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琪,付蘭梅
(長春理工大學,吉林長春,130022)
跨越時代的理性之思
——評《凝眸“過渡人”的文化臉譜——辜鴻銘與魯迅比較研究》
王琪,付蘭梅
(長春理工大學,吉林長春,130022)
付蘭梅的《凝眸“過渡人”的文化臉譜——辜鴻銘與魯迅比較研究》是一部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的著作,作者從視覺文化凝視理論這一研究方法切入,在掌握大量史料的基礎上,以處在思想變局之中的兩位最保守和最激進的兩極知識分子——辜鴻銘和魯迅為研究對象,對二者的思想文化立場進行“凝視”。
保守;激進;凝視
處在近代中國思想變革時期的魯迅與辜鴻銘,無疑是中國近現(xiàn)代思想文化史上文化激進主義和文化保守主義的典型。近年來,對魯迅和辜鴻銘二者個案資料的研究層出不窮,但對兩者思想文化立場進行專門比較研究的較為少見,而付蘭梅的《凝眸“過渡人”的文化臉譜——辜鴻銘與魯迅比較研究》(以下簡稱《凝眸》)將研究重點放在辜鴻銘與魯迅的文化認同這個領域的比較上,將思想迥異的二人置于中國傳統(tǒng)向現(xiàn)代轉型的思想文化大變革的過渡時代,將其身份定位為“過渡人”,從視覺文化凝視理論切入,突破以往單純從保守或激進派別或從思潮角度對中國思想文化人物進行詮釋;以文化交往理論為基礎,從“取觀于人”和“取觀于異”的視點對最保守的辜鴻銘和最激進的戰(zhàn)士魯迅進行比較研究。
近年來,關于魯迅和辜鴻銘的個案研究資料很多,但對于兩者進行的比較研究則極為罕見。對魯迅的研究集中在其生平、思想、作品、學術、教學、史料等方面,呈現(xiàn)一種“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而對辜鴻銘的研究或追尋其生平軼事怪異,或研究其著譯的獨特,或探究其思想的極端,沒有整體性和系統(tǒng)性的學術研究脈絡。《凝眸》突破了對辜鴻銘研究的局限,在對魯迅研究進行簡單回顧的基礎上,將重點放在對辜鴻銘研究的整體性爬梳上,在對二者的視覺觀照中展開對處于文化兩極的文人和戰(zhàn)士的比較研究。
(一)辜鴻銘研究的整體性爬梳
一是辜鴻銘的人生履歷考證,《凝眸》在眾多學者對辜鴻銘定位的“怪”的基礎評價上,對他自詡的“我要印上我一生的履歷,像生在南洋,學在西洋,婚在東洋,仕在北洋”[1]的人生履歷進行重新梳理整合,對其生平軼事研究進行整體管窺,得出他是一個“生在南洋、學在西洋、尋根歧路、仕在北洋、婚在東洋、游在京城、錯望東瀛”[2]的“東西南北中人”的結論;二是辜鴻銘的著譯研究,《凝眸》中主要對其10本外文著作進行簡單的整理介紹;三是對1906年以來國內有關辜鴻銘研究的脈絡進行階段性劃分和概括:1906年至1949年國內對辜鴻銘的研究有褒有貶,多關注軼事而無深入的研究,多數(shù)停留在淺顯的研究層面,沒有深層次的分析;1949年至1978年間,由于政治意識形態(tài)的制約,整個大陸學界幾乎不見“辜鴻銘”,辜鴻銘的研究只在海外閃現(xiàn);到了20世紀80年代,對辜鴻銘的研究有了較大的發(fā)展,但沒有形成體系,同時對辜鴻銘這位“怪杰”缺乏深層次的剖析。
(二)文化交往中“凝眸”
《凝眸》從對待傳統(tǒng)的態(tài)度、對“身、家、國”的認同、“他者的承認”以及關于二者兩極文化生成的探索四個方面對辜鴻銘和魯迅兩位思想迥異的學者進行比較研究,拓寬了研究視角,突破了以往研究者專注于作品研究的局限,將視覺文化凝視理論與二者的文化交往相結合,展現(xiàn)了處于文化兩極的文人和戰(zhàn)士的截然相反的心路歷程。
作為最保守的真性情的文人和最激進的文化戰(zhàn)士,辜鴻銘與魯迅在對待傳統(tǒng)文化的態(tài)度上呈現(xiàn)相反的趨勢,一個懷著對孔子儒學的敬仰返歸傳統(tǒng),希望找到救國良方;另一個則懷著決絕的態(tài)度拒絕傳統(tǒng),向西方學習,他們成為文化守成主義和文化激進主義這兩條文化認同路上的守路人。作為有著深厚文化底蘊和知識素養(yǎng)的知識者,面對西方文明炮火的沖擊,孜孜以求地探索著救國之藥,不同的是,當辜鴻銘經歷了“歧路尋根”的困惑,走進張之洞幕府后就直接被儒家傳統(tǒng)文明所吸引,選擇“生活在過去”;魯迅則從求學南京到登臨日本之“橋”,接受了進化論和尼采學說,通過狂人之口發(fā)出吶喊與吃人的傳統(tǒng)決裂,選擇“生活在別處”。
