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玉苗
劉勇先生曾為梁實秋先生《安放人間的雅舍》一書寫過一篇名為《一間安放人生的房子》的序言。他這么說:“其內(nèi)容或麻將排隊,握手下棋,或理發(fā)謙讓,喝茶飲酒,俗世男女老少無所不及,柴米油鹽皆入文章。將千姿百態(tài)的人性世相,雜色繽紛的凡心俗世一網(wǎng)打盡。”好一個“一網(wǎng)打盡”!瑣事雜事大事小事皆成文章,好似我們每天的生活,便是一篇平淡、真實而耐人尋味的上好佳作。
可讓我苦惱的是,為什么在散文家手里那些平平常常、簡簡單單的事物就是一篇美文,而我的學生就不能呢?除卻他們的文學功底,怎么每次作文里,都是空洞、乏味偏多,鮮有生活味兒呢?正當我為此事萬分苦惱之時,仔細咀嚼平時自己所喜愛翻閱的散文,恍然大悟。說得俗一點,“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我們的孩子,特別是像我們寄宿制的學校,學生很難有太多機會去體味生活。每天坐在教室,等待老師的到來,上課、下課、排隊吃飯,然后睡覺,一天倏忽而過,然后周而復始,一天又一天,一周又一周,鮮有驚喜。這樣的生活,沒有漣漪,如何精彩。
但是,學生的生活,真沒有漣漪嗎?會不會漣漪就在這清風明月一閃而過的瞬間,只是我的學生沒有看到呢?記得《寫作學基礎(chǔ)》在論述散文取材廣泛這一特征時,有這樣的解釋:“散文之所以在詩歌,小說,戲劇之外有著不可取代的作用,就在于它能遮拾生活中的零星小事,松散片斷,別具一番意味。”那我們學生的文章,為何就不可以把這些“細小、片段、零散的事物”作為他們寫作的重要題材呢?
說干就干!經(jīng)過網(wǎng)上搜尋,我為孩子們找到了漂亮、耐用、厚實的本子,貼上標簽,美其名——“最美細節(jié)本”。還讓每個孩子在扉頁,用工整的字跡醒目地寫上:世界上本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和孩子們約定,老師也每天寫一個小細節(jié),其實也是起到一個示范作用。
3月1日
鄰班的孩子上室外課了,而走廊那個小角落,早就悄悄入了我的眼。今年的花更勝,有一盆花長得尤其特別。
這盆花,掛在窗邊的鐵欄桿上,花枝從中間開始向四周散開著長。葉子呈流線形,對葉生。葉脈顏色淺淺的,兩端密集,中間稀疏,葉子上還長著一層細細的絨毛。中間幾枝葉子的邊角,對著互生出一對胭脂紅的花兒來,細細的一根花枝,淺綠色的花托,花朵倒垂著,像極了歐洲舞會上舞女們旋轉(zhuǎn)著蓬起來的裙擺。后來詢問了鄰班值日的孩子,原來這花叫做燈籠花,這掛在欄桿上,倒垂著,確實是像正月間房檐上掛著喜慶的燈籠呢。
孩子們驚呼,原來,這就是“細節(jié)”?我并不著急回答,要求孩子們給老師評判一下,哪個地方是最精彩的細節(jié)呢?這下孩子們炸開了鍋,平時都是老師評學生,這會兒“翻身做主人”,興趣十足,個個開始品頭論足起來。說著說著,自己也開始心癢起來,好,那我們就去校園開始我們“尋找細節(jié)之旅”吧。特意選了孩子們最常走的路線,也不說話,也不提醒,心里卻想著,這是走馬觀花,還是絲絲入扣,都不重要了,我只需要他們帶上那雙愿意去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
回到教室,大部分孩子開始奮筆疾書起來,交上來的作品,果不其然,讓人驚嘆,尤其是一個平時不愛做聲的小孩兒,文字讓人感動。
3月1日
今天,龍老師讓我們觀察一件事或我們身邊的小東西。這讓我挺為難的,不知道觀察什么,只能讓自己的目標縮小了,眼光落在了飯?zhí)寐飞系囊恢晏J葦上。
那株蘆葦沒有什么特別的,它長在一處小小的石縫中,它沒有大松樹那樣的高大,沒有桂花樹那么芬芳,可它還是一直好好地堅強地活著。它沒有太引人注目,可它在我心目中是那么美。它長著一條長長的土黃色的桿,幾片小小的長長的葉子在風中舞動,而細長的桿子,那么筆直地站在那兒,頭上的蘆花,是雪白的,在土黃的桿上顯得那么突出,在風中,仿佛是一個優(yōu)秀的舞者。(賢忠)
或許孩子沒有留意,這短短兩百來個字,卻有“散文家”的風范。只不過,孩子們不懂,何為散文罷了。作為形散而神不散的文體,“散文”本身就有著細碎的品質(zhì)。因為散文更貼切生活。
