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偉棠
成為中年是不幸的,你要承擔的物質(zhì)壓力和精神壓力都是如此龐大,稍一不慎就沉下去了,談何沉著痛快?稍一不慎又成為了既得利益者而被萬千鏈條困頓,又談何優(yōu)游不迫?我們唯一的機遇,也是這個時代這個國度賦予的,一種反思的可能,一種從自己身上革“中年”的命的可能。
“在人生的中途,我在一座幽暗的森林里迷了路?!钡懴隆渡袂愤@著名的開頭時,他才35歲,看來,依他那個世紀人的定義,35歲就可稱中年了。
我早聞此道,卻心有不甘,當我30歲的時候,我從一本《香港后青年散文選》學到“后青年”一詞以自喻,又自創(chuàng)“前中年”一詞自嘲,近年又在友人臉書偷得“微中年”一詞,聊以自慰——其實,就是不肯承認中年二字。
是啊,在我年少輕狂的年紀,“中年”二字就等于陳腐、保守、遲鈍,就像Bob Dylan《瘦子歌謠》中諷刺的那位瓊斯先生:“這兒顯然發(fā)生了一些事情/但你對此一無所知/是不是,瓊斯先生?”這遲鈍于時代之烈風的顢頇先生,和敝國之中年唯一的不同是在于他是瘦子。那時我們還信奉一句話:“永遠不要相信三十歲以上的人!”但是,我們很快自己就三十歲了,從此活在矛盾中。
第一次意識到這矛盾,是前幾年在萬能青年旅店樂隊的演出臺下,環(huán)顧左右,發(fā)現(xiàn)自己好像已經(jīng)是年紀最大的叔叔??挥挚?,我當時許下豪言:“我未來將成為萬能中年?!睂嶋H上萬能青年旅店的成員和我年紀差不了多少,同為七零后八零后,書寫的都是一個時代走向尾聲的蒼莽心象。這樣一個時代成就的中年,理應飽含青年之銳氣和老年之睿智。
可惜,中國詩人多在中年折戟,要么提前進入中年。新時期花樣百出的詩歌寫作中有所謂“中年寫作”一說,是一群在1990年代只有三十多歲的老氣橫秋的詩人提出的,雖然與年紀不符,卻很有他們的意義——他們針對的是中國新詩一直以來的青春期荷爾蒙式寫作,尤其是朦朧詩與海子的詩,中國新詩的確需要更成熟更胸有成竹。
但詩歌中的中年寫作不是音樂里的“晚期風格”,就像那些青春期寫作中也缺乏真正青春的自由,徒有熱血與孤絕。大多數(shù)的中年寫作是對熱血、孤絕和自由的抹殺,以求建立一個想象中風雨不動的集大成者,以便指點江山時百毒不侵,只有少數(shù)人依靠自身的才情穎異而例外。我寫詩二十多年,幾乎就是伴隨著對這些師長的景仰、學習與洞察而成長,佩服他們中流砥柱的野心,但覺得這并非我所意愿的中年。
今年我41歲,無論怎么說,也算是站在中年的入口處了。簡單說來,我對“中年風格”的期許是四個字:沉著痛快。沉著痛快者,據(jù)《法書要錄》引南朝羊欣《采古來能書人名》:“吳人皇象能草,世稱沉著痛快?!笔且环N書法的境界;而據(jù)嚴羽《滄浪詩話·詩辯》:“其大概有二,曰優(yōu)游不迫,曰沉著痛快?!笔且环N詩的境界,陶明濬《詩說雜記》演義為:“至于沉著痛快,則傾囷倒廩,脫口而出,……為此體也,要使驅(qū)駕氣勢……必使讀吾詩者心為之所感,情為之所動,擊節(jié)高歌,不能自已。杜少陵之詩,沉郁頓挫,極千古未有之奇,問其何以能此,不外沉著痛快四字而已?!?/p>
沉著源自對自身才能的自信,也因為對自身局限的全面了解,故能按兵不動,亦能大開大闔;痛快源自對自身初心未改的確信,故無顧慮、無拖累,暢言其志,不躲躲閃閃、畏畏縮縮。能做到這兩點,中年無論寫作不寫作,都是敞亮無邪的。
