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丙玉
(云南民族大學 民族文化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4)
《德昂族文學簡史》簡評
史丙玉
(云南民族大學 民族文化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4)
主要論述了《德昂族文學簡史》的編撰歷程,并詳細介紹在資料搜集整理以及編寫過程中的具體情況。重點分析了此書的編寫原則、分期體例等問題,兼及編寫過程中對內(nèi)容的取舍、研究方法及編寫重點等,并從文學史的角度分析編者的文學史觀,總結其成就和不足。
《德昂族文學簡史》;民間文學;學術價值
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很重視民族問題,其中一項很重要的舉措就是民族識別,在這項工作的第二階段,確認了包括德昂族等在內(nèi)的16個少數(shù)民族。當時德昂族被稱作“崩龍族”,后于1985年正式被稱作德昂族。德昂族不僅是一個古老的民族,同時是中國眾多跨境民族中的一個,主要聚居于中華人共和國與緬甸聯(lián)邦共和國交界,中國一側的德昂族主要居住在云南德宏、保山、臨滄等地的深山中。
德昂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獨具特色的文化,在其所居住的滇西、滇西南等地創(chuàng)造了自己的歷史,其流傳下來的神話、傳說等在眾多民族當中也彰顯著獨特的魅力。為了豐富中華民族的文學寶庫,整理各民族寶貴的文學遺產(chǎn),繼承并發(fā)揚各民族優(yōu)秀的文學傳統(tǒng),適應民族共榮、共生的時代主題,促進民族文學的繁榮發(fā)展,編纂了各民族文學史(簡史),出版了“云南民族文化大觀叢書”“云南少數(shù)民族文化史叢書”“云南少數(shù)民族文學史叢書”等,其中就有《德昂族文學簡史》。這不僅強力推動民族文化的大發(fā)展、大繁榮,更豐富了各民族的精神生活,還增強了民族凝聚力,是中國民族工作、文學工作、文學史工作的一個重大進步。
《德昂族文學簡史》的編撰工程不可謂不復雜、不困難,而且經(jīng)歷了為時不短的歷程。1961年在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召開的少數(shù)民族文學史討論會上,何其芳曾做過題為《少數(shù)民族文學史編寫中的問題》的發(fā)言,他在發(fā)言中指出文學史編寫的科學性,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要盡可能詳細地占有資料,后來的民族文學工作者也一直奉行這一方針。1983年少數(shù)民族文學史的編寫工作交由少數(shù)民族文學研究所負責。其后又于1986年將“中國少數(shù)民族文學史文學概況叢書”列為“七五”期間國家重點項目。1986年11月,少數(shù)民族文學研究所主持召開全國少數(shù)民族文學史學術討論會,商討文學史編寫工作中的共同性學術理論問題,明確編寫的指導思想、基本方針和學術任務及其要求,進一步討論和落實撰寫規(guī)劃及評審、出版等具體措施,最后由少數(shù)民族文學研究所聘請有關同志組成評審委員會,負責叢書各卷的審定事宜。
數(shù)年以來,不計其數(shù)的各民族文學工作者參加了少數(shù)民族文學資料的搜集整理、文學史的研究和編纂及出版工作,而后才有了各少數(shù)民族文學史(簡史)的出現(xiàn)。“中國少數(shù)民族文學史叢書”是國家“七五”和“八五”期間的重大課題,包括彝、白、哈尼、傣、納西等5個民族的文學史,以及傈僳、拉祜、佤、景頗、布朗、普米、怒、阿昌、德昂、基諾、獨龍等11個民族的文學簡史,共16種學史(簡史)。《德昂族文學簡史》的主編黃光成在接受撰寫此書任務的時候“八五”即將結束,那時他剛調(diào)到云南省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不久,用他自己的話說,領導所說的“救急”背后,包含著信賴和鞭策。在此之前,他曾到德昂族山寨做過調(diào)查,對德昂族的情況有所了解,要為這樣一個古老而歷史面貌還不很清晰、口碑材料豐富而搜集整理薄弱、整個文學基礎工作都很欠缺的民族寫一本文學簡史絕非易事。雖然他曾幾次要打退堂鼓,但都堅持了下來。
