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耕森
?
《太平經(jīng)》與“和生”思想
錢耕森
(安徽大學(xué) 哲學(xué)系,安徽 合肥 230039)
《太平經(jīng)》有關(guān)宇宙本原和萬物生成的論述,認(rèn)為“元?dú)狻薄瓣庩柖狻迸c“中和”之氣都能生萬物。卿希泰等先生著重闡述了《太平經(jīng)》的哲理與當(dāng)時即漢代哲學(xué)的關(guān)聯(lián)及其直接影響。本文則較多說明了《太平經(jīng)》的哲理與老子《道德經(jīng)》和莊子《南華經(jīng)》的淵源及受其影響,以相互發(fā)明與補(bǔ)充。具體而言,將《太平經(jīng)》中所言說的“道”“元?dú)狻薄瓣庩柖狻迸c“中和”生萬物,通過對老子《道德經(jīng)》和莊子《南華經(jīng)》的溯源,揭示出其實質(zhì)是傳承和發(fā)展了史伯的“和生”說。
《太平經(jīng)》;《道德經(jīng)》;《南華經(jīng)》;史伯;“和生”說
道教產(chǎn)生于東漢中葉。道教是以“道”為最高信仰的中國所固有的傳統(tǒng)宗教。道教將老子(生卒年不詳,稍長于孔子)及其《道德經(jīng)》加以宗教化,奉老子為教主,將老子神化;奉《道德經(jīng)》為主要經(jīng)典,并對《道德經(jīng)》作宗教性的解讀。這始于東漢順帝(126-144年)時的張陵(34-156年)。張陵在四川鶴鳴山,奉老子為教主,尊稱其為太上老君,以《道德經(jīng)》為主要經(jīng)典。
老子先于道教。老子與孔子(前551-前479年)為春秋末期同時代人。老子與孔子同為古代大思想家和大哲學(xué)家,分別是道家和儒家的創(chuàng)始人,他們的思想影響深遠(yuǎn),而成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兩大主干。老子與孔子同時成為中國與東方文化的主要代表,成為世界歷史文化名人,對全人類的文明做出了偉大貢獻(xiàn)。
《太平經(jīng)》是道教的重要經(jīng)典,雖然在《太平經(jīng)》中只有“天師道”“天道教”和“太平道”之名,但尚無“道教”之稱。東漢靈帝(168-188年)時,黃老道的張角(?-184年),于熹平年間,創(chuàng)立太平道,開始以《太平清領(lǐng)書》(即《太平經(jīng)》)為主要經(jīng)典。《太平經(jīng)》的內(nèi)容豐富,主要是宗教神學(xué),但還有其他內(nèi)容,也談到哲理,如對于萬物起源這個形而上的根本問題,就有所論述。
當(dāng)然,道教哲理以老子的《道德經(jīng)》為指導(dǎo)和基礎(chǔ),但也兼收并蓄了其他思想,尤其是漢代當(dāng)時的哲學(xué)的新思想,而最終都加以宗教化和神學(xué)化。
《太平經(jīng)》對于宇宙本原及其萬物產(chǎn)生的哲理上的根本問題有這樣一些表述:“六極之中,無道不能變化”[1]16“道無所不能化”[1]21“道者,天也,陽也,主生”[1]28“道者,乃天地所常行,萬物所受命而生”[1]734“道無不導(dǎo),道無不生”[1]736,等等。“六極”,指上下四方;“六合”,指天地四方,二者含義相同。這表明《太平經(jīng)》認(rèn)為,在上下四方之中的萬事萬物都充滿著變化,并且萬事萬物之所以能變化的原因,就是“道”。這“道”何以能如此呢?“夫道何等也?萬物之元首,不可得名者”[1]16。由于這“道”是“萬物之元首”,也就是說這“道”是萬事萬物生生不息和不斷變化的根源和動力。
