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水是制約京津冀協(xié)同發(fā)展的重要限制因素,河流更是構成了京津冀地區(qū)的血脈,培育了區(qū)域發(fā)展與繁榮。深入研究京津冀三地水系特點,多方協(xié)同治水,將為深化京津冀協(xié)同發(fā)展提供保障。
[關鍵詞] 京津冀協(xié)同; 海河水系; 灤河水系; 水利
[中圖分類號] K901.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29-1445(2017)02-0063-06
京津冀的河流主要由灤河水系和海河水系組成。灤河是華北地區(qū)水量豐沛的河流,源于燕山山區(qū),自壩上高原匯集燕山、七老圖山、陰山的水流,穿過冀東平原于河北樂亭兜網(wǎng)鋪注入渤海,干流河長888千米,有河長20千米以上的支流33條。海河是中國七大江河之一,源于太行山。以衛(wèi)河為源,干流河長1050千米,沿線匯集漳衛(wèi)南運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潮白河、北運河等河流于天津金鋼橋,再經(jīng)73千米于大沽口注入渤海。水系呈扇形分布,有河長20千米以上的支流367條。灤河水系和海河水系從北面、西面、西南面三個方位包圍了一個扇形的區(qū)域,這就是今天的京津冀地區(qū)。
京津冀平原是一個缺水與水災并存的地理單元。早在公元前2000年時就有先民對區(qū)域的河流進行疏導整治?!渡袝び碡暋匪涊d的大禹治水的故事就與京津冀平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禹疏九河,宣泄入海,京津冀的洪水災害得以減輕。東漢末年,曹操為鞏固邊防,統(tǒng)一北方,下令“遏淇水入白溝,以通糧道”1,又陸續(xù)修建了平虜渠、泉州渠、新河、利漕渠以及白馬渠、魯口渠等數(shù)條人工運河,大興漕運。到曹魏時期,區(qū)域內已經(jīng)形成大小河川縱橫的運河網(wǎng),形成溝通了海河、黃河和灤河的水上交通網(wǎng)絡。南北朝時的北魏、北齊建督元陂,引拒馬河水灌田百萬畝,為利10倍。隋代開鑿“南達于河,北通涿郡”2的永濟渠和大運河,成為溝通海河、黃河、長江和錢塘江等水系的紐帶及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元代開鑿的通惠河,實現(xiàn)了京杭運河全線通航,使元明清三代得漕運之利近600年。數(shù)千年的水利史,造就了區(qū)域的繁榮與發(fā)展。
江河初定
公元前20000—公元前7500年,京津冀平原上的河流基本形成。大量資料顯示,公元前7500~前3000年的全新世中期,京津冀平原除去山前沖積扇以外,大部分地區(qū)河網(wǎng)密布、河流眾多,故歷史上多有“故瀆”“枝津”“別河”“九河”的記載。
先秦時期,黃河流經(jīng)京津冀平原,區(qū)域內的河流或匯入黃河,或單獨入海。春秋時期,黃河下過大伾山北流,穿過漳河,經(jīng)今河北曲周以東向北,然后分流入海。最北一支為主流,到深縣南折而向東,循漳河至青縣西南,又東北到天津東南入于渤海,史稱“禹貢河”。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黃河在宿胥口改道,經(jīng)今河南滑縣、浚縣、濮陽、內黃、清豐、南樂,河北大名、館陶,山東冠縣、高唐、平原、德州等縣市境,德州以下復入河北,經(jīng)吳橋、東光、南皮、滄縣而東入渤海。從此,京津冀平原的河流逐步由歸黃河入海變成獨流入海。漢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黃河“復北決于館陶,分為屯氏河,東北經(jīng)魏郡、清河、信都,渤海入?!? ,京津冀平原的河流逐步擺脫黃河的影響,各河獨流入海的局面最終形成。
