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晨
(東北石油大學,黑龍江 大慶 163318)
大慶油田A區(qū)塊俯瞰呈三角形,一邊存在邊水,儲層向東南方向下傾,傾角 5.8°,層內存在夾層。閉合面積約2.8 km2,閉合高度約160 m。又有兩條大致成 120°的斷層封隔儲層,已知一條斷層傾向與儲層傾向相反。油水界面埋深-1 240 m,油藏頂部埋深為-1 080 m。雖然在高溫高壓下稠油也具有較大的粘度,但稠油在很大一段溫度區(qū)內表現為牛頓流體,實驗測的A區(qū)塊稠油的反常點為120 ℃,當溫度高于 120 ℃時,稠油表現為牛頓流體[1],說明此溫度區(qū)間稠油還是一種稀分散的膠體體系,當溫度低于120 ℃時,表現為非牛頓流體,由油水兩相相對滲透率曲線可以看出,隨溫度的升高,束縛水飽和度和殘余油飽和度逐漸增大,同時,可以看出當純水流動時,油的相對滲透率為 0,而水的滲透率比較低,表明稠油油滴因賈敏效應對水流造成的阻力很大,這篇文章對稠油油藏開發(fā)方式進行數值模擬研究[2]。
針對A區(qū)塊油藏,利用Surfer 10進行了地層及構造格架、儲層屬性以及儲量擬合等幾個方面的模擬工作。其中地層及構造格架采用3D Surface進行模擬,對 P1、P2層進行研究。儲層屬性的建立主要針對孔隙度、滲透率、含油飽和度、砂層厚度等,并以等值線圖的形式展現(色彩由深變淺代表數值由大變?。3]。建模資料來源于勘探井D1、D2、D3的探井基礎數據和部分測井資料,詳細資料見表1。
表1 P1 P2層上部隔層厚度
將物性參數(孔隙度、滲透率、含油飽和度)的數據插值網格化后,得到P1、P2儲層的孔隙度等值圖、滲透率等值圖(圖1、圖2、圖3)。
圖1 P1孔隙度等值線圖
圖2 P2孔隙度等值線圖
圖3 P1滲透率等值線圖
通過觀察對比 P1、P2儲層的孔隙度分布、滲透率分布。發(fā)現 P1層孔隙度、滲透率、含油飽和度都較P2層的高,且P1層、P2層的孔隙度、滲透率、含油飽和度互為正相關。共同的分布特征為:參數值由北向南漸趨變小,這可能與儲層的埋藏深度有密切關系。
油藏為深層普通稠油油藏,孔隙度中等,滲透率很高。同時,儲層傾角平緩,因此不考慮重力驅動。油藏東南側存在邊水,但由于區(qū)塊地下水埋藏深,而淺層無地下水,因此邊水不活躍,又因原油粘度較高,所以借助邊水能量開采的采收率會很低,邊水能量相對很小。由于油藏壓力系數相對較高,故利用式(a、 b、c)對油藏的彈性可采儲量進行計算。
式中:Cw—— 地層水壓縮系數,圖版法取值4.2×10-4/MPa;
Cp——巖石空隙壓縮系數,1/MPa;
Ce——綜合彈性壓縮系數,1/MPa;
So——原始含油飽和度,63.7%;
Sw——原始含水飽和度,36.7%;
Npb——彈性驅動油量,104t;
N——地質儲量,942.7×104t;
Boi——原始地層原油體積系數,1.055;
Bo——飽和壓力下地層原油體積系數,1.062;
Pi——原始地層壓力,15.44 MPa;
P——飽和壓力,8.14 MPa。
代入數據計算得到:
彈性可采儲量為:Npb=20.79×104t;
彈性采收率為:ERpb=Npb/N×100%=2.21%。
可以看出該油藏的彈性可采儲量較低,但可以考慮利用油藏彈性驅動能量開采一段時間。通過對天然能量的分析得出該油藏天然能量較弱,需要通過人工保持地層壓力,與此同時,油藏為普通稠油油藏,而稠油的粘度對溫度非常敏感,與溫度呈對數關系,因此既須用常規(guī)注水補充能量開采,也可以通過熱力開采來降低原油粘度,增強原油流動能力。
鑒于原油性質為普通稠油,且介于普通稠油I-1類、I-2類型之間的稠油類型,可考慮常規(guī)注水開發(fā),又由于稠油對溫度的變化甚為敏感:當溫度降低8~10 ℃時,其粘度往往翻番。
油藏中油層溫度下脫氣原油粘度在10 000 mPa·s以下;油層深度小于1 400 m;油層有效厚度大于10 m,油層滲透率大于200×10-3μm2,縱向滲透率變異系數小于0.36,滲透率級差小于10;油層孔隙度大于20%,起始含油飽和度大于50%,滿足稠油熱采篩選標準,借鑒國際國內稠油油藏開采經驗,在研究常規(guī)注水的同時可以考慮對油藏實施增熱措施,以改善原油性質,提高采收率。
稠油熱采通常會先期對油層實施蒸汽吞吐,之后進行蒸氣驅動或者熱水驅動,因為蒸氣驅動存在風險,采油原理復雜,是一項復雜,技術難度大的系統(tǒng)工程,尤其是在進入開采中后期,在蒸氣吞吐后選擇注熱水開采。
(1)稠油油藏P1, P2分布特征為:參數值由北向南漸趨變小,這可能與儲層的埋藏深度有密切關系。
(2)稠油油藏開發(fā)方式既須用常規(guī)注水補充能量開采,也可以通過熱力開采來降低原油粘度,增強原油流動能力
(3)在常規(guī)注水的同時實施增熱措施來改善原油性質,并在開采中后期采用注熱水開采。
[1]東曉虎,劉慧卿,張紅玲,田曉龍,孫立勛. 稠油油藏注蒸汽開發(fā)后轉熱水驅實驗與數值模擬[J]. 油氣地質與采收率, 2012, 02:50-53+114.
[2]侯健,高達,孫建芳,吳光煥,劉業(yè)俊,宮汝祥. 稠油油藏不同熱采開發(fā)方式經濟技術界限[J]. 中國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06:66-70+86
[3]袁士義,冉啟全,胡永樂,任寶生,王毅忠. 火成巖裂縫性稠油油藏有效開發(fā)方式[J]. 石油學報,2005,04:6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