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木匠
雞年說雞
□本刊記者木匠
再有幾天,就是雞年了。2017年是農(nóng)歷丁酉年,生肖為雞。因為丁屬火,是以丁酉年又稱“火雞年”。一年以前,我在猴年開始的時候,曾經(jīng)和大家聊過一些跟“猴”有關的話題,是故當此雞年即將到來之際,不妨我再來和大聊一聊“雞”——
雞被排入12生肖,說法很多,我比較喜歡一種是說因為雞是隨玉皇大帝一起升天的“六畜”(馬、牛、羊、豬、狗、雞)之一。相傳玉皇在未成仙之前,是個名叫張百忍的大善人,后為太白金星所點化,飛天成仙,又被天上的眾位神仙共同推舉為了三界之主。再后來,這六種動物皆被封為了生肖官。
又,古人根據(jù)雞的相貌和品行,總結出了雞有文、武、勇、仁、信“五德”,是以雞又被稱為“五德之禽”。這個說法最早見于《漢書》:“田饒事魯哀公,而不見察(意謂不被重用)。田饒謂魯哀公曰:‘臣將去(離開)君而鴻鵠舉矣?!Ч唬骸沃^也(幾個意思)?’田饒曰:‘君獨不見夫雞乎?頭戴冠者,文也;足傅(同“附”)距(雄雞爪子后面凸起的似腳趾的部分)者,武也;敵在前敢斗者,勇也;見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時者,信也。雞雖有此五者,君猶日瀹(煮)而食之,何則?以其所從來近也(意謂離得太近)。夫鴻鵠一舉千里,止君園池,食君魚鱉,啄君菽粟,無此五者,君猶貴之,以其所從來遠也。臣請鴻鵠舉矣?!Ч唬骸梗∥釙又砸玻ㄒ馑际俏野涯阏f的話記錄下來)。’田饒曰:‘臣聞食其食者,不毀其器;蔭其樹者,不折其枝。有士不用,何書其言為?’遂去之燕(燕國),燕立以為相。三年,燕之政太平,國無盜賊。哀公聞之,慨然太息。”
明太祖朱元璋還曾賦詩一首,單贊雞之“五德”。詩云:“一塊無瑕玉,中含混沌形,忽然成五德,叫落滿天星?!?/p>
雞還有很多別名,如《莊子·齊物》稱雞為“司晨”;寺院里的和尚因為不吃葷,諱言雞,稱雞為“鉆籬菜”;晉人宋處宗曾稱雞為“窗禽”;唐武宗曾作《十玩圖》,封雞為“長鳴都尉”。
另外,因為“酉”與“有”同音,“雞”與“吉”同音,是以“酉雞”就是“有吉”。是故雞年過節(jié)人們見面,通常都會互道“雞年吉祥”、“雞年好運”、“雞年大發(fā)”等吉祥話兒。又,歷史上屬雞的名人有:漢武帝劉徹,三國時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南朝(宋)詩人謝靈運,唐代文學家陳子昂,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唐代詩人、“茶圣”陸羽,五代南唐后主,詞人李煜,北宋散文家蘇洵,北宋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北宋詩人、大書法家黃庭堅,明代學者方孝儒,明代政治家張居正,清代書畫家鄭板橋,清末民初鐵路工程專家詹天佑,近代資產(chǎn)階級改良主義者、學者梁啟超等。
家雞是當今世界上飼養(yǎng)數(shù)量最多的動物,大約有200億只。如果把這些雞平均分給地球上的人,差不多每人可以分得3只。然而,關于家雞的馴化歷史,一直以來,都只是一個猜測:可能最早出現(xiàn)在一萬多年以前,人類從狩獵采集進入農(nóng)耕之時。
當今的古生物學家絕大多數(shù)都認為生活在亞洲南部熱帶叢林里的野生原雞是家雞的祖先。野生原雞又分為紅原雞、綠原雞、灰原雞和斯里蘭卡原雞。其中紅原雞是家雞最近的祖先。