海河水系形成之初,極不穩(wěn)定。隨著隋代永濟渠的開鑿和大運河連通,海河水系相對穩(wěn)定。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杜充“決黃河由泗入淮,以阻金兵”2,使黃河合淮入海,京津冀區(qū)域內的河流徹底擺脫了黃河的干擾,經(jīng)千年而不變。元明清三代定都北京,為了保證南北大運河的暢通,減輕洪水對大運河的威脅,先后在運河東岸開挖了四女寺、哨馬營、捷地、興濟、宣惠、馬廠等減河,分泄洪水。1949年以前,京津冀平原地區(qū)的河流水系相對紊亂,淤塞湮廢嚴重。1963年海河流域大洪水后,在原有河流水系的基礎上,開挖了數(shù)條直接入海的河道。從此,京津冀平原的河流形態(tài)基本保持穩(wěn)定。
水脈縱橫
今天,京津冀地區(qū)的河流,按其發(fā)育的地形地貌條件分為兩種類型。一類是發(fā)源于蒙古高原和黃土高原的河流,這些河流源遠流長,流域調蓄能力較強,泥沙較多;一類發(fā)源于燕山、太行山迎風山區(qū),源短流急,流域調蓄能力較小,泥沙也較少。這兩類河流在京津冀平原上交匯縱橫,流淌千載。本文主要介紹灤河、薊運河、潮白河、北運河、永定河、漳衛(wèi)南運河和海河干流等河流的概況。
灤河:古稱濡水,發(fā)源于河北豐寧巴彥圖古爾山麓駱駝溝鄉(xiāng)東部小梁山南麓大古道溝,向西北流經(jīng)沽源轉北稱閃電河,經(jīng)內蒙古正藍旗轉向東南,經(jīng)多倫南流至外溝門子又進入河北豐寧。在內蒙古境內有黑風河、吐力根河匯入后稱大灤河,至郭家屯會小灤河后稱灤河。灤河蜿蜒于峽谷之間,至潘家口越長城,經(jīng)羅家屯龜口峽谷入冀東平原,至樂亭南兜網(wǎng)鋪注入渤海。宋代以前,有關灤河的文字記載不多。據(jù)《水經(jīng)》記載,“濡水從塞外來,東南過遼西令支縣北,又東南過海陽縣西,南入于海”3。元代以來,灤河河道的變遷改道開始頻繁。民國四年(1915年),灤河在昌黎史家口決口;到了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灤河才由今天的河道入海。
薊運河:古稱庚水、泃水,位于灤河以西,潮白河以東。上游有泃、州二河,發(fā)源于河北興隆境內燕山南麓。泃河、州河在天津薊縣青甸洼南張古莊匯流后稱薊運河,南流至天津漢沽,于北塘入海。河流全長316千米,流域面積逾1萬平方千米。
潮白河:古稱鮑丘水,位于薊運河以西,北運河以東。上游由潮河、白河兩大支流組成。白河發(fā)源于壩上沽源丹花嶺,東南流經(jīng)獨石口、云州村至赤城城南后折向東流,于北京密云河漕村匯潮河后稱潮白河。至懷柔縣境納懷河后入平原,下游河道經(jīng)蘇莊至香河,經(jīng)吳村閘入潮白新河,經(jīng)寧車沽閘入永定新河入海。河流全長467千米,流域面積1.9萬平方千米。上世紀50~60年代,于上游地區(qū)先后建云州、密云、懷柔3座大型水庫,調蓄上游洪水,保障區(qū)域供水與防洪安全。
北運河:介于永定河與潮白河之間,是京杭大運河北端的一段,是歷史上始于隋開鑿的人工漕運水道。通州以上稱溫榆河,以下稱北運河。溫榆河發(fā)源于軍都山南麓,在沙河鎮(zhèn)后稱溫榆河,下至天津屈家店與永定河匯流,后經(jīng)屈家店節(jié)制閘至大紅橋同子牙河匯合后稱海河。河流全長238千米,流域面積6166平方千米。
