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合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祿豐縣玉碧山下,“曲徑高山險,山巒欲接天”的龍川江兩側,有個千年“鹽都”黑井鎮(zhèn)。
黑井因鹽而生,因鹽而盛,也因鹽而衰,黑井的發(fā)展是井鹽興衰的映照。據(jù)《黑鹽井志》記載:“土人李阿召牧牛山間,一牛倍肥澤,后失牛,因跡之,至井處,牛舔地出鹽。”遂稱此地為黑牛鹽井,后又簡稱黑井。明清時期,黑井上繳的鹽稅一度占云南總鹽稅的67%,成為西南著名的“鹽都”。
新中國成立后交通便利,成本更低的海鹽可以方便進入西南山區(qū),黑井逐漸陷入沉寂。不過,這也使得如今的黑井仍保留著四街十八巷的傳統(tǒng)城鎮(zhèn)格局,街道兩側的商鋪、馬店、民居多為石木結構,下店上宅或前店后宅,形成“一樓一底一商鋪”的商住一體建筑格局。而文廟、節(jié)孝總坊、諸天寺、飛來寺、五馬橋、黑井文筆塔等明清古建筑仍保存完整,見證著千年鹽都的興衰繁華。
黑井不大,尤需慢慢品味,每座建筑都在訴說著往日的故事。有99間房子、108扇門的武家大院呈王字形,縱一橫三,仿佛在講述著鹽商當年的興盛。因古鎮(zhèn)風貌依舊,歷史文脈清晰,黑井成了“明清鹽文化博物館”和“明清社會活化石”。
這樣的“活化石”,不僅是建筑,更體現(xiàn)在人身上。哪里有鹽井,哪個鹽井濃度高,66歲的古法工藝鍋鹽制作傳承人周松柏如今仍能說得一清二楚。他說,對黑井的感情,全在這一座座鹽井里。
黑井發(fā)展雖慢,卻并未停滯。如今,黑井鹽已經(jīng)突破了食用、腌制的局限,發(fā)展出浴鹽、工藝鹽制品、十二生肖鹽等品種。
不同于其他一些古鎮(zhèn)的迅速商業(yè)化,在黑井,沒有熙熙攘攘的人群,沒有琳瑯滿目的商品,更沒有燈紅酒綠,有的只剩慢悠悠的生活。曾經(jīng),黑井因為生活必需品的貿(mào)易而吸引來往客商;如今,小鎮(zhèn)則因安靜和美食吸引游人。鹽燜雞、鹽焗肉等美食,雖然別處也能吃到,但井鹽腌制過的肉卻格外入味。
到黑井,最快的出行方式是乘坐綠皮車。黑井火車站站長董發(fā)剛說,很多游客都是從昆明乘火車到達黑井,在黑井玩一個白天,晚上再坐火車返回,或在當?shù)刈∫灰?,第二天再乘火車離開,“雖然一路搖晃,卻別有情趣,到古鎮(zhèn)本該就是享受慢生活不是?”
小貼士
怎么去:從昆明乘火車到黑井站下車,然后步行或搭乘當?shù)伛R車到達古鎮(zhèn)。
吃什么:鹽燜雞、鹽焗肉、韭菜炒石榴花、灰豆腐。
玩什么:坐馬車逛古鎮(zhèn)、自制烤鹽、看篝火晚會、欣賞洞經(jīng)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