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澤佳
有人說:“故鄉(xiāng)不僅是地理學上的一處場所,更是精神學上的一個空間”。每當提到故鄉(xiāng),浮現(xiàn)在我腦海中的便是那個炊煙繚繞的小村莊——新溪村,而在我的記憶中,最為深刻的是家鄉(xiāng)的老祠堂——張氏家廟。
我的童年在故鄉(xiāng)度過,家的旁邊有座祠堂,記憶中的祠堂呈軸線對稱布局,建筑風格古樸,氣勢恢弘。正面大門,兩側前后共四個旁門,常年閉鎖,祭祀時才開放。正門上面石匾勒著“張氏家廟”四個雍容古雅的大字,運筆簡潔、圓渾流暢;門口兩旁擺放著一對石鼓,石面光滑潤潔。推門望進去,后堂木匾上“金鑒堂”三個鎏金大字,筆法渾厚雄健,大氣醒目;里面雕梁畫棟,玲瓏別致,古色古香,獨具一格。祠堂雖年久失修,但依舊能感受到她昔日的霸氣和輝煌。
對祠堂的敬仰,源于爺爺?shù)墓适?。爺爺曾告訴我,“金鑒堂”是張氏祠堂的堂號之一。唐朝開元年間,群臣多獻珍異寶物為唐玄宗拜壽,唯獨時任宰相的張九齡以犀利之筆綜述歷朝興衰存亡之理,總結歷代治國的經(jīng)驗,成書《千秋金鑒錄》五卷,獻給皇帝。玄宗御覽,甚為賞識,賜為《千秋金鑒》,作為治國銘言珍藏。其裔氏子孫以《千秋金鑒錄》為榮耀,遂以“金鑒堂”為堂號。此外,張氏子孫一直秉承了《千秋金鑒錄》銘言,故有“金鑒家風”之美譽。九齡公任宰相時期,群賢依賴,天下仰重,文章高雅,詩意超逸,冠絕一時,是張氏子孫的驕傲和楷模。
俗話說,“無祠則無宗,無宗則無祖”。人的根本是祖先。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往何處去?這一連串的自我追問是長存于每個人心中永恒的命題。對于這些疑惑,直到有一天,我爺爺從泰國回來,他對我講述了家鄉(xiāng)的由來和宗祠的創(chuàng)建,這時,一扇扇迷惘之門才漸次打開。爺爺說,先祖原居于福建省莆田縣,元朝年間,為逃避戰(zhàn)亂,張氏兄弟七人﹙張德峰、 張鐵峰 、張翠峰 、張錦峰、 張裕峰 、張樂峰、 張繼峰 ,俗稱“七峰”﹚攜妹﹙張翠娥﹚遷來廣東省潮州府。從此,潮汕地區(qū)張氏子孫遍地開花,衍生了一代又一代。而據(jù)地方文獻《普寧縣志》記載:南溪鎮(zhèn)張氏先祖為錦峰公后裔﹙又一說為德峰公后裔﹚,真?zhèn)斡写M一步考證。新溪村主要是由“三張”﹙南溪鎮(zhèn)的下尾張村、南溪村和北溪村﹚以及池尾街道的東山村、洪陽鎮(zhèn)的金鋒村和揭東縣霖磐鎮(zhèn)洋頭崗村等的部分張氏子孫搬遷至此定居的。
張氏家廟是民國年間,時任普寧縣縣長張五云宗親,集當時的“三張”和“潮、普、揭”所屬張氏鄉(xiāng)村籌資興建的。祠堂里的屏風內(nèi),設有左中右三龕,分別供奉唐代宰相九齡公、潮州前八賢之一的夔公以及“潮、普、揭”張氏各村祖宗神位。祖宗神位上那些密密麻麻的名字,都是曾經(jīng)的生命符號,它浸潤著血濃于水的宗族之情。不管過多少年,無論你有多大的建樹、多大的本領、多大的財富,也無論你多么平凡卑微,都會有人知道你、記住你、認可你。
“看著族譜上記載著的祖宗的名字,仿佛一下子拉近了與他們之間的距離,對他們既崇敬,又備感親切,感覺自己身上流淌著他們的血液。與先人同源同種,血脈相連,血濃于水,一種溫暖頓時涌上心頭。”爺爺微笑著對我說。
“追遠溯本,莫重于祠”,一座祠堂,崇宗祭祖,多少榮衰滄桑在其中,這是一本集體的記憶手冊,她見證與親歷了百年歷史變遷。
