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胃散加減治療慢性胃炎
名老中醫(yī)坐診
●本期坐診老中醫(yī) 吳金蓮
吳金蓮,湖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內科主任醫(yī)師,從事臨床和教學工作40年。擅長治療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風濕性關節(jié)炎、強直性脊柱炎、高血壓病、冠心病、腦動脈硬化、頭痛、中風后遺癥、失眠、更年期綜合征(已改稱圍絕經(jīng)期綜合征)、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腸炎、甲亢、月經(jīng)失調、婦科炎癥、皮膚病等,尤其是相關疑難雜癥的治療,經(jīng)驗豐富。曾作為國家醫(yī)療隊專家組成員派駐俄羅斯從事醫(yī)療工作,深受俄方贊譽。
慢性胃炎的病理變化,基本局限于胃部黏膜層,因此嚴格地講應稱之為“慢性胃黏膜炎”或“胃黏膜病”。醫(yī)學界把慢性胃炎分為原發(fā)性與繼發(fā)性兩類,原發(fā)性胃炎又分為淺表性、萎縮性及肥厚性3種。慢性胃炎最常見的癥狀是上腹疼痛和飽脹。與潰瘍病相反,空腹時比較舒適,飯后不適,可能因容受舒張功能障礙(編者注:當咀嚼與吞咽食物時,由于食團對咽和食管等處感受器的刺激,反射地引起胃賁門舒張,使食團進入胃中,由于迷走神經(jīng)的興奮,可反射性地引起胃底、胃體部肌肉發(fā)生一定程度的舒張,即容受性舒張),進食雖不多但覺過飽。患者常訴“胃弱”或“胃軟”。常因冷食、硬食、辛辣或其他刺激性食物引起腹部疼痛加重。這些癥狀用抗酸藥及解痙藥不易緩解。多數(shù)患者訴食欲不振。出血也是慢性胃炎的癥狀之一,尤其是合并糜爛時,可以有反復少量出血,亦可因失治轉為大出血。急診胃鏡檢查提示,在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中,急慢性胃炎占20%~40%。出血以黑便為多見,一般持續(xù)3~4天后自動止血。
筆者在消化內科工作期間,曾采用平胃散加減治療該病,有較好效果。在臨床上,慢性胃炎一般分為五型,即:肝郁氣滯型、胃陰不和型、脾胃虛寒型、脾胃濕熱型和淤血阻滯型。平胃散一般是針對脾胃濕熱型,效果為佳。
方組:平胃散出自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一書。此方由蒼術、厚樸、陳皮、炙甘草及姜、棗組成。藥物組成簡潔明了,在臨床中,根據(jù)癥狀進行加減,只要辨證得當,效果非常明顯。整方其主要功效燥濕運脾、消脹散滿、行氣和胃、理氣化滯。
方解:方中蒼術苦辛溫燥,是燥濕健脾的首選藥物,在此方中必須重用,一般在20~30克為宜,為君藥;厚樸苦溫芳香,行氣散滿,協(xié)助蒼術除濕運脾,為臣藥;陳皮理氣化滯,合厚樸以復脾胃之升降,為佐藥;炙甘草、大棗、生姜調補脾胃,益氣和中以助運化,為使藥。諸藥相配,共奏燥濕健脾、行氣和胃之功。
加減:根據(jù)不同癥狀分別進行隨癥加減。如:氣滯腹脹厲害者加木香、郁金、延胡索;氣滯血淤者加丹參、五靈脂;濕滯滿悶者加藿香、砂仁;食少納差者加山楂、山藥、雞內金、蓮子;胃熱反酸者可加瓦楞子、海螵蛸、黃連;惡心嘔吐者加竹茹、干姜等。肝郁氣滯型可合柴胡疏肝散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