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莉
基于新課程改革的英語教學,教師必須把英語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年齡、學習特點相結合,以實現教學自主、合作探究為目標。將心理健康教育貫穿小學英語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小學英語教學效率。
一、教師行為的示范作用
教育是由教師和學生共同協作完成,教師不僅要完成教學課程,還要在課程教學中注入關懷和情感。教師要做教學的有心人,言傳身教,讓學生更加信任教師、崇拜教師。通過觀察,筆者發(fā)現,有的學生英語學習的動機不強,個別男生英語基礎較弱,學習意識淡薄,還有些學生對英語學習產生了抵觸情緒,不愿意學習英語知識。由于小學生心理意識還不健全,英語學習容易受“偶像光環(huán)效應”的影響,所以在小學英語教學過程中,針對每個單元的題材不同,教師應從自我改變出發(fā),充分利用多媒體資源,尋找配有中英文字幕的短視頻,利用地道的口語講解文章,適時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從而對學生產生全方位影響。
二、心理健康教育貫穿整個小學英語教學過程
小學英語教學設計主要圍繞著“教什么”和“怎樣教”而開展。為了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完一個章節(jié)的內容后,教師不僅要完成單詞、句型的教學目標,還要完成情感升華目標和語言輸出目標,因為知識點、理解力、口語交流目標構成了一個整體,是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的基石。
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學生是否有所收獲,會影響其今后英語學習的積極性,及是否愿意用英語進行口頭交流。
每次英語周練后,學校都要求教師講解試卷。然而,試卷講評課比較枯燥、乏味,學生的積極性不高,注意力也不集中。在一次試卷講評課上筆者發(fā)現,有許多學生竟然在做其他學科的習題。筆者小聲地詢問一位學生:“你為什么不聽課呢?”他毫不避諱地回答:“這些題目我都會做了?!惫P者非常訝異,學生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想法。因為會做題,并不代表掌握了所有的知識點,而且在講解試卷時,筆者常常會進行知識拓展。
除了部分學生做其他科目的習題之外,筆者還發(fā)現許多學生在講臺下竊竊私語。對此,筆者也進行了反思:如何在試卷講評課上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經過反復思考,筆者決定讓學生上講臺充當小教師,筆者坐在講臺下觀察學生的一舉一動,并在學生講解不足的地方進行適當地補充。這樣一來,不僅活躍了課堂教學氛圍,還有效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甚至,決定課堂教學成效的關鍵因素是教師能否調動學生的學習動機,以及教授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因為學習動機的強弱和學習方法策略的優(yōu)劣,決定了學生學習效率和學習成績的高低。年輕教師不僅要結合本學科特點講授知識,還應了解學生的學習心理,知道學生的學習困惑,幫助學生掌握適合正確的學習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讓學生愿意學、樂于學、懂得學。
三、心理健康教育與課外閱讀相結合
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書之外,教師還要善于利用其他教學資源,如種類繁多的影視節(jié)目、豐富的網絡資源、權威的報紙雜志等。學生接觸不同形式的英語,就能激發(fā)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另外,根據新課程改革要求,為了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英語教師不應實施題海戰(zhàn)術,而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水平,設計難易適中、形式多樣的分層作業(yè),讓學生運用本單元所學語言,簡單地表達觀點和介紹人物。
對于教材,教師要進行深度剖析,適當穿插心理教育素材,并聯系生活實際,開發(fā)學生的情感領悟力,提升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課外閱讀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教師應充分利用課外活動,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達到學習和教育雙豐收。
四、結語
總而言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長期、系統(tǒng)的工程,需要學校、家長、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在日常教學和生活中,能夠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學習動機,尋求有效的學習策略,打造高效小學英語課堂。
(作者單位:江西省贛州市上猶縣油石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