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怡
從前,深居山林的人們,是在漸漸有智慧后,有了計算得失的方法。人們開始覺得,把生活拴在田里,是乏味平庸的。鄉(xiāng)里人開始羨慕城市生活、羨慕高科技和大場面。在生活程度普遍提高的今天,所有人都以為,能縮短現(xiàn)實與夢想距離的,是人民幣和高科技。
人們忘記了,中國人的夢是用腳來實現(xiàn)的。中國人的故事是由一株水稻、一片土地、一頭耕牛構成。中國人,最能說服別人的,是深沉的華夏文明。出生在農村,卻拼命躋身城市,你不過會成為一個打工仔、跟風者。你永遠都在幫別人的故事加工加料,而不能成為自己故事的主人。
過往的鄉(xiāng)村,流行盤古開天辟地、大禹治水、嫦娥奔月……神話寄身在蓑衣、蒲扇、谷羅、木炭里,為小村莊的春夏秋冬注入力量,留在了這片土地上。但由傳統(tǒng)轉向現(xiàn)代,唯美唯情的傳說悄然流逝。
在我熟悉的一個叫賦春的鎮(zhèn)上,有個嚴田村,老百姓稱之為進士村。碧水青山間的小村莊,據(jù)當?shù)乜h志記載:在嚴田,村人登進士及第者28人。小村莊,以此成就佳話。然而我要說的,是嚴田的牛,而非人。
聽人說起這村里曾經(jīng)有過一頭牛,是八百多年前這村莊里很有情懷的一頭牛。宋淳熙七年,李家李叔豹兄弟雙雙中舉。正準備第二年京城會考時,母親張氏懇求哥哥李叔豹放棄科舉。聽完家底和母親的苦衷,李叔豹只能放棄考試。弟弟李行成中了進士,這個消息讓李叔豹既高興又痛苦。過幾年母親張氏癱瘓在床,為維持生活,田地不能荒廢。然而這時李家有一頭出生不久的小水牛,示意李叔豹幫它套上犁,每天在田里默默耕作。后來,下田耕地已成為它下意識的行為。母親逝世,李叔豹痛不欲生。那牛一看到他,就從田里起身,往他身邊走來,領路帶他去私塾。它鼓勵他不要忘記讀書,且日日陪著他,他去聽講,它就趴在附近的田里等候。為母親守孝期滿,弟弟在贛州得重病的消息傳來,李叔豹急忙趕去照顧。李叔豹臨行,李家的牛雙膝跪下,用角兒蹭蹭裝滿書的包袱,示意他要堅持。李叔豹到65歲,考取進士。他對子孫回憶說,他總夢到那頭牛引他去私塾的那個場景。
一頭牛這樣溫暖一個人,一個人感嘆地轉述這頭牛的故事,當我聽到時,被震驚了。走在嚴田村田間,一頭牛憨看著我。那“憨”的背后,藏的是什么?它對這片土地的愛?它的懂得和堅持?它要和這村莊里的人一起地老天荒?它傳遞的,讓人縈懷。一頭牛,它對土地有使命,它對生態(tài)有責任,它對世情有一種徹悟。它這樣想,它對你說過嗎?
身邊走過一個嚴田村的放牛人,看我盯著??戳嗽S久,忍不住問道:“看什么呢?!彼抵谏冢>屯覀兩磉呑邅?。它從容地喘著氣,幸運的是它主人沒用那燒炙過的銅鈴為它穿鼻環(huán)。身旁的那位農人對我說,它不是無情的東西,它對很多事有感應。
我感受著這個保持傳統(tǒng)的鄉(xiāng)村人,光是他陪我一起相信牛的故事,我就對他投去了尊敬。就像1956年除夕之夜,捷克的茲德涅克·米勒在樹林散步,被一只圓頭圓腦的小鼴鼠打洞扒出的土堆絆倒,創(chuàng)作出了世界著名的動畫片《鼴鼠的故事》。臺灣作家林清玄在文章中寫小時候母親對他講神話,作為一個鄉(xiāng)村婦女,這位母親鼓勵孩子要有夢。荷蘭兒童作家安妮·M·G創(chuàng)作的《貓女咪妮》,讓荷蘭的大人和孩子都離不開她的幻想故事。宮崎駿動畫片中的龍貓、金魚公主,成了盡人皆知的好故事中的角色。
在小村莊,一頭牛擔負起講好中國故事的重任。一個村莊,缺失了青壯年的人,卻還沒有缺失青壯年的牛。我們常說,留守老人,留守兒童,卻沒有說過留守牛。它們有沒完沒了的農活要做,它們生怕自己的村莊廢棄。
站在田埂上看著這頭牛,我看著像那個懂它的人嗎?
選自《中國文藝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