沉著相對的是輕浮,少年輕狂可以,中年輕浮則惡心。寫作需情懇意切,為人亦如是,詹幼馨先生析司空圖詩品之“沉著”一分為二:“要沉于思,著于情;沉于辭,著于意。一句話:要深沉而有著落?!鄙畹梦倚?,我41歲生日前寫《生日詩》明志,中間有一句:
“十歲以后我常剖腹與冬雨,三十年來將心比心
而不顧身在江上海上還是高原之巔,一樣風干?!?/p>
也是這個意思,司空圖說:“所思不遠,若為平生。”三十年來一路躊躇眺望,要在世上尋一個著落處,以安身立命。身與命安立之處,就是“詩言志”那個志之所存。四十不惑,于我,也就是明白了“志”,在這個坐標系前面,許多世俗羈絆都可以迎刃而解。
事實上,在世俗意義里做好一個中年是如此困難,甚于文學中的紙上談兵。最近幾年,中年二字意味著在所有的媒體時評都可以嘲笑的大叔,在輸入法里輸入“猥瑣”就能聯(lián)想組詞的“大叔”,再高端狀態(tài),也不過是《洛麗塔》里的亨伯特·亨伯特。這種狀態(tài),一個不惑之人可以避免,而“不惑”與“無欲”密切相關,無欲則剛,我們都掛在口邊,但是四十歲仍是壯年,縱可把食色之欲等閑視之,卻難以破除“成功”之欲,那樣仍然不能不惑。
于是我們在中國各個領域都看到中年人的國師情結,國師者,欲為祭酒至尊也,欲被人稱為“牛逼”也。不是只有張藝謀這個級別才可以問鼎,多少以孤獨英雄自況的人也逃不過這種幻象。比如說姜文,從《讓子彈飛》到《一步之遙》,他的孤傲明顯是中年成功的亢奮所致,而不是少年氣血。要面子講派頭,是中年膨脹的結果,與少年的耿介剛烈并非一回事,中國許多在中年陷入固步自封的藝術家,都自以為遭到世人誤會而更驕橫,在電影界、搖滾界、思想界比比皆是,這樣的國師范兒中年比世俗處處的猥瑣大叔更顯得可怕。
如何面對自己的成就與短板,面對前行者的不可逾越與年輕人咄咄逼人的挑戰(zhàn),在中國,如果不尋找宗教支持,如何不陷入逍遙逃逸或者是進入狂暴出擊模式?這兩分法之間,很難奢談清醒的第三條道路,除非真能跳出舉國的名利交織之網(wǎng),秉持古人所謂士的坦蕩從容,才能做到前述沉著痛快的同義:優(yōu)游不迫。
在這個時代這個國度,成為中年是不幸的,你要承擔的物質(zhì)壓力和精神壓力都是如此龐大,稍一不慎就沉下去了,談何沉著痛快?稍一不慎又成為了既得利益者而被萬千鏈條困頓,又談何優(yōu)游不迫?我們唯一的機遇,也是這個時代這個國度賦予的,一種反思的可能,一種從自己身上革“中年”的命的可能。
“訪舊半為鬼”,成為中年,意味著無論在我們的前輩中還是當年的同行者中,都已經(jīng)漸漸越來越多逝者。如此,他們將不再成為我們的扶持、我們的慰安,中年意味著和逝者告別,真正直面生之難——我們必須告別的還有我們自己的一部分。
里爾克所謂“何有勝利可言,挺住意味著一切”常常被我國的文青濫用,也被不少文學中年用來自我感動一番。這句詩出自里爾克33歲所寫《為沃爾夫伯爵馮·卡爾克羅伊而作》,按德語應該譯作“有誰在談勝利呢?忍耐就是一切?!保ňG原譯本)或者“誰還會說起勝利呢?忍耐就是一切?!保悓幾g本)——馮·卡爾克羅伊是里爾克素未謀面的一位早夭的青年詩人,里爾克在33歲、中年的門檻之前寫這首挽歌給他,包含著對另一個自己:天才青年詩人里爾克的告別,以及對未來那個中年里爾克的期許。
真正熟習中年寫作的英語大詩人奧登,用自己的方式解讀了里爾克這句話以及里爾克本人。奧登在其著名的《戰(zhàn)時十四行詩》中寫到里爾克:
“……當我們悔不該生于此世的時分:
且記起一切似已被遺棄的孤靈。
今夜在中國,讓我來追念一個人,
他經(jīng)過十年的沉默,工作而等待,
直到在謬佐顯出了全部的魄力,
一舉而讓什么都有了個交代:
于是帶了‘完成者所懷的感激,
他在冬天的夜里走出去撫摩,
