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時間里,我們曾對“天才”一詞非常忌諱。為什么?問題就出在“天”字上,似乎“天才”就是“天”生的,所以不恰當?shù)亟o持天才論觀點的人扣上唯心主義的帽子。1978年后,在解放思想的推動下,通過撥亂反正,廓清了政治與學術的界限,這才逐步端正了對天才的認識,但是對天才的成長、使用和保護尚未得到真正的重視。
天才是客觀存在的
“天才”一詞古來有之,古代通常把天才稱為“神童”,專指那些早慧、才華出眾、把文章寫得出神入化和個性桀驁的少年兒童。在西方國家,“天才”一詞是16世紀才出現(xiàn)的。在拉丁語和英語中,天才一詞為“Genius”,權威的《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對這個詞作了1040個字的超長注釋,認為天才是具有超常智力的人物。在這個注釋中,有兩個相近但略有不同含義的觀點:其一是美國心理學家L.M.特曼的觀點,他認為天才是指在標準化的智力測驗中成績突出者,故天才意味著智力水平高,僅僅是一種智力而不是成就。智商在140以上者,僅是潛在的天才或稱為“天賦”,他們占人口的0.4%。有人又把天才分為兩級,一級占0.1%,二級約占10%。其二是英國科學家F.高爾頓的觀點,他認為天才應當具有由杰出的實際成就反映出來的高度創(chuàng)造性,他們的成就應當具有長久的價值。后一種觀點比較流行,也被學術界普遍接受。
千百年來,關于天才的問題一直存在爭論,主要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天才是天生的,即生來就具有某種特殊的秉性、特長和超人的智力;另一種觀點認為,只要經(jīng)過良好的教育,常人也都可以成為天才。我認為這兩種觀點都有片面性,前者是唯心論,而后者是教育萬能論。正確的方法應當是運用唯物辯證法,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以得出科學的結論。
其實,客觀上存在兩類天才,即先天之才和后天之才。前者承認人與人的智商或智力是有差別的,人的天賦有高低之分;后者承認民主、自由的教育環(huán)境和良好的教育,對于塑造天才人物具有重要作用。廓清了這兩種天才的區(qū)別,我們就取其所長,對那些天賦較高的青少年,營造豐腴的沃土,施以精英教育,讓那些潛在的天才成為富有創(chuàng)造性成果的真正天才。
縱觀人類的歷史,每個時代、每個國家和每個學科領域都出現(xiàn)過或多或少的天才,他們直接或間接地引領著社會前進。美國人類學巨擘克羅伯有一個著名的提問:“為什么天才成群地來?”換句話說,天才是扎堆出現(xiàn)的。這是一個非常值得重視的規(guī)律??肆_伯本身就是一位天才,他16歲進入哥倫比亞大學,是美國第一個人類學博士學位獲得者,也是弗朗茲·博厄斯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一生出版了532本著作,所以他深諳天才的內(nèi)涵和成長規(guī)律。
伏爾泰是法國啟蒙運動的偉大旗手,他是詩人、作家,才華橫溢,被稱為“思想之王”。他用20年的時間寫出了《路易十四時代》,于1756年出版。在書中,伏爾泰列舉了人類歷史上4個偉大時代,亦即天才輩出的時代。它們分別是:古希臘伯里克利和柏拉圖時代,凱撒和維吉爾時代,意大利的美第奇家族時代,以及路易十四時代。他認為,在這4個時代中,最后一個最接近完美狀態(tài),也是最開明的世紀。
路易十四時代是指自公元1638年9月5日到1715年9月1日這一時期,路易十四國王是法國歷史上最開明的君主,他在位72年間勵精圖治,使法國成為當時歐洲的科學與文化中心。英國19世紀著名教育家懷特海把路易十四時代稱為“天才的世紀”。在這個世紀里,歐洲天才成群地出現(xiàn),科學大師輩出,在各個科學領域里都有創(chuàng)舉。例如,在數(shù)學領域有法國“業(yè)余數(shù)學家之王”費馬、德國萊布尼茨和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10余位數(shù)學家的瑞士伯努利家族;在天文學領域有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意大利的伽利略、英國的雷恩、荷蘭的惠更斯;哲學領域有英國的培根,法國的笛卡爾、帕斯卡;在物理學領域有英國物理學家牛頓、胡克;在化學領域有“英國化學之父”羅伯特·波義耳;在醫(yī)學領域有發(fā)明了血液循環(huán)理論的英國醫(yī)生威廉·哈維;在文學領域有英國劇作家莎士比亞;在藝術領域有意大利的畫家喬凡尼·洛倫佐·貝尼尼、油畫家卡拉瓦喬,荷蘭的倫勃朗、西班牙的埃爾·格列柯等。
