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難臨頭》是美國當代作家琳內(nèi)·沙倫·施瓦茨的一部描寫9·11事件的小說。本文以這部小說作為研究起點,在概述帝國主義文化和帝國主義小說的基礎上,分析了美國霸權(quán)主義以及由此引發(fā)的9·11事件,并結(jié)合《大難臨頭》這部小說闡釋帝國主義小說向9·11主題小說的轉(zhuǎn)向。
關(guān)鍵詞:帝國主義小說 9·11小說 《大難臨頭》
21世紀初,發(fā)生于美國的9·11事件標志著恐怖主義的正式來臨,既是人類危機的信號,也是對帝國主義陰影下霸權(quán)文化的反思。從今天美國社會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以及民眾心理等各個層面來看,9·11事件帶來的創(chuàng)傷至今未愈,美國社會對9·11事件的回應表現(xiàn)在政治行為和軍事行動之中,表現(xiàn)在世界范圍內(nèi)的反恐潮流之中,也表現(xiàn)在以9·11為主題的小說創(chuàng)作之中。本文將主題置于人類自身對抗危機的背景之下,試圖通過對《大難臨頭》這部小說的深入解讀,闡釋帝國主義小說向9·11主題小說的轉(zhuǎn)向。
一、帝國主義文化與帝國主義小說
1.帝國主義文化 帝國主義文化是一種綜合性的表達,它的核心內(nèi)容是以政治、經(jīng)濟、軍事實力作為背景的一種侵略性文化,以剝奪他國的資源、利益,侵犯其主權(quán)等作為擴張動機,有明顯的權(quán)力擴張性質(zhì)。表面看,帝國主義文化的根基來自于世界經(jīng)濟市場、自由貿(mào)易等,所推動的是世界工業(yè)化,但是在實質(zhì)上,它是一種基于政治意圖的輸出。簡要而言,即以所謂的“進步”侵略“落后”。所以,從本質(zhì)上講,這種帝國主義文化之根主要存在于具有帝國實力的民族心理,經(jīng)濟、政治、軍事行動只是這種擴張、侵略意圖的表現(xiàn)形式而已。它的另一套語言是通過“我者”與“他者”的殊分、差異,構(gòu)建出一幅虛擬的、出于想象的“優(yōu)劣之分”,即所謂“亞種的”“非白人的”等等。
2.帝國主義小說 在文學中,小說類型影響最大,民眾的接受程度也最高。這一半是基于民眾喜愛小說,而大部分則基于它是實實在在的帝國主義文化在意識形態(tài)領(lǐng)域的真實反映。也就是說,在《魯賓遜漂流記》(笛福)、《遠大前程》(狄更斯)、《黑暗之心》(康拉德),以及英國著名的簡.奧斯汀等人的著作中,均透露出一種侵略者的偉大、一種占有者的古怪心理、一種發(fā)財致富后的控制力,以及那遙遠的財富所支持的城堡、莊園、美夢等。也只有在《東方學》(賽義德)出版之后,人們才漸漸地意識到了這種“帝國小說”的真容,揭露了披在文學外衣下的“黑暗之心”。帝國主義小說如同《一千零一夜》那種令人愉悅的故事集一樣,也具有一種傳染性。不過,這種傳染與遠播并不是故事性的那種傳播,即所謂的“好故事傳千里”,反而是如同帝國主義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一般透過文化的形態(tài),在小說的外衣之下,讓26個字母橫穿大西洋、太平洋,讓它們像哥倫布一樣出發(fā),走遍世界的每個角落,占有世界的每個地盤,從而宣布“這是我的地盤”“這是我的小說”“這是我的文化輸出方式”——美夢式的擴張,一次次透過一本本小說,承載著帝國主義文化占據(jù)了整個世界人類的腦殼——這就是帝國主義小說的影響,它的動力本身就是帝國主義思想。
二、帝國主義小說到9·11主題小說的轉(zhuǎn)向
