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M 5 U 3 Reading The perfect copy為閱讀材料,運用“悟·導·練”的教學法,探討如何提高學生的英語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技能,從而提高英語課堂的效率。
關(guān)鍵詞:Reading板塊;悟;導;練
一、前言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要讓學生帶著一種高漲、激動的情緒學習和思考,在學習中感覺到自己的智慧力量,體驗到創(chuàng)造的過程。但是在實際教學中,許多老師忽略了對文本的研究,而僅僅重視語言點的教學,那么,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提高課堂的效率呢?在課堂教學中,老師要把教學的首位定位于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價值實現(xiàn),讓學生在學中做、在做中學。江蘇使用的是《牛津高中英語教材》Advance with English,這套教材內(nèi)容涉及面廣,包括很多學生熟悉的話題,比如學校生活、成長的煩惱、交友、環(huán)境保護等,也包括學生比較陌生的話題,比如西方風土人情、各國的傳統(tǒng)習俗、科技文化等。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些閱讀材料,在閱讀過程中盡量做到與現(xiàn)實生活相結(jié)合,這也會為學生提供主動發(fā)展的機會,使學生慢慢學會學習,在教學情境中實現(xiàn)學生精神成長。那么,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提高課堂的效率呢?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主動學習的能力,對于提高學生的英語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技能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
在《牛津高中英語》Reading板塊教學中,筆者使用了南京市教研室提出的“悟(領(lǐng)悟)、導(指導)、練(操練)”教學方法,在教學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它強調(diào)教師要讓學生根據(jù)已有知識和認知水平來感悟所學語言點的用法,然后對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給予適當?shù)闹笇?,最后,配以一定的練習來鞏固所學知識。其核心思想是:“悟為先,導隨后,悟中練、練則評、評則精?!边@與傳統(tǒng)的教學法相比,學生更容易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課堂效率也會得到不錯的提高。
二、“悟、導、練”教學法在閱讀中的應(yīng)用
以《牛津高中英語》Module 5 Unit 3 Reading The perfect copy中的閱讀材料為例,該閱讀部分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一篇關(guān)于克隆的科普文章,它節(jié)選自報紙上的一篇文章,主要講述了人類克隆動物的歷史以及由此引發(fā)的各種爭論。材料的第二部分是兩位讀者的來信,其中分別表明了各自對克隆的態(tài)度以及原因。選擇這篇文章作為“悟、導、練”閱讀材料主要基于兩點考慮:(1)高中閱讀文章的文體大致可分為四大類:記敘文、描寫文、說明文和議論文。不同文體的文章有不同的側(cè)重點。本文的第一部分是科普類的議論性文章,這類文章含有大量的科學術(shù)語,給學生的理解造成了一定難度,但是克隆的話題學生也較熟悉,并且感興趣,這就為閱讀提供了一定的基礎(chǔ)。(2)本文的第二部分通過讀者來信闡明了不同的觀點,而這恰恰為學生提出自己的觀點提供了一定的范例,學生既可以同意其觀點也可以反對其觀點,這為學生初次進行“悟、導、練”閱讀提供了良好的途徑,同時可以減輕學生的壓力,給其參考的空間。
(一)悟
古語云:“思而悟,悟而行,行必高遠?!笨鬃釉唬骸皩W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生可以通過預(yù)習來領(lǐng)悟reading閱讀中的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在讀前,我首先布置給學生一個“悟”的任務(wù),在此過程中,我通過設(shè)計相關(guān)的活動為學生創(chuàng)設(shè)了閱讀的情景。在The Perfect Copy中,我在上課的前一天設(shè)計了兩個預(yù)習的讀前活動來調(diào)動學生讀的愿望,也為學生讀前掃清了部分障礙。
我給學生布置的第一個任務(wù)是從課文的標題預(yù)測課文的內(nèi)容。標題是一篇文章的眼睛,透過這雙眼睛就能看穿整篇文章。我向?qū)W生提出三個問題讓他們思考預(yù)習:
“How do you understand the word copy?”
“What is the perfect copy?”
“Do you know anything about cloning?Can you give us some examples?”
