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平
(長江大學 文學院,湖北 荊州 434023)
論古漢語隱喻同義詞
李華平
(長江大學 文學院,湖北 荊州 434023)
古漢語中有一類同義詞本義不同而引申義相同或相近,如“愚-昧”“淺-陋”“回-復”等。這類同義詞是在隱喻思維基礎上構成的,可稱為隱喻同義詞。其有單向和雙向兩種類型,產(chǎn)生必須同時滿足兩個條件:第一,兩詞表現(xiàn)的概念必須具有相同的意象圖式,體現(xiàn)在詞義上就是具有相同的元義素;第二,必須有觸發(fā)隱喻投射的動因,可以是語言內(nèi)部的,如意義的相通相近、語音相同相近,也可以是語言外部的,如因語義空白而引起的詞義引申、特殊的語用目的等。
同義詞;詞義引申;隱喻同義詞;隱喻;元義素
對古漢語同義詞的研究,王力、蔣紹愚、王寧等先生都有諸多精當論述。本文所談是其中一類,它們的本義不同,卻依靠隱喻思維而引申為同義詞,如“愚-昧”“朋-友”“回-復”等,我們稱這類詞為隱喻同義詞。對這類同義詞,學界前輩時賢論及較少。一種語言的同義詞中,無論是從來源還是數(shù)量而言,隱喻同義詞是非常重要的部分,也是在語言本體上最具研究價值的部分。本文就古漢語隱喻同義詞的特點、類型及其產(chǎn)生機制做初步考察,所舉例子是已經(jīng)認定的單音同義詞。
從來源看,同義詞有多種類型,不同類型或有交叉,如共時角度的區(qū)別性同義詞、地域性同義詞、接觸性同義詞,歷時角度的古今同義詞、引申同義詞等等。隱喻同義詞與它們有何不同?下面只就與隱喻同義詞最接近的類型作比較。
(一)與區(qū)別性同義詞的比較
區(qū)別性同義詞是人們在對世界范疇化時,為區(qū)別一組有細微差別的概念而造的詞,如“鳥”與“隹”,“鏤”與“刻”等。它是一種語言中的原生性同義詞。隱喻同義詞與區(qū)別性同義詞的不同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其一,同義義位的類型不同?!巴x詞是幾個詞的某一個或某幾個義位上相同?!盵1](P94)區(qū)別性同義詞的相同義位均是本義,如“波”與“瀾”。隱喻同義詞的相同義位中至少有一個是隱喻義,如“回”的本義與“復”不同而隱喻義與其相同。區(qū)別性同義詞主要是共時產(chǎn)生的,隱喻同義詞則是經(jīng)歷時變化而形成的。從來源看,區(qū)別性同義詞主要源自語言者對世界的認知與分類。人類原始思維“永遠是精確地按照事物和行動呈現(xiàn)在眼睛里和耳朵里的那種形式來表現(xiàn)關于它們的觀念”[2](P136)。一旦某類事物或觀念在語言社群中非常重要,語言使用者認為有區(qū)別之必要時,便會對其細微差別分別范疇化,造出一組具有區(qū)別作用的詞語,如“小曰橐,大曰囊”、“厓內(nèi)為隩,外為隈”之類。隱喻同義詞則主要源于人類的隱喻思維。社會的發(fā)展,新事物新觀念的出現(xiàn),迫切需要有更多經(jīng)濟而又表意豐富的詞語,人們于是根據(jù)概念間的相似關系賦予詞語新的前后有聯(lián)系的意義,與另一詞語的某義位構成同義詞。如“淺”與“陋”,兩詞的本義不同,“淺”指水不深,“陋”指狹窄,經(jīng)過隱喻引申后兩詞都有了“見識少”之意,“淺”與“陋”便成為隱喻同義詞。其二,義位相同的程度不同。就理性意義而言,兩個同義義位的義素構成并不一定完全等同,不同類型同義詞的義位相同度是有差異的。區(qū)別性同義詞中只有一個義素不同,這個義素具有區(qū)別特征的作用,用以區(qū)別與之鄰近的概念。它可以是限定性義素,如《爾雅·釋山》:“山大而高,崧。山小而高,岑。銳而高,嶠?!薄搬隆薄搬迸c“嶠”本義的不同僅在于其中一個限定性義素[大]、[小]、[銳]的區(qū)別,另一個限定性義素[高]和中心義素[山]都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中心義素的不同,如楊泉《物理論》:“在金曰鋻,在草木曰緊,在人曰賢?!