《凝眸》通過對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凝視、醫(yī)療凝視和文化凝視的分析,從二人的著譯中抽絲剝繭,得出對孔門儒學“有教無類”認同的辜鴻銘沿著孔子的觀看之路“觀人”并“取觀于人”,形成一種全盤接受的“照像”策略,看到西方現(xiàn)代文明的幻滅,認為只有中國文明才能拯救西方,拯救西方文化,于是身著長袍馬褂,拖著長辮,高唱“尊王”的贊歌,崇尚的是一種“尊王崇孔宣儒擴展”的文化認同觀;夢醒了無路可走,“彷徨于無地”的魯迅則否定了儒家傳統(tǒng)的“非禮勿視”,形成了一種“于天上看見深淵”的觀看之道,他看到醫(yī)學只能拯救國民的身體而并不能拯救靈魂之后,果斷棄醫(yī)從文,希望拿起如椽之筆來喚醒國人沉睡的靈魂,使他們成為能發(fā)出“真的聲音”的“真的人”,懷著一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悲壯之心猛烈地攻擊儒家文化的“吃人”傳統(tǒng),他選擇了“立人批孔非儒拿來”的文化認同,對儒家文化的“吃人”傳統(tǒng)進行否定。
辜鴻銘與魯迅都是在確立身體意識的基礎上明確了自己的文化認同,辜鴻銘表現(xiàn)了一種身體力行的堅守,長辮、馬褂的外貌和對小腳的鐘愛,使他從體面的紳士變成一個怪異的崇儒者;魯迅則展現(xiàn)了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最大叛徒到在“無物之陣”中撕掉假面“由我來肉薄”的戰(zhàn)士的身份轉變。在辜鴻銘看來,家是由遵守“忠誠教”的男人和遵從“無我教”的女人組成的“人間天堂”,在家中的理想女性是一種完全沒有自我,身心全部奉獻給丈夫和家庭的人;對魯迅而言,家是無法歸依的死所,他所贊揚的是一種男女平等的婚姻觀,妻子與丈夫地位平等,能夠平等對話,他批判那種沒有自我、只為家為夫的妻性。
從“取觀于人”和“取觀于異”兩方面來看待二者在國內外的文化傳遞與文化利用,分為國內的“看朱成碧”和國外的“看殺衛(wèi)玠”。辜鴻銘在國內被刻畫成一個臉譜扭曲的“丑角”,這種封建余孽的標靶在國外則備受推崇,被德國加以正面的文化利用,日本則將他視為負面的文化消費;魯迅在國內處在捧罵的兩端,神圣化和妖魔化并立,在國外,魯迅研究則在日本與德國的文化過濾中不斷升溫。
接著《凝眸》從內外兩個方面探討了辜鴻銘和魯迅的兩極文化認同機制。以1894年為原點,把他們還原至近代兩重鏡中變革的“三國時代”。首先,借鑒西方交往理論的研究成果,分析辜鴻銘留學西洋,投入張之洞幕府轉學傳統(tǒng)儒家文化和魯迅從殷實的小康之家因祖父入獄和父親病故落入困窘的人生經歷,從外部探討他們兩極文化認同的生成機制;其次,通過探究他們個性氣質、思維方式和情感體驗從內部闡釋天生蠻性、率性而為的“疏野”辜鴻銘與具有狼性氣質的“多疑”魯迅的兩極文化認同的成因。他們一個以喜劇的丑角展現(xiàn)了傳統(tǒng)儒家文化在近代思想變革時期的悲劇命運,一個以冷酷的面容行走在過渡時代的黑暗之中,以辛辣諷刺的筆觸抨擊著國民深藏的劣根。
人類的認識活動是從感覺開始的,視覺是人通過眼睛這一生理器官對外界的光刺激所做出的反應,是我們接觸和理解世界的最為重要的感覺之一。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在《提麥奧斯篇》中說:“神發(fā)明了視覺,并最終把它賜予我們,使我們能夠看到理智在天上的過程,并能把這一過程運用于我們自身的與之類似的理智過程。同時,通過向它們學習和分享理性的自然真理,我們可模仿神的絕對無誤的過程,調整我們自己的錯誤行為”。而心理學的研究成果也告訴我們,視覺在人對外界事物的認識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在人的所有感覺器官中,眼睛是大自然創(chuàng)造力量的最奇異和最美好的饋贈。有80%-90%的外界信息是通過視覺分析器進入到人腦的,與此相對的是,聽覺占10%左右,嗅覺、味覺和其它感覺總共不到10%。[3]因此,視覺是所有感覺中最重要的感覺。“凝視”作為視覺的一種,這個概念來自英語中的“gaze”,語詞意義是“長時間的看”,即“延長的觀看”,是指一種目不轉睛或聚精會神地看。在“凝視”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產生主客雙方,因此它不是一種單純的視覺,而是一種社會交往行為。隨著它的發(fā)展,在20世紀西方文論和文化研究的語境中,它開始從日常用語中脫離出來運用在繪畫、影視等文本的分析和解讀中,隨后進入學術領域,成為一種理論化概念,一種方法論。從西方“凝視”理論的發(fā)生發(fā)展和國內對這一理論的運用來看,“凝視”是文化批評、后殖民研究和女性研究使用的一個術語,它是一個穿越文化批評語境、后殖民語境和女性研究語境這三種語境的概念。作為一種年輕的研究方法,它不同于歷史悠久的社會歷史研究法和傳記研究法,它是一種“眼睛的政治”,在不同的語境中有不同的含義。