黃光成曾翻遍了可能登載德昂族文學作品的書報雜志和內(nèi)部文獻,所得到的材料有限,離一本書的構架有不小的距離,于是他下定決心拿著筆記本和錄音機到德昂族山寨,幾乎走遍了德昂族的每一個重要聚居區(qū),得到了像楊忠德、賴永良、劉貴榮等德昂族朋友的幫助和支持,他們不僅提供了許多珍貴的材料,還提供了很多工作的方便。如此前后歷時七個多年頭,終于寫出這本異常珍貴的文學簡史。最后此書在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少數(shù)民族文學研究所所組織的評審中,給予肯定的同時,并提出了許多中肯寶貴的意見,從而進一步完善此書,形成了最終的《德昂族文學簡史》。
長久以來國內(nèi)的文學史都是以漢族文學史為主導,即漢族文人的作品或個別杰出少數(shù)民族作家寫的漢族作品,這是一直以來的主流文學史。在中國文學史的大系當中,無論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亦或是《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史》筆觸都很少涉及到少數(shù)民族,更別說設置專章。即使如此,這些主流文學史作品,也為少數(shù)民族文學史的編撰提供了范例。
一個民族的文學史從大的方面來說,無非文學類型和文學題材,及其藝術形式?!兜掳鹤逦膶W簡史》也不出傳統(tǒng)文學史的藩籬,在書中主要介紹了神話,如《祖先創(chuàng)世記》《達古達楞格萊標》。英雄贊歌,如悲劇英雄作品《召怪罕》、斗魔英雄作品《紅寶石》、生活英雄作品《兩頭黑豹子》、反宮廷英雄作品《魯?shù)┖汪斏!?。民間故事,如孤兒的故事《弟兄倆》,貧富智慧對比故事《蛇狼》,倫理道德故事《阿西尋金記》《艾莫和艾者教》;愛情故事,如《蘆笙哀歌》《昆沙洛和歐比木》《七姑娘》。表現(xiàn)生活與風俗的歌謠,如勞動古歌《挖地歌》《月亮照著我織布》;生活抒情歌,歡樂調(diào)如《敲水鼓》,傷心調(diào)如《孤兒歌》;習俗禮儀歌,節(jié)日歌如《三月潑水節(jié)的歌》《六月關門節(jié)的歌》《九月開門節(jié)的歌》,迎親歌如《迎親歌》《阿哥阿妹結成親》,哭婚歌如《哭婚歌》,追念哀歌如《送葬調(diào)》《懷念死者》,與神靈對話歌如《喚谷娘》;防抗與控訴之歌如《沒有最近的家園》《只有一顆痛苦的心》。情歌,主要有“隔山調(diào)”和“串姑娘調(diào)”,如《蘆子調(diào)》,相會調(diào)如《喜相逢》《只要你真心實意》,思情歌如《像江河水長流不斷》《美麗的小伙》,戀情歌如《你變菜我變鍋》《變只小牛跟隨你》,失戀歌如《草煙盒打水》《還是各走各的路》;愛情長篇對歌如《雷弄》;愛情敘事長歌如《蘆笙哀歌》《臘亮和玉相》。民俗節(jié)日傳說,有潑水節(jié)、關門節(jié)、開門節(jié)、供飯包節(jié)等的傳說;祭禮傳說如《不獻焚的傳說》,物質(zhì)民俗傳說如《腰箍套住了姑娘》、水鼓的傳說、茶的傳說;文字和技藝的傳說。童話故事,動植物童話如《披蓑衣的“怪物”與“長尾巴的老頭”》《達種崩龍和納種布蘭》;神女童話如《青蛙姑娘》《金魚姑娘》;魔幻童話如《一條黃牛換五粒扁豆籽》《金螺》。最后提及當代幾位德昂族民間歌手,如李臘翁、董小月、王老二,又介紹德昂族民間文學的搜集、整理、研究情況,并簡單涉及到楊德忠等書面文學作家。
以上是《德昂族文學簡史》正文的主要內(nèi)容,在此之前還有緒論。緒論部分主要講兩方面,首先是德昂族的來源及其變遷,其次是在此環(huán)境下形成的德昂族文化場中的文學狀況和特征,使我們得以對德昂族及其文學面貌有個輪廓式的了解。