薄颁挕薄熬o”“賢”的不同在于中心義素[金]、[糸]、[貝]的不同??梢妳^(qū)別性同義詞是同中有異,在造詞之初可能被古人視為不同概念。隱喻同義詞是相同義位的整個義素都相同,如“昧”與“愚”,“昧”在隱喻義“糊涂”上與“愚”完全相同,《正韻》:“愚,戇也,闇也,蒙也,昧也,蠢也,鈍也,愗也,滯也,固也,蔽也,冥也。”其中有些或有不同,如“朋”與“友”,《易·兌卦》:“君子以朋友講習?!笨追f達疏:“同門曰朋,同志曰友?!庇秩纭皽\”與“陋”,《荀子·修身篇》:“少聞曰淺……少見曰陋?!边@些不同或許受本義影響,詞義在隱喻中帶上了各自本義的語義特征,或許因人為的區(qū)分,畢竟意義完全相同的詞語不利于語言的經(jīng)濟原則;但無論何種原因,語言社團在運用此類同義詞時并不著眼于求異而是求同,后世文獻也未見其有對立使用者。可見隱喻同義詞是由異趨同。
(二)與轉喻性同義詞的比較
轉喻性同義詞指詞義經(jīng)過轉喻后構成的同義詞,如“完”與“全”、“儲”與“蓄”等。隱喻同義詞與轉喻同義詞的詞義發(fā)展軌跡非常接近,都是經(jīng)引申而構成,唯一不同的是同義義位的來源即隱喻與轉喻的不同。這可以體現(xiàn)在兩方面。其一,引申的思維方式不同。隱喻同義詞是通過隱喻思維引申的,轉喻同義詞是通過轉喻思維引申的。隱喻是從一個認知域投射到另一個認知域,這個投射的過程以對事物間的相似性聯(lián)想為心理基礎。在認知過程中,如果兩個概念具有相同的意象圖式,便可以由一個認知域投射到另一個認知域,實現(xiàn)概念的跨域重組并同時導致詞義引申(詳見后文)。因此,隱喻可以說是利用一種具體的人們熟知的概念,去表達另一種抽象的新的概念。以詞為例說明,如“閉”的本義為關門,《說文·門部》:“闔門也?!薄昂稀钡谋玖x為合口,《說文·亼部》:“合口也?!标P門的動作與合口的動作圖式相似,因而可以相互隱喻,如可說“閉口”“合門”,“閉”與“合”構成隱喻同義詞。王寧談到“同狀引申時”指出:“不同事物的外部性狀(包括形狀、性能、功用等等)相似,可以共名或同源?!盵3](P57)如“題”由表動物的額引申表文章的命名,“管”由樂器引申表鑰匙等即是。此類同狀引申就具有隱喻思維特點。轉喻思維著眼于相關性。轉喻涉及的是一種關系的接近和突顯,它以鄰接聯(lián)想為心理基礎。當一個認知域中的某個特征突顯出來時,便有可能改變該認知域的性質(zhì),從而代替與之相關聯(lián)或接近的另一認知域,如部分代替整體,本體代替功能等等,或者相反。如“關”本義為閂門的橫木,《說文·門部》:“以木橫持門戶也?!遍T閂與關閉相關,是本體與功能之關系,因而可以轉喻為動作“關閉”之意,與“閉”成為同義詞,“關”與“閉”就是轉喻同義詞。王寧提到的“因果引申”“動靜引申”等即此類思維之結果。當然,在實際的詞義引申過程中,隱喻和轉喻常常同時出現(xiàn)。下文將有說明。其二,義素的運動方式不同。在義素的運動方式上,隱喻義的產(chǎn)生是因隱喻投射而使義素發(fā)生了遷移與重組,而轉喻義的產(chǎn)生是因某一義素的突顯或抑制。為了說明這個問題,我們先借鑒蔣紹愚的義素分析模式,將詞義(義位)的義素成分分解為限定性義素和中心義素。限定性義素是一束語義特征,它體現(xiàn)詞義所指的本質(zhì)屬性,說明此概念與它概念之不同。我們知道,事物的本質(zhì)屬性一般包含兩個參量,一是屬性類,如顏色、形狀、質(zhì)地等等,一是屬性值,如深淺、大小、高低等。因此,限定性義素至少還可以析出兩個義素:其中一個義素與屬性類相對,表示詞義所指的屬性類型,我們稱為“屬性義素”;另一個義素與屬性值相對,表示詞義所指屬性的尺度,這個義素是極為抽象的,與認知結構的意象圖式對應,我們姑且稱之為“元義素”。這樣,詞義的義素構成可以形式化為:{詞義}=[元義素][屬性義素][中心義素]。隱喻義的產(chǎn)生后文將有詳述,這里先舉兩例加以說明。