紅原雞主要分布在喜馬拉雅山脈南麓以及我國的云南、廣西和海南地區(qū)。紅原雞生性敏感、害羞,稍有風吹草動,就會竄入?yún)擦?,難得一見。每年的二三月份,是紅原雞的繁殖季。只有在這時,它們才有膽子從叢林里走出來。一些紅原雞甚至會混進附近的村落,與家雞進行交配。當下的主流觀點是:早在一萬多年以前,有些紅原雞被人類丟棄的食物殘渣和遺落的谷物吸引,經(jīng)常會光顧人類的村落,而人類也很喜歡這些外形美麗的紅原雞,樂意為它們提供庇護。久而久之,部分紅原雞與人類的距離越來越近,就逐漸被馴化成家雞了。我國是馴化家雞最早的國家之一,出土于河南安陽殷墟的一些雞骨和甲骨文就是最直接的證據(jù),在甲骨文中,已經(jīng)有了“雞”和“雉”的區(qū)別,這說明生活在距今大約3300多年的商民,就已經(jīng)在飼養(yǎng)家雞了。而在國外,位于印度河河谷的哈拉帕遺址曾出土過一枚刻有雞型圖案的印章,距今大約4000年至4500年,這是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最早人類馴化家雞的實物證據(jù)。
雞文化源遠流長,之前,我們已經(jīng)說了在甲骨文中就已有了“雞”字。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當中,龍和鳳都是被神化了的動物,而鳳的形象就有說是來源于雞,比如《太平御覽》就說“黃帝之時,以鳳為雞?!笔且苑Q雞為“靈禽”,當無不妥。
古代中國是詩的國度,在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詩經(jīng)》中,就有四首說到雞的詩:
一、《王風·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雞棲于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亻舌?雞棲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茍無饑渴?。ㄗg文:丈夫服役在遠方,不知何才能歸來?夕陽西下,雞已入窩,牛羊也已從山崗上走下來,此情此景,教我如何停止思念在遠方服役的丈夫?丈夫服役在遠方,沒日沒月真漫長,不知何時才能再相會,夕陽西下,雞已入窩,牛羊也已從山崗上走下來,在遠方服役的丈夫啊,唯愿你沒有饑渴。
二、《鄭風·風雨》:風雨凄凄,雞鳴喈喈。既見君子,云胡不夷。風雨瀟瀟,雞鳴。既見君子,云胡不瘳。風雨如晦,雞鳴不已。既見君子,云胡不喜。(譯文:風雨凄凄,雞鳴聲聲急,我在風雨之時見到你,怎不教我心潮起伏。風雨瀟瀟,雞鳴聲聲繞,我在風雨之時見到你,怎不教我心病全消。風雨交加,雞鳴聲聲不息,我在風雨之時見到你,怎不教我心中歡喜。)
三、《齊風·雞鳴》:雞既鳴矣,朝既盈矣。匪雞則鳴,蒼蠅之聲。東方明矣,朝既昌矣。匪東方則明,月出之光。蟲飛薨薨,甘與子同夢。會且歸矣,無庶予子憎。(譯文:當官的丈夫聽到雞叫,說要起床上朝了。不想丈夫離去的夫人說你聽錯了吧,哪有雞叫,那是蒼蠅在叫。丈夫看到天都亮了,說要起床上朝了。夫人說你看錯了吧,那不是日出之光,而是月光。好啦,你不要多想了,就讓我們在這蟲聲中,繼續(xù)睡我們的覺吧。丈夫說我再不去,都要散朝了,萬一大王怪罪下來,你可不要怪我。)
四、《邶風·雄雉》:雄雉于飛,泄泄其羽。我之懷矣,自詒伊阻。雄雉于飛,下上其音,展以君子,實勞我心。瞻彼日月,悠悠我思,道之去遠,曷云能來。百爾君子,不知德行?不忮不求,何用不臧?(譯文:雄雞展開它五彩翅膀飛到空中,我正在思念著我那被發(fā)配遠方的丈夫,心中充滿憂傷??葱垭u在空中上下翻飛,鳴聲嘹亮,丈夫啊,你真讓我放心不下。寒來暑往,我對你的思念是這樣的悠長,何時你才能回到家鄉(xiāng)?那些當權的人啊,你們難道不知道我夫的道德有多高尚。他從不貪圖利,為何要讓他遭此禍殃?。?/p>
