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明
成功不在難易,而在于是否采取行動
他是普通的創(chuàng)業(yè)者,但武漢市市長要給他的產品代言,全國各地近300個工地上也都有他的產品。在剛剛結束的由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組織的創(chuàng)業(yè)英雄匯上,他憑借獨立研發(fā)的“高空噴淋降塵系統(tǒng)”(被人們親切地稱為“治霾神器”),擊敗了武漢站的300個優(yōu)秀選手,獲得了500萬元融資。他就是“治霾神器”的研制者李恒。
四年前,李恒還是武漢科技大學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專業(yè)的一名大三學生,假期的一次美國之旅,讓他意識到了武漢的霧霾污染有多嚴重。從小喜歡藍天白云、熱愛大自然的李恒下定決心,要利用所學的知識找回幼時蔚藍的天空。
經過調查,李恒發(fā)現,城市霧霾的主要源頭是城市里大大小小的工地。為了摸清工地揚塵的情況,李恒跑遍了武漢所有的工地,磨壞了好幾雙鞋。李恒發(fā)現,工地上雖然都有降塵的措施,但都是采用灑水車和地面噴頭這些自下而上的傳統(tǒng)方式,對于減少工地揚塵沒有多少實際效果。
既然自下而上的噴淋方式效果不佳,那為什么不自上而下,隨時在工地上空來一場人工降雨呢?但真正的人工降雨,成本太高,工地不可能接受,唯有從工地上已有的高空設施想辦法??粗唤M組高聳林立的塔吊,李恒的腦子里突然閃過一個點子。李恒擬訂了一個計劃:首先在塔吊的吊臂上安裝噴淋裝置,然后利用壓力將工地上的水輸送到塔吊噴淋裝置上,利用塔吊的高度,實施自上而下的噴淋。但查閱資料后,李恒才知道這個想法有多么大膽。因為塔吊是活動的,零部件非常精巧,目前還沒出現過類似的裝置。為了解決這個技術性難題,在實習的時候,李恒選擇了一家設計院,學習建筑設計和給排水技術。業(yè)余時間,李恒就一頭扎進工地,跟建筑工人學習,以工地為實驗室,研究如何在吊臂上安裝噴淋裝置。
歷經一年多的實驗,李恒終于研發(fā)出了第一代“治霾神器”。因為“治霾神器”效果顯著,成本也不高,李恒信心滿滿地拿著自己的產品說明書到工地上推廣,卻不料遭到了冷遇。原來,大的建筑公司,李恒根本進不去,小型公司也根本沒把工地揚塵當回事兒。整整兩個多月,李恒幾乎跑遍了武漢所有的建筑工地,磨破了嘴皮,磨穿了腳底板,也沒有一家工地同意試用“治霾神器”。
不甘心的李恒意識到只有從大的建筑公司下手,才能有所突破。于是,他假扮實習生,混進了一家大型建筑公司,干起了建筑工人的活兒。終于,三個月后,干活認真踏實,還懂點專業(yè)技術活兒的李恒受到了施工方的贊賞。趁此機會,李恒拿出了“治霾神器”的說明書。最終,缺口打開了,工地同意試用“治霾神器”。試用了一段時間后,施工方發(fā)現“治霾神器”果然效果顯著。也是機緣巧合,此時正好趕上建筑管理站的工作人員來視察工地,“治霾神器”的顯著效果引起了他們的注意。隨后,由武漢市城建委主持,給李恒的“治霾神器”召開了一次現場會,并給予“降塵效果顯著,應予以大力支持的”的評定。
由于有政府部門的支持,“治霾神器”敲開了一家又一家工地的大門。但隨著“治霾神器”的大范圍推廣,越來越多的問題也開始出現。因為各地水質不同,有的工地上的噴淋裝置常常被泥沙堵塞。為了解決問題,李恒找來近百種噴淋裝置,陪同組裝人員一起,一個一個地試驗,最終完美解決了泥沙堵塞的問題。而且,整個“治霾神器”構造精巧,非專業(yè)人員不懂維修,要及時解決“治霾神器”出現的問題,做好售后服務,李恒和同事們往往來回奔波在各處的工地之間。
如今,李恒帶著不斷升級的“治霾神器”走進了杭州、成都等城市的工地,不斷擴大了服務范圍。雖然,“治霾神器”還沒能走向全國,但李恒還在努力,滿懷希望地走在奮斗的路上,他的眼前是一片蔚藍的天空。
(編輯/張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