比如“首”,其本義的義素構成可以描寫為{首}=[上][部位][身體],[上]就是從限定性義素[部位靠前或靠上的]中抽象出的元義素,對應于意象圖式中的上—下圖式,[部位]是從限定性義素中抽象出的屬性義素,表明詞義涉及的特性類型。當{首}所指概念從身體域投射到集團域時,其元義素 [上]也隨之投射,并與該目標域中概念“頭領”用詞的屬性義素[地位]和中心義素[集體]重組生成“首領”(某一集體中地位在上的)義,“首領”義即為隱喻義。再如“頭”,其本義的義素構成可以描寫為{頭}= [上][部位][身體],當這一意義中的中心義素[身體]突顯出來而其他義素得到抑制,“頭”則可由部分代替整體,表動物之意,如詞語“頭影”“頭役”等,再虛化到表動物單位,這幾個意義是轉喻意義??梢?,隱喻義與轉喻義是本義義素借助不同的運行方式而產(chǎn)生的。
從隱喻的主體看,隱喻同義詞有兩類構成類型。
(一)單向隱喻
指同義義位中只有一方是隱喻義,即一詞的隱喻義與另一詞的非隱喻義構成同義詞。這個隱喻義可能來自本義,有可能來自轉喻義等。
來自本義的隱喻義。由本義引申出隱喻義,與另一詞構成同義關系。如節(jié)—時?!肮?jié)”本指竹子各段之交接點即竹節(jié),《說文·竹部》:“竹約也?!笨梢杂脕黼[喻為骨骼、時間、樂曲、文章等各部分間的交接點,當隱喻表時間之交點時就有了隱喻義“時節(jié)、時點”,《列子·湯問》:“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薄皶r”本義為季節(jié)、季度,《說文·日部》:“四時也?!鞭D喻為表某時點、時辰,《周禮·閽人》:“以時啟閉?!薄肮?jié)”由本義引申出隱喻義“時點”,與“時”的轉喻義構成同義關系?!痘茨献印r則訓》:“是故燥濕寒暑以節(jié)至,甘雨膏露以時降?!薄肮?jié)”“時”同義對文。
來自非本義的隱喻義。有的隱喻同義并非直接由本義而來,而是在其轉喻義或其他隱喻義上隱喻開來,與另一詞構成同義。如亡—死。“亡”本義逃跑,《左傳宣公二年》:“問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轉喻為失去,《莊子·德充符》:“吾唯不知務而輕用吾身,吾是以亡足?!痹匐[喻為死亡,《漢書·李廣蘇建傳》:“今復十余年,存亡不可知。”與“死”的本義成為同義詞。又如絕—息。“絕”,《說文·糸部》:“斷絲也?!庇蓜幼鬓D喻為表結果,絲斷之意?!妒酚洝ご炭土袀鳌罚骸扒赝躞@,自引而起,袖絕?!彪[喻為其他事物的斷絕,《禮記·月令》:“天子布德行惠,命有司發(fā)倉廩,賜貧窮,振乏絕?!笨追f達疏:“暫無曰乏,不續(xù)曰絕?!薄跋ⅰ?,《說文·心部》:“息,喘也?!鞭D喻為停息,《周易·乾》:“君子以自強不息?!薄敖^”“息”在“停止”義上成為同義詞。陶潛《歸去來兮辭》:“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游。”“絕”“息”同義對文。
(二)雙向隱喻
指同義義位的雙方均為隱喻義,即一詞隱喻義與另一詞隱喻義構成同義詞。與單向隱喻一樣,同義隱喻義可能來自本義,也可能來自轉喻義。
來自本義的隱喻義。兩詞的隱喻義均來自本義。如淺—陋?!皽\”,本義為水不深,《說文·水部》:“不深也。”《詩經(jīng)·邶風·匏有苦葉》:“深則厲,淺則揭?!彪[喻為見識不深,《荀子·修身篇》:“少聞曰淺?!备鸷椤侗阕印ば衅贰罚骸爸渭毐嬗诔肀?,非其人而盡言者,淺人也?!薄奥北玖x狹窄狹小,《說文·阜部》:“阨陜也?!薄墩撜Z·雍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彪[喻為見聞不多、見識窄,《荀子·修身》:“少見曰陋?!薄抖Y記·學記》:“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薄皽\”與“陋”在隱喻為“見識少”,之后成為了同義詞。