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業(yè)振
近年來,高中學困生的比例大幅提高,學困生的轉(zhuǎn)化成為普通高中(特別是生源較差的高中)學校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落實新課程理念的要求和時代的呼喚。高中是基礎教育的最后階段,也是最高階段,大批進入高中的學困生成為一個特殊的群體,是一個容易被忽略的群體。面對高中課程,他們顯得力不從心,缺乏成就感和快樂感,使他們對學習不感興趣,迫于家長的要求每天來到學校疲于應付。缺乏良好的行為習慣,使他們?nèi)菀壮蔀樾@的不安定因素,這不僅關系到他們個人的前途,關系到各自的家庭,同時也會成為社會問題。
對學困生的管理要外松內(nèi)緊,解決思想問題是關鍵。學困生因為學習上有困難,得不到老師的眷顧,同學的欣賞,因此對學習不感興趣,多數(shù)學生都是受家長逼迫來到學校,每天都是機械地在學校里應付。如果單純依靠紀律、要求強迫這些學生留在課堂上,只能留住人,不能留住心。讓這些學生對學習產(chǎn)生興趣,把他們的心留在學校里,留在教室里;讓他們喜歡上學校,喜歡上課堂,讓他們喜歡學習并愿意去為此努力,為達成這樣的效果,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fā)現(xiàn)以下方法行之有效。
一、重視德育,教學做人
蒙牛集團的用人原則是“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無才培養(yǎng)使用,有才無德限制錄用,無德無才堅決不用”。這條原則包含了對人才德行的高度肯定。教育教學工作也應該把教育學生學會做人作為中心任務。教育教學的過程中不僅要使學生學到科學文化知識,而且要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最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做人的道理。喚醒學生心靈,使學生心中美好人性的萌芽慢慢地滋生、強壯。完善學生人格,讓學生成為善良的人、樂觀的人、寬容的人、正直的人和努力的人。教會學生做人,是教育天經(jīng)地義的責任。面對學困生,教學做人更是尤為重要。成績不好,能力欠佳,也總能在社會上找到自己的位置,若是品行不好,不僅影響個人和家庭,更嚴重的是危及他人和社會。我們要保證成才先成人,不成才也成人。
二、尊重關愛,增進感情
親其師方能信其道,學生對老師的信賴可以轉(zhuǎn)變成學習的動力,從而促使學生從厭學到樂學的轉(zhuǎn)變。厭學是學困生對待學習的普遍態(tài)度,對教師的態(tài)度也往往很冷漠。因此,教育者可以通過改變師生關系來改變學困生對待學習的態(tài)度。因此,教師在與學困學生的接觸中,應對他們表現(xiàn)出足夠的關切和尊重,通過多溝通、多幫助,使他們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期望,讓他們感受到自己在老師的心中還是占有一定位置的,讓他們覺得被關注、被尊重。教師要用自己的關愛去排除學困生焦慮、自卑、無助的心理,要讓他們感覺到無論遇到什么困難,老師始終是和他們站在一起的。在教學中,教師要多與學困生進行感情交流,無論是課上還是課下,都要給學困生留出空間和舞臺,要讓他們時刻都有被關注的感覺。學生對老師的感情深厚了,自然就會熱愛學習。
三、賞識激勵,樹立自信
優(yōu)秀的孩子都是夸出來的。改善學困生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通過賞識激勵,幫助學困生樹立自信,能有效地提高學困生的學習成績。學困生因為學習成績不理想,往往成為被忽視的對象,甚至還會受到個別同學的歧視,他們身上的長處及優(yōu)點常常被人們忽略。這部分學生學習上常常飽嘗失敗的痛苦,生活中也很少有成就感。因此,教師應該多給予學困生一些鼓勵,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學困生多數(shù)很敏感,又有較強的逆反心理。他們很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表面上卻裝作不在乎,但內(nèi)心希望得到好評。教學中,教師對學困生要寬嚴適度,正確把握幫教方法,對他們的要求要恰當,循循善誘。對他們完成的作業(yè)不能一刀切,對考試的得分不要計較,要讓學困生一點一點地進步,一次又一次地成功,激發(fā)他們的上進心,從根本上消除學困生對學習的恐懼感和焦慮感。多給學困生自信,要善于發(fā)現(xiàn)他們身上的亮點,不吝贊美之詞,從而使他們逐漸習慣優(yōu)秀,最終使優(yōu)秀成為習慣。
四、善于引導,培養(yǎng)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币粋€人一旦對某事物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就會主動去求知、去探索、去實踐,并在求知、探索、實踐中產(chǎn)生愉快的情緒和體驗,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無不重視興趣在智力開發(fā)中的作用。學習興趣是直接推動學生學好知識,達到學習目的的內(nèi)在動力,直接影響學習效果。在工作中教師要從培養(yǎng)學困生的學習興趣上做文章,設計寬松、活潑的教學環(huán)境,逐步排除學困生的焦慮畏難心理。讓學困生多動腦、多動手,滿足他們的表現(xiàn)欲,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逐步拓寬他們學習的視野,豐富他們的知識面,把他們從厭學的困境中解脫出來。
參考文獻:
[1]蔣波,譚頂良.學優(yōu)生、中等生和學困生:合作學習對誰更有效[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2).
[2]林勇強.學困生的心理特征及教育對策[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