《太平經(jīng)》的這個主張,顯然淵源于《道德經(jīng)》。老子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dú)立不改,周行而不殆??梢詾樘煜履浮N岵恢涿?,字之曰道,強(qiáng)為之名曰大。”(《道德經(jīng)》,第二十五章。以下凡引自同書,僅注章節(jié))這表明老子認(rèn)為,所謂“道”生于天地之先,獨(dú)立存在,不停地運(yùn)行著,可以是天下萬物的根本,好比是全天下的母親。所以,他能產(chǎn)生出萬物?!暗郎?,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第四十二章)可見,老子的“道”,不僅其自身存在具有“獨(dú)立不改”的本色,而且其生萬物之時也保持了“獨(dú)立不改”的本色。
但是,《太平經(jīng)》在傳承老子“道生萬物”時,增加了“元?dú)狻?,甚至還把“元?dú)狻敝糜凇暗馈敝稀⒅?。《太平?jīng)》說:“元?dú)庑械?,以生萬物,天地大小,無不由道而生者也?!盵1]16“故元?dú)馐氐?,乃行其氣,乃生天地,無柱而立,萬物無動類而生……自然守道而行,萬物皆得其所矣”[1]21。這是認(rèn)為“道”在產(chǎn)生萬物的過程中,無論是“行道”,還是“守道”,都是離不開“元?dú)狻钡??!短浇?jīng)》以為“元?dú)狻备鼮楦?,“天地開辟貴本根,乃氣之元也”[1]12“元?dú)廪暟斓匕朔?,莫不受其氣而生”[1]78,“元?dú)饣秀弊匀?,共凝成一,名為天也(按王明校改,一與天應(yīng)換位);分而生陰而成地,名為二也”[1]305。
“道”與“元?dú)狻笔霝楦??任繼愈等先生認(rèn)為:“這樣,《太平經(jīng)》的宇宙論,‘元?dú)狻佑凇馈爸?,成為它的最高概念?!盵2]卿希泰等先生說:“道與元?dú)獾墓δ芏际恰?,性質(zhì)同屬‘陽’,但道似乎更為根本。”[3]65筆者認(rèn)同前者,因為《太平經(jīng)》特別強(qiáng)調(diào)說過:“元?dú)鉄o形,……不緣道而生。”[1]16又說:“夫物始于元?dú)?。”[1]254
把“元?dú)狻碑?dāng)作產(chǎn)生和構(gòu)成天地萬物的根源,相傳最早是戰(zhàn)國楚人,姓名不詳?shù)狞S老道代表人物鹖冠子。他說:“天地成于元?dú)猓f物成于天地?!保ā尔i冠子·泰錄》)到漢代則甚為流行,如王充說:“萬物之生,皆稟元?dú)??!保ā墩摵狻ぱ远尽罚┮蚨绊懙搅恕短浇?jīng)》。
老子的“道”,被道教通過“一”和“氣”而神化,進(jìn)而將老子神化為道教的“太上老君”?!独献酉霠栕⑿9{》說:“一者道也……。一者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3]卿希泰等先生說:“道被人格化、神圣化了?!薄暗馈⒁?、老君三位一體,成為宇宙萬物的本根?!盵4]65所謂“聚形為太上老君”如果結(jié)合有關(guān)論述可解讀為“聚氣成形為太上老君”的話,那就不是“道、一、老君三位一體”,而是“道、一、氣、老君四位一體”了。
《太平經(jīng)》又主張陰陽二氣生萬物?!疤斓刂?,半陽半陰”[1]702?!瓣庩栂嗯c合乃能生”[1]678。“天下凡事,皆一陰一陽,乃能相生,乃能相養(yǎng)。”《太平經(jīng)》所言“陰陽二氣生萬物”,是陰陽二氣相交時才能生萬物,如果陰陽二氣分開則不能生萬物。“一陽不施生,一陰并虛空,無可養(yǎng)也;一陰不受化,一陽無可施生統(tǒng)也”[1]221?!短浇?jīng)》更具體地說:“天,太陽也。地,太陰也。人居中央,萬物亦然。天者常下施,其氣下流也。地者常上求,其氣上合也。兩氣交于中央。人者,居其中為正也。兩氣者常交用事,合于中央,乃共生萬物。萬物悉受此二氣以成形,合為情性;無此二氣,不能生成也?!盵1]694“大道……皆以一陰一陽為喉衿”[1]653?!昂眈啤?,比喻事物之綱要或扼要之地。
《太平經(jīng)》關(guān)于陰陽二氣相交時才能生萬物的主張自有其來。來自何處?