《荀子·正論》:“是淺者之傳,是陋者之說也?!眱稍~同義對文?!冻o·九辯》:“性愚陋以褊淺兮,信未達乎從容?!蓖跻葑ⅲ骸白速|(zhì)鄙鈍,寡所知也。”又如發(fā)(發(fā))—放?!鞍l(fā)”本義指把箭射出去,成語有“百發(fā)百中”。“放”本義棄逐,《尚書·堯典》:“放驩兜于崇山?!薄鞍l(fā)”與“放”都是表離心趨向的動詞,都可隱喻為“分發(fā)”,《韓非子·外儲說右下》中“令發(fā)五苑之蓏蔬棗栗足以活民”的“發(fā)”,《紅樓夢》中“月錢放過了不曾”的“放”,均有“發(fā)放、分發(fā)”之意。也可構成同義復合詞表“分發(fā)”意義,《端正好·上高監(jiān)司》:“感謝這監(jiān)司主張,似汲黯開倉,披星戴月熱中腸,濟與糶親臨發(fā)放。”“放”也可隱喻為“射矢”而與“發(fā)”同義,《漢書·匈奴傳》:“矢四發(fā)?!鳖亷煿抛ⅲ骸鞍l(fā)猶今言箭一放兩放也,今則以一矢為一放也。”
來自非本義的隱喻義。兩詞的隱喻義并非來自本義,其中一個或兩個是由轉喻義或其他隱喻義隱喻而來,并最終成為同義詞。如沃—肥?!拔帧北玖x指澆水,《說文·水部》:“灌溉也?!鞭D喻為澆灌得好的、潤澤的,《詩經(jīng)·衛(wèi)風·氓》:“桑之未落,其葉沃若。”再隱喻為土地養(yǎng)分盛多,《史記·河渠書》:“關中為沃野,無兇年?!薄胺省北局溉舛?,《說文·肉部》:“多肉也?!薄睹献印ち夯萃跎稀罚骸扳矣蟹嗜?廄有肥馬。”隱喻為土地養(yǎng)分之多,賈誼《過秦論》:“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薄拔帧迸c“肥”兩詞隱喻義構成同義關系?!墩衙魑倪x》:“地方幾萬里,帶甲將百萬,其野沃,其兵練,其器利,其財豐?!崩钌埔f昭《國語注》:“沃,肥善也?!倍~同義相訓。又如爛—破,其隱喻同義也并非直接由本義而來?!盃€”,本義指食物熟透而松軟?!斗窖浴罚骸白院右员保w魏之閑(間),火熟曰爛?!薄秴问洗呵铩ば⑿杏[·本味》:“故久而不弊,熟而不爛,甘而不噥?!彪[喻指腐爛的,《公羊傳僖十九年》:“魚爛而亡?!庇蛛[喻為破敗的、敗壞的,元好問《西樓曲》:“??菔癄€兩鴛鴦,只合雙飛便雙死。”“破”,《說文·石部》:“石碎也?!彪[喻為其他物體的碎裂,《荀子·勸學》:“卵破子死?!痹匐[喻為抽象事物的損壞、敗壞,《史記·屈原列傳》:“亡國破家相隨屬?!薄捌啤迸c“爛”可以構成同義形容詞?!缎咽篮阊跃砹罚骸捌瓢沤痘癁榱_服,爛荷葉變做紗巾,碧玉環(huán)柳枝圈就,紫絲絳薜蘿搓成?!薄捌啤薄盃€”同義對文。
以上只是通常情況,實際的詞義關系要復雜得多。有的介于上述兩種情況之間,如“開”與“張”的同義義位分別由本義和轉喻義隱喻而來。“開”本義為開門,《老子》:“天門開闔?!彪[喻為打開,《史記·陳涉世家》:“秦人開關而延敵。”“張”本義把弦安在弓上,《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夫工人之張弓也,伏檠三旬而蹈弦。”轉喻為拉弓,《墨子·親士》:“良弓難張,然可以及高入深?!痹匐[喻為打開,《荀子·議兵》:“虛腹張口來歸我食?!薄伴_”“張”在“打開”意義上成為同義詞?!墩f文》:“開,張也。”還有的隱喻義還與其假借義相關,如“辟”?!氨佟钡谋玖x為法度,《詩經(jīng)·小雅·雨無正》:“辟言不信,如彼行邁,則靡所臻。”假借表示“避開”之意,《左傳僖公三十三年》:“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風雨也。”轉喻為主動意味的“排開,屏開”,《孟子·離婁》:“君子平其政,行辟人可也?!敝祆浼ⅲ骸氨倥c闢同……辟除也,言能平其政,則出行之際,辟除小人,使之避己,亦不為過。”又隱喻為抽象意義的“消除、驅(qū)除”,如“辟邪”“辟寒”。在這一意義上就與“除”構成同義詞?!