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若鵬
老樹春深更著花
文趙若鵬
案頭上放著王昌元先生整理編著的《海城地名故事》一書,我讀罷又讀,看罷又看,欲罷不能,愛不釋手。
《海城地名故事》是一部扛鼎力作,字字珠璣,篇篇生輝。一個沒有傳說,沒有神話,沒有故事的地方,就是一個名不見經(jīng)傳、沒有歷史底蘊的地方。而海城恰恰相反,自古以來歷史底蘊厚重,聞名遐邇,物華天寶,人杰地靈。
海城是我終生難忘的地方,是我第二故鄉(xiāng)?!逗3堑孛适隆芬粫校醪壬鶎懙挠窕噬?、海城同澤中學(xué)和海城南沙河,與我讀書的海城高中近在咫尺。除了小學(xué)一年級,我在故鄉(xiāng)大連上學(xué),隨后同全家遷到了海城。在大躍進(jìn)年代,王昌元筆下的一些地方,留下了我的身影,如湯崗子、大屯、甘泉鋪等十幾個地方,我是喝那里的水長大的。改革開放后的80年代初,我曾到大臺、廟爾嶺、朱葛等地采購過南果梨、蘋果。對那里的山水和人倍感親切,至今歷歷在目。一方水土養(yǎng)育一方人,那里是王昌元先生的故鄉(xiāng),也是我的故鄉(xiāng),是我魂牽夢縈的地方。
歷史在于記憶和傳承。與其說是歷史選擇了王昌元先生,不如說是他選擇了歷史。他首當(dāng)其沖承擔(dān)起中華民族歷史大廈三大支柱之一的家族史的編撰工作——即金坑、大三道溝《王氏族譜》的編修。他把海城地名故事分別發(fā)表在《譜牒文化研究》、《鋼都老年》雜志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他還能將《海城地名故事》中的《馬烽老廣山的傳說》發(fā)表在發(fā)行12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全國著名刊物《僑園》雜志上。這是一種光榮,是一種榮耀,是令人刮目相看的。這不單單是他的光榮,更是延安精神研究會、鞍山市譜牒文化研究會和他所參加的其他公益組織的光榮。大史學(xué)家、大文學(xué)家司馬遷云:“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不飛則已,一飛沖天?!蓖醪壬摹逗3堑孛适隆氛衩@發(fā)聵,令人耳目一新。古人留給我們的趣聞軼事、歷史典故、傳說、神話是彌足珍貴的歷史文化。這種文化,如果不加以挖掘保護(hù)就會失傳,不可再生,其損失是不可估量的。王昌元先生功莫大焉。他挖掘了,保護(hù)了,并整理編撰出來,將其世世代代流傳下去。
王昌元先生幾十年來,默默無聞奮戰(zhàn)在農(nóng)村鄉(xiāng)鎮(zhèn)第一線,一身正氣,兩袖清風(fēng),利用工作之余搜集周圍一些有意義的故事,加上自己自幼聰明,聆聽母親、親人和老師的故事,晚年加以回憶整理,發(fā)揚了人間真善美,批判了假丑惡。這何嘗不是正能量?《海城地名故事》是王昌元先生留給我們的一部十分寶貴的歷史文化、民俗文化財富。一位89歲的老人,一生忠厚勤奮,勤于筆耕,一點一滴,一絲不茍搜集整理。我曾先后同張永恒、姜永湖二位先生,編撰校閱《譜牒文化研究》雜志,曾多次校閱過王老的文稿,常常被他孜孜以求,鍥而不舍的精神所感染。他那種“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精神,為我們樹立了楷模。
“蒼龍日暮還行雨,老樹春深更著花”。
王昌元先生的《海城地名故事》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這正是:
遠(yuǎn)敬襄平王爾烈,
近慕越虎王懷山。
同姓何問隔幾代,
遼海才子譜新篇。
(注:王懷山為王昌元先生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