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通江縣瓦室鎮(zhèn)嘯口村、沙溪鎮(zhèn)王坪村等地曾是川陜革命根據(jù)地的大后方,1933年至1934年反“六路”圍攻和萬源保衛(wèi)戰(zhàn)爆發(fā)。為方便轉運傷員、物資,1934年2月,川陜省工農總醫(yī)院遷至瓦室鎮(zhèn)嘯口村,收治前線傷病員。
1934年10月,聶正遠的父親聶友奎便義務看護紅軍烈士墓。1982年5月,義務守候了48年紅軍烈士墓的聶永奎走到了人生盡頭。臨終前,聶友奎拉著兒子聶正遠的手說:“紅軍給我們聶家分了田地,治好了我的傷寒病。紅軍是我們的恩人,我們一定要一代一代地好好守護他們的英靈,不然就對不起這些烈士!”
從小就與父親一起守護紅軍墓的聶正遠含淚接過這份責任和承諾,至今祖孫四代守護整整82載。每年清明、春節(jié)前夕,聶正遠都要帶上兒孫給紅軍烈士掃墓,清理水溝、培土除草、擦無名烈士紀念碑……他平時幾乎每天都要到紅軍墓轉一圈,自己種的莊稼也在紅軍墓邊上。閑暇時,他就給兒孫、周圍的學生、鄰居講述紅軍幫助窮人的故事。34年來,聶正遠從壯年漢子變成兩鬢斑白的老人,“子承父業(yè)”守護著3000余位無名紅軍的烈士墓。
今年46歲的聶長周從讀小學開始就和父親聶正遠一起到紅軍墓除草、壘墳、聽紅軍故事。聶長周沒有像村里的其他年輕人一樣外出打工,而是在通江縣城務工,也方便常回家照顧老人并替父親守護紅軍墓地。更讓人欣慰的是,19歲的孫子聶自強和15歲的孫女聶黎,對家族的傳承并不抵觸。每年清明,聶正遠都會早早備好香蠟紙燭、高粱酒和臘肉等祭品,帶著兒子、孫子和孫女前來祭拜。
“要是我不在了,就埋在紅軍烈士墓旁,看著兒孫們一代代守護無名紅軍烈士墓。”站在紅軍墓前,71歲的聶正遠杵著鋤頭堅定地說。
(摘自《新華網》)
【素材解讀】
我們總是在歌頌革命先輩的偉大,卻很少注意到有這樣一些普通人在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守護著烈士們的英靈。82年,四代傳承,他們以最平凡的身份踐行著中國人的良知。
【適用話題】
感恩;堅守;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