墩摵狻と逶銎罚骸笆嘲罪簦瞬?,不能除兇,金鼎之器,安能辟奸?”“除”“辟”同義對文。有的經(jīng)過多次意義變化才成為同義詞,如“過”與“錯”。“過”,《說文·辵部》:“度也?!薄俄n非子·外儲說左上》:“乘白馬而過關?!鞭D喻為超過,《史記·項羽本紀》:“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二十里耳。”又隱喻為品行的超過。按中庸之標準,過猶不及,于是有不合標準、犯錯之意。又轉喻為過錯、錯誤,《史記·汲黯列傳》:“出入禁闥,補過拾遺?!薄板e”本義鑲嵌,《說文·金部》:“金涂也?!倍巫ⅲ骸爸^以金措其上也。”《漢書·食貨志下》:“錯刀,以黃金錯其文,曰一刀值五千?!庇蛛[喻為抵牾、不合,《漢書·五行志上》:“劉向治《谷梁春秋》,…與仲舒錯?!奔s到唐代,轉喻為“錯誤”,《唐摭言·誤放》:“主司頭腦太冬烘,錯認顏標作魯公。”在此義上與“過”同義,《朱子語類》:“仁者之過,只是理會事錯了,無甚蹊蹺?!薄斑^”“錯”互釋。
隱喻同義詞以隱喻為前提。兩個詞要構成隱喻同義詞,既要有隱喻投射的認知基礎,又要有觸發(fā)隱喻的語言條件。
(一)隱喻同義詞產(chǎn)生的認知基礎
隱喻同義詞的認知基礎是同義雙方具備的相同元義素。相同的元義素使詞義的隱喻引申成為可能,促使本義不同的詞語最終隱喻同義。“隱喻的本質(zhì)是用一種事情或經(jīng)驗來理解和經(jīng)歷另一種事情或經(jīng)驗。”[4](P)這種跨域的理解必須建立在相同的意象圖式之上,從詞義角度來看,就是指詞語起點義(產(chǎn)生隱喻義的本義或轉喻義等)與目標義(要表達的意義)的元義素相同。前文已述,元義素是意象圖式在詞義中的體現(xiàn),不表明詞義所指對象的某一具體屬性,而是從具體屬性(限定性義素)中抽象出的量值,屬于詞義結構的最高層,決定了詞的意義框架。不同詞義的屬性量值可以相同,如表味道的“辣”與表藥效的“毒”量值都是“大”。量值相同的詞義具有相似性,也就具備隱喻的認知基礎。比如“節(jié)”本義為竹節(jié),“節(jié)”的元義素為[相交],與意象圖式連接圖式相對應,要表達的目標義“季節(jié)”“關節(jié)”“章節(jié)”等的元義素也是[相交],相同的元義素使起點義與目標義具有共同的認知基礎,因此竹節(jié)之“節(jié)”可以通過隱喻投射到“季節(jié)”“關節(jié)”“章節(jié)”等概念域之中。再如“昧”與“愚”的元義素都是[低],都表示光線或智力屬性量值偏低的狀況,意義的相似性使這兩個詞義可以相互投射。
隱喻投射中的隱喻義是如何產(chǎn)生的?我們知道,元義素與屬性義素是從限定性義素中抽象出來的;反過來,它可以具體化到屬性義素和中心義素中生成具體的意義。隱喻投射發(fā)生后,元義素從源域跨越到目標域,并與目標義的屬性義素和中心義素相結合,生成新的意義——隱喻義。仍以詞語“昧”為例,“昧”的元義素擬為[低],與中心-邊緣圖式相對應,屬性義素為[亮度],中心義素為[光線]?!懊痢迸c目標義“智力不高”的元義素相同,在某種動因的觸發(fā)下,“昧”由光線域投射到智力域。在智力域中,元義素[低]與“智力不高”的屬性義素[程度]和中心義素[智力]結合,生成隱喻義{糊涂}。隱喻引申出新義,便可以表達目標義。當目標義有現(xiàn)成的詞語時,隱喻義與該詞構成單向隱喻同義詞,“昧”與“愚”即是如此;當目標義沒有現(xiàn)成的詞語,多個詞語去填補語義空白,由此生成的隱喻義構成雙向隱喻同義詞,“淺”“陋”“薄”即是如此。無論同義的類型如何,相同的元義素是構成的必要基礎。
(二)隱喻同義詞產(chǎn)生的語言條件
相同的元義素只是隱喻同義的認知基礎,不一定都可產(chǎn)生隱喻,隱喻同義還需要一定的語言條件來觸發(fā)。
