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慧娟
(深圳大學 人文學院,廣東 深圳518000)
論周邦彥詞的櫽括及其與江西詩派創(chuàng)作理論之關系
申慧娟
(深圳大學 人文學院,廣東 深圳518000)
以周邦彥詞櫽括為研究對象,將其櫽括分為直用、化用和反用三個類型。周詞的櫽括與江西詩派詩歌創(chuàng)作理論,尤其與黃庭堅提出的“點鐵成金”和“脫胎換骨”理論有一定相通之處。探究周邦彥以櫽括入詞的原因,與當時宋朝的時代環(huán)境、詞這一文體的發(fā)展情況不無關系,此外,以櫽括入詞更便于歌唱與流傳。
周邦彥;櫽括;詞;江西詩派;點鐵成金;奪胎換骨
《宋史》說周邦彥“疏雋少檢,不為州里推重”[1]9088。通過分析周邦彥詞的櫽括現象和原因,總結周邦彥創(chuàng)作詞的特點以及對后世的影響。
櫽括,一說隱括,是宋朝形成的一種特殊的詞的創(chuàng)作方法。“櫽括”本來是指矯正竹木的工具,揉而曲之曰櫽,正而方之曰括。首先提出櫽括釋義的是蘇軾《哨遍》詞序:
陶淵明賦《歸去來》,有其詞而無其聲。余既治東坡,筑雪堂于上。人俱笑其陋,獨鄱陽董毅夫鉞過而悅之,有卜鄰之意。乃取《歸去來詞》,稍加櫽括,使就聲律,以遺毅夫。 使家僮歌之。[2]46
蘇軾改寫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創(chuàng)作出一首新的詞,故而蘇子所言“稍加櫽括”指的就是就某文體原有內容、詞句改寫為另一體裁的創(chuàng)作手法。
羅忼烈先生在《宋詞雜體》一文中,把櫽括體定義為“把整篇文學作品加工炮制,使成為詞”,“作法是將他人的作品,加以剪裁組改、斟酌損益,實際等于重寫”[3]292;吳承學先生則繼承羅忼烈先生的觀點,他在《論宋代櫽括詞》一文中這樣說明櫽括詞的含義,“詞的櫽括則是將其他詩文剪裁改寫為詞的形式”,且下文中列舉的櫽括詞也是櫽括前人整篇詩文的例子,“宋代最為‘專業(yè)’括詞人是林正大……如《酹江月》、《滿江紅》櫽括杜甫《醉時歌》、《一叢花》櫽括杜甫《飲中八仙歌》、《賀新郎》櫽括王羲之《蘭亭序》、《酹江月》櫽括陶淵明《歸去來辭》、《沁園春》櫽括劉伶《大人先生傳》、……《臨江仙》櫽括李白 《春夜宴諸從弟桃李園序》、《酹江月》櫽括李白《清平調辭》組詩。 ”[4]76
孫虹女士則在《從隱括修辭看宋詞與詩合流的文體演變軌跡》一文中寫道:“隱括是指把前人(包括自己)的詩(詞)、文、賦等辭章的意境、詞語、句子進行剪裁并引入新文章(體)的修辭方法”,并且認為柳永的櫽括方式是“頻繁援引前代作品”[5]37;彭國忠先生則在《檃括體詞淺論——以宋人的創(chuàng)作為中心》一文中干脆直接把檃括詞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檃括某一單篇作品,經過剪裁組織,新作品“不改其意”,另一種是檃括不限于某一作品,檃括是“雜取”。新作品因為“無原始整體之文”,所以“自然無原文之意”[6]123。
羅忼烈、吳承學傾向于把櫽括的范圍界定為對前人整篇詩文的改寫,與之相同的還有日本學者內山精也,他把“由前人的全篇內容改編而成詞作的這種改編行為稱為‘櫽括’”[7]270。孫虹女士認為整篇詩文、詩文的句子、意境甚至詞語都可以是詞人櫽括的范圍。彭國忠則對櫽括的范圍沒有明確的界定。由此可見,羅忼烈、吳承學兩位學者的界定較為狹窄,就櫽括的范圍而言,孫虹女士的觀點較為合理。但由于詞語的字數少,故而在不同篇目的詞中重復出現的概率也非常大,后人的詞作中出現與前人詞作中相同的詞語時,兩者之間常常并無直接聯(lián)系。故而認為櫽括可有詩文的全篇入詞、剪裁入詞和化意入詞三種,及整篇詩文、意境和詩文的片段句子皆可為櫽括范圍。