我給學生布置的第二個問題是每四個人分成一個小組,上課前找一些克隆動物的圖片,讓他們在閱讀前了解克隆的相關(guān)知識,上課時每組給同學們先分享自己所了解的克隆內(nèi)容。課堂上同學們進行了紛呈的克隆知識介紹,有的小組介紹電影《克隆羊》,有的介紹《逃離克隆島》,有的對標題中“復(fù)制”的意義進行了深入探討。通過圖片、視頻等方式簡單介紹背景信息,活躍課堂氣氛,并快速進入課堂主題。孩子們自我背景知識的介紹以及一些科學術(shù)語的提前講解為學生進一步讀課文掃除了障礙。
(二)導
“導”即“指導”或“引導”,是以解決問題為中心,注重學生獨立鉆研,著眼于思維和創(chuàng)造性培養(yǎng)的教學方法。它不僅重視知識的獲得,而且重視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更加突出了學生的學。讀時活動的任務(wù)設(shè)計主要是讓學生理解文章的主旨和篇章結(jié)構(gòu)等信息,尤其是通過掃讀、略讀、分析和推測等方法進一步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從而鍛煉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批判性思維。
我布置的第一個任務(wù)是鍛煉學生運用掃讀的能力來快速掌握文章的大意。這可以培養(yǎng)學生快速把握文章脈絡(luò),理解文章大意,提高獲取信息的能力以及有關(guān)閱讀科技類文章的技巧。這篇文章的第二部分通過讀者來信闡明了兩個讀者Paul Carter和Colin Jake對克隆不同的觀點和主張。于是,我設(shè)計了一個表格來讓學生尋找兩位讀者各自的觀點:
[For human cloning\&Against human cloning \&\&\&\&\&]
我問道:“有沒有哪位同學能到黑板前面來總結(jié)一下兩位讀者的觀點呢?”同學們紛紛舉起手,踴躍回答問題,分別就表中的問題在文中快速找到了答案。
通過分析兩位讀者對克隆的不同態(tài)度與觀點,給同學們提出自己的觀點提供了一定的基礎(chǔ),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也會形成自己對克隆的態(tài)度,這為學生初次進行閱讀知識的獲取提供了良好的途徑,同時可以緩解學生表達自己觀點時的焦慮與壓力,給他們參考的空間,也為讀后活動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做好了鋪墊。
(三)練
練并不是機械的、大量的練習,而是在文章分析閱讀之后,采用培養(yǎng)多角度思維的方法——角色轉(zhuǎn)換來練習鞏固所學。所謂角色轉(zhuǎn)換是指讓學生以不同的讀者身份來品讀、分析、評價文章,或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于是我先提出了兩個問題:
(1)Which part of the text will interest a economist/biologist/ environmentalist/official...?
(2)Do you think it meaningful to clone humans or animals?
這是一個典型的跨學科問題。學生紛紛以不同的讀者身份去品讀文章,有的學生從倫理學的角度探討了克隆帶來的麻煩,有的學生提到“萬一克隆人控制人類,那人類是不是要成為克隆人的奴隸了呢?”,這些問題超乎我的想象,我也從學生的回答中體會到他們思想碰撞的火花,學生也意識到:克隆遠非生物學一門學科所能解決,而是綜合性的科學難題。在其鋪墊之下,學生對探尋克隆的利與弊有了更大的興趣。在探討問題(2)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從提到過的學科角度去考慮問題,甚至還想到了從心理學角度思考探尋克隆的意義,思維更加開闊,學生自動加入“同意”和“反對”的行列,并用英文進行了激烈的辯論。
在此基礎(chǔ)上,我又提出了幾個問題作為教材的讀后拓展活動提綱,并讓學生以此為題材寫出一篇作文:
Discuss in groups and give a report to the class. Do you think governments should pass laws to make human cloning illegal? Whats your attitude toward cloning and why? Do some research on them and write a passage.
通過辯論活動、小組討論和作文的形式達到對學生“說”和“寫”能力的鍛煉,同時又加深了學生對閱讀材料的理解,也培養(yǎng)了學生獲取、處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
三、結(jié)語
對閱讀內(nèi)容進行“悟、導、練”,能夠使學生更有熱情地去探索這些科學之謎,能夠幫助學生把抽象的閱讀材料形象化,使他們對文章有更清晰的理解,改變老師滿堂灌的模式,發(fā)揮學生的個性。除了在閱讀教學外,我們還可以研究在其他課型中如何更好地使用這種方法。同時,可以提高學生對語言的敏銳度,培養(yǎng)他們的思維能力,發(fā)展個性,提升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我相信堅持用“悟、導、練”教學法,最終能更好地提升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曹榮蘇,成媛.關(guān)于“悟?qū)Ь殹苯虒W法的探索[J].中小學英語教學研究與實踐,2010(2):16-18.
[2]張茹芳.“悟、導、練”教學法在《牛津高中英語》Project板塊教學中的運用[J].基礎(chǔ)教育外語教學研究,2010(7):52-54.
作者簡介:何茜(1987—),女,漢族,安徽省蕪湖市人,研究生,中學一級,畢業(yè)于東南大學,就職于南京市第九中學,研究方向:英語教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