1.帝國主義小說的轉(zhuǎn)折與過渡——9·11事件 目前來看,世界上的恐怖主義種類之多,可以用李零教授的一句話來概括“恐怖主義一鍋粥”。盡管亂,但其影響及危害卻是驚人的一致。毀滅式恐怖主義最為顯著的標志就是9·11事件,極大地震撼了全世界,讓美國人的驕傲撒落一地。自此之后,世界也被泛泛地劃分為兩大對立面,即恐怖主義、和平主義。自此之后,恐怖主義在全世界范圍內(nèi)掀起了更為廣泛的反抗,目前已經(jīng)擴展成為一種反體制的潮流運動。這既是人類生存困境的表達,也是人類面對困境時的“斗爭天性”,只是將矛頭指向了統(tǒng)治階層而已。
象征著帝國的“雙子塔”倒掉了,美國人的優(yōu)越也隨之滑落。帝國主義小說再也不能對這種現(xiàn)象進行名正言順的描繪,它需要轉(zhuǎn)向,需要過渡,需要尋找一個合適的支點來撬動心靈的沉重之物。9·11事件不僅僅是政治上的,它更是文化上的,它標志著帝國主義小說的轉(zhuǎn)折已經(jīng)開始,表明了過渡的必然。按照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物質(zhì)決定意識,意識是存在的反映。所以,在這次事件之后,美國人優(yōu)越的心理受到了極大的震動,整個國家出現(xiàn)了一片心理上的陰影,全國也布滿了陰郁的哀傷。小布什的演說無法振奮人心,這種難以排解的“重大創(chuàng)傷”的宣泄,就逐漸地尋找到了一種合適的途徑,那就是小說。
在此事件之后,除了義憤填膺的政治評論,最能撫平美國人心靈傷口的也就是藝術(shù)——小說的藝術(shù)!相繼出現(xiàn)了德里羅、麥凱恩、福爾、施瓦茨、麥克道爾、沃爾特、鮑爾斯等9·11主題小說作家。著作中最為典型的如《墜落的人》(德里羅)、《轉(zhuǎn)吧,這偉大的世界》(麥凱恩)、《大難臨頭》(施瓦茨)、《特別響,非常近》(福爾)等。這些小說總是描繪主人公的自殺、死亡、恐怖、行為異常、瘋狂等,以此來對9·11進行吊唁,實施撫慰,試圖通過對9·11中的死亡情景進行圖像轉(zhuǎn)移,利用“轉(zhuǎn)譯”的藝術(shù)手法,驅(qū)走蒙于心靈之上的陰影之魔。
2.以9·11事件作為主題的小說《大難臨頭》 上文對主要的9·11主題小說作家及作品進行了簡要提及,為了更為精準地把握這種主題下的小說內(nèi)容,有必要選取一些作為示例,對其主題所涉及的素材、人物、主要情節(jié)、寫作風格、敘事結(jié)構(gòu)等進行更為深入的了解。以下選取一篇琳內(nèi)·沙倫·施瓦茨的《大難臨頭》進行說明。
此篇小說的主人公是一位女性,職業(yè)是圖書管理員。作者有意將其放在紐約市立圖書館,并為其賦予了語言學家的身份。在這種設置下,發(fā)生了些奇怪事件,即16歲時孿生妹妹不知原因地神秘死亡。而在這種死亡的影響之下,主人公沉默了,她因所謂的“家丑”沉默了,她悄悄地將痛苦隱藏于沉默的背后,內(nèi)心承受著失去親人的煎熬。劇情進一步發(fā)展,主人公開始變得不合群,不愿意與人交往,對他人逐漸失去了信任。主人公開始鉆研學問,卻不再言語,在無聊、枯燥、耗盡生命氣息的故紙堆中打發(fā)著時間,表示了一種“沉默的反抗”。而這時,9·11事件發(fā)生了,她的精神游離狀態(tài)受到了極大的沖擊、震動。她,主人公瑞納特竟然在一個“尋人啟事”上,認出了“外甥女”,那個被綁架的小姑娘,并且認為,只要小女孩不發(fā)聲、不言語,也就是不否認,她就能夠更好地與她在一起,不會再失去她。