從語言內(nèi)部看,詞義相通、語音相同或相近能觸發(fā)隱喻同義詞。詞義相通是隱喻同義的重要動因。所謂詞義相通,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詞義的限定性義素(元義素和屬性義素)相同相近而中心義素不同,即詞義表達的范疇不同但所指的屬性相同。如果兩詞的詞義相通,說明其所指概念雖然不同,但其本質(zhì)屬性是相同的。“凡同類同情者,其天官之意物也同,故比方之疑似而通?!边@自然促使人們將兩概念聯(lián)系起來而相互通用,故“是所以共其約名以相期也”,導致隱喻產(chǎn)生。如“開”與“張”,“開”的起點義為開門,“張”的起點義為拉開弓,元義素都是 [擴大],屬性義素都是[間距]。兩詞雖所屬概念域(體現(xiàn)為中心義素)不同,一為門,一為弓,但詞義相通,于是可以將“開”等同于“張”,“張弓”可以說成“開弓”,“開”投射到拉弓域,引申出與“張”相同的隱喻義,二者構成同義詞。“開”也可以投射到其他意象圖式和意義相同的概念域,構成更多的同義詞。如要表示擴展道路之意時又可以說“開路”,與“擴張”義的“辟”構成同義詞;表示花兒開放之意時說“開花”,從而與“開放”義的“發(fā)”構成同義詞等等。此類情況的隱喻同義詞有部分來自于區(qū)別性同義詞,它們的限定性義素相同而所指范疇不同。當人類思維不斷概括,人們不再關注其所屬范疇而只關注其共同屬性時,區(qū)別性同義詞便演化成為隱喻同義詞。段玉裁的“義隔而通之”一說,大致也屬于這一情況,值得進一步研究。語音相同或相近能促發(fā)隱喻同義。語音相同并不意味著意義相同,但能引發(fā)人們認知上的意義趨同。語言靠語音傳播,語音被賦予一定的意義,二者構成語言符號的能指和所指。當新詞從舊詞中孳乳、演變而出時,由于意義上多有聯(lián)系,聲音也往往接近,這便是音近義通的產(chǎn)生原理。同樣,在接收語言符號時,當兩詞的語音相同時,人們會自然地將兩詞的意義等同起來,促使人們在認知上尋找兩詞意義的相同點,或者一個詞的意義朝另一詞的意義靠近,客觀上導致其中一個或兩個詞產(chǎn)生隱喻投射。比如“連”“聯(lián)”在中古都是來母仙韻平聲,“連”本義是人拉的車,“聯(lián)”的本義是絲相聯(lián),由于語音相同,“聯(lián)”“連”很早就通用,《說文·耳部》“聯(lián)”條段注:“周人用聯(lián)字,漢人用連字,古今字也?!睆脑~義演變角度分析,其實是語音的相同促使人們尋找兩詞意義上的相同之處,在抽象出共同的意象圖式[交接]之后,兩詞的意義朝對方引申,“連”便取代“聯(lián)”。語音的異同具有歷時性,原本語音不同的詞一旦變得相同,也可能抽象出相同的意象圖式,其意義就可能開始隱喻引申。比如“結”“接”的語音原不相同,“結”中古見母屑韻入聲,“接”中古精母葉韻入聲,兩詞的本義以及引申的方向也各不相同:“結”的意義主要朝“交結”方向引申出“聯(lián)結”“結束”“結果”等義,“接”的意義主要朝“接洽”方向引申出“會合”“迎接”“接待”等義。當兩詞聲母腭化為舌面音而語音變得相同后,促使人們尋找詞義的共性,抽象出共同的意象圖式——連接圖式,并在意義上相互靠近,最終“結”也通過隱喻引申出“交往、交接”之意?,F(xiàn)代漢語中“聯(lián)結”“連結”“連接”的意義與字形常常混用,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語音相同造成意義趨同。
從語言外部看,語言運用等因素也會在客觀上促成隱喻同義詞的構成。人類思維不斷豐富,概念不斷增加,但為每個新概念造新詞既麻煩也不經(jīng)濟,最好的辦法就是“借用現(xiàn)有詞語來填補新概念帶來的語義空白”[5](P15)。什么樣的詞語能用來替補語義空白呢?當然是那些與空白語義有某種關系的詞語最適合。亞里士多德指出:“隱喻是用一個陌生的名詞替換,或者以屬代種,或者以種代屬,或者通過類推,即比較?!盵6](P149)亞氏所說的“以屬代種,或者以種代屬”的替換和“通過類推”的替換都適合填補語義空白,不過前者更接近修辭,后者“類推”才是典型的隱喻。