那座小堡,像一個龐然大物。”(卞之琳譯)
何謂“十年的沉默,工作而等待”?里爾克從1912年到1922年,陷入一個表面沉寂的狀態(tài),從杜伊諾古堡到謬佐古堡的長期隱居,最后寫成他的巔峰之作《杜伊諾哀歌》和《致俄耳浦斯的十四行詩》兩部。37歲到47歲,他也是這樣真正進入了自己的中年,“一舉而讓什么都有了個交代”。四年后,1926年12月29日因白血病去世,留下的最后一句詩是:“來吧你,你最后一個,我所認識的,肉體的無藥可救的痛楚?!彼坏泵媪酥心晗蚶夏甑牟椒?,也直面了加繆所說的必須清醒進入的死亡。
“忍耐意味著一切”,德語原文為“Wer spricht von Siegen? überstehn ist alles”,據(jù)譯者陳寧在豆瓣的一篇小文所辨,關鍵字überstehn 有“忍耐、隱忍”。譯作“忍耐”之意固然比“挺住”更中正,免除了后者想象被打壓而反抗的自我感動和自我打氣之濫調(diào)。但竊以為如果譯作“沉著”又何如?這樣更為矯健,預知了十年之后中年里爾克在謬佐古堡的魄力所來源的積累。
像里爾克51歲逝世,卻仍保有少年般寶貴的氣魄的中年詩人,在當代中國很難尋到。除了游離于詩壇外的木心,假如顧城不死,也許近焉,假如穆旦1953年不回國,亦能存也。少年潔凈是理直氣壯的,中年能潔凈則幾乎是神話,即便能潔凈于聲色利欲,儒家陰影下的中國知識分子,幾乎不能免于權力的誘惑、“匡國”的誘惑。
能做到“終身不仕”的詩人,我所熱愛的有現(xiàn)代的廢名、古代的姜夔。廢名有孤介不遇的因素,姜夔在較開明的南宋而不出仕,乃是一種自覺。年輕時我耽讀姜夔白石詞,深被其綿延二十余年的合肥情事感動,后來更欽佩他40歲之后的豁達、豁達又始終情深不悔,中年而赤子,宋以后罕見如此了。
“濕紅恨墨淺封題。寶箏空,無雁飛。俊游巷陌,算空有古木斜暉。舊約扁舟,心事已成非。”姜夔的《江梅引·人間離別易多時》,一讀一斷腸,所謂幽恨難語,所謂寂寞流年,中年滋味。其時姜夔42歲,距永別其合肥情人已五年,之后一年的元夕,他更連作五首懷人詞,幾成絕唱。
如果終于此,姜夔只是一個優(yōu)秀的情詩人,但一個朋友的到來使他的境界再次提升。那是南宋與他齊名的辛棄疾,姜夔49歲后寫有多首詞作唱和辛棄疾,既是惺惺相惜,也是在相同精神高度上難得知音的和鳴,竟融入了辛棄疾的遒勁豪放?!稘h宮春·一顧傾吳》把對世事的感嘆擴展到一個高廣的角度:“大夫仙去,笑人間千古須臾”,又從這俯瞰中落至一個人身上:“有倦客扁舟夜泛,猶疑水鳥相呼”,而這個人明顯就是詩人自己,他不僅從世事抽脫,還從自身也抽脫了出來,但他又沒有就此轉身逍遙離去,而是返觀之,珍重之。
對于姜夔這樣一個深詣中年情懷的詩人來說,人生并無逍遙可言,拯救與逍遙實則一體,都是對由人生之不完全所致的痛苦的較量──在這緊密相擁又猛烈拋擲的較量中,詩人得以深味痛苦。如果說面對的中年之重、中年之難將能帶來什么收獲給我們,這種經(jīng)驗才是我們需要珍重的。
歸根到底,中年是為了進入老年的準備,為了“從心所欲而不逾矩”,你就先得不惑、知天命和耳順,這都不是容易的事。我想起青年時代很喜歡葉芝這首《隨時間而來的真理》:
“雖然枝條很多,根卻只有一條;
穿過我青春的所有說謊的日子,
我在陽光下抖掉我的枝葉和花朵;
現(xiàn)在我可以枯萎而進入真理。” (翻譯:沈睿)
希望到了那個時候,我會發(fā)覺中年之重本身,既是承擔起負重的過程,也是抖掉心中掛累的過程,將如此痛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