筆者認(rèn)為仍然出自《道德經(jīng)》。但卿希泰等先生說:“《老子》講道也講氣,但未將二者合論?!辈⒄f:“《莊子》中講氣的地方更比比皆是,甚至認(rèn)為:‘通天下一氣耳’,但似乎也未將二者結(jié)合?!彼麄冋J(rèn)為:“戰(zhàn)國時黃老道家首開此風(fēng),到漢代則通常把道與元?dú)夂掀饋硇纬稍獨(dú)庹摗!薄霸獨(dú)饣鸀殛庩柖猓挥嘘庩柕膶α⒔y(tǒng)一才可生成萬物,這里包含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盵4]67-68
但筆者則認(rèn)為老子和莊子雖然沒有用到“元?dú)狻边@個詞,但都明確將“道”與“氣”“陰陽二氣”加以合論了,實際也就講到了“元?dú)狻薄_@是筆者一貫的主張,最近剛發(fā)表的拙作《論“大道和生學(xué)”的理論源流》一文仍然持這一觀點(diǎn):“老子在回答萬物起源的形而上的問題時,明確提出了‘道生’說。他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四十二章》)‘萬物起源’的問題,是哲學(xué)的一個根本問題,也是一個很難回答和理解的問題。而老子的‘道生’說卻深入淺出,直接采用了人人都能明白的簡便的加法,令人一目了然、過目不忘。這就是老子的‘吾言甚易知,甚易行’(《老子·七十章》)的大智慧?!盵5]105
“但是,我們認(rèn)為老子的‘道生’說,還有其‘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老子·一章》)的一面。這就是他接著說的‘萬物負(fù)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ā独献印に氖隆罚┰诶献又?,已經(jīng)有用陰陽來解釋具體事物與現(xiàn)象成因的傳統(tǒng)。如,伯陽父于公元前780年用陰陽只解釋地震成因;叔興于公元前644年用陰陽只解釋小鳥退飛現(xiàn)象;等等。而老子則將這一傳統(tǒng)之說推廣到萬物結(jié)構(gòu)與產(chǎn)生的形而上的高度,并深刻揭示出陰陽二氣在互動中達(dá)到和諧狀態(tài)?!盵5]105這還不足以表明老子在論述萬物生成時,把“道”和“陰陽二氣”緊密地結(jié)合在一起嗎?而且還把“道”和“陰陽二氣”以及“沖氣”與“和氣”同樣也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了嗎?“道”和“陰陽二氣”“沖氣”“和氣”緊相連的重大意義以及有關(guān)莊子的合論,請詳見下文。
《太平經(jīng)》還主張“中和”之氣生萬物。它說:“陰陽者,要在中和。中和氣得,萬物滋生,人民和調(diào),王治太平?!盵1]20“陰陽相得,交而為和,與中和氣三合,共養(yǎng)凡物”[1]148。“天氣悅下,地氣悅上,二氣相通,而為中和之氣,相受共養(yǎng)萬物”[1]149。所謂“中和”之氣,《太平經(jīng)》認(rèn)為它本是“元?dú)狻?,“元?dú)庥腥禾?、太陰、中和”[1]19。而“元?dú)狻笔悄苌f物的,因此能生萬物則是“中和”之氣應(yīng)有之義了。
卿希泰等先生說:“陰陽的統(tǒng)一為‘和’,《太平經(jīng)》更強(qiáng)調(diào)‘中和’,發(fā)揮了漢易陰陽得當(dāng)便有宇宙和諧的思想?!薄瓣?、陽、中和三氣相通以成道,即是說陰陽和是為道創(chuàng)生過程的一重要環(huán)節(jié)。此為早期道教較有價值的思想,來源于漢代的樸素唯物主義觀。”他們還引了《淮南子·俶真訓(xùn)》和《論衡·異虛篇》,特別是《潛夫論·本訓(xùn)》以為證。他們認(rèn)為王符講得更全面:“上古之世,太素之時,元?dú)怦黑?,未有形兆,萬精合并,混而為一,莫制莫御。若斯久之,翻然自化,清濁分別,變成陰陽。陰陽有體,實生兩儀。天地壹郁,萬物化淳。和氣生人,以統(tǒng)理之。是故天本諸陽,地本諸陰,人本中和。三才異務(wù),相待而成,各循其道,和氣乃臻,機(jī)衡乃平。”[4]68-69誠然,王符在《潛夫論·本訓(xùn)》中對先有“元?dú)狻保儆小瓣庩枴奔捌洹爸泻汀敝畾庖猿伞暗馈?,然后產(chǎn)生天地人等萬物說得比較詳細(xì)。
筆者發(fā)現(xiàn)王符在這段話里,說到了“和氣生人”。那么,推廣開來豈不就是“和氣生萬物”,這和史伯所說的“夫和實生物”豈不相同?又說到了“和氣乃臻,機(jī)衡乃平”,和氣達(dá)到最佳的境界就是平衡,這又符合了史伯所說的“以他平他謂之和”,多元的他在互動中達(dá)到平衡時就形成和。而和了就能生,簡言之即“和生”。王符所說“元?dú)狻薄瓣庩枴薄爸泻汀敝畾馍铮鋵嵕褪窃谡f“元?dú)狻薄瓣庩枴薄爸泻汀敝畾馍锒际恰昂蜕f物”,即“和生”。
