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煒森
“人總是要有一點精神的”,這是毛澤東同志在1956年的中共第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大會上的講話。是啊,人活著總是要有一點精神,精神對于我們來說是寶貴的、十分重要的,它既是一種思想、一種信仰,也是一種人生的態(tài)度,更是支撐我們前進的動力源泉。
一、投身軍營:因為有夢,所以去追
生活為我們提供了無數種活著的方式,但無論哪種活著的方式都是想讓我們活得更好,活得更接近自我,直到認識自我,然而找尋自我的道路卻是曲折的,漫長的,我們要怎樣讓自己的生活過的更有活力,更有朝氣,更有激情,試試聆聽你內心的聲音!當你內心呼喚自己的時候,當它要你去做點什么的時候,你就要敢去追,而這就是我選擇中斷學業(yè),投身軍營的原因。
我們無法改變生命的長度,但是我們卻能改變它的深度和廣度。我不求成為丘吉爾、戴高樂那樣的大人物,只求自己的人生能有不一樣的經歷,不一樣的格局,聯想的創(chuàng)始人柳傳志說正是曾經的軍營,才成就了今天的他。我想他講得就是人生的不一樣的格局吧,也或許正是軍營才造就了他不一樣的人生格局。這種格局只有當兵的才會懂,只有當兵才體驗過這樣的生活:中午不休息在走廊里疊被子;拿著抹布、鋼絲球,不戴手套洗廁所;回答首長問話只能答“是”或“不是”;一頓飯三分鐘吃完還不能有剩菜;半夜拉練緊急集合起來跑五公里;排著隊等著一周一次的5分鐘通話;大冬天下著雪在室外站軍姿五分鐘濕透了衣服;晚上俯臥撐汗水濕透了報紙才能上床睡覺;多少次想哭不能哭只能強忍著眼淚;新兵連打電話前說好的不哭卻在聽到父母的聲音那一剎那泣不成聲……
二、告別部隊:戀戀不舍,心懷感恩
每當我想起退伍那天的情景,班長臨行時對我說:“別忘了自己當過兵”我的心情便久久不能平伏。人總是從平坦中獲得的教益少,從磨難中獲得的教益多。當兵的日子短暫卻又漫長,當兵很苦,訓練很累,離家很遠,但離夢想卻很近。那種在抗震救災中奉獻自己的力量的存在感和價值感,那種在訓練考核中不斷接近目標的成就感和榮譽感給了我力量,有目標而且能奮勇追趕的過程就是追求幸福的過程,我能強烈地感受到那種從未有過的幸福感……
有人問我,軍隊帶給了我什么?是啊,軍隊給我了什么?軍隊培養(yǎng)了我獨立生活的能力、健全的人格還有良好的思考習慣。軍隊使我理解了什么叫堅韌,什么叫堅持。軍隊讓我對友誼的定義有了新的看法,讓我知道了原來有一種朋友叫做戰(zhàn)友。在跑5公里的時候即便自己跑不動也會拉你一把甚至用背包繩綁在你身上也會拉你到終點的人叫戰(zhàn)友;在你犯錯受罰做俯臥撐做不動的時候默默陪你受罰、給你鼓勵的人叫戰(zhàn)友;在你跌倒負傷的時候不顧考核成績背上你沖向衛(wèi)生隊的人也叫戰(zhàn)友……這就是戰(zhàn)友,來自五湖四海卻又親如兄弟的人。
三、重返校園:正視校園文化,給心安個新家
“遠行必自邇,蹬高必自卑”,有人說過:“不當兵永遠不會知道自己這輩子缺了點什么”,兩年的軍旅生活,讓我深深地發(fā)現自身知識的不足。所以,我毅然選擇退伍回校復學,但就在我重返校園,思考著怎樣融入校園的時候,我看到的,聽到的情景卻讓我困惑不已。每天早晨偌大的校園看不到幾個早起晨讀或者晨跑的學生,上課鈴響起前幾分鐘大部分同學才趕到教室,更有甚者把早餐帶到課上吃,無心聽課、刷朋友圈、追韓劇……如此種種,不一而足。
過于舒適的生活使我們缺少了奮發(fā)向上的張力,太多的人一直在排斥成長,彷徨卻又迷惘,所以很多人選擇了逃避,逃避成長道路上本該有的苦難與挫折,沉溺于游戲,在虛擬的世界里揮霍著自己的青春,以至于一遇到難題就只會抱怨,抱怨老師布置作業(yè),抱怨教授拖堂,抱怨課室沒有空調,抱怨生活對自己的種種不公。試想當一個人連自己都不知道想要什么,都不懂得珍惜自己,又有什么資格去抱怨,去責難呢。
面對軍旅生活和校園生活的巨大反差,我不止一次地思考,該何去何從。直到有一天,我在網上看到了這樣的一篇報道:浙江樹人大學,以一群退伍學生為班底,面向全校招生,組成一個學生團體“樹人先鋒營”,它主要負責學校每年的新生軍訓、旗儀式護衛(wèi)隊培訓、體能訓練、學生宿舍衛(wèi)生秩序管理與檢查,學生們爭先恐后地加入了先鋒營,隊列不斷擴大,他們自愿犧牲自己的部分私人時間,早起參加訓練。站軍姿,踏正步,一個群體在同一時間同一場合做著同樣一件事情所產生集體的榮譽感和凝聚力是不可估量的。
四、文化碰撞:不忘軍人精神,尋找契合點
當軍隊文化和校園文化不可避免地在校園相遇,樹人先鋒營給了我很多的思考和啟發(fā),它讓軍隊文化更好地引領校園文化,讓退伍軍人的好習慣好作風繼續(xù)延續(xù)下去,從而影響更多的人,從而形成一種風氣。借鑒樹大經驗,結合我校實際,我覺得在改善學生“宿舍生態(tài)”、培訓升旗儀式護衛(wèi)隊、增強學生體質(帶新生軍訓)方面我校退伍在校生無疑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人活著總是要有點精神的。精神對于我們來說是寶貴的、十分重要的,它是一種思想、一種信仰,更是一種人生的態(tài)度。青年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肩負著振興中華的歷史使命。而大學階段是大學生走向社會、開始獨立生活的重要過渡時期,面對豐富多彩的大學生活,我們應該認真思考:為什么到這里來,來這里干什么,要到哪里去?如何盡快地適應,找到自己的方向,需要我們從現在開始思索,要思索怎樣過好自己寶貴的每一天,用更加積極的心態(tài)去把握人生,加密人生的刻度,用更加清醒的頭腦去規(guī)劃自己的大學生活,用更加堅強的意志去專注于自己的專業(yè),用更加積極的心態(tài)去完善自己的人生努力拼搏出一片屬于自己的天地!
現在的我,是一名退伍軍人,更是一名大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