其后,雞更是被歷代詩人經(jīng)常寫入作品中。有詠雞的威武的,如劉楨的“丹雞披華采,雙距如鋒芒。愿一揚炎威,會戰(zhàn)此中唐。利爪探玉除,目真目含火光。長翹驚風起,勁翮正敷張。輕舉奮勾喙,電擊復還翔”;唐寅的“武距文冠五色翎,一聲啼散滿天星。銅壺玉漏金門下,多少王侯勒馬聽”和“血染冠頭錦做翎,昂昂氣象羽毛新。大明門外朝天客,立馬先聽第一聲”等。也有把雞和農(nóng)家樂聯(lián)系在一起的,如陶淵明的“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犬吠深巷里,雞鳴桑樹巔”;孟浩然的“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李白的“白酒新熟山中歸,黃雞啄黍秋正肥”;王維的“月明松下房櫳靜,日出云中雞犬喧”等。還有以公雞報曉勸人惜時上進的,如顏真卿的“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譚嗣同的“有約聞雞同起舞,燈前轉恨漏聲遲”;梁啟超的“何心更作喁喁語,起趁雞聲舞一回”等。更有借雞抒發(fā)自己各種情感的,如溫庭筠的“雞鳴茅店月,人跡板橋霜”;蘇軾的“喧呼勇不顧,投網(wǎng)誰復嗟”;杜甫的“家中厭雞食蟲蟻,不知雞賣還遭烹。蟲雞于人何厚薄,我斥奴人解其縛”等,舉不勝舉。
雞在中國傳統(tǒng)戲曲中,亦很常見,如京劇中的武丑戲《時遷偷雞》(又名《巧連環(huán)》),說的是揚雄、石秀、時遷夜宿祝家店,時遷偷吃店家的雞,并戲耍店家,最后被捉的故事。劇中有個“吃火”的特技,頗為人所津津樂道。扮時遷的演員要將一張吸水煙用的火紙裁成三寸見方的紙方,卷成喇叭形,用以代表烤熟的雞肉。表演時,火紙放在蠟燭上點著,先后五次送入口中。第一次送火紙入口,火苗入口即滅;第二次送火紙入口,嚼幾下,隨后吹出一道煙來;第三次送火紙入口,閉嘴張嘴,火仍在燒;第四次送火紙入口,須臾張口,將火紙取出,拿在手中上,猛地一吹,火苗復起;第五次送火紙入口,旋向旁邊吹出一道煙來。這段表演,亦莊亦諧,幽默風趣。另,扮時遷的演員在戲耍店家時,“走矮步”要動作流暢,跌撲翻躍須身手矯健。早年,王長林、葉盛章、張春華三代名丑均對此戲十分拿手。艾世菊、李慶春等人,亦能應工。后因“吃火”的難度極大,若沒真功夫,必會把嘴燙傷,所以就很少演了,僅天津的石曉亮、上海的嚴慶谷和中國京劇院的日本籍演員石山雄太偶有演出。
再比如經(jīng)典花旦戲《拾玉鐲》(又名《買雄雞》,為全本《法門寺》中的一折),說的是書生傅朋上京趕考,路過孫家莊,偶遇少女孫玉姣,互生愛慕之情。傅遂以買雞為名,與之搭識,并遺玉鐲于地,讓孫拾去,恰為劉媒婆所見,允為撮合的故事。其中有段放雞、轟雞、喂雞、數(shù)雞的表演,最吃功夫,要讓觀眾覺得有真雞在臺上。早年,名旦田桂鳳、筱翠花、毛世來、許翰英、吳素秋、童芷苓都對此戲十分拿手,并各有各的高招。1957年,杜近芳嘗憑這出戲在莫斯科第六屆世界青年與學生和平友誼聯(lián)歡節(jié)上獲得金獎。這出戲也是趙燕俠的拿手戲,她演的孫玉嬌扮相之俊俏、身段之婀娜,眼神之靈動,都稱得上是青出于藍而于藍。1980年,她在美國演出這出戲時,其出神入化的表演,竟引得老外們紛紛離座,探究臺上是否有真雞,當他們發(fā)現(xiàn)臺上空無一物時,都不禁為她精湛演技大聲叫好。
還有一出武生戲《鐵公雞》,原名《洪楊傳》,是由太平天國的京戲班子同春社編演的一出歌頌太平天國的四十六本連臺本戲,從洪秀全、楊秀清金田起義開始,到天京陷落止。后來慈禧點名要看這出戲,戲班不敢照原來的劇本演出,于是對這出戲進行了非常大的改動,使之變成了一部“鎮(zhèn)壓”太平天國的戲,并更名《鐵公雞》,劇本也由原來的四十六本減少十二本(一說十本)。一般演出大多只演第三本“火燒向榮”,因為這一本情節(jié)緊湊,打斗場面十分熱鬧。上世紀40年代,上海天蟾舞臺曾舉辦過一次武生大會,并推出了一臺《十十鐵公雞》——由十對當時最負盛名的南北大武生先后登臺,扮向榮和張嘉祥(劇中一二號角色)。其中,尤以李萬春和李少春一對最為出彩,“趟馬”時,兩人走“雙跨虎”,對“飛腳”,同時打出一個響兒來,又脆又齊。開打中,李萬春使七節(jié)鞭,李少春使板凳,與前九對都不一樣。據(jù)說著名武旦關肅霜和白玉艷也在上海反串過《鐵公雞》中的張嘉祥,扮相也很英武,而且演出時,亦和男演員一樣,露出半個肩膀,“跟斗過城”又高又飄,一時傳為佳話。
傳統(tǒng)京劇劇目中地名涉及“雞”字的,還有武旦戲《雞鳴驛》(取材《彭公案》,說的是歐陽德、徐勝在雞鳴驛捉拿九花娘的故事)、武凈戲《金雞嶺》(取材《封神榜》,說的是姜子牙在金雞嶺收服孔雀精孔宣的故事),可惜這兩出戲均已失傳。
