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市八一小學 丁成霞
強化讀寫結合,推開“語用”的門
江蘇省南通市八一小學 丁成霞
語用能力體現了學生在特定語境中使用和理解語言的能力,教師可以采取讀寫結合的方式促使學生提高語用能力。具體策略包括: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系統(tǒng),讓他們嘗試描繪看到的色彩;采用情節(jié)補白的方式,鼓勵學生展開想象;采用文本重組的方式,讓學生圍繞一定主題進行寫作練習。
讀寫結合 語用 小學語文
語用能力指的是在某個特定的語境中正確使用和理解語言的能力,語用能力的強弱決定了人們能否更好地和他人進行交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語用能力的強弱體現了學生的綜合語文素養(yǎng)。韓愈提出“口絕不吟于六藝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編”,由此可見寫作能力的提高和閱讀能力有著密切的關系。為了強化學生的語用能力,教師可以利用讀寫結合的方式,讓學生進行相關能力的培養(yǎng)。
讀寫結合有很多不同的形式,以改寫為例子,不同形式的改寫難度不同。若要促使學生描寫更加細膩,教師則可以利用文本中的略寫處,輔以圖片、音樂等創(chuàng)設情境,調動學生的感官系統(tǒng),讓他們細致描繪自己感受到的形象,讓描寫充滿色彩,這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讓他們學會如何表達出自己感受到的情景。
在《做一片美的葉子》中告訴大家每一片葉子的形狀都不一樣,但是它們都做著相同的工作,為大樹提供了營養(yǎng)。然而課文中卻并沒有具體介紹葉子的具體形貌,教師可以給學生展示各種不同葉子的圖片,讓他們接觸葉子實物,促使學生調動感官系統(tǒng),讓他們在讀寫結合的練習中嘗試描繪不同葉子的形態(tài),說出葉子的色彩。例如有學生描繪楓葉,提出:“每一片楓葉都好像一只小小的手掌,它們展開手指,想要多吸收一些陽光,為大樹提供更多的養(yǎng)料。在秋天的時候,楓葉便會變成紅色,滿樹的楓葉就好像是一把燃燒的火炬一般,燒紅了半邊天。”在練習中,學生的觀察力有所提高,同時其語用和表達能力也得到了相應的提升。
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階段學生經歷了從模仿到創(chuàng)造的過程。在讀寫結合的過程中,若能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境,促使他們積極調動感官系統(tǒng),將使得學生對獲得的信息進行認知加工,進而提高表達能力。
某些課文在情節(jié)發(fā)展到高潮的地方戛然而止,令閱讀者回味無窮,教師可以利用這些情節(jié)留白處,讓學生放飛想象,進行讀寫結合的練習。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更好地理解課文的內容,同時還能和其他同伴交流對留白處的創(chuàng)意寫作內容,也能提高學生應用語言的能力。
在《狼和小羊》這篇課文中,文章到了高潮部分便戛然而止,并沒有講述狼向著小羊的身上撲去之后發(fā)生了什么。在閱讀本文后,不少學生對小羊的生命安全表示擔憂,教師則以此為契機,鼓勵學生展開想象,說說接下來會發(fā)生怎樣的事情,嘗試用自己的筆拯救小羊。學生積極投入到練習中,如有學生寫作:“就在這千鈞一發(fā)的時候,一聲驚天動地的響聲驚動了狼,抬頭一看,便看見魁梧的大象出現在身后。大象說:‘小羊是我的朋友,不許你欺負它?!f著就用鼻子將狼卷起來,一下子扔到了河對岸?!睘榱颂岣邔W生的語用能力,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展開故事大會,各自講述自己新編的故事,最后評選出最動聽、情節(jié)最精彩的故事。
根據心理學的研究可以知道,小學階段是人們神經系統(tǒng)快速發(fā)展的階段,學生的思維從形象思維發(fā)展到邏輯思維。在讀寫結合的活動中,展開想象的過程正觸發(fā)了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而將其組織成文字則發(fā)展了學生的邏輯思維。
教師可以將教材中相似主題的課文放在一起,組織學生統(tǒng)一閱讀,并讓他們參考該主題的文章進行寫作創(chuàng)作。這能促使學生擺脫純粹的模仿,嘗試在寫作中展現出獨創(chuàng)精神,而這種創(chuàng)造力的體現能讓學生的語用能力上一個層次。
在學習了《黃山奇松》《黃果樹瀑布》《莫高窟》等文章之后,教師組織學生進行以“旅游名勝”為主題的寫作練習,讓學生嘗試找到課本中還有哪些文章也介紹了美麗的風景,并嘗試分析這些文本的特點,圍繞該主題進行寫作。例如有學生提出曾經學過的《泉城》《九寨溝》也是此類主題的文章。在寫作的時候要注意把握住該景點的特點,這樣才能寫出特色來。教師組織學生嘗試圍繞某個景點撰寫導游詞,并嘗試在語用練習中當“小導游”。如有學生創(chuàng)作導游詞:“廬山是一個美麗的地方,最大的特點就是廬山的云霧。登上山頂便能看到云霧在身邊飛舞。每當云霧飄蕩的時候,人們感覺自己好像騰云駕霧一般,有一種勝似人間的感覺?!?/p>
瑞士學者皮亞杰提出了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一種能動地進行知識內化的過程。教師組織學生進行文本重組,能讓其在原有的圖式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造性發(fā)揮,進而在主題練習中形成新的認知圖式。在讀寫結合的過程中,學生完成了閱讀和寫作這兩種異質同構活動的轉化。
元代學者程端禮提出:“勞于讀書,逸于作文。”增加閱讀量能促使學習者提高寫作能力。清代史學家萬斯同也提出一定要讀盡天下之書,才能放筆為文,這充分證明了讀寫結合的重要性。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也要將閱讀和寫作充分結合起來,讓學生在讀中調動感官系統(tǒng),在思考中放飛想象,展開情節(jié)補白,在主題訓練中感受寫作的樂趣。
【1】范詩明.“讓思于生”,有效讀寫結合【J】.小學教學研究,2017(4)
【2】曹亞美.摭談讀寫結合訓練的三個誤區(qū)及應對策略【J】.寫作,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