什么是類推,亞氏繼續(xù)說,“所謂類推指的是這種情況,當b對a的關系等于d對c的關系時,詩人可用d代替b,或用b代替d?!边@里所謂的“關系等于”類似于認知語言學中的意象圖式相同。如“淺”對水之深度的關系等于“見識少”對見識程度的關系,兩種關系都可以抽象為中心—邊緣圖式,體現(xiàn)在詞義中即具有共同的元義素[小]。當“見識少”這一概念缺乏現(xiàn)成的詞語,語言表達的需要就促使意象圖式相同的詞語“淺”“薄”“陋”等投射到這一概念域,參與這一概念的表達,并使意義跨域重組產(chǎn)生隱喻義,“淺”“薄”“陋”便都有了隱喻義“見識不多”而構成同義關系。同一個詞語可以替補多個語言空白而引申出多個隱喻義。如“節(jié)”可以分別投射到時令、音樂等概念域,引申出隱喻義“時節(jié)”“節(jié)拍”,并分別與“時”“律”等構成同義詞?!肮?jié)”還可以從其作用角度抽象出另一意象圖式[約限],填補與之圖式相同的控制、制約類概念義,并生成“節(jié)制”“節(jié)約”等隱喻義,與“制”“約”等構成同義詞。填補語義空白并不一定都須經(jīng)過隱喻產(chǎn)生,也可以通過轉喻等形式,這里暫不討論。此外,說話時,要表達的概念雖有現(xiàn)成詞語,但說話者為了追求用詞的新穎而借用表達作用相似的另一詞,有時也會促發(fā)隱喻同義?,F(xiàn)代口語中常常有“鐵哥們”“關系很鐵”的說法,“鐵”就是一種特殊的表達。它一方面基于說話者求新求異的表達意圖,另一方面基于“鐵”與概念“(關系、友誼等)牢不可破”具有相同意象圖式?!拌F”的這種表達促使其投射到關系域,產(chǎn)生與“牢靠”相同的隱喻義?!拌F”的隱喻引申與語用目的直接相關。古漢語中有不少單向隱喻同義詞的歷時替換現(xiàn)象,如表“返回”之意的詞語最初是“復”,《左傳僖公四年》:“昭王南征而不復?!焙髞矶嘤谩胺础?,《漢書·陳勝傳》:“使者五反。”還可以用“回”,賀知章《回鄉(xiāng)偶書》:“少小離家老大回?!薄胺础北玖x是翻轉,“回”本義是淵水回旋,它們都以隱喻義與“復”同義,并最終替換“復”。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既然有現(xiàn)成的詞語,為什么還會有隱喻而生的同義詞取代它?除了詞義發(fā)展的自身規(guī)律外,起作用的還應有外部的語用因素。古人的表達意圖后人無法揣摩,對這方面的研究材料也十分有限,我們不便臆測實例;但以今人的話語表達特點來看,追求語言的新穎形象應該是古今之人的共同目標,也是觸發(fā)隱喻同義詞的動因之一。如果說填補語義空白可以產(chǎn)生被動隱喻,那么特殊的表達意圖則可以產(chǎn)生主動隱喻。如果兩個詞既有相同的元義素,又有觸發(fā)隱喻產(chǎn)生的內(nèi)部或外部因素,則隱喻同義詞產(chǎn)生的條件就很充足了。下面僅以單向的“約”“盟”和雙向的“違”“背”為例說明?!凹s”的本義“纏縛”與“盟”的本義“誓結同心”所指概念的意象圖式均為連接圖式,詞義可以抽象出相同的元義素[結合],因而具有隱喻的認知前提;兩詞的本義具有相通之處,都是主動將兩個單位聯(lián)合起來,具有觸發(fā)隱喻的內(nèi)部動因;由于某種語用機緣,“約”隱喻出“約誓”義,與“盟”構成單向隱喻同義詞?!斑`”的本義“離開”“背”的轉喻義“背對”與某概念義“不遵守”具有相同的元義素[相離],對應意象圖式分裂圖式。這三個意義語義相通,都有相反相逆之義。當概念義“不遵守”沒有現(xiàn)成的詞語表達時,具有隱喻基礎的詞語“違”“背”便填補這一語義空白,并都產(chǎn)生出隱喻義“違背、不遵守”,這樣“違”“背”構成一組雙向隱喻同義詞??傊?,隱喻同義詞的構成既要有共同的認知基礎,又要有某種觸發(fā)隱喻的內(nèi)外動因。