以孫虹女士校注、薛瑞生先生訂補的《清真集校注》為參考,對其收錄的185首周邦彥詞做分析,并統(tǒng)計其櫽括,得出來的數據是周邦彥的195首詞總計有168首使用了櫽括的手法。按照櫽括的手法把這168首櫽括劃分成直用、化用、反用三大類。
(一)直用
直用,就是把前人詩文、句子剪裁入詞的櫽括方法,包括將全篇詩文櫽括入詞。周邦彥詞中直用櫽括的共有139首,在其櫽括中占了絕大比重。
“五月漁郎相憶否。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是《蘇幕遮》里的詞句,大意是望著眼前荷塘美景,腦海中不由地浮現出故鄉(xiāng)美麗的荷花,記起昔日故鄉(xiāng)少年漁郎,泛著小舟,伴自己共游荷塘之樂。而這三句櫽括了李珣《漁歌子》里的“棹輕舟,出深浦,緩唱漁郎歸去”,但是寫的確是周邦彥自己身上發(fā)生的事情,雖櫽括他人詞句,倒也無雕琢痕跡,讀來也比李珣的詞更加清新自然。
說到周邦彥詞的檃括,最具代表性的是《西河·金陵懷古》:
佳麗地,南朝盛事誰記。山圍故國繞清江,髻鬟對起。怒濤寂寞打孤城,風檣遙度天際。
斷崖樹、猶倒倚,莫愁艇子曾系??这排f跡郁蒼蒼,霧沉半壘。夜深月過女墻來,傷心東望淮水。
酒旗戲鼓甚處市?想依稀、王謝鄰里,燕子不知何世,入尋常、巷陌人家,相對如說興亡,斜陽里。
這首詞檃括了劉禹錫的《金陵五題·石頭城》: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
和《金陵五題·烏衣巷》: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周邦彥把這兩首詩完美地檃括成一首詞,讀來絲毫不覺生硬,正如陳廷焯在《詞則·放歌集》里評價的:“此詞以‘山圍故國’‘朱雀橋邊’二詩作藍本,融化入律,氣韻沉雄,音節(jié)悲壯”。日本漢學家村上哲見對這首詞的評價是:“這是一首以劉禹錫《金陵五題詠》為底文,并隨處檃括六朝的樂府(莫愁)和謝朓的詩等,而典雅地詠古都金陵(江寧府,今南京)、緬懷往夕的佳作。雖然幾乎每一句都是六朝和唐代的詩歌,卻不使人有絲毫不協(xié)調感,而通過聯(lián)想可以將形象擴大。這樣一種用典的效果,在這首詞里發(fā)揮得很出色,同時天衣無縫地構成了一個其自身具有完整性的詩的世界?!盵8]275糅兩首詩作于一首詞,既不顯突兀,又能寫出新意,可謂手法非常高妙。
(二)化用
化用就是不直接把前人詩文剪裁入詞,而將其意境融化入詞的櫽括方法。周邦彥詞中化用櫽括的共有17處。
周邦彥的詞很多讀來都覺得意味淺淺,但卻絲絲扣心,對這種清淺意境的追求,體現在周邦彥以前人詩文的意境入詞的檃括手法上。有一首《浪淘沙慢(曉陰重)》,第一片追敘離別時的場景,“正拂面、垂楊堪攬結”,與“念漢浦離鴻去何許”化用陸瓊《長相思》中“鴻已去,柳堪結”的詩意,以柳和雁這兩處細小的意象,寫出離別的難舍,襯托追憶離別的相思之苦。
另外一首《西河》也有一處“長安道,瀟灑西風時起。塵埃車馬晚游行,霸陵煙水”,化用了李白《憶秦娥》中的“樂游原上清秋節(jié),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李白詞氣勢恢宏,連凄婉的景象都是恢宏壯闊的,周邦彥借來太白詞意的十之六七,為作品增色不少。此詞是一首長安懷古詞,詞人樂游原上,想著漢朝時此地的輝煌,對比當下的物是人非,不覺凄涼之感油然而生,當年太白作下《憶秦娥》也該是相似的心境。
(三)反用
反用是把前人詩文、句子的意義、意境的相反之意入詞的櫽括方法。周邦彥詞中反用櫽括的有12處。
周邦彥詞反用櫽括手法的有《浪淘沙慢(萬葉戰(zhàn))》:“衣帶寬懊惱、心腸終窄”,櫽括的是白居易《古意》:“心腸不自寬,衣帶何由窄”,這部作品的意思并不是相反的,妙就妙在周邦彥把“寬”和“窄”調換過來,把因和果的順序變換了,整個意境便婉轉許多。白詩直接寫因為心腸不自寬,所以衣帶窄、人消瘦,一目了然,毫無懸念,而周邦彥則先寫衣帶寬、人消瘦的現狀,再對比,點出心腸窄這一緣由,顯得楚楚可憐又凄婉纏綿。
