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春鳳 喬瑞 黃瑩
摘要:根據(jù)城市公園植物規(guī)劃與設計的相關理論,實地調查桂林兩江四湖景區(qū)植物,具體分析其植物配置形式,包括植物與植物、植物與景石、植物與水體、植物與建筑、植物與園路、植物與景觀小品之間的配置研究,并分析植物配置存在的不足,再提出相應的改進建議,以完善景區(qū)的植物景觀建設。
關鍵詞:植物配置;兩江四湖;桂林
1 桂林兩江四湖景區(qū)植物配置現(xiàn)狀調查分析
1.1 主要樹種調查
景區(qū)分為榕湖、杉湖、桂湖、木龍湖、部分漓江和桃花江,植物品種達254種,隸屬88科145屬,其中,喬木127種,灌木85種,草本43。具體見表1。
1.2 植物與其他景觀元素的配置調查分析
1.2.1 植物與植物配置分析。知音臺碼頭的植物配置:水杉——海桐球——黃素梅——雪茄花;銀杏——海桐球——紅花檵木——小葉黃楊——黃素梅——雪茄花。知音碼頭作為小型集散廣場,游客停留時間較長,主要營造開敞式空間,色彩上有黃色葉的黃素梅、紅色葉的紅花檵木,金黃色的銀杏、古銅色的水杉,色彩斑斕的景觀豐富了人們的視覺效果。層次上,灌木層采用修剪整齊的黃素梅、紅花檵木、小葉黃楊色塊,水平展開給人開闊感和外延感,引導視線方向的水平移動;喬木層采用高大挺拔垂直線條的銀杏和水杉,給人以縱向的延伸和視覺沖擊。
1.2.2 植物與景石的配置分析。景石作為園林景觀要素之一,在景觀中起畫龍點睛的作用。植物與景石組合造景時,要結合景石的形態(tài)特征、體量大小及色彩進行合理的配置,使景石與植物的組合達到最自然的景觀效果。石灰?guī)r風化石是桂林兩江四湖景區(qū)應用最多的景石,形狀自然,其灰色與孤植的蘇鐵、片植的海桐、黃素梅的色彩形成對比,達到很好的景觀效果。
1.2.3 植物與水體配置分析。兩江四湖景區(qū)最突出的即為水體,讓人產(chǎn)生特殊的親切感。植物配置時,多選擇樹形優(yōu)美、質感柔和、色彩豐富、親水性好、耐水喜濕的水杉,以突出水體的柔美,打破水面的寧靜及色彩的單調感。桂湖雪松園的植物配置:雪松——紅花檵木球——海桐球——黃素梅。開闊的湖面形成開敞式空間,以四季常綠、樹形優(yōu)美的雪松為背景,不僅遮擋了桂湖邊的建筑,并協(xié)調了下層的灌木叢,從水面看形成一個最佳的觀賞點。
1.2.4 植物與建筑配置分析。兩江四湖景區(qū)周邊建筑融入具有地方濃郁色彩的桂北民居元素,其“小青瓦、坡屋面、馬頭墻、白粉墻、吊陽臺、木花格窗、青石墻裙”的建筑風格與周邊的山體、植被有機融合,具有獨特的地方特色。植物配置時,要結合建筑風格、高低、顏色選擇林冠線豐富、樹形優(yōu)美、色彩艷麗、大小適宜的樹種,同時注意影響室內采光和通風的樹種不宜植在建筑的南面,部分耐蔭植物可以植在建筑的北面,在建筑的邊角、門、窗等運用小型的植物組景增添情調。老人山周圍建筑屋頂走勢正好迎合了山體的走勢,坡屋頂與山體形狀相協(xié)調,兩邊高中間低的林冠線正好把建筑的屋頂部分顯露出來,再配置水杉、洋紫荊、桂花等,把建筑的輕盈、別致彰顯得淋漓盡致。
1.2.5 植物與園路配置分析。園路作為景區(qū)交通網(wǎng)絡,起著分割空間、引導游覽、連接景點的作用。兩江四湖景區(qū)園路主要分主路、支路和游步道,鋪裝材質主要有塊石、碎石、花崗石、木制、鵝卵石等,鋪裝形式豐富多樣,有條形相間、碎石拼接、動植物圖案及自然山石堆疊的臺階等,因此要根據(jù)園路的不同性質搭配合適的植物種類。