以上僅就隱喻同義詞的特點、類型及產(chǎn)生機制作了初步考察,須深入研究的方面還有很多。隱喻同義詞的同義關系不是很快就被語言社團接受認同的,同義關系也非一成不變,它有可能在維持原有同義關系的基礎上產(chǎn)生新的同義關系,也可能會中止同義關系。對隱喻同義詞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漢語同義詞的類型及構成方式,也能從一個側面加深對隱喻機制的理解,具有極重要的研究價值。
[1]蔣紹愚.古漢語詞匯綱要[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2](法)列維·布留爾.原始思維[M].丁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3]王寧.訓詁學原理[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6.
[4]Lakoff & 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5](法)保羅·利科.活的隱喻[M].汪家堂,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
[6](希)亞里士多德.詩學[M].陳中梅,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OnMetaphoricalSynonyminAncientChinese
LiHuaping
(CollegeofLanguageandLiterature,YangtzeUniversity,Jingzhou,434023)
There is a kind of synonyms such as yu(愚)-mei(昧),qian(淺)-lou(陋),hui(回)-fu(復) and so on,whose meaning became identical or close on the basis of metaphorical thinking,we call it a metaphorical synonym.The types of metaphorical synonyms can be divided into unidirectional and bidirectional,and the composition of synonym must meet two conditions simultaneously,one is the identical image schema or metasemanteme from perspective of semanteme,the other is a motivation of causing metaphorical projection,whose agent may be intralinguistic like some similarities in meaning and pronunciation,or be extralinguistic like semantic zero,special pragmatic purpose and so on.
synonym;meaning extension;metaphorical synonym;metaphor;seme analysis
2017-06-22
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項目(13g177)
李華平(1970-),男,湖北仙桃人,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語言理論與應用研究。
H136.2
A
1673-1395 (2017)06-0077-06
責任編輯韓璽吾E-mail:shekeb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