現(xiàn)代京劇有一出《半夜雞叫》。這是1958年,北京鳴華京劇團根據(jù)高玉寶的小說《高玉寶》中的部分情節(jié)改編的。劇中除有高玉寶和地主周扒皮夫婦外,還有一個身披“雞形”的小演員扮的公雞。又,《龍江頌》中,有阿堅伯為江水英燉雞;《紅云崗》中,有紅嫂給傷員彭林細熬雞湯,《智取威虎山》中的“百雞宴”,就更為人們所熟悉了。
再有值得一提的是,1989年,中國京劇院和淮南京劇團曾合作推出一出新編神話劇《淮南王》,最后演到“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時,有一男一女兩位演員分別扮演的一雞一犬。
另外,在越劇《范進中舉》中,有范進長街賣雞,借雞悲嘆自己命運的一場戲。秦腔有演一對青年男女,因雞結緣的現(xiàn)代戲《金雞緣》;豫劇有演青年農(nóng)民、果樹栽培能手劉軍應邀到金雞嶺,和金萍姑娘一起栽培果樹。在共同的勞動中,二人相愛了,并商定男到女家落戶,結果遭到了劉軍娘的堅決反對。同時,精于算計的金萍的叔父肖諸葛要把自己的兒子肖長江過繼給嫂子,并讓女兒愛景和劉軍相愛。但長江早已和劉軍的妹妹君梅熱戀,愛景也已有了自己的心上人、拖拉機手山虎。經(jīng)過一番戲劇性的糾葛,四對有情人終成眷屬的《金雞引鳳》等。
和雞有關的成語大約有:金雞報曉、聞雞起舞、爭雞失羊、偷雞摸狗、雞鳴狗盜、鶴立雞群、殺雞儆猴、殺雞取卵、只雞斗酒、呆若木雞、土雞瓦犬、鼠肚雞腸、打雞罵狗、雞飛狗跳、抱雞養(yǎng)竹、斗雞走犬、雞皮鶴發(fā)、牝雞司晨、縛雞之力、認雞作鳳、雞占鳳巢、雞零狗碎、雞毛蒜皮、雞犬不寧、雞飛蛋打、殺雞焉用牛刀、偷雞不著蝕把米、雞蛋里面挑骨頭,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寧為雞口,毋為牛后;嫁雞隨雞,嫁狗隨狗;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等等。
其中,最常被使用的當數(shù)“聞雞起舞”?!奥勲u起舞”典出《晉書·祖逖傳》:祖逖“與劉琨俱為司州主簿,情好綢繆,共被同寢。中夜聞荒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蚱鹞琛!焙笕硕嘤谩奥勲u起舞”以喻惜時上進。
和雞有關的對聯(lián)不說浩如煙海,也是不勝枚舉:比如:雞鳴曉旦,燕舞陽春;山高半片月,春曉一聲雞;雞鳴天下白,梅放雪中香;把酒當歌歌盛世,聞雞起舞舞新春;爆竹聲聲,才送大圣歸簾洞;梅花點點,又迎雄雞報春來。金雞報曉,時轉三陽迎淑氣;紅梅競放,花開五福慶豐年,等等。另外,民間還有許多和雞有關的趣對。如“饑雞盜稻童筒打;署鼠涼木梁客喀驚?!薄绑H系梨樹下,驢挨梨落梨打驢;雞站箕沿上,雞飛箕翻箕撲雞。”其中“母鴨無鞋空洗腳”,眾皆不能對。林則徐遂緩緩道出下聯(lián):“公雞有髻不梳頭?!?/p>
又,老北京人過年,向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割年肉;二十七、宰年雞;二十八、把面發(fā);二十九、貼倒酉;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的年俗。其他都好理解,唯“貼到酉”需要解釋一下:所謂“貼倒酉”,就是貼春聯(lián)、福字、門神、窗花、年畫,掛吊錢兒、元寶串兒和五彩椒等,也就是“新桃換舊符”?!百N到酉”目的是要把“五福”(福、祿、壽、喜、財)一起引進家門。另外,“酉”還是姜子牙的象征,灶王爺臘月二十三日升天述職后,家庭保護神不在其位,各路邪神有可能會趁機來府中搗亂,是故“貼倒酉”還有“姜子牙在此,諸神退位”的之意。
拉拉雜雜說了一堆,再說就沒地兒放了,大家如果有興趣,等到明年春節(jié),再來聽我說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