《燕歸梁》有兩處反用櫽括,一處是“短燭散飛蟲”,櫽括的是張籍《宿廣德寺寄從舅》:“移床動棲鶴,停燭聚飛蟲”;另一處是“關山隔、夢魂通”,這兩句櫽括的是李白 《長相思三首》(之二):“天長路遠魂飛苦,夢魂不到關山難”,李白的詩意是戀人相愛卻被分離,就算兩人相思苦,奈何因路遠天長,關山相隔的二人連魂魄都無法跨越這遙遠,而周邦彥則反用之,關山縱然隔著兩個人,但是相思太苦,以致夢魂都穿越關山,但是縱然夢魂通,醒來還是不得相見,失落豈不更大?周邦彥這樣反用李白的詩句,更耐人尋味。反用的檃括手法使用起來并不容易,首先要對前人的作品有一定的體悟;其次要用得非常巧妙才不至于生硬和突兀;最關鍵的是要有足夠的勇氣和才識來推翻前人已成的觀點或句式,而這三點從周邦彥的詞中都能看出來,可見他淵博的才學、使用檃括手法的嫻熟以及創(chuàng)作詞的深厚功力。
檃括詞在北宋初就已經出現,如寇準的《點絳唇》(水陌輕寒)中“象尺熏爐,拂曉停針線。愁娥淺。飛紅零亂,側臥珠簾卷”五句就分別檃括了溫庭筠、張籍和韓偓作品中的句子,但是就自覺的文體而言,真正開創(chuàng)檃括詞體的是蘇軾[4]75,蘇軾創(chuàng)作的檃括詞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哨遍》,檃括的是陶潛的《歸去來兮辭》。 《哨遍》詞云:
為米折腰,因酒棄家,口體交相累。歸去來,誰不遣君歸?覺從前皆非今是。露未晞,征夫指予歸路,門前笑語喧童稚。嗟舊菊都荒,新松暗老,吾年今已如此!但小窗容膝閉柴扉,策杖看孤云暮鴻飛,云出無心,鳥倦知返,本非有意。
噫!歸去來兮,我今忘我兼忘世。親戚無浪語,琴書中有真味。步翠麓崎嶇,泛溪窈窕,涓涓暗谷流春水。觀草木欣榮,幽人自感,吾生行且休矣!念寓形宇內復幾時?不自覺皇皇欲何之?委吾心、去留誰計?神仙知在何處?富貴非吾志。但知臨水登山嘯詠,自引壺觴自醉。此生天命更何疑?且乘流、遇坎還止。
《哨遍》共203字,多保留原作的詞句。東坡還有《定風波》檃括的是杜牧的《九日齊山登高》詩,與他時期相近的詞人中馮延巳、晏殊、歐陽修以及之后的米友仁等也均有檃括詞傳世,這些都說明檃括詞在這一時期的成熟。蘇軾長周邦彥近20歲,雖說現存史料里并沒有周邦彥與蘇軾直接交往的證據,但周邦彥叔父周邠與東坡交往甚密;而黃庭堅長周邦彥11歲,但是蘇黃二人進入創(chuàng)作和理論的成熟期時,周邦彥恰好剛剛進入創(chuàng)作期。故而周邦彥以檃括入詞,是受到同時期以蘇軾、黃庭堅為代表的文人創(chuàng)作檃括詞、推動檃括詞的發(fā)展的影響。
“江西詩派詩人擅長用典使事、善于化用詩賦及經史百家中語”[9]33,櫽括這一修辭方法在某種程度上與江西詩派的創(chuàng)作方法有相通之處。
黃庭堅在詩歌創(chuàng)作理論上對后世影響最大的就是“點鐵成金”“奪胎換骨”說。黃庭堅《答洪駒父書》云:“自作語最難,老杜作詩,退之作文,無一字無來處。蓋后人讀書少,故謂韓、杜自作此語耳。古之能為文章者,真能陶冶萬物,雖取古人之陳言入于翰墨,如靈丹一粒,點鐵成金也?!秉S庭堅認為文學創(chuàng)作的最高境界是“自作語”,而大部分人想要文學創(chuàng)作,必須學習前人的作品。這與周詞直用櫽括甚為相似,皆是改前人詩文旨在創(chuàng)作出新作品。
“奪胎換骨”說則由北宋僧人惠洪提出:“山谷云:詩意無窮,而人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無窮之意,雖淵明、少陵不得工也。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語,謂之換骨法;窺入其意而形容之,謂之奪胎法?!保ā独潺S夜話》卷一)黃庭堅認為,詩意是無窮的,而人的創(chuàng)造力是有限的,作詩不能只求新,不改變本來的詩意而換個語言進行再創(chuàng)造,叫“奪胎”法;讀到前人好的文章詩句,借鑒其意境,結合自己新的體悟,進一步發(fā)掘和改變其主旨,這樣的創(chuàng)作叫“換骨”?!皧Z胎換骨”從手法上來看與櫽括詞中的化用亦有相通之處。
