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紅
[摘要]目的 探討改進后的新生兒股靜脈穿刺采血技術及其臨床應用價值。方法 選擇我院2015年1~8月新生兒病房住院治療的新生兒20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100例。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的股靜脈穿刺方法,觀察組采用改進后的斜穿刺法進行股靜脈穿刺采血,比較兩組采血技術的效果。結果 觀察組完成操作時間短于對照組;觀察組一次穿刺成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血標本溶血率和穿刺部位組織損傷發(fā)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采用改進后的股靜脈穿刺采血方法,可以明顯地縮短操作時間,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減少血標本溶血率和穿刺部位組織損傷發(fā)生率,提高工作效率,減輕患兒痛苦,提高患兒家長滿意度。
[關鍵詞]股靜脈;穿刺;采血方法;新生兒
[中圖分類號] R322.1+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7)01(a)-0156-03
靜脈采血是新生兒入院后的常規(guī)技術操作,血標本的正確采集是保證化驗結果的準確,為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有效依據(jù)必不可少的保障。臨床上多采用股靜脈穿刺法為新生兒進行采血。由于新生兒各組織器官發(fā)育不夠成熟,全身皮膚覆蓋著胎脂,皮膚薄嫩,血管細、搏動弱、脆性大,不易在短時間內完成穿刺。特別是早產兒、危重兒,即使采血成功也極易發(fā)生溶血。我科自2014年開始對入院的新生兒采用改進后的股靜脈斜刺法進行靜脈采血,有效地縮短了操作時間,提高了一次穿刺成功率,降低了患兒局部組織發(fā)生損傷和血標本發(fā)生溶血的概率,現(xiàn)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1~8月在我院新生兒病房住院0~28 d的新生兒200例,其中腹瀉19例,敗血癥15例,高膽紅素血癥48例,窒息38例,肺透明膜病9例,吸入綜合癥32例,早產兒39例,平均體重(3.2±1.4)kg,全部患兒均無股靜脈穿刺的禁忌證。按照床號單雙數(shù)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100例。本研究經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并告知患兒監(jiān)護人,在患兒監(jiān)護人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的情況下進行研究。兩組患兒出生日齡、體重、疾病種類、病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采用回顧性分析法對兩組患兒進行相關因素分析。
1.2.1操作前準備 操作前應保證操作環(huán)境的干凈整潔,醫(yī)務人員穿工作服、戴帽子、口罩,洗手;治療盤內根據(jù)患兒的采血量備一次性5 ml或10 ml注射器1~2支、安爾碘消毒液、棉簽、根據(jù)檢驗項目準備干燥試管或抗凝試管、污物杯;另備一薄枕。操作前向家長做好解釋和告知工作,以取得家長的理解和配合。
1.2.2對照組 采用傳統(tǒng)的股靜脈穿刺方法,將患兒置于仰臥位,頭置于操作者對側,尿道口處用尿布遮蓋,穿刺側大腿外展外旋與軀干成45°角,小腿屈膝成蛙狀,穿刺側臀部以小枕墊高,使腹股溝展平,用消毒后的左手示指在腹股溝中、下1/3交界處觸摸股動脈搏動最明顯部位[1],安爾碘常規(guī)消毒皮膚,消毒的范圍為8~10 cm,右手持5 ml注射器,在股動脈內側0.3~0.5 cm處垂直刺入,抽動活塞見有暗紅色回血后抽取所需血液,拔出針頭,局部用無菌干棉球按壓針眼及其上方1 cm處5 min以上,不出血即可。
