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華
漢高帝元年八月,劉邦正式拜韓信為大將。儀式結束之后,劉邦問:“將軍準備用什么謀略來指教寡人呢?”韓信問道:“大王自己估量一下,在勇敢、猛悍、仁愛、剛強這些方面與項王相比如何?”劉邦回:“我不如他。”韓信拜了兩拜說:“我曾經(jīng)侍奉過項王,請允許我來談談他的為人吧。”
項王威猛異常,一聲怒喝,上千人都會嚇得趴在地上。但他不能任用有德才的將領,因此項王的威猛只不過是匹夫之勇而已。項王待人恭敬慈愛,言語溫和,別人生了病,會心疼流淚,甚至把自己吃的東西分給病人??傻搅私o立功者封賞的時候,他卻把刻好的大印捏在手里再三把玩,以致大印的棱角都磨沒了還舍不得授給人家。因此,項王的仁愛只不過是婦人的小恩小惠而已。
“項王軍隊所經(jīng)過的地方,無不橫遭摧殘毀滅,天下人都非常怨恨。項王名義上是霸主,實際上卻失去了天下民心。所以說,他的優(yōu)勢很容易轉化為劣勢?!表n信說:“現(xiàn)在大王如果能夠反其道而行之,任用天下英勇善戰(zhàn)的人才,那還有什么對手不能誅滅呢?把天下的城邑封給有功之臣,那還有什么人能不心悅誠服呢?以正義之師,順從將士東歸的心愿,那還有什么樣的敵人不能擊潰呢?”
劉邦聽得心花怒放,連連感嘆:“寡人悔不早用將軍!今后悉聽將軍調度,指日東征。”之后,漢軍用韓信之計,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平定三秦。
漢高帝二年,韓信與張耳率兵數(shù)萬,欲突破井陘口攻擊趙國。趙國謀士李左車向趙軍主帥成安君獻計:“韓信乘勝而來,去國遠斗,其鋒不可當。井陘道路狹窄,行進的軍隊迤邐數(shù)百里,運糧食的隊伍勢必遠遠地落在后邊。請撥給我3萬奇兵,從小路攔截他們的糧草。您就深挖戰(zhàn)壕,高筑營壘,堅守軍營,不與交戰(zhàn)。漢兵前不得斗,退不得還,我又出奇兵截斷后路,使他們處在荒野中搶掠不到食物,用不了10天,韓信、張耳的人頭就可送到將軍帳下。”成安君卻認為:“兵書上說,兵力十倍于敵人就可以包圍它,一倍于敵人就可以交戰(zhàn)?,F(xiàn)在韓信的軍隊號稱數(shù)萬,實際上不過數(shù)千,且跋涉千里來襲擊我們,已經(jīng)極其疲憊。如果回避不出擊,等到漢軍的后續(xù)大部隊來了怎么對付呢?”
韓信派人暗中打探,得知李左車的計謀未被采納,于是在距井陘口30里處安營扎寨。之后,派萬人為先頭部隊,背水列陣。趙軍遠遠望見,大笑不止,因為列陣要能進能退,背水列陣實乃自斷退路,為兵法之大忌。
等到拂曉時分,韓信設置起大將的旗幟和儀仗,擂鼓開出井陘口。趙軍打開營壘攻擊漢軍,激戰(zhàn)良久之后,韓信、張耳假裝拋旗棄鼓,逃回河邊的陣地。趙軍果然傾巢出動,爭奪漢軍的旗鼓。韓信、張耳已進入河邊陣地,全軍將士沒有退路,個個以一當十,殊死奮戰(zhàn)。此時,韓信預先派出去的兩千輕騎火速沖進趙軍空虛的營壘,把趙軍的旗幟全部拔掉,豎立起漢軍的兩千面紅旗。趙軍不能取勝,便要退回營壘,發(fā)現(xiàn)營壘插滿漢軍的紅旗,大為震驚,以為漢軍已經(jīng)全部俘獲了趙國將領,于是軍隊大亂,紛紛落荒潛逃。漢兵前后夾擊,徹底打垮了趙軍,并生擒趙王。
勝利會餐時,眾將問韓信:“這次將軍違反兵法,背水列陣,結果竟然取勝了,這是什么戰(zhàn)術?”韓信回答:“這也是兵法上說的,只是諸位沒有留心罷了。兵法上不是說‘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嗎?我軍新舊夾雜,良窳難分,我又來不及訓練將士,這就如同驅趕著街市上的百姓去打仗,如果給他們留有生路,那就都逃跑了,怎么能取勝呢?”
后人對韓信縱論楚漢、背水陳兵贊嘆不已。北宋大文豪蘇東坡稱頌韓信“抱王霸之大略,蓄英雄之壯圖,志吞六合,氣蓋萬夫”;清乾隆皇帝說:“以項羽為匹夫之勇,人人能言之;以為婦人之仁,則信所獨見也。”
(常朔摘自《解放日報》2016年1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