永定河:古稱?水,隋代稱桑干河,金代稱盧溝,舊名無定河,海河流域七大水系之一。永定河全長747千米,流域面積4.7萬平方千米。上游源于山西寧武的桑干河,在河北懷來納源自內蒙古高原的洋河,流至官廳始稱永定河。永定河上游森林覆蓋率低,水土流失嚴重,河水混濁,泥沙淤積,日久形成地上河。因永定河善徙、善決、善淤的特征與黃河相似,故有“小黃河”和“渾河”之稱,又稱無定河。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大規(guī)模整修平原地區(qū)河道后,始改稱永定河。20世紀50年代,隨著官廳、冊田、友誼等大型水庫的建成,永定河上游的洪水才得到初步控制。近30年來,隨著全球氣候變化,永定河流域持續(xù)干旱少雨,下游常年處于斷流狀態(tài)。
漳衛(wèi)南運河:是漳河、衛(wèi)河、衛(wèi)運河、漳衛(wèi)新河和南運河的統(tǒng)稱。它位于子牙河以南和黃河、徒駭河、馬頰河以北,是海河水系中最長的一條河,主要由漳河及衛(wèi)河兩大支流組成。以漳河支流濁漳河南源為源,河流全長959千米,流域面積 3.8萬平方千米;南運河,原名衛(wèi)河,又名御河,是京杭大運河的一部分。南起山東臨清,經(jīng)故城、德州、吳橋、東光、滄州、靜海等縣市至天津金鋼橋注入海河,全長509千米。
海河干流:地處“九河”下梢的天津,北宋時稱為界河,亦稱直沽河、大沽河、沽水、沽河等?!昂:印敝钤缫娪诿魅f歷四十一年(1613年)徐光啟寫的《糞壅規(guī)則》中。直到清康熙中葉界河、直沽河諸稱才為海河所替代。海河干流之稱,是在1966年編制的《海河流域防洪規(guī)劃(草案)》中才首次這樣使用。海河干流橫貫天津市區(qū),西起子牙河與北運河匯流口,東流至海河防潮閘,全長73千米。原為自然潮汐河道,在1953年以前是南運河、子牙河、大清河、北運河和永定新河的入海尾閭,并承泄天津市區(qū)瀝水;自1958年在入??诮ǚ莱遍l后,干流則成為泄洪、排澇、蓄洪、航運和改善城市環(huán)境的多功能河道。
河湖交織
京津冀平原不僅河流縱橫交錯,而且洼淀湖泊眾多,如我們熟知的白洋淀等。這些洼淀湖泊由于氣候變化原因或已萎縮,或已消失,但其滯蓄洪水、改善區(qū)域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功能仍舊存在。這里主要介紹歷史上京津冀地區(qū)存在的比較有名的兩個湖淀。
其一,白洋淀—文安洼洼淀群。
由于受到滹沱河和永定河下游洪水沖積影響,在河北文安、安新一帶形成了面積比較大的扇前洼淀群,即白洋淀—文安洼洼淀群。秦漢以來,發(fā)源于太行山西麓的眾多河流,在白洋淀附近匯聚,淀區(qū)很大。西晉時,左思在《魏都賦》中寫道,“掘鯉之淀,蓋節(jié)之淵”,道出了白洋淀之大。北魏時,酈道元在《水經(jīng)注》中記述了大小渥淀、天井澤和陽城淀等洼淀的名稱,說明了當時洼淀之多。據(jù)《隋書·地理志》記載,博野有居子淀、文安有狐貍淀。又據(jù)《新唐書·地理志》記載,“莫有九十九淀”,莫就是今天任丘以北安新、文安一帶,這說明了當時白洋淀—文安洼洼淀群洼淀之多。此外,從魏、晉、隋、唐墓葬遺址的分布較秦漢時期大大向外圍退縮來看,白洋淀—文安洼洼淀群的中心水域很大,這與《魏都賦》所記載的“蓋節(jié)之淵”相符合。