其實不難發(fā)現(xiàn),在一些經(jīng)典散文里頭,經(jīng)??梢愿Q見,生活的那些小角落。路上偶遇的陌生人,落入肩頭的一片雪花,日常生活的柴米油鹽,衣食住行等,都構(gòu)成了散文紙上的那幕主角。譬如林清玄《路上撿到一粒貝殼》,“午后,在仁愛路上散步”,于是,就散出了一篇散文來。面包樹、高圍墻、寬大的落葉、葉下一粒粉紅的貝殼… …正是這粒貝殼,讓林先生“不能專心的散步了”。于是,散文家開始從生活的散文進入散文中的生活。散步固然繼續(xù),單就這路線的選擇,也讓林先生生出哲理性的念頭來?!昂芫脹]有走的路,又去走一次,發(fā)現(xiàn)完全不同了,這不同有幾個原因,一個是自己的心境改變了,一個是景觀改變了,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季節(jié)更迭了?!毕壬母呷酥幈阍谟诖?,提拔一個思想高度,“使我知道,這個世界是無常的因緣所集合而成的,一切可見,可聞,可觸,可嘗的事物竟是沒有永久的實體……終究是幻化?!痹谄匠5牟荒茉倨匠5纳⒉狡陂g,偶然間,發(fā)現(xiàn)了那樣一粒貝殼,便引得林先生浮想聯(lián)翩,這種取零星題材,寫大智慧文章,若我的學生能早日參悟,那該多好!當然,我的想法實屬不夠現(xiàn)實,但這樣取材的方法,咱們的賢忠同學不就學到了么?
好的文章總會有這樣一種魔力——“化腐朽為神奇”。每天都會經(jīng)過的路線,或許你只大步往前邁,或許你的余光瞥見了這一株石縫中的蘆葦,但僅此而已。剛剛好,這株細長的蘆葦,落在了這個孩子眼里,成了他心中“最美的細節(jié)”,成了他文章里好運用的素材,貼近生活,有了活生生的味道。
因為有了“細節(jié)本”,每天的課前演講,便多了一項——“最美細節(jié)”匯報。有時,是描述黑板上粉筆擦留下的白色痕跡;有時,是安靜的自習課上突然聽到飲水機里“咕嘟咕嘟”冒泡的聲音;有時,是一片邊緣微微卷起的細葉欖仁樹葉;有時,是一朵昏黃時間落在校道上的黃槿花,等等。有人,有事,有景,有物。有孩子的示范,也有老師的參與,慢慢從“細節(jié)本”這短短的一兩百個字,過渡到平時四五百字的作文。此時再看孩子們的文章,果然有了不一樣的效果。
學生作文片段一
那棵三角梅,竟還在開放著呢,那三片嬌小玲瓏的花瓣,微微合攏,好似身在閨中的一位姑娘似的,紫紅色的那身綠羅裙,一雙含情脈脈的杏眼,紅撲撲的小臉蛋,那紅紅的朱唇,頭上挽著支釵子,好生可愛,像一個尚未成熟的女娃娃。(陳熙)
學生作文片段二
清晨,從學校里散發(fā)出一陣陣的白蘭清香。學校門口,張叔、張姨總會在旁邊放一個大鍋,一輛三輪小車,幾張小桌子,幾張椅子。
當我蹦蹦跳跳來到門口時,張叔總是瞇著眼,咧著黑黃的牙齒,油光的臉一下子翹了上去,起了老繭的手總是熟練地煮著云吞;而張姨也會和張叔說笑,笑得卻不同于張叔那么大方,微微一笑,那么溫柔,那么矜持。(泳雯)
孩子們有了善于捕捉生活細節(jié)的能力,就擁有了一顆真誠的心去抒寫生活所見所聞所感。自然,文章內(nèi)容就會顯得更有真實性,有種獨特的魅力,充盈著一種真實的感染力。這樣的生活,不是矯揉造作,不是虛幻如影,平平淡淡卻是最真的生活。有了生活的味道,這樣的文章就是好文章,值得一提的是,好幾個孩子的文章登上了報刊雜志。
優(yōu)秀的散文,之所以優(yōu)秀,并不是因為散文沉溺在“花好月圓,江澄水碧,描金繡玉之美”,也不是每一篇文章都有“細水微瀾,曲徑通幽,靜穆祥和”的格局,散文體現(xiàn)的是一種尋常的心理需要,并不要求每一篇都“生拉硬扯微言大義”,小而精,便足矣,這何嘗不是學生寫文章更真實更感人的小竅門呢?
一花一葉最是尋常,可難得的是,怎樣用這尋常事物來體現(xiàn)生活真實的一隅。而教作文,正是教學生如何認知生活,如何選取這一花一木去展現(xiàn)生活,這正是我們當代語文教師該思考的關(guān)鍵問題之一吧。
(作者單位:廣東中山紀中三鑫雙語學校)
責任編輯 黃佳銳
實習生 謝綺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