“點鐵成金”和“奪胎換骨”的詩歌創(chuàng)作方法強調對前人作品的繼承,在這一點上,與櫽括詞不謀而合。不僅如此,黃庭堅本人也做過櫽括詞,如《浣溪沙》:
新婦灘頭眉黛愁。女兒浦口眼波秋。驚魚錯認月沈鉤。
青箬笠前無限事,綠蓑衣底一時休。斜風吹雨轉船頭。
這首詞櫽括了張志和的《漁歌子》: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和顧況的《漁父》:
新婦磯邊秋月明。女兒浦口晚潮平。沙頭鷺宿戲魚驚。
青箬笠前明此事,綠蓑衣底度平生。斜風細雨小舟輕。
對比周邦彥的櫽括詞《西河·金陵懷古》,櫽括了劉禹錫的《金陵五題·石頭城》和《金陵五題·烏衣巷》,可見黃庭堅和周邦彥分別把兩首前人作品櫽括成一首詞,在不改前人作品意境的前提下,創(chuàng)造出新的語言風格,既不顯突兀,又能寫出新意。兩者在藝術手法上相似,但相較之下,周詞櫽括得更加自然流暢,手法更高妙。
周邦彥的櫽括詞與江西詩派的創(chuàng)作有一定的相通之處,且周邦彥與黃庭堅同處北宋中后期,兩者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或是一方影響另一方,或是相互影響,但總而言之都反映了當時文學的一個總體特征——對經典作品的借鑒學習,這種時代特征影響了周、黃的創(chuàng)作,又因其創(chuàng)作而更加顯著。
詞這一文體起自民間,最開始是保持民間詞鄙俚特色的唐曲子詞,風格樸野率真,后來文人也開始創(chuàng)作,加入香艷的脂粉氣息,形成花間詞,至此詞的表現內容漸漸狹窄,而詞發(fā)展到北宋中期,詞人們嘗試用典、檃括、限律等方法使得詞的語言日趨典雅,詞的發(fā)展方向也轉向雅化。作為宋代詞人獨創(chuàng)的創(chuàng)作方法,檃括入詞讓宋詞有了其獨特的藝術效果。周邦彥詞檃括也達到一定的藝術效果。
(一)易引起讀者關注
今天所見到的唐人集子大多都是經過北宋文人整理出來的,由此可見北宋人對唐文化的喜愛與推崇,而周邦彥詞中檃括的大多是唐人的詩文,可想而知當時文人讀周詞時能讀出很多已經讀過的詩文的熟悉感,例如這首《四園竹》:
浮云護月,未放滿朱扉。鼠搖暗壁,螢度破窗,偷入書帷。秋意濃,閑佇立、庭柯影里。好風襟袖先知。
夜何其。江南路繞重山,心知漫與前期。奈向燈前墮淚,斷腸蕭娘,舊日書辭。猶在紙。雁信絕,清宵夢又稀。
全詞共77字,卻有4處共32字檃括,分別是:“螢度破窗,偷入書帷”二句檃括了齊幾《螢詩》中“后代書生懶收拾,夜深飛過讀書帷”;“閑佇立、庭柯影里”檃括了呂巖《梧桐影》中“今夜故人來不來,教人立盡梧桐影”;“好風襟袖先知”檃括了杜牧《秋思》中“微雨池塘見,好風襟袖知”;“斷腸蕭娘,舊日書辭。猶在紙”檃括了楊巨源《崔娘詩》中“風流才子多春思,腸斷蕭娘一紙書”。
因為熟悉,所以一讀便能引起讀者的興趣,能讓讀者下意識地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儲備來把兩者進行對比賞析,故而以檃括入詞,從一開始便能達到引起讀者關注的效果,可見其獨特。
(二)形成含蓄蘊藉的風格
周邦彥以檃括入詞,且用來渾然天成,使得其詞作在語言上避免了過于淺顯直白的弊端,又不至于太過艱深晦澀,故而形成了語言含蓄蘊藉的藝術特點,這與江西詩派風格如出一轍。有前人這樣評價周邦彥的詞:“凡作詞當以清真為主。蓋清真最為知音,而無一點市井氣,下字運意,皆有法度,往往自唐、宋諸賢詩句中來,而不用經、史中生硬字面,此所以為冠絕也”。[10]1