宋代有了專門針對白洋淀的記載。白洋淀,時稱白羊淀,意思是“水面上泛起的層層白浪,形似成群奔跑的白羊”。由此可知,白洋淀當時已是一個不小的洼淀。宋代末年為防止遼兵南侵、灌溉屯田水稻以充軍需,在宋遼邊界開始了大規(guī)模的修堤筑埝、開塘泊蓄水工程。宋太宗淳化四年三月,征調河北諸州一萬八千人在邊界開塘泊蓄水屯田。沿雄州、鄚州、壩州及平戎軍、破虜軍、順安軍一帶修筑堤埝六百余里,開泊合淀,“自壩州引滹沱水灌之”。宋真宗咸平至景德年間,在宋遼邊界進一步開修塘濼,匯聚緣邊諸水形成一條東起滄州界、西至保定的塘泊防線。其中,有兩段即在今白洋淀區(qū)域。一段“東起雄州、西至順安軍,合大蓮花淀、洛陽淀、牛橫淀、康池淀、疇淀、白洋淀為一水,衡廣七十里,縱三十里或四十五里,其深一丈或六尺,或七尺 ”1。另一段“東起順安軍,西至保州,合齊女淀、勞淀為一水,橫廣三十余里,縱百五十里,其深一丈三尺或一丈 ”。此后一段時間,拒馬河、唐河、沙河、滹沱河、漳河、南運河等河流的洪水都匯聚于此,形成了一道“深不可行舟,淺不可涉渡”的水上長城。這是人為改造利用洼淀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也是白洋淀—文安洼洼淀群的人為大擴展時期。宋代以后,塘濼“淤殿(淀)干涸,不復開浚,官司利于稻田,往往泄去積水,自是堤防壞矣 ”2。從而,塘濼解體,又恢復了無數(shù)小洼淀狀態(tài),其中不少洼淀被辟為稻田。
明代時,白洋淀—文安洼洼淀群上游山區(qū)植被減少,水土流失嚴重,永定河南徙,拒馬河上的督元澤(陂)、易水上的大、小渥淀等洼淀首先被淹沒消失。沙河、唐河和源于西部山區(qū)的河流,從西、南方向淤積,使得白洋淀周邊的陽城淀、清梁陂、西塘泊、沈苑泊等淀泊相繼消失,邊吳淀面積大大縮小。即使是面積最大的白洋淀,在明弘治以前,也曾有過一段時間被淤為平地,以后潴龍河決口灌淀,才恢復成面積較大的水澤。與此同時,滹沱河北支玉帶河帶來的泥沙淤積也使得任丘附近的淀泊,如掘鯉淀、三滸淀等趨于消失。此時,白洋淀—文安洼洼淀群縮小為東西長約60千米,南北寬40千米。
清代雍正年間,大清河發(fā)生水患。怡賢親王允祥、吏部尚書朱試提出:“治直隸之水,必自淀始 ?!?因此,在白洋淀水域內開河穿溝,筑堤圍墾,這是歷史上第二次人為改造利用白洋淀,雖然對改善白洋淀水利起了一些積極作用,但是筑堤圍墾、圩田種稻,對排除瀝澇洪水卻帶來了長期的消極后果。與此同時,白洋淀周邊的邊吳淀、劉家淀、掘鯉淀、三滸淀、五官淀、柴淀、馬山淀、蒼耳淀等,已被淤為平地,徹底消失,剩下的淀泊統(tǒng)稱為西泊。
文安洼,從唐宋開始就從白洋淀—文安洼洼淀群中分離出來,但其名稱一直未見史書記載。清光緒年間,滹沱河與滏陽河在獻縣合流后,循子牙河河道北流。因此,其河道高地又將文安洼一分為二,歷史文獻中第一次出現(xiàn)了文安洼和賈口洼。由于子牙河向兩側多次決口,又將其分成了許多小洼淀,如文安洼中的大燒淀、牛臺淀和麻洼淀等,賈口洼中的千金淀、劉家洼、鳳臺洼和金巨洼等。文安洼和賈口洼的周長分別為150千米和100千米。光緒七年(1881年),白洋淀—文安洼洼淀群面積縮小了九成。20世紀50年代,當蓄水位達到7.5米時,水面面積達300平方千米;20世紀80年代,同樣的水位,水面面積僅100多平方千米。目前,由于常年生態(tài)補水的作用,白洋淀的范圍基本恒定在360平方千米左右。隨著旅游業(yè)的興起,白洋淀已經(jīng)發(fā)展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
其二,黃莊洼—七里海洼淀群 。
黃莊洼—七里海洼淀群位于永定河—潮白河沖積扇與灤河洪積扇之間。明代以前黃莊洼—七里海的稱呼還沒有正式出現(xiàn)在史書上。北魏時期的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jīng)·鮑丘水注》中,曾描述道:“自是水之南,南極滹沱,西至泉州、雍奴,東極于海,謂之雍奴藪。其澤野有九十九淀,枝流條分,往往逕通?!?也就是說在鮑丘水下游的香河、寶坻一帶有一片很大的沼澤,范圍大致在海河以北、北運河以東,寧河以西的一片區(qū)域。這一區(qū)域當時被稱為雍奴藪。雍奴藪由許多個淀泊組成,并且互相有水道相通,大約南北長、東西寬均為75千米左右。