1.2.6 植物與小品配置分析。園林中提供照明、裝飾的建筑設施小品,一般體量較小,風格獨特,既豐富了園趣也為人們提供了文化休息場所。兩江四湖景區(qū)屬于帶狀公園,空間較緊湊,小品設置相對小巧輕盈,色彩艷麗,引導游人游覽的同時也豐富了人們的視覺效果。
2 桂林兩江四湖景區(qū)植物配置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2.1 存在的主要問題
2.1.1 綠地養(yǎng)護管理不到位。景區(qū)綠地雖有專人養(yǎng)護管理,但有些地方管護不到位,導致部分地段綠地景觀質量差。如桂湖棕櫚園中的棕櫚科植物樹形高大,枯枝多懸于枝頭,未能及時修剪清理,除了景觀效果差還存在一定安全隱患;局部裸露的土面沒及時補種合適的植被;局部灌木的修剪整形不夠細致,不能呈現(xiàn)出植物的形態(tài)美。
2.1.2 局部配置顯凌亂。一些樹形好、色彩豐富的植物混雜在其它植物中不易發(fā)現(xiàn),種植過密,不能完全展現(xiàn)植物的自然姿態(tài),造成植物長勢不好;部分景石與植物的配置不協(xié)調,景石的作用及韻味沒有呈現(xiàn)出來。
2.1.3 水生植物與彩葉樹種的缺乏。景區(qū)沿岸,水生植物缺乏,只有杉湖、桂湖幾處栽植水杉、落羽杉叢,因此湖面面積大的地方顯單調,缺少靈氣,還有湖邊的彩葉植物種類豐富度低,應用面積小。
2.2 建議
2.2.1 健全管理體制,提高養(yǎng)護水平。景區(qū)應不斷健全管理制度,提高管護水平和從業(yè)人員的園林綠化知識,在理論基礎上可以高效、有針對性的開展工作,通過輿論、媒體等多種渠道加強保護環(huán)境方面的宣傳教育工作。
2.2.2 適當增加彩葉、水生植物。景區(qū)水域面積較大地段,可在水中種植適量帶狀的水生植物,如睡蓮、旱傘草、荷花等,不僅分割了水面,也豐富了景觀多樣性。水面較窄的地段可在湖邊種植少許水生植物,豐富岸邊行人的視覺效果。喬木類樹冠開闊的彩葉樹種以孤植或3~5棵組合形式栽植在最佳觀賞視角;花灌木類彩葉樹種以色帶或不同的修剪造型搭配栽植在景石、水體、小品、園路等周圍,讓人們在近景、中景、遠景不同空間中都能感受到植物豐富的季相變化。
2.2.3 完善景石、小品周邊的植物景觀。景石、小品貫穿于整個園區(qū)中,不僅有一定的寓意和文化內涵,同時也是人們駐足停留最多的地方,因此對栽植密集遮擋景石景觀的植物,可以通過移栽、修剪灌木或換為草本花卉來突出景石,植物配置稀疏、景石觀賞效果不好的,要根據(jù)景石的形狀、大小進行適當?shù)难谏w和美化。
2.2.4 開展科普教育。景區(qū)常常作為園林、植物、旅游管理等相關專業(yè)的實習基地,為了更好地方便師生指導學習,景區(qū)植物應掛詳細標牌,介紹其科屬、生物特征、經(jīng)濟或藥用價值以及文化內涵等。在節(jié)慶日或假期中,景區(qū)可以組織開展一些植物方面的知識競答活動,調動人們的積極性,讓人們在休閑放松中普及相關的科學知識。
3 結論
桂林兩江四湖景區(qū)的植物以喬灌草的配置形式為主,高低搭配、常綠和落葉搭配、規(guī)則式和自然式搭配,形成空間層次豐富、色彩靚麗的植物景觀。在尊重植物生態(tài)習性的基礎上,充分體現(xiàn)了各湖的特色,不僅滿足了城市生態(tài)、美觀、康體功能,同時也與周邊的街道、居住區(qū)、商鋪、醫(yī)院進行了很好的銜接,不論是游客還是居民都有了良好的可達性,成為城市中一道亮麗的風景。但其后期管護還需加強,在今后的景觀提高建設中,要大力完善植物景觀力度,優(yōu)化提升景觀質量來更好契合桂林的旅游發(fā)展和人們的需求。
(責任編輯 張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