德昂族以文學為精神食糧,古樸而又純真。但在1972年之前沒有自己的民族文字,這造成了大量的作品在歷史的年輪中都遺失了,之所以有些作品可以傳承下來,主要有兩條途徑:一是口傳的形式,這是最重要的一種方式,大量的德昂族文學作品都是以口口相傳的形式流傳下來,在搜集整理資料的時候,許許多多的民族文學工作者也是通過聽取德昂族族人的口說記錄下來;另一種方式是借助其他民族的文字(主要是傣文)在佛經(jīng)或其他文獻中記錄下來,這種書面記載又有兩種情況:其一是德昂族創(chuàng)作者直接借用傣文來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或者將德昂族原有的文學作品翻譯成傣文后進行記載,形成書面作品,這是由于德昂族的佛爺、阿章等大多都精通傣文;還有一種是僅僅使用傣文字母來記錄德昂語語音,這種作品只占現(xiàn)在可看到的德昂族作品的很小的一部分,這是由于只有既懂得傣文又會說德昂族話的人才可以進行這種翻譯,但既懂傣語同時又會德昂語,還會用漢語表達的人極其稀少,而且人們習慣把德昂族作為無文字的民族對待,因而只注意到了此民族文學中的口傳部分,而很容易忽略了借用傣文的這部分文獻。因此迄今為止,能夠通過漢語書面形式所見到的德昂族文學作品中,來自民間口頭文學的部分占了絕大多數(shù)。
以上是此書形成的材料依據(jù)和實際背景。從編者的具體分布來看,本書的文學史觀也是以具體的時間為線索,交叉寫入各時期的流傳作品。作者從德昂族的變遷歷史將德昂族文學分成三編:上古時期,即唐貞元十年(公元794年)以前統(tǒng)稱遠古時代;第二時期為中古至現(xiàn)代,指的是公元794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這段漫長的歷史時期;第三編為當代時期,即新中國成立至今的這段時間。由于德昂族沒有文字記載,因此這也是大概的時間界限,有時會相互交叉著敘述某些作品。文學史是歷史的一個專門史,因此在進行編撰的時候必然會以科學的史學觀念來作為指導。像這樣的歷史分期,也是有跡可循。在《中國通史》當中,對中國歷史的分期就有上古和中古的說法,而在當今所流行的各民族文學史也有相近或類似的提法,如《土族文學史》就將其文學史分為遠古、近古、近現(xiàn)代、當代四部分。
這種史學觀念有其獨特的一面。從分期可以看出,遠古以及當代這兩部分時間較短,而中古時期時間較長,這種長短綜合的分期方法對于德昂族這種民間文學異常發(fā)達,且沒有本民族文字、歷史記載文獻稀缺的民族文學史相當適用。這是由于口傳文學的某些特點造成自身的局限所致,如沒有文字就沒有像漢族那樣用文字記載的信使,導致某些文學作品的時間模糊,無法確定具體的時間就需要用這種大段的時間來含括進去。由此可見,這種以歷史的線性時間與德昂族文學發(fā)展的實際情況相結合的文學史觀在本書當中相得益彰。
從上述的分期可以看出,本書在對各時期作品的論述也有側重。第一編和第三編都只用了兩章來寫,而第二編則用了長達七個章節(jié)。這是由于在第二個分期,德昂族有過一段興盛時期,而后由盛轉(zhuǎn)衰,歷史跨度較大,由此產(chǎn)生的社會狀況和民族心理也隨之變化,進而產(chǎn)生了大量的文學作品。由于德昂族沒有自己的民族文字,這些所流傳下的作品則可以當做歷史的“代言人”。而從反映論的角度來看,由這些作品可以看出德昂族的歷史變遷、風俗禮儀以及道德指歸等?!蹲嫦葎?chuàng)世紀》和《達古達楞格萊標》是他們的創(chuàng)世神話,集中體現(xiàn)了古老的德昂族先人的智慧和哲學理念;從《三月潑水節(jié)的歌》《六月關門節(jié)的歌》《九月開門節(jié)的歌》等可以得知這些節(jié)日的由來以及具體情況;情歌是德昂族口傳文學中流傳最普遍,也是數(shù)量最多的一種文學形式,從中這些情歌當中,可以探究那古老民族的婚姻形式以及相關方面;從一些流傳的故事又可以得知德昂族人民的道德觀念和善惡態(tài)度,例如《阿西尋金記》和《艾莫和艾者教》等。
一本好的民族文學史,除了文學觀念和科學的史學觀之外,還有一項不可或缺,那就是民俗。民俗是一個民族區(qū)別于其他民族的顯著標志,就是由于中國境內(nèi)與緬甸一側的德昂族有著近乎相同的民俗,這才可以成為是一個民族,德昂族才是跨境民族。在此書當中,所有的作品無不關乎民俗,如神話《達古達楞格萊標》就與德昂族婦女腰上所戴的腰箍有關,除此之外還有,《腰箍拴住了姑娘》也講此民俗;此外,還有眾多節(jié)日的傳說,以及祭禮的形成、文字和技藝的傳說等,都與德昂族的方方面面有著密切的關系。本書在寫文學史的同時也將民俗的相關內(nèi)容關照進來,使其形成一部系統(tǒng)完整的文學史著作。