筆者仍擬補(bǔ)充淵源于老子和莊子以及最早的史伯的有關(guān)思想。老子的“道生”說的兩句話具有內(nèi)在聯(lián)系,構(gòu)成為一個有機(jī)整體,共同揭示出道生萬物的過程及其規(guī)律:“道生一”,即道先生混沌的元?dú)?;再“一生二”,即?jīng)混一元?dú)馍帤夂完枤?;再“二生三”,即?jīng)陰陽二氣在互動、互沖(即沖氣)之中達(dá)到平衡而成和氣;有了三,有了和氣,就可以生萬物了,“三生萬物”。在老子所說的“道生”兩句話中,確實沒有明說到“元?dú)狻币辉~,但確實還是說到了它,這就是“道生一”的“一”;它同時又是“一生二”的“一”。換言之,老子的“道生”其實就是“和生”。所以說,老子的“道生”,是對史伯的“和生”的傳承和發(fā)展。
莊子提出“氣生”的主張。他說:“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若死生為徒,吾又何患!故萬物一也。是其所美者為神奇,其所惡者為臭腐。臭腐復(fù)化為神奇,神奇復(fù)化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氣耳。’圣人故貴一?!保ā肚f子·知北游》)這表明莊子認(rèn)為,人、生、死、神奇、臭腐……萬物都是“一”,都是“一氣”所生的。當(dāng)然這“一氣”含陰陽二氣。換而言之,這“一氣”也可以說就是“元?dú)狻?。無論是“一氣”,還是“元?dú)狻保诶献雍颓f子那里歸根結(jié)底都是生于“道”的。
莊子又說:“至陰肅肅,至陽赫赫。肅肅出乎天,赫赫發(fā)乎地。兩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莊子·田子方》)萬物包括上述人、生、死、神奇、臭腐在內(nèi),都是陰氣和陽氣“兩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莊子這陰陽“兩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無疑是源于老子所說的“萬物負(fù)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莊子這陰陽“兩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簡而言之就是“和生”說。所以說,莊子的“氣生”是對老子的“道生”,也是對史伯的“和生”的傳承和發(fā)展。
那么,史伯是何許人也?
史伯,生卒年不詳,西周末年周幽王(前781-前771年在位)的太史,于前774-前771年與同朝的司徒鄭桓公討論國是時,為反對周幽王的“去和取同”的腐敗的朝政,提出“和同之辨”,并上升到哲理上,提出了“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國語·鄭語》)這表明史伯以“以他平他”的“和”作為產(chǎn)生萬物的根源。筆者概括稱之為“和生”說。他既提出了和確實能產(chǎn)生萬物的新理念:“和實生物”,又對“和”賦予了新內(nèi)涵:“以他平他”,用以回答“和”何以能產(chǎn)生萬物的原因。其實,這也是他對什么是產(chǎn)生萬物的“和”所做的界定。他的這個“和”的定義,既是中國悠久的和文化史上的第一個定義,又是久經(jīng)考驗歷久彌新的,同時還有重大現(xiàn)實意義的經(jīng)典性定義。史伯又以大量的實例證實了自己的理論,并產(chǎn)生了廣泛而深遠(yuǎn)的影響。所以,史伯的哲學(xué)是有體系的,而且他的體系是博大精深的。所以,史伯不僅是一位明智的政治家,而且又是一位智慧的哲學(xué)家。
史伯生活于西周末年,比生活于春秋末年的老子和孔子,早約二三百年,老子和孔子都深受他的影響,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老子的“萬物負(fù)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都直接源于史伯的“和同之辨”與“夫和實生物”的“和生”說,所以,筆者認(rèn)為史伯是老子和孔子的先驅(qū),也是中國哲學(xué)史上的第一位哲學(xué)家,而且還是西方哲學(xué)史上的第一位哲學(xué)家,因為他比西方公認(rèn)的第一位哲學(xué)家——古希臘的泰利斯(Thales,鼎盛年即四十歲左右約在前585-584年)早約近兩百年。筆者把史伯的“和生”說與老子的“道生”說合稱為“和生學(xué)”,并認(rèn)為史伯開創(chuàng)了“和生學(xué)”,老子建立了“和生學(xué)”。多年來,筆者力圖傳承并弘揚(yáng)史伯和老子的“和生學(xué)”,探索構(gòu)建“大道和生學(xué)”。“‘大道和生子學(xué)’簡稱‘和生學(xué)’,它主張世界萬物是由‘和’‘和氣’‘大道之和氣’產(chǎn)生的。這一哲學(xué)體系由史伯率先提出‘和生’說,老子繼而提出‘道生’說,莊子發(fā)展為‘氣生’說,我發(fā)展為‘大道和生學(xué)’”[5]104。