在《大難臨頭》中,作者透過故事架構(gòu)告訴讀者,9·11之前的世界是無聊、黑暗、缺少光彩的。這就是為什么紐約會如此陰郁,主人公的妹妹會不知理由地消失、死亡。但是,9·11事件之前,沒有人在乎,沒有人愿意挑明對這種氛圍的反抗,而是用主人公那種消極的沉默進行反抗——不交往、不信任。當恐怖分子開著飛機撞毀“雙子塔”時,這種沉默已經(jīng)變得無關(guān)緊要。因為真正意義上的紐約已經(jīng)擺在了世界面前,它的名譽已經(jīng)掃地。根據(jù)作者的邏輯,這是自作自受。也正是因為這件事,主人公瑞納特才從日常的憂傷、無助、離群、沉默、拒絕交往中逐漸走出來。這不是由于心靈康復,而是這個令人震慟的事件,再一次以非正常的方式,刺激了主人公,并使其出現(xiàn)一種幻覺,精神失常,理智錯亂。
從這個基本的分析可以看到,以9·11事件為主題的小說并不是訴說苦難,任何一個故事都透露著對美國自身的反思與不滿。與此同時,也讓讀者在美國式的自由中,感受到了高高在上者被拉下馬、被痛擊、任人欺侮后的“不正常反應”——作者在小說中用分析痛苦的過程來化解痛苦,因此,小說總是透著一種理性之光,因為政治、媒體的言論在此會被灌進任何人的腦袋——再也沒有人愿意聽那些絮叨的廢話,因為“雙子塔”倒掉了,人們的信心也隨之倒掉了!所以,作者之意圖,就是通過展示美國社會本質(zhì)上的非理性,對抗者的非理性,而烘托出受難者的無辜與不幸。也正是這種將傷口撕開,對其進行觀察、分析的自由和能力,反而再一次說明了美國人重建信心的努力,撫慰傷者的人道主義精神,只是在選擇方法上依然采用的是“美國式的”。
3.從帝國主義小說到9·11主題小說的轉(zhuǎn)向 在闡釋一個事物之前,需要對其進行理解,并分析整體過程,從而讓人們認識到它的內(nèi)在運轉(zhuǎn)情況。以上分析緊扣主題,對帝國小說、9·11主題分別進行了說明,主要從帝國小說—9·11事件—9·11主題小說這個脈絡出發(fā),分析并厘清了9·11主題小說之前的帝國小說處于小說發(fā)展史的開端處,簡要說明后,以9·11事件作為中轉(zhuǎn)樞軸,通過對9·11主題小說《大難臨頭》的深層探索,挖掘出了小說對美國社會本質(zhì)的透視。9·11事件之后的美國,在迷茫感傷之余,開始進行全面反思:反思其過往的霸權(quán),反思人性的真諦。所以,9·11主題小說是帝國小說后的小說,它是看待世界眼光的翻轉(zhuǎn),也是人們重新認識美國的一把鑰匙。
參考文獻:
[1] 鄭曉園.轟然倒塌的心墻——評美國作家琳內(nèi)·沙倫·施瓦茨小說《大難臨頭》[J].名作欣賞,2013(3).
[2] 張加生.從德里羅“9·11”小說看美國社會心理創(chuàng)傷[J].當代外國文學,2012(3).
[3] 但漢松.恐怖之“網(wǎng)”?——托馬斯·品欽《放血尖端》中的“9·11”敘事[J].當代外國文學,2014(3).
[4] 曾艷鈺.后“9·11”美國小說創(chuàng)傷敘事的功能及政治指向[J].當代外國文學,2014(2).
[5] 張和龍.“9·11文學”:新世紀美英文學的審美轉(zhuǎn)向[J].深圳大學學報,2014(2).
[6] 薇拉·紐寧,安斯格爾·紐寧.帝國虛構(gòu)與帝國主義思想的建(解)構(gòu):殖民話語與后殖民批評再思考[J].外國文學研究,2015(4).
[7] 李建勇,楊靈仙.“9·11”后美國信息融合中心網(wǎng)絡的形成、作用和啟示[J].情報雜志,2015(3).
基金項目:2015年遼寧省教育廳科學研究一般項目,美國后“9·11”小說主題與敘事研究,項目號W2015178
作 者:田曉婧,遼寧大學公共基礎學院講師,主要從事美國文學、英語教學研究。
編 輯:杜碧媛 E-mail:dubiyu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