以《鎖寒窗·寒食》為例:
暗柳啼鴉,單衣佇立,小簾朱戶。桐花半畝,靜鎖一庭愁雨。灑空階、夜闌未休,故人剪燭西窗語。似楚江暝宿,風燈零亂,少年羈旅。
遲暮。嬉游處。正店舍無煙,禁城百五。旗亭喚酒,付興與高陽儔侶。想東園、桃李自春,小唇秀靨今在否。到歸時、定有殘英,待客攜尊俎。
這首詞寫于政和二年寒食時節(jié),其時周邦彥春游長安。上闋先寫春景,已是夜晚將盡未盡時,詞人久立于階前,一直望著院中已開桐花的梧桐,淅淅瀝瀝的春雨打到梧桐樹的葉子上,滴到空空的臺階前,惹人愁思郁結,此情此景詞人不禁想起前人詩句:“雨滴空階曉,無心換夕香。井桐花落盡,一半在銀床”。滿院愁雨又惹得已是57歲高齡的詞人想起年少時,與故人共度寒食的歡樂時光,雨中憶往事,正是商隱《夜雨寄北》中的“何當共剪西窗燭,夜話巴山夜雨時”。昔日自己已遠離故鄉(xiāng),飄蕩在外,如今自己年歲已高,卻還未還鄉(xiāng),真是無限凄涼。
不直接訴說而采用這些檃括,使得這首詞的表達更加含蓄委婉,讀來也覺書卷氣濃郁,口齒生香,十分雅致。
(三)抒發(fā)情感更加真摯深厚
對周邦彥的詞,由宋至今品評如潮,持論不一,而持否定態(tài)度的大多以周邦彥詞多技巧而少真感情為由,以劉熙載為例:“周美成詞,或稱其無美不備。余謂論詞莫先論品。美成詞信富艷精工,只是當不得一個貞字”[11]109。 周邦彥是運用檃括寫詞的高手,檃括就是一種不直接表達情感的方法,但是不直接表達不代表沒有真情感。以《滿庭芳·夏日溧水無想山作》為例:
風老鶯雛,雨肥梅子,午陰嘉樹清圓。地卑山近,衣潤費爐煙。人靜烏鳶自樂,小橋外、新淥濺濺。憑闌久。黃蘆苦竹,疑泛九江船。
年年。如社燕,飄流瀚海,來寄修椽。且莫思身外,長近尊前。憔悴江南倦客,不堪聽、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時眠。
通篇除了“憔悴江南倦客,不堪聽、急管繁弦”三句外,皆無一字直抒情語,且“不堪聽”句,讀來傷感,也只是淺而得情。但是如果仔細分析這首詞就會發(fā)現,詞人不直抒胸臆,轉而把情感寄托于詞句檃括的詞意中,“風老鶯雛”檃括杜牧《赴京初入汴口曉景即事先寄兵部李郎中》中“露蔓蟲絲多,風蒲燕雛老”,透露出一絲深沉之感;“地卑山近,衣潤費爐煙”與下文的“黃蘆苦竹,疑泛九江船”檃括白居易《琵琶行》中“住近湓江地低濕,黃蘆苦竹繞宅生”,寄托不得志的失意之情;“且莫思身外,長近尊前”則檃括了杜甫《絕句漫興九首》(之四)的“莫思身外無窮事,且盡尊前有限杯”,此二句梁啟超先生評“最頹唐語,卻最含蓄”[12]313,很有藝術張力。在這首詞中,周邦彥寄托了真摯深厚的情感,但又不直接表達出來,轉而用檃括的手法輕輕點出,反而使得其意境更為深遠,正如俞平伯所說:“(滿庭芳)通篇用事,多系唐大家詩,意境沉雄,音調圓潤,此清真中年官溧水令,著意之作也。 ”[13]121
周邦彥、黃庭堅之類詞人用檃括這種含蓄寄托自己感情的創(chuàng)作方法入詞,也能把情感準確地表達給讀者,這體現了詞這種文體發(fā)展過程中向詩靠攏的進步。
周邦彥是詞學的集大成者,他的詞“多用唐人詩語,渾然天成,長調尤善鋪敘,富艷精工”[14]1199。櫽括是周邦彥創(chuàng)作詞較為常用的修辭之一,前人針對周邦彥詞的櫽括做的研究還十分有限,所以也需進一步發(fā)掘。
[1](元)脫脫.宋史[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
[2]李之亮.蘇軾文集編年箋注[M].成都:巴蜀書社,2011.
[3]羅忼烈.羅忼烈雜著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4]吳承學.論宋代櫽括詞[J].文學遺產,2000,47(4).
[5]孫虹.從櫽括修辭看宋詞與詩合流的問題演變軌跡[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2004,49(6).
