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兆言
幾年前,在紀念祖父誕辰一百周年時,我有一點想不明白,那就是人們?yōu)槭裁纯偸菍φ麛?shù)特別有興趣。莫名其妙,就成了習(xí)慣。記得祖父在世時,對生日似乎很看重,尤其“文化大革命”后期,一家老小,都盼過節(jié)似的惦記著祖父的生日。是不是整數(shù)無所謂,過陰歷或陽歷也無所謂,快到了,就掰著指頭數(shù),算一算還有多少天。
有時候,祖父的生日慶祝,安排在陽歷的那一天,有時候,卻是陰歷,關(guān)鍵是看大家的方便,最好是一個休息天,反正靈活機動,哪個日子好,就選哪一天。祖父很喜歡過生日,喜歡那個熱鬧。有一年,陽歷和陰歷的這一天,都適合于過生日,他老人家便孩子氣地宣布:兩個生日都過。
想一想也簡單,一個老人樂意過生日,原因就是平時太寂寞。老人永遠是寂寞的,尤其是一個高壽的老人。同時代的人,一個接一個去了,活得越久,意味著越要忍受寂寞的煎熬。對于家庭成員來說,也是如此,小輩們一個個都相對獨立,有了自己的小家,下了鄉(xiāng),去了別的城市,只有老人過生日這個借口,才能讓大家理直氣壯堂而皇之走到一起。
老人的寂寞往往被我們所忽視。我侄女的小學(xué)要給解放軍寫慰問信,沒人會寫毛筆字,于是自告奮勇帶回來,讓祖父給她寫。差不多相同的日子里,父親想要什么內(nèi)部資料,想要那些一時不易得手的馬列著作,只要告訴祖父,祖父便會一筆不茍地抄了郵來。有一段時間,問祖父討字留作紀念的人,漸漸多起來,閑著也是閑著,祖父就挨個地寫,唐人的詩,宋人的詞,毛主席的教導(dǎo),一張張地寫了,寄出去,直到寫煩了,人也太老了,寫不動為止。
我記得常常陪祖父去四站路以外的王伯祥老人處。這是一位比祖父年齡更大的老人,他們從小學(xué)時代就是好朋友,相濡以沫,風(fēng)風(fēng)雨雨,已經(jīng)有了幾十年的友誼。難能可貴的,是祖父堅持每星期都坐著公共汽車去看望老朋友。祖父訂了一份大字《參考》,大概因為級別才訂到的,王伯祥老人雖然是著名的歷史學(xué)家,一級研究員,他似乎沒有資格訂閱,于是祖父便把自己訂的報,帶去給他看。每次見面大約兩個多小時,一方是鄭重其事地還報紙,另一方畢恭畢敬地將新的報紙遞過去,然后就喝茶聊天,無主題變奏。
說什么從來不重要,話不投機,酒逢知己,關(guān)鍵是看這一點。有時候,聊天也是一種寂寞,老人害怕寂寞,同時也最能享受寂寞。明白的老人永遠是智者。我不得不承認自己在這些老人的寂寞中,學(xué)到了許多東西。我從老派人的聊天中,明白了許多老式的情感。舊式的情感是人類的結(jié)晶,只有當它們真正失去時,我們才會感到它的珍重。老派的人所看中的那些舊式情感,今天已經(jīng)不復(fù)存在。物是人非,生活的節(jié)奏突然變快了。寂寞成了奢侈品,熱鬧反而讓我們感到恐懼。
老人最害怕告別,送君千里,終有一別,祖父晚年時,每次和他分手,心里都特別難受。于是大家就不說話,在房間里耗著,他坐在寫字桌前寫日記,我站在一邊,有報紙,隨手撈起一張,胡亂看下去。那時候要說話,也是一些和分別無關(guān)的話題,想到哪里是哪里,海闊天空。祖父平時很喜歡和我對話,他常常表揚我,說我小小年紀,知道的事卻不少,說我的水平似乎超過了同齡人。我記得他總是鼓勵我多說話,說講什么并不重要,人有趣了,說什么話,都會有趣。早在還是一個無知的中學(xué)生時,我就是一個善于和老人對話的人。我并不知道祖父喜歡聽什么,也從來就沒有想過這些問題。我曾經(jīng)真的是覺得自己知道的事多,肚子里學(xué)問大,后來才知道那是因為源于老人的寂寞。
(夏花摘自《散文·海外版》201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