靈璧石和英石,都有天然成山形的,可以作為研山使用。
不知道是不是手誤,趙希鵠還把靈璧石的產(chǎn)地寫成了絳州靈璧縣。絳州在現(xiàn)在山西省境內(nèi),顯然跟安徽靈璧差了一大截子。另外他對于英石的描述也很奇特,他居然說英石是“倒懸?guī)r下,以鋸取之,故底有鋸痕”,跟宋代的《云林石譜》、《老學(xué)庵筆記》的描述都不一致。
這些疑點表明趙希鵠未曾親見采石現(xiàn)場。道聽途說、妄下判斷實有可能。但到底是如何搞錯的,至今仍是一個謎團。
最后,這件事說明了什么?
名人犯了錯,后果太可怕。
萬一想出名,那就認真點!
致敬不盲從的文震亨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