1.2.3觀察組 采用改進方法,患兒置于仰臥位,操作者站在患兒采血側,如進行右側股靜脈穿刺,則將患兒頭部放于穿刺者左側,雙足朝向穿刺者右側[2];反之亦然。以十字法定位股靜脈穿刺點,從臍部引一條直線垂直于腹股溝,垂直交叉點為定位點[3]。安爾碘常規(guī)消毒皮膚,消毒的范圍為8~10 cm,右手持5 ml注射器,距離定位點1~2 cm處,針尖朝向臍窩視患兒胖瘦與皮膚呈20°~50°角進針,深度為1.0~2.0 cm或感覺有阻力時停止進針并緩慢退針[3],邊退邊抽回血,見有回血時停止退針并固定,抽取所需血量,拔出針頭,局部用無菌干棉球按壓針眼及其上方1 cm處5 min以上,不出血即可。
1.3觀察指標及評定標準
比較兩組完成操作時間(操作計時從選擇血管開始至抽取足夠血量拔針止)、一次穿刺成功率(指一次成功抽取所需血量的概率)、血標本溶血率(指檢驗科回報標本溶血的概率)、穿刺部位組織損傷發(fā)生率(指患兒局部組織出現(xiàn)淤青、血腫的概率)。
1.4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5.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兩組完成操作時間、一次穿刺成功率、血標本溶血率及穿刺部位組織損傷發(fā)生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
3討論
體位的擺放是股靜脈穿刺成功的基礎。正確擺放體位可減少穿刺失敗及血腫形成的概率。髖關節(jié)外展外旋45°時,可供穿刺的股靜脈暴露段比解剖學體位下延長約5 mm[5],故建議行股靜脈穿刺術時,應盡量使髖關節(jié)外展外旋。對照組患兒采取仰臥位,雙足朝向穿刺者,由于髖關節(jié)外展外旋,采血者抽血時彎曲的前臂與患兒整個大腿不在同一直線上,與股靜脈方向偏離,采取的姿勢不利于操作,容易穿破血管導致穿刺失敗。觀察組將患兒橫放,穿刺者站在采血側,如進行右側股靜脈穿刺,將患兒頭部放于穿刺者左側,雙足朝向穿刺者右側,則采血者穿刺時,患兒彎曲的右腿與采血者右手前臂呈同一直線,與股靜脈方向一致,姿勢自然,易于穿刺,可避免注射針進入血管后脫出,或刺破血管造成局部組織損傷。
傳統(tǒng)的股靜脈穿刺點多以觸摸股動脈搏動點進行定位。股靜脈的解剖位置:股靜脈在股三角區(qū),位于股鞘內,在腹股溝韌帶下方緊靠股動脈內側,如在髂前上棘和恥骨結節(jié)之間劃一連線,股動脈的走向與該線的中點相交,股靜脈在股動脈的內側0.5 cm處。傳統(tǒng)方法是在腹股溝中1/3與內1/3交界處,用消毒后的手指觸得股動脈搏動最明顯部位并加以固定,在股動脈內側0.5 cm處作為定位點。如果是剛出生的早產兒、危重兒或者是較肥胖的患兒股動脈搏動常不易觸到,加上患兒哭鬧時腹部起伏及操作者自身手指感覺的敏感性不同等因素[6],通常要用較長時間去觸摸定位,反復消毒手指和穿刺部位,浪費大量的時間和人力。采用十字定位法,在患兒體表直接定位,不但縮短了操作時間,而且提高了穿刺成功率,減輕了患兒的痛苦。
采用傳統(tǒng)的股靜脈直刺方法進針角度與皮膚垂直,不利于控制進針深度和方向,垂直提針時針頭易傷及骨膜,導致穿刺失敗[7]。根據(jù)患兒的體重采用不同角度的斜刺法進針,可使穿刺針在皮下組織及血管內的長度和面積均增加,使穿刺針的斜面完全進入靜脈,采血時比較容易固定血管,不會因為患兒的躁動而使針尖滑出血管外,保證一次穿刺即能采集足夠的血量送檢。斜刺時應根據(jù)患兒皮下脂肪的厚薄來確定進針的角度和深度[8]。早產兒、足月小兒及脫水外觀的小兒,進針不宜過深,以免穿透血管,造成人為的血液外溢。同時注意穿刺時,針頭不要向上刺入太深,防止傷及腹腔臟器。通常較胖的患兒進針角度為30°~50°,深度為1.5~2.0 cm,約為針頭長度的2/3;較為瘦小的患兒進針角度為20°~25°,深度為1.0~1.5 cm,約為針頭長度的1/3。
傳統(tǒng)股靜脈直刺方法極易穿透血管,形成血腫,拔針時由于血管外膜、肌層、內膜等創(chuàng)口在同一斷面,故拔針后出現(xiàn)傷口滲血的概率較高[9]。斜刺時,針頭沿靜脈走向由淺入深進針,可減少血管穿透傷,并為下次穿刺預留部位。斜刺法創(chuàng)口不在同一斷面,拔針后借助于皮下組織及皮膚的壓力,創(chuàng)口閉合快,更易于止血,從而減少局部組織滲血和血腫的形成[10]。