其后隋、唐、宋、金、元的1000多年中,黃莊洼—七里海洼淀群均不見史書記載。直至明代,才有所記載,但已不叫雍奴藪,而稱三角淀。其位置也較北魏時期的雍奴藪偏向西南了,即潞水的下游。為三角淀補水的水源,除了潮白河外,還有西北和西南而來的永定河、拒馬河。此時三角淀的水域面積較北魏時的雍奴藪大大縮小。據(jù)《讀史方輿紀要》記載,“三角淀在縣東南,周回二百余里,即古雍奴水也,其源日范壅口。王家坨河、掘河、越深河、劉道口河、魚兒里河,皆匯于此”。也就是說,三角淀就是古代雍奴水,其在今天天津武清東南一帶,湖淀周長也就有100千米左右了。
三角淀的確切位置,歷史上仍舊存疑?!队赫f志》記載到七里海在寧河縣“西南五十里,地勢洼下,行潦所歸,寬二十里,長四十里;后海寬八里,長十八里;曲里海,寬四里,長十里”?!剁茌o通志》也印證道:“七里海,《水經(jīng)注》所謂雍奴藪也,在寧河西南,寶坻東南,天津之東,其西接塌河淀,北承后海,后海之北為鯉魚淀,又北為香油淀,東南為曲里海,又東南為寧車沽,每逢雨多水匯,則渺漫,極目無涯,旱乾則諸淀皆枯,唯七里海水常不竭?!蓖瑫r,清代筐兒港減河(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青龍灣減河(雍正七年,1729年)的開挖,也使三河、香河、寶坻一帶香油淀、東淀和大黃鋪等淀泊瀝水,順著減河匯入七里海、塌河淀等。此時塌河淀的范圍就是“周百里,南北廣十五六里,東西長二十余里 ”。
20世紀60年代,為減少北運河下游的洪澇,在通州東開挖了潮白新河,使之東南下,至黑狼口入黃莊洼,名曰黃莊水庫;疏浚了青龍灣減河,使之入七里海,名曰七里海青年民兵水庫;開挖了筐兒港新引河和大黃鋪洼水渠,使大黃鋪洼和塌河淀均可常年積水。在潮白新河與青龍灣減河之間,則是淺平的里自沽洼;該洼地已經(jīng)耕作,只在中心最低洼部分有季節(jié)性積水?,F(xiàn)在,由于永定新河和北京排污渠的開挖,潮白新河又向東南延伸,穿過七里海至寧車沽入永定新河,東南入海,因而塌河淀已不復存在,七里海也逐漸解體。剩下的黃莊洼、里自沽洼、大黃鋪洼等淺平洼地,起著調蓄地表瀝澇棄水的作用。
城水交融
俗話說的“市井”一詞,反映出水與城市間的依賴關系,城市的起源和發(fā)展離不開水利。城市發(fā)展與水利不斷相互作用,水利也由單純地供給城市生活用水,發(fā)展到航運、防衛(wèi)、防洪、農業(yè)灌溉、美化環(huán)境等,成為當今城市發(fā)展的重要組成要素。
北京,古稱薊城,是在今蓮花池和蓮花河一帶發(fā)展起來的。公元180年前后,永定河由薊城北改流薊城南,薊城內的河湖自此失去了水源。而后,歷代統(tǒng)治者為了開發(fā)北京周邊的水源做了不懈的努力。三國時期,魏國大將劉靖在永定河上,“立遏于水,導高梁河,造戾陵遏,開車箱渠”2,引永定河水與高梁河相接,以灌農田,成為北京地區(qū)最早的大規(guī)模引水工程。唐代中葉薊城發(fā)展成幽州治所,稱為幽州城。936年,遼人占據(jù)幽州城,938年,建立陪都,稱南京城,城址瀕臨蓮花河東北。當時蓮花池稱為西湖,蓮花河名洗馬溝。西湖內有泉溢出,為洗馬溝的水源。女真族突起后,占據(jù)南京,1153年建中都城,將城址擴建,并將洗馬溝納入城內。為了將征收的漕糧運至中都城,再次引永定河水入中都城北的護城河,名金口河。然后向東又開一條人工運河直通潞水,因其沿線多節(jié)制閘,又稱“閘河”。這條引水、輸水渠道因不能對永定河水作有效控制,故未能達到預期效果。
