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曉娟
在中國古代,商人地位低下:秦朝時,商人即使富得流油,也不可以穿絲綢衣物;漢朝時,申報不實沒收家財;唐朝時,商人不能入朝為官;直到明清,商人的地位才有所轉(zhuǎn)變,始現(xiàn)紅頂商人。
中國人的經(jīng)商史,簡直是一個咸魚翻身的歷史。
所以,要想在中國的古代做生意,不僅需要智慧,還需要有十分的勇氣!
即使是這樣,中國歷史上仍然出現(xiàn)了很多名垂千古的大商人。從春秋戰(zhàn)國時的大商圣范蠡、白圭,秦國首相呂不韋、巴寡婦清,唐朝的王元寶,到明朝的沈萬三等,每一個時代都隱藏著它的超級富豪。
比如商圣范蠡,富可敵國的范蠡顯然達到了一個圣人的境界,他能在身居高位、家財萬貫時毅然棄之,其“三聚三散”財富的故事可以說是最具中國式的處世哲學。還有,最早創(chuàng)立自己商學院的白圭,幾千年之前就用天文學的規(guī)律成功預(yù)測農(nóng)業(yè)收成,他精通中國文化中最精髓的部分,重視經(jīng)濟周期的運用,他賺錢的一大法寶就是天文、五行生克之術(shù),因此被稱為投資界的陰陽師。秦國一代名相呂不韋雖然是商人,但是他的理想和人生目標不是財富,而是“治國”和“平天下”,他用財富完成了秦國的強大和崛起,他用財富完成了名垂千古的《呂氏春秋》。
可以看出,孔子提出“仁者以財發(fā)身”的財富觀對中國人影響深遠,古人不僅把它作為修身的一個標準,在財富創(chuàng)造上也在踐行這個理念。
南懷瑾十分推崇中國古代商人,他常常跟工商界的人士說,你們要多看看中國歷史上的大商人。
在他看來,中國古代商人往往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以國家事業(yè)為重,通商是為了興國,如姜尚、范蠡;二是有社會責任感,有愛心,能肩負歷史使命的,如贊助秦朝修長城的巴寡婦清。三是有著非凡的商業(yè)智慧,且“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經(jīng)營人才,如白圭、呂不韋等人。
當然,大商人中也有貪欲心大、投機性強的,比如清朝大貪官和坤和近代商人胡雪巖,他們的成就來自于官商關(guān)系與投機取巧,當然也有個人的一些為人處事的智慧,但是他們的超級財富的獲得,充滿時代與個人格局的種種局限。
名垂千古的還是范蠡、白圭這樣的儒商,發(fā)軔于他們的這種充滿中國智慧的的經(jīng)商思想,也直接形成了中國自古“誠賈”“良商”的傳統(tǒng),尤其是影響了明清時在經(jīng)營上取得重大成功的晉商與徽商這兩大商幫。
今天,我們說到超級富豪常常會將眼光投向西方,西方的企業(yè)家和投資大師,西方的巴菲特和索羅斯們,但其實對于我們中國人而言,我們自己的古代投資大咖也許更切實、更接地氣,他們的身上更具有與我們相近的財富基因。
何必舍近求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