[6]彭國忠.檃括詞淺論——以宋人的創(chuàng)作為中心[J].詞學,2006,16(1).
[7](日)內山精也.兩宋櫽括詞考[M]//吳承學,何詩海,編.朱剛,譯.中國文體學與文體史研究[M].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
[8]村上哲見.宋詞研究[M].楊鐵嬰,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
[9]錢志熙,查正賢,尹濤.江西詩派詩傳[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10]沈義父.樂府指迷[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4.
[11]劉熙載.藝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12]梁啟超.飲冰室評詞[M].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1998.
[13]俞平伯.清真詞釋[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10.
[14]唐圭璋.詞話叢編[M].北京:中華書局,2005.
責任編輯:曲曉紅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Zhou Bangyan’s Poem Adapting and the Creation Theory of Jiangxi Poetic School
Shen Huijuan
(College of Liberal Arts,Shenzhen University,Shenzhen518000,China)
This paper takes Zhou Bangyan’s poem adapting as the object of study and divides it into three types:direct use,transformational use and reverse use.There are some similarities between Zhou’s adapting and the creation theory of Jiangxi poetic school,especially the theory of “turning iron into gold”and “creating new things out of the old” proposed by Huang Tingjian.The reasons for Zhou’s adapting include the environment of the Song dynas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ong poems as well as the convenience for singing and spreading.
Zhou Bangyan;adapting;Song poems;Jiangxi poetic school;turn iron into gold;create new things out of the old
I222.8
A
1672-447X(2017)02-0063-005
2016-11-17
申慧娟(1993—),安徽亳州人,深圳大學人文學院2015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