在文化批評中,凝視被“描述了一種與眼睛和視覺有關的權力形式。當我們凝視某人或某事時,我們并不是簡單地‘在看’(looking)。它同時也是探查和控制它洞察并將身體客體化?!保?]這一語境中的凝視屬于一種簡單平行的主體與客體之間的“看”與“被看”,是一種平行的凝視觀;后殖民語境中的凝視理論,則是一種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各個方面的全方位俯視,一種站在制高點上的凝視,屬于“殖民者的凝視”,是一種純粹的他者的“承認”;女性研究語境中的凝視,始于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來女性主義理論家們對電影的研究,主要是從性別角度進行審視,批判男性對女性凝視中的偏見和欲望因素,重塑女性的話語權,是一種“性別的凝視”。
《凝眸》在對視覺文化理論進行系統(tǒng)的研究和闡釋的基礎上,進行客觀理性的思索,將文化批評語境中的平行的凝視、女性研究領域中的性別凝視和后殖民語境中的“他者”的凝視這三種語境中的凝視綜合起來,將這三種視覺文化凝視理論融入到魯迅和辜鴻銘的人生履歷和文化交往之中,通過對比他們在文化交往中所形成的自我凝視和他者的承認,從身、家、國三方面發(fā)掘二者的根本不同。如果說辜鴻銘是沿著孔子的觀看之路“觀人”和“取觀于人”,通過身體力行的實踐來表現(xiàn)自己對儒家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那么魯迅則走向了辜鴻銘的對立面,拒絕了儒家“非禮勿視”的文化凝視,形成了自己獨特的“于天上看見深淵”的觀看之道,通過文學文本中的身體描寫來建構他的文化激進主義認同。
《凝眸》中有著翔實的史料和準確的資料分析,作者對于魯迅和辜鴻銘的文獻進行了充分的收集和整理,并對所有參考文獻進行了清晰的分類,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其中關于辜鴻銘研究的專著專論30本,散論31本,1978年之前的期刊論文9篇,1978年之后236篇,報刊論文22篇,學位論文36篇,會議論文7篇。關于魯迅的著作共68本,期刊論文5篇,其他參考文獻,國外著作40本,國內著作59本,期刊論文12篇。其中,包括辜鴻銘和魯迅的自傳和其他傳記材料多本,這為進行二者的比較研究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充分的史料論證。
總之,《凝眸》的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都具有很強的創(chuàng)新性,作者大膽地將辜鴻銘和魯迅放在思想文化大變革的時代,對二者的文化認同進行比較研究,對之后的研究者有很大的啟發(fā),但在論述過程中將重點放在辜鴻銘身上,對魯迅思想文化理論方面的論述稍顯不足?!赌氛w上論述了作為文人的辜鴻銘和作為戰(zhàn)士的魯迅的文化認同的兩極差異,對二者思想中存在的其他方面的相似之處以及辜鴻銘思想中除保守主義之外的獨到之處沒有進行探討。
[1]凌淑華.凌淑華散文選集[M].諸孝正,編.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35.
[2]付蘭梅.凝眸“過渡人”的文化臉譜——辜鴻銘與魯迅比較研究[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4:13.
[3]劉益民.心理學概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164.
[4]丹尼·卡瓦拉羅.文化理論關鍵詞[M].張衛(wèi)東,等,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139.
I206.7
A
王琪(1993-),女,碩士,研究方向為中國現(xiàn)代作家作品。
付蘭梅(1972-),女,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為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