那么,為什么17世紀成為了天才的世紀呢?這時是歐洲殖民主義的發(fā)展時期,期間曾發(fā)生過天災人禍、三十年戰(zhàn)爭、英國資產(chǎn)階級革命等許多重大事件,它們從不同角度推動社會發(fā)展,也催生出人們對天才人物的渴望。17世紀,歐洲的文化與藝術由文藝復興時代進入到巴洛克時期,既吸取了文藝復興時期個性解放運動的精華,又呈現(xiàn)了新的“感情至上”的巴洛克藝術特點。巴洛克英語為“Baroque”,該詞源于葡萄牙語,意為“不合常規(guī)”,泛指稀奇古怪和離經(jīng)叛道的事物,意欲打破各種藝術界限,強調(diào)創(chuàng)作強烈情感和無限感的作品。這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方法,加之巴洛克的文化背景,造就了新學說的誕生和天才人物的涌現(xiàn)。
天才的孤獨與痛苦
2015年5月24日晚上,我的學生在微信上告訴我,天才約翰·納什和夫人在車禍中不幸逝世。我感到萬分震驚!天道怎么如此不公,世界這么大,為什么竟容不下一個天才呢?更令人扼腕的是,納什在車禍前三天告訴朋友,他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愛因斯坦相對論替代的等式,將有助于進一步解釋量子引力,可惜他卻把這一發(fā)現(xiàn)帶到天堂去了。
納什在卡內(nèi)基梅隆大學讀書時,一位數(shù)學教授評論他是“高斯第二”。1948年畢業(yè)后,納什考進普林斯頓大學數(shù)學系讀研究生時還不足20歲。1950年夏,納什以僅僅27頁的論文獲得了博士學位,創(chuàng)立了廣泛沿用至今的納什均衡博弈論。在普林斯頓大學工作1年后,他被聘到麻省理工學院數(shù)學系做講師,該校一位叫紐曼的數(shù)學教授評論納什說:“其他人通常在山上尋找攀登頂峰的道路,而納什干脆爬上另一座山,再反過來從那座山用探照燈照射這座山?!彼诼槭±砉W院認識了艾麗西亞。兩人于1957年結婚,成為一對才子佳人,婚后育有一個兒子??墒切腋s非常短暫,就在納什晉升高級教授之時,他患上了妄想型的精神分裂癥。
這場突如其來的疾病,改變了納什如日中天的學術研究和幸福美滿的家庭,他開始經(jīng)歷難以想象的痛苦,其中,包括悲情的離婚。但正像電影《美麗心靈》一樣,艾麗西亞有著一顆美麗的心靈,她于1970年把納什接到家中,全心全意給予照料,盡一切努力幫助他與疾病抗爭。用她的話說:“上帝是派我來照顧納什的?!睈坌氖且还删薮蟮牧α?,納什在經(jīng)過30多年的病痛后,竟于1989年奇跡地康復了。天才終于又回到了正常人的生活和學術研究中。更為驚奇的是,5年后,納什還獲得了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這是對他早年創(chuàng)立的博弈論在經(jīng)濟學中廣泛應用的認同。雖然這是一份遲到的巨大榮譽,但納什創(chuàng)造性的成果得到了公認,這至少能撫慰他那受傷的心靈。
天才都是孤獨的。納什從小性格孤僻,沉重的責任感以及由此而來的成功欲伴隨他的一生,也成為幸與不幸的導火索。他整日思索,以至于用頭撞破玻璃窗;他很少上課,認為那是浪費時間;他從不與人說客套話,一開口就得罪人。他在異樣的眼神中度過了幾十年,這需要何等的毅力!
切勿以為納什只是個別現(xiàn)象,翻開歷史,天才幾乎都是孤僻和痛苦的,天才與瘋子仿佛就是同義詞。難道不是嗎?德裔奧地利天才作曲家貝多芬創(chuàng)作名曲無數(shù),震驚世界樂壇。他用5年時間寫出《第九交響曲》。由于雙耳失聰,演奏時不能親自指揮,只能由烏姆勞夫代勞。當演出結束時,全場高呼,掌聲雷動,貝多芬卻渾然不知。通過演出者的提醒,他才看到感人的場面,含淚答謝。即使他的成就如此輝煌,晚年卻十分凄涼,在貧病交加中死去。他給無數(shù)人帶來了歡樂,自己卻沒有歡樂,這是天才應得的嗎?