元朝定都北京,城址遷移到金中都的東北,以今什剎海、北海為中心,建立大都城。城址從蓮花河水系遷移到高梁河水系,水利條件比金中都城優(yōu)越。新址的高梁河有寬闊水域,便于引取西山泉水和地表積水,并利于聯(lián)系南方漕運水網(wǎng)。至元到至正年間兩次開金口河,期望“上可致西山之利,下可廣京畿之漕”,但均未達到預期目的。至元十六年(1279年)開壩河,使通州至大都通漕。至元三十年(1293年)郭守敬開挖通惠河使漕運直達終點碼頭積水潭。另外,因玉泉山泉水水質甘洌,水量也較大,故另開一條名金水河的專用渠道,將這股泉水引入大都城的太液池中。元代這些成就給明清兩代的城市水利打下了基礎。
明代僅在元代的基礎上對已有的水利設施布局做了一些改動。明代的河湖水系變遷是因白浮泉斷流和城址南遷而引起的。白浮泉斷流使玉泉、白浮泉的匯流改為單一的依靠玉泉山泉水;城址南移使積水潭一部分割于城外;通惠河上游圈入皇城之內,漕運船只不能再匯集于積水潭;因城址南移,太液池也隨之向南擴大,新開挖了現(xiàn)今的南海。明中葉建起了外城,割斷了城西南的排水系統(tǒng),使一些河流直接入外城的南護城河。
清代為了漕運、美化園林和宮廷用水,在水源不足的情況下,不得不對西郊各泉水加以開發(fā)治理。其一是用石槽將臥佛寺、碧云寺等處泉水匯集到玉泉山,與玉泉山泉水統(tǒng)一調配。其二是完善高水湖、養(yǎng)水湖、泄水湖的調蓄作用。 其三是擴大昆明湖,使水面增大了兩倍多,加大了蓄水量。從此玉泉水系成為北京城市水利的主體。玉泉水系源于玉泉山麓,民國時期尚有八泉出水。自玉泉山流出的泉水分兩支,一支經(jīng)北長河受青龍閘節(jié)制后入昆明湖;一支經(jīng)金河注入南長河,與昆明河水匯流,經(jīng)長河過廣源、高梁兩閘到達德勝門西,受松林閘節(jié)制后經(jīng)鐵欞閘入城,流入積水潭,再經(jīng)李廣橋明渠至什剎海。另外,自城西北角的長河終點開始有護城河圍繞四面城墻,名為東、西、北護城河。各護城河于東便門外匯入通惠河,東流入北運河。后來,這一水系由于多年失于養(yǎng)護和管理,造成淤塞和荒蕪,至1949年已瀕臨不能通水的程度。1950年以來,人民政府把原有城市河湖加以疏浚、整修、改建、擴建,并新修挖了一些河湖。自此,北京城形成了一套較完善的供水、排水系統(tǒng)。這套供水、排水系統(tǒng),一直沿用到今天。
[參考文獻]
[1] 海河志編纂委員會. 海河志(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2] 海河志編纂委員會. 海河志(第三卷)[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1999.
[3] 海河志編纂委員會. 灤河志[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
[4] 蔡藩. 北京古運河與城市供水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7.
(作者簡介:萬金紅,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高級工程師。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新中國治水史”(14ZDB049)資助項目)
責任編輯 / 宋明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