第三編是整本書中所占比例最小的一本分,主要介紹當代的一些民間歌手以及德昂族民間文學的搜集、整理、研究情況,并略微提及書面文學的現(xiàn)狀和前景。盡管如此,但這部分的內(nèi)容卻尤為重要,即使沒有什么新的足以讓人震撼的作品,而搜集整理的成就卻是前無古人的,正有了這一時期的搜集整理工作,才為這本書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材料基礎。
此外,編者在對德昂族的文學進行搜集整理時,并沒有孤立片面地只從本民族的角度進行論述,不是狹隘的民族觀,更沒有把德昂族的歷史變遷和文學發(fā)展游離于中華民族之外,而是站在了整個中國國家民族的高度,從民族融合的角度來看待德昂族的文學面貌。這是因為德昂族所主要聚居的地區(qū)存在著以傣族、景頗族等為主的多種民族,在發(fā)展變遷的過程中幾乎不可能不受到其他民族的影響,這在本書的許多章節(jié)都可以見到。如在第二編第二章講德昂族民間故事時有一節(jié)講佛教教徒故事,這就要講到德昂族的宗教信仰。研究發(fā)現(xiàn),德昂族的宗教信仰深受傣族影響,與傣族一樣信仰上座部佛教,村村寨寨到處都是佛寺和佛塔,他們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已經(jīng)至少有好幾百年的歷史,可以說德昂族民眾的思想、行為和整個生活方式都深受佛教教義的影響。在他們的口傳文學當中,自然會有很多佛教信仰的投影。此類的故事有《趙偉散獻妻》《大普龐》等,這些作品中都有一個中心人物——趙偉散,這些故事明顯帶有古印度佛本生和佛傳故事的痕跡,德昂族民族意欲塑造出類似古印度佛教故事中的須達拿式的人物,卻又不僅限于此,更將趙偉散人格多樣化,但無論寫什么故事,其中心都離不開佛教教義,創(chuàng)作者將他塑造成佛教修行者的榜樣,從普通人到活佛是普通信徒人人向往的精神歷程,而他則成了先驅(qū)。而通過這樣的文學形象,拉近了佛教與日常生活的距離,使得人們心中的佛的國度不再遙遠。
除了以上所提到的佛教故事,是深受傣族影響之外,德昂族還多多少少受到漢族文化的影響。如有些神話、故事和傳說明顯是受到了漢族文學的啟發(fā)改變而成,像《唐僧取經(jīng)》顯然是從《西游記》改編而來。而且德昂族民間還有很多關于諸葛亮的傳說,應該是受《三國演義》的影響,傳說當年諸葛亮率兵南征,來到德昂山寨。有一天突遭襲擊,受傷遇險,幸得勇敢善良的德昂姑娘阿諾相救,才得以化險為夷,轉(zhuǎn)危為安。在短暫的接觸中,二人產(chǎn)生了感情。當重任在肩的諸葛亮不得不辭別心上人的時候,便將自己的帽子留給阿諾作為信物。癡情的阿諾苦盼18年,等來的卻是心上人的死訊。從此,心碎腸斷的阿諾不吃不睡,每天呆立村頭,望著心上人南去的路。到第33天,突然雷電交加,大雨傾盆。雨過天晴之后,阿諾不見了。而她站立的地方卻出現(xiàn)了同諸葛亮的帽子一模一樣的房子,這就是德昂人后來居住的竹樓。與此有關的故事有《孔明的故事》《諸葛亮與德昂族的房子》等。
綜合來看,《德昂族文學簡史》依托于事實材料,在書中引入了大量的作品,這些作品并非作者隨意選擇,而是有一定的標準。這是由于文學史的基本任務就是對文學經(jīng)典的指認,這種經(jīng)典的指認不僅是文學史價值構建的重要步驟,也是文學史自身完善的鮮明標志。書中的作品如《達古達楞格萊標》《祖先創(chuàng)世紀》《蘆笙哀歌》等,這些作品聯(lián)系著整個德昂族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無論歷經(jīng)多少年代,都會在德昂族民眾之間相互流傳,并且歷久彌新。
《德昂族文學簡史》是“云南少數(shù)民族文學史叢書”中的一個產(chǎn)物,這一系列文學史叢書作為國家文化建設過程中的重大課題之一,受到各級單位的高度重視。本書的編撰過程異常艱難,尤其是寫這種沒有自己民族語言,民間文學發(fā)達的民族文學史。但編者在此前對于德昂族文學研究的基礎之上,又通過自己對該民族民間文學進行廣泛、充分的搜集、整理,終于構成今天所通行的《德昂族文學簡史》,也正因如此才有其獨特的學術價值和文學意義。此書的成功,不僅是德昂族文學史上的一個重大事件,也是整個中華民族文學史的一個重要補充。