不得不說,這樣的悲情天才實在是太多了。愛因斯坦是20世紀公認的天才物理學家,能與他媲美的只有牛頓。然而,他也在研究中承受著常人難于想象的孤獨與痛苦。愛因斯坦晚年探索新物理學的問題,常常一無所獲,還要面對隨之而來的挫敗感。此外,他的兩次婚姻都令他非常痛苦。愛因斯坦雖然是一個充滿靈感的、圣潔的和溫和的人,但他到老都是一個不修邊幅、憨態(tài)可掬的老頑童。其他痛苦的天才可謂不勝枚舉。
“人們都要來做有利于天才生長的泥土”
中國有一句俗話說,英雄出少年,這里的英雄自然包括天才少年??v觀人類歷史,在任何時代,天才都是稀有的資源。天才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他們大多在少年時期就表現(xiàn)出超人的天賦。2013年1月,西班牙《世界報》公布了全球最聰明的10個人,他們是英國物理學家霍金(智商160),韓國金雄镕(智商210),美國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智商160~190),意大利“文藝復興后三杰”之一的達·芬奇(智商180~190),俄羅斯國際象棋大師加里·卡斯帕羅夫(智商194),英國數(shù)學家安德魯·懷爾斯(智商170),美國數(shù)學家陶哲軒(智商230),美國演員詹姆斯·伍茲(智商180),匈牙利國際象棋大師朱迪·波爾加(女,智商170),以及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天體物理學教授克里斯多夫·平田(智商226)。這些天才分布在各個領域,其中大多數(shù)在美國工作,這從側面反映出美國具有適合天才生長的沃土,這些人后來也對美國的教育和科學發(fā)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美國之所以能成為至今唯一的教育、科學、經(jīng)濟和軍事大國,其中一部分原因就在于重視天才教育和善于引進具有天賦的科學家。美國對天才兒童的研究具有悠久的歷史,早在19世紀初就出現(xiàn)了天才兒童教育的雛形,正規(guī)的天才兒童教育始于1918年。1957年,蘇聯(lián)成功發(fā)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震驚了美國朝野,使他們深深感到培養(yǎng)天才兒童的急迫性和重要性。于是,美國于1958年制定了《國防教育法案》,1972年美國教育總署通過了著名的《馬蘭德天才兒童教育報告》,1988年國會又通過了《賈維茨天才兒童教育法案》,這一系列措施奠定了美國天才教育的國策。
美國有多少天才兒童?根據(jù)馬蘭德對天才兒童的定義推算,美國從幼兒園到12年級的少年兒童中,總共有300萬天才兒童,占全美學生總數(shù)的6%。天才兒童的發(fā)現(xiàn)是一回事,如何對他們進行富有成效的天才教育,使之成為真正富有創(chuàng)造性成就的天才又是另一回事。為此,朱利安·斯坦利博士于1979年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創(chuàng)立了天才少年教育中心,建立了全美最好的實驗室,專供天才少年來中心參加夏令營研究使用。到2012年為止,已經(jīng)有10萬名天才少年先后到這里學習與研究,包括后來的Facebook創(chuàng)始人馬克·扎克伯格、谷歌創(chuàng)始人之一的謝爾蓋·布林、知名流行女歌手Lady Gaga和發(fā)明“測癌試紙”的杰克·安德拉卡等,這些人都成了當今最走紅的天才人物。事實證明,這個天才兒童教育中心辦得很成功,其經(jīng)驗值得總結和推廣。
雖然我國自古以來就有過不少神童,但直到1970年代末才對天才少年的教育引起重視,當時,中國科技大學率先創(chuàng)辦了少年班。其后的30多年以來,這樣的少年班雖然培養(yǎng)了數(shù)以千計的優(yōu)秀人才,但卻沒有出現(xiàn)如喬布斯、蓋茨、扎克伯格、佩里、布林這樣的天才人物。究其原因,主要是人們對天才教育的認識不足,說白了,少年班只是讓聰慧的少年提前上大學,把他們培養(yǎng)成為“小大學生”,而沒有明確對他們進行天才教育培養(yǎng)。
究竟該怎樣培養(yǎng)天才少年?從指導思想上來說,天才教育必須是精英教育,是一對一的因材施教式的教育,但顯然,目前我們對此并沒有足夠的認識和措施。因此,現(xiàn)在社會上既難以培養(yǎng)出大師,更遑論培養(yǎng)出天才人物了。坦率地說,我國天才教育是相對落后的,當前的教育體系內(nèi)缺少配套的天才學校、天才教育研究機構,也沒有天才教育立法,大部分天才兒童處于自生自滅的狀態(tài)。
對天才的保護與對天才的培養(yǎng)和使用一樣重要,要百倍地珍惜人類稀有的人才資源,使其為人類造福。試想,如果有人對天才施以援助,興許給人們帶來《歡樂頌》的貝多芬就不會在貧病交加中離開人世;如果天才作家曹雪芹在饑寒交迫之時得到一些幫助,《紅樓夢》也許就不止80回了;如果相關機構在梵高發(fā)病時對他進行心理疏導,或許他就不會走上絕路;同樣的,破解龐加萊猜想的天才數(shù)學家格里高利·佩雷爾曼如果獲得當局足夠的重視,他就不會僅靠母親30美元的退休金過活,更不至于淪落到去圣彼得堡郊外的森林里拾蘑菇充饑了……這些問題都在于,人們忽視了對天才的疏導、救助與保護。
魯迅先生在《未有天才之前》一文中精辟地寫道:“天才并不是自生自長在深林荒野的怪物,而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長的民眾產(chǎn)生、長育出來的。所以沒有這種民眾,就沒有天才。”因此,他呼吁“人們都要來做有利于天才生長的泥土”。有人說,天才在左,瘋子在右,人類進步的希望寄托在“瘋子”身上。這里的“瘋子”無非是指天才們的某些瑕疵,如怪異、偏頗、孤傲、離群索居、不屑名利、不諳事理、不修邊幅等。人們應當正確地對待天才們的這些個性,最重要的是要尊重他們的天賦,容納他們的缺點,心甘情愿地做滋潤他們生長的泥土。
(作者系武漢大學原校長、教授,劉道玉教育基金會會長,本刊編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