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吉德
中國是詩的國度,詩歌發(fā)展源遠流長,璀璨奪目;中華民族是一個重視“詩教”的民族,孔子甚至把它強調(diào)到了“不學詩無以言”的高度,因為“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中國古詩那獨特的文學審美價值和社會教育意義是任何文學樣式所不能替代的。
古詩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篇幅短小,手法多樣,寓意含蓄。古人作詩,為了在有限的文字里面表達豐富的思想內(nèi)容,常常反復推敲、斟酌文字,反復地詠誦、體會,以使所用之字能夠更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我們在古詩教學的過程中就應(yīng)該認真對待詩中的每一個字,特別是古詩中的那些常用字,那些出現(xiàn)在多首古詩中,且對古詩的解讀有著不可忽視作用的字。因此,追溯字源,辨析古詩常用字的字義是提高古詩閱讀效率的一個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1.激發(fā)學習興趣,增強識字記憶,提高古詩閱讀效率
識字是語文學習的基礎(chǔ),是從口頭語言過渡到書面語言的基本環(huán)節(jié)。常用漢字約為3500個,小學語文《課程標準》規(guī)定,學生要累計認識常用漢字3000個,其中2500個會寫。可見,識字教學是語文教學,特別是小學階段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wù),且具有相當?shù)碾y度。追溯字源,辨析漢字字義是重要的方法之一。該法之所以能夠提高學生的識字效率,是能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比如李白的詩歌《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的“光”是會意字,金文寫作 ,由上火和下人組合而成,表示人的頭上有火而發(fā)光,本義指光明。在古詩中“光”字用的是引申義:光芒、光亮。學生理解了“光”的形義關(guān)系之后,可以很快地理解字義,也能夠幫助學生記住字形,更好地理解“床前明月光”,說的是月光十分的明亮。“看”是個會意字,上手下目 ,表示“用手遮住眼睛遠望”之義,在《望廬山瀑布》:“遙看瀑布掛前川”中所表達的就是這個意思。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做出“看”的動作,從而更好的理解詩人遠眺的情境。
再如王維《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中的“聞”,是形聲字,古文字形寫作 ,耳為形,門為聲。聞的本義是聽到或聽見。古詩中使用的正是“聞”的本義。與“看”的教學方式相似,教師在這里就先做出“聞”的動作,讓學生也跟著加以動作的演示,從而在理解“聞”字所表達的意思之后,進入古詩所描繪的只聽到有人在說話的情境中。
現(xiàn)代漢字來源于古代文字,是古代文字的發(fā)展和演變的結(jié)果。通過漢字溯源,展示程度比較高的古文字形,可以使學生提高識字興趣,增強理解力。
識字知義而后解句,這是循序漸進地理解詩意的步驟,也是辨析古詩常用字的一個重要原因。只有先認識了古詩中的文字,才能更好更準確地理解詩意。
2.準確疏言,提高古詩閱讀效率
一字之訓,往往關(guān)涉一篇詩文的全句乃至全文,所以古人有“一字之失,一句為之蹉跎;一句之誤,通篇為之梗塞”之嘆。對古書中的詞語做出正確的注釋,自然是理解古詩中至關(guān)重要的工作。比如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題目中的“之”字,是會意字。在甲骨文中寫作 ,“之”由“止”和“一”兩部分組成,“止”為表示向外邁出的腳的符號,“一”為表示出發(fā)的地方的“一”字,合在一起表示從這個地方去別的地方,這與現(xiàn)代詞語的解釋存在著很大的區(qū)別?,F(xiàn)代詞語中“之”往往用做代詞、結(jié)構(gòu)助詞,在古詩中,“之”是一個實詞,表示“去、前往”的意思。在進一步學習古詩之前,先對題目有個正確的理解,可以為接下來的學習打好基礎(chǔ)。同時以古文字的形式出示,學生也就能更好的理解“之”之所以表示“去,前往”的意思。而如果不弄清“之”在古詩中的意義,那么對題目的理解都出現(xiàn)錯誤,又怎么更好能地理解整首詩的意思呢?由此可見正確理解古詩字詞的意思,具有不容忽視的重要意義。
3.理清多義關(guān)系,提高古詩閱讀效率
從古詩常用字的音義辨析中,可以看出字的同形不同音是造成一詞多義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如“長”字既是長短的長(chán),又為生長的長(zhǎn)。當然,也有一些漢字同形同音卻不同義,如“花”既是花朵的花,又是花錢的花。比如“深”是形聲字,氵為形,A為聲(“A”的本義是持火把進洞穴探尋之意)。本義是汀江的一條支流,今名瀟水。由于汀江的水很深,后來“深”基本上不用其本義,更多用的是它的引申義“水深”,其他意思也是由這個引申義進一步引申出來的?!吧睢痹诠旁娭械膽?yīng)用頻率很高,且往往對詩意的理解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1)李白《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中的“深”,指的是桃花潭的水深程度,就是水深的意思。(2)杜甫《江畔獨步尋花》“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中的“深”,指的是桃花的顏色很濃。(3)賈島《尋隱者不遇》“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中的“深”,和楊萬里《宿新市徐公店》“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中的“深”, 都指的是從上到下或由外到內(nèi)的距離很大。
同一個字,在不同的古詩中表示不同的意思,對于年紀尚小的小學生來說,讓他們機械地記住這些多義詞,相對而言是比較困難的。而這種現(xiàn)象又是普遍的,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在古詩教學過程中,向小學生說明詞義之間的演變關(guān)系,減輕小學生的記憶負擔,避免記憶混亂。
由此可見,許多語文工作者都在尋找提高古詩教學效率的方法,從辨析古詩常用字上入手的卻是少之又少。從上述內(nèi)容可以看出,在教學古詩時,強調(diào)對字義的辨析,追溯字源,有利于小學生理解古詩內(nèi)容,也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發(fā)展特點。同時,通過直觀形象的方式呈現(xiàn)漢字,激發(fā)小學生的興趣,提高他們學習的樂趣,又可以極大地提高小學生的識字效率。做到了識字知義,由字到句,再運用到整首詩中,就能使小學生在掌握好基礎(chǔ)之后,加深對古詩的理解,從而提高古詩的閱讀教學效率;另外,還可以幫助小學生更好地學習多義詞??傊?,在古詩教學中,認真辨析古詩常用字的形音義關(guān)系,對提高語文教學的整體水平是有很大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