標本溶血是在臨床工作中遇到的一個不可忽略的工作難題。溶血后的標本會嚴重影響檢驗結果,延誤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新生兒由于血管比較細小,采血的針頭相對較粗,采血時患兒哭鬧、多動、不配合以致采集的血量不夠且容易造成溶血。傳統(tǒng)采用的股靜脈直刺方法由于穿刺點定位困難,針頭在靜脈中反復穿刺,抽血時間較長;垂直進針時針梗進入較短,回抽血時操作者右手一直處于懸空狀態(tài),沒有支撐,抽吸時向上提拉不易固定,反復提抽時容易導致紅細胞破碎,造成不同程度的標本溶血[11]。采用股靜脈斜刺采血法由于進針角度小,利于控制進針的深度和方向,見回血后便于固定,減少針頭的反復提抽,一次采集所需血量,從而減少標本溶血的發(fā)生。本組病例觀察組標本溶血率比對照組降低了15%。
股靜脈穿刺法是直接、有效、快速、可行的靜脈穿刺法,是新生兒采血的有效方法之一[12]。剛出生的患兒及早產兒及低體重兒由于胎脂多、皮膚松弛、末梢循環(huán)差、靜脈淺而細,其頭皮靜脈和末梢靜脈采血困難,即使穿刺成功,也較難一次采集所需血量[13];對于顱內出血的患兒,為防止加重出血,應盡可能他避免搬動患兒頭部,股靜脈穿刺采血是保證患兒血標本采集的首選方法[14]。但對于有出血傾向或凝血功能障礙及穿刺處皮膚有糜爛或感染的患兒禁止用股靜脈穿刺采血法。同時在進行股靜脈穿刺的過程中應嚴格執(zhí)行無菌操作規(guī)程,充分暴露穿刺部位,局部無菌操作的范圍應視患兒具體情況較常規(guī)無菌操作的范圍要大。穿刺成功后注意觀察抽出的血液顏色,如為鮮紅色,則提示誤入股動脈,應立即拔出針頭,用無菌干棉球按壓穿刺點5~10 min,直到無出血為止[15]。如穿刺失敗,應避免反復多次穿刺,以免造成局部組織損傷。改進后的股靜脈穿刺方法定位簡單,穿刺后針頭易于固定,方便進行采血,穿刺的成功率高,能夠降低患兒局部組織損傷和血標本發(fā)生溶血的概率,值得在新生兒病房中廣泛應用。
[參考文獻]
[1]李小寒.尚少梅.基礎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263.
[2]范錦繡,劉翠菊.新生兒右側股靜脈穿刺方法探討[J].全科護理,2015,13(7):644.
[3]孫佩玉.垂直定位法在新生兒股靜脈采血中的應用與體會[J].護士進修雜志,2007,22(3):271.
[4]何雪,鄭芳俊.新生兒股靜脈穿刺采血兩種進針方法的探討[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1,8(20):88-89.
[5]王震寰,項平,楊其云,等.新生兒股靜脈穿刺術的臨床解剖學[J].中國臨床解剖學雜志,1996,14(3),206-208.
[6]成曉燕,宋國菊,汪海全.直視點位法——新生兒股靜脈穿刺采血術及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3,29(S2):114-115.
[7]陳利清.鄧瓊娣.新生兒股靜脈穿刺取血方法的探討[J].成都醫(yī)藥,2005,31(1):49.
[8]覃應蓮.股靜脈穿刺法在新生兒病房的應用[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6,14(15):118-119.
[9]盧杰云.股靜脈斜刺與直刺法在新生兒采血中的效果比較[J].齊魯護理雜志,2011,17(3):101-102.
[10]鄧麗君,陳惠開,馬小紅,等.研究不同護理干預方法對新生兒橈動脈采血對疼痛和生命生征的影響[J].中國醫(yī)藥科學,2016,6(11):124-126.
[11]呂輝宋,潘曉月,毛巍.2種穿刺手法在新生兒股靜脈穿刺抽血中的應用與比較[J].中國校醫(yī),2013,27(9):673-674.
[12]宋力艷,海冬,王彩芳.兩種股靜脈采血方法對新生兒血標本的影響[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連續(xù)型電子期刊),2016,16(42):107-108.
[13]張惠蓉,楊紅瑞,康存花.新生兒股靜脈采血的環(huán)節(jié)控制[J].全科護理,2016,14(11):1158-1159.
[14]王繼瑞.新生兒股靜脈兩種不同取血方法的臨床研究[J].全科護理,2009,7(27):2473.
[15]孫家俊.新生兒股靜脈穿刺采血方法改良[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11,32(15):2561-2562.
(收稿日期:2016-10-26 本文編輯:顧雪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