“中和”,是先秦儒家的一個重要概念。《禮記·中庸》說:“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dá)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其中最后一句話說明“中和”是可以產(chǎn)生萬物的。
朱熹的后學(xué)陳淳解讀“中和”時說:“那恰好處,無過無不及,便是中。此中即謂和也。”(《北溪字義·中和》)陳淳的解讀不是把“和”歸為“中”,而是把“中”歸為“和”。這也就是說,“中和”生萬物實際上就是“和”生萬物。這又一次證明史伯的“夫和實生物”的“和生”說的影響深遠(yuǎn)。《太平經(jīng)》認(rèn)同了“中和”是可產(chǎn)生萬物的,也就認(rèn)同了“和生”說。
《太平經(jīng)》所主張的“元?dú)狻薄瓣庩柖狻迸c“中和”之氣生萬物雖未直接用到“和生”一詞,但其實際內(nèi)容則都含有“和生”的思想。
綜上所述,《太平經(jīng)》有關(guān)宇宙本元和萬物生成的論述,認(rèn)為“元?dú)狻薄瓣庩柖狻迸c“中和”之氣都能生萬物。卿希泰等先生著重闡述了《太平經(jīng)》的哲理與當(dāng)時即漢代哲學(xué)的關(guān)聯(lián)及其直接影響。筆者則較多地說明了《太平經(jīng)》的哲理與老子《道德經(jīng)》和莊子《南華經(jīng)》的淵源及其影響,以相互發(fā)明與補(bǔ)充。筆者更樂意將《太平經(jīng)》中所言說的“道”“元?dú)狻薄瓣庩柖狻迸c“中和”生萬物,通過對《道德經(jīng)》和《南華經(jīng)》的溯源,揭示出其實質(zhì)歸根結(jié)底還是傳承和發(fā)展了史伯的“和生”說。
[1] 王明.太平經(jīng)合校[M].北京:中華書局,1960.
[2] 任繼愈.中國哲學(xué)發(fā)展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661.
[3] 饒宗頤.老子想爾注校箋[M].敦煌六朝寫本,選堂叢書之二.香港:香港蘇記書莊,1956:13.
[4] 卿希泰.道教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
[5] 錢耕森,沈素珍.論“大道和生學(xué)”的理論源流[J].社會科學(xué)動態(tài),2017(2):101-105.
(責(zé)任編校:耿春紅 英文校對:駱樹鋒)
Theand “Theory of Harmony”
QIAN Gengsen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Anhui University, Hefei, Anhui 230039, China)
In, the origin of the universe and the formation of everything are illustrated, concluding that “monism of qi”, “yin and yang” and “harmony” can create everything. Mr. Qing Xitai expounds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and the philosophy in Han Dynasty and its direct influences over the latter. And this paper illustrates in detailed that the thought inoriginates fromandand how it is influenced by them. By tracing the central concepts ini.e “monism of qi”, “yin and yang” and “harmony”, the author finds out their origins inand, revealing the fact of contin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armony” by Shi Bo.
;;; Shi Bo; theory of harmony
10.3969/j.issn.1673-2065.2017.03.010
錢耕森(1933-),男,安徽巢湖人,安徽大學(xué)哲學(xué)系資深教授,衡水學(xué)院顧問。
B21
A
1673-2065(2017)03-0059-05
2017-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