爺爺曾經(jīng)告訴我,在古代,祠堂主要是用來供奉和祭祀祖先牌位、瞻仰祖先功德的地方;是家族宗親聯(lián)系、匯聚、議事、定規(guī)、處理族里大事和“正本清源、認祖歸宗”的活動地點;是族人進行禮制、禮法、禮教宣傳教育的活動場所;是宗族以族長為代表的最高權力機關和權威的象征;是傳統(tǒng)上的道德法庭,族長有絕對的行權權威;是處理家庭內(nèi)部事務、樹優(yōu)立榜、賞勤罰懶、化解糾紛、處理矛盾的地方。在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和民主的當今,我們對宗祠文化應當批判地繼承和發(fā)揚。
祠堂也是一個姓氏歷史的教科書,閱覽她,如同閱覽一卷綿長的宗族歷史畫軸。她包含著姓氏文化、宗族歷史、地方人文、風水玄機和道德文章等。通過匾額、楹聯(lián)、碑記,以及族規(guī)家訓等思想深邃,內(nèi)容豐富的宗族文化,記載了如愛國、孝悌、敬業(yè)、誠信、禮讓、謙恭、友善、慈愛、勤勞、儉樸等道德風尚。構建了如報答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孝敬父母,不離不棄,在長輩年高體衰多病需要照顧的時候,倍加關懷、關心、呵護他們,侍湯奉藥,洗衣送飯,問寒問暖,讓老人在人生的暮年中切身感受到子女的孝順與敬奉等的孝文化以及為人行事謙虛謹慎,不驕不躁,不張揚,不喧躁;待人接物不卑不亢,有禮有節(jié),伸張有度,從小養(yǎng)成“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的良好行為習慣等先輩們的優(yōu)良品格與道德風范。
祠堂對于家鄉(xiāng)人來說,有太多的回憶,太多的故事。抗日戰(zhàn)爭時期,汕頭市區(qū)被日本轟炸淪陷后,汕頭“市中”部分年級曾搬到“張氏家廟”辦學多年。而新中國成立以后,祠堂的許多功能和作用被淡化,張氏家廟卻曾成為普寧縣水路貨運的中轉(zhuǎn)站,貨物從汕頭或揭陽等地水運到這里,暫時存放;更有作為村里生產(chǎn)隊的隊間、村政辦公地址,也曾經(jīng)辦過學校……我們這一代人,小時候讀書,就在這里度過。上課時,老師教著時代的語錄,同學們讀著具有時代色彩的書;下課后,天真無邪的我們開心地玩耍,童年的大好時光在這兒度過,她承載著我們的歡樂與夢想。
記得小時候,村里的許多活動都在祠堂正門前的那個寬闊的大埕里舉行。逢年過節(jié)十分熱鬧,記憶里,這里有做過皮猴戲、表演潮州大鑼鼓、舞獅、映電影……更有補鞋、補鼎、磨剪刀、賣草粿、炸油條……其中最熱鬧的要數(shù)改革開放后,每年的農(nóng)歷九月初十。這一天,來自各地張氏宗親的部分族老代表,穿著長衫前來這里祭祖。祭祖時,長輩們在供桌上擺上貢奉物品,點燃了香火,表情凝重、恭敬溫良,行著最莊重的禮節(jié),氣氛莊嚴而肅穆。他們代表裔氏子孫,表達了對祖宗的敬仰與緬懷,祈求祖先保佑裔氏子孫大小平安,財丁興旺,事業(yè)發(fā)達,家庭幸福。
每當回到家鄉(xiāng),踏足祠堂,我心中除了虔誠,還是虔誠。想著祖先歷盡千山萬水來到這里結廬駐足,經(jīng)過了逾百年的繁衍,衍生了一代代張家人,家鄉(xiāng)有今日的輝煌,祖宗功不可沒!
歲月如煙,紛紛渺渺繚繞著許多記憶。如果說城市是那些在外的裔氏子孫們追求幸福的“夢”,那么家鄉(xiāng)的老祠堂,則如同他們保留在鄉(xiāng)土那一端的“根”。她會成為一根線,永遠把那些在外漂流的人們拉回來,葉落歸根,來到祖宗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