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大人
陳太太和王太太的交情是從買菜開始的,好幾次在賣紅菜苔的攤位面前不期而遇,加上一起挑挑揀揀詢價的默契,就有了一種萍水相逢的親切。
北方人里頭喜歡吃這個菜的不算多。聊起來才知道,原來王太太雖然不是南方人,但有一個南方來的兒媳。
而陳太太和她的兒媳都是地地道道的南方人,冬天的餐桌上沒有這道菜,根本不成樣子?!暗?,這里的紅菜苔遠沒有我們本地好吃,湊合吃一吃。”陳太太用蹩腳的普通話向她新結識的朋友展示著自己的測評意見。
王太太則只會一臉堆笑。她不大善于言談,但是有一個永不收斂的笑臉,所以在人群里,雖然眼角的皺紋要多一點,總歸是一個討喜的角色。
倆人買完菜還會一起結伴回小區(qū)。一人推著一輛超市送的粉色小推車,就這樣有一句沒一句地聊著家常。巧的是,倆人都有兩個兒子。不同的是陳太太的一個在國外,一個在北京,王太太的一個在老家小鎮(zhèn),一個在北京。另外,陳家兩個都是博士,王家的學歷就很一般了。
所以,聊起兩個兒子來,陳太太臉上的神采會更明顯一點。尤其是,聊到兩個博士兒子結婚都沒有花她什么錢的時候。
作為一個手緊的人,她省吃儉用過完了這大半輩子。在家里的時候,把所有能利用的地都種了菜,從時令蔬菜到低矮的辣椒樹再到橘子樹桃樹板栗樹,再喂了七八只雞,這樣一來雞蛋也有了。而辣椒在6月結果之后,只要摘下清洗剁碎再用鹽腌制,就可以封罐,作為調味品一年就足夠吃了。今年的大蒜10元一斤,她嫌貴,就沒有往里頭加蒜末。
總之,除了某些必需的消耗品,剩下的她大概都靠精明能干自我生產。
平時,她也會刻意地避免太多人情,所以兒子結婚,她都不需要辦酒,兒媳家辦一場就行了。并且酒席的錢親家出,自己只掏了迎親車隊的錢。除了拿了5萬元禮金,其他多余開銷沒有,也算是遇到了千載難逢的不在乎的親家。
當然陳太太不會這么覺得,她只覺得兩個兒子都優(yōu)秀,吸引的也是不看重物質的姑娘,沒讓她操心。自己很驕傲。
去年上半年她還去了一趟美國,因為大兒子的孩子出生了,她去照顧了幾個月,甚至還騰出時間做了一下別人家的“月嫂”,打了二十幾天“黑工”,“那邊人值錢,我二十來天就賺了一萬六。”
王太太一邊聽個熱鬧,感到這位同齡朋友的經歷十分有趣,一邊也隱隱覺得自己和自家兩個兒子比起來對方來真是遜色太多。好在她從來不喜歡深思。她有一副中國人經常標榜但是根本沒有的隨遇而安的心態(tài)。
平心而論,兩個兒子的確是隨意長大的,對他們沒有提供過什么上佳的條件,也不好提什么要求,讀書不行就不讀了,愿意打工就打工,掙不到錢就回家試試,連催人奮發(fā)這種傳統母親的基本職責似乎都沒有行使過,總之,他們家的人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感到特別傷了母親的心。因為母親壓根沒有提起過。
她不是算細賬的人,不是常常焦慮的人,也學不會運轉復雜的思緒。所以盡管跟陳太太一樣,老家有幾畝地,但也只是種了一點經濟作物,家里吃的喝的用的都靠買,連主食饅頭都是買的。這樣一來,她手頭也基本落不了幾個錢,這其實并非大手大腳,她不過是沒有細想。他們家里不興這種。
所以聽完陳太太源源不斷的生活經驗報告,她除了配合地笑一笑,也并沒有受到什么啟發(fā)和刺 激。
看起來,她們已經算是投緣的朋友,未來一起買菜的日子還會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