《德昂族文學簡史》本身成功出版就是一個巨大的成就,首先這是德昂族第一本文學史讀本,對于德昂族人民來說這無疑是一件劃時代的大事件。其次本書雖然不能說沒有遺漏,但已盡可能地囊括了所能得到的作品和資料,是較為翔實的一本文學史著作。從其內(nèi)容來說,編者以科學的史學觀將其進行分段,又以傳統(tǒng)的文學觀念挑選經(jīng)典作品進入本書,使人們對于德昂族的文學史有了初步地了解。而且間或用民俗學的視角來對這些民間文學進行解釋和闡述,使讀者不僅可以看到這些文學現(xiàn)象,還可以透過這些文學現(xiàn)象感受德昂族的風俗習慣,加深理解。
但由于少數(shù)民族文學的搜集整理工作起步較晚,使得很多資料都不無遺憾地會遺失掉一部分,因此本書也未能完全涵蓋了德昂族的所有文學作品。除此之外,編者只在“緒論”部分浮光掠影式地提到了德昂族民間文學的特征:內(nèi)容的悲劇性、人物的單純性、敘事的神幻性等,但卻沒有結合具體地作品來進行詳細地論述,而在后面所提到的作品,編者也沒有對其加以深入地分析,這或許是本書當中的一個缺憾。整體而言《德昂族文學簡史》是一步優(yōu)秀的文學史著作,相信隨著民族文學的不斷進步,德昂族文學也會漸漸出現(xiàn)在文學大舞臺上。
[1] 黃成光.德昂族文學簡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4:5-8.
[2] 楊青.淺談《中國少數(shù)民族簡史叢書》修訂本的新意與不足[J].新疆社會科學,2011(1):108-111.
[3] 萬俐.淺談《中國少數(shù)民族簡史叢書》新意與不足[J].黑龍江史志,2012(11):15-17.
[4] 萬俐.《中國少數(shù)民族簡史叢書》史學價值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10-2013.
(責任編輯 董邦國)
A Brief Comment on A Brief History of De'ang Literature
SHI Bing yu
(College of Ethnic Cultures, Yunnan Minzu University, Kunming Yunan 650504, China)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compilation process ofABriefHistoryofDe′angLiterature, introduces the data collection, compilation and the specific situation in the process of writing and states the principles for the writing of the book, the structure of the book, the choice of materials, research methods as well as the focus of the book.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terature history, it analyses the compilers′ view of literature history and comments on the achievements and deficiencies in the compilation of the book.
ABriefHistoryofDe′angLiterature; folk literature; academic value
2017-05-22;最后
2017-06-03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13&ZD121)。
史丙玉(1990),男,河北邯鄲人,云南民族大學民族文化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民族文學研究。
2096-1383(2017)04-0320-04
I209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