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歡
摘 要:教學《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這篇課文時,抓住作者對梁啟超先生評價中“有熱心腸”這點,分析文章中三次引用的作用,讓學生體會梁啟超先生的拳拳愛國之心,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從而實現(xiàn)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教學目標。
關鍵詞:熱心腸;愛國;梁啟超
梁實秋先生《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一文是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一第三單元一篇課內自讀課文。
這是一篇寫人記事的文章??疵忠詾槭菍懸淮窝葜v的,實則是寫梁啟超這個人的。寫法上,文章中運用了正面描寫,語言、動作、肖像、神態(tài)等細節(jié)描寫,還運用了側面烘托的手法,塑造了一個立體生動的梁啟超的形象。
文章的結尾部分,作者對梁啟超先生的評價是:有學問、有文采、有熱心腸。有學問和有文采在文章中有直接描寫,學生很好理解?!坝袩嵝哪c”該如何理解?這個問題,才是這篇課文的重難點。如何突破這個問題,這里談一下我的教學思路。
圍繞這個問題,重點分析文章中的三次引用如何體現(xiàn)梁啟超的愛國之心,即熱心腸。
第一個問題:梁啟超為何講杜詩時于涕泗交流中張口大笑?這個問題需要比較杜甫與梁啟超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杜甫寫作《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時52歲。這是他因“安史之亂”而漂泊到劍門之外的第五個年頭,杜甫無時不期望著能夠平息叛亂,葉落歸根。現(xiàn)在突然聽說官軍收復了薊北,喜極而泣,不能自已。梁啟超與杜甫有相似的時代背景,同處于國家動蕩危難之時。
國家動蕩讓他們涕泗交流,而戰(zhàn)亂平定、國家安定又使他們張口大笑。從而看出:梁啟超和杜甫一樣憂國憂民,梁啟超熱心國事,有一顆愛國之心。
第二個問題:梁啟超講《桃花扇》時為什么痛哭流涕?這里引用的是《桃花扇·哭主》提兵鎮(zhèn)守武昌的左良玉,聽說崇禎駕崩,捶胸頓足對北方哭道:“高皇帝在九京,不管亡家破鼎,那知他圣子神孫,反不如飄蓬斷梗。”接著問:左良玉哭的是崇禎,那么梁啟超哭的是誰呢?進一步提示學生:崇禎皇帝是一個勵精圖治的皇帝。他勤儉勤勉,兢兢業(yè)業(yè),付出全部的精力與明末龐大的文官集團抗爭,用盡心力,意圖復興明室,最終城破自縊。其實梁啟超講到“高皇帝在九京,不管亡家破鼎”時想起了曾經(jīng)重用他進行戊戌變法的光緒皇帝。1898年6月光緒帝任命康有為、梁啟超等實行“戊戌變法”。光緒帝也力圖有所作為,變法圖強,不愿當亡國奴。
梁啟超痛哭流涕,悲的是自己曾經(jīng)追隨并重用他的光緒皇帝,悲的是國家的衰亡和變法的失敗,悲的是他的一腔愛國情懷付諸東流。由此看出:梁啟超是一個熱心國事,有一顆愛國之心的人。
第三個問題:梁啟超引用《箜篌引》想到了誰?王國維評價:這十六字構成中國詩壇最悲壯凄慘的一幕,是用血寫成的。蔡邕《琴操》中“《箜篌引》者,朝鮮津卒霍里子高所作也。子高晨刺船以濯。有一白首狂夫,被發(fā)提壺,涉河而渡,其妻追止之,不及,墮河而死,乃號天噓唏,鼓箜篌而歌曰:‘公無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曲終,自投河而死。子高聞而悲之,乃援琴而鼓之,作《箜篌引》以象其聲。所謂《公無渡河曲》也!”白發(fā)狂夫為何一定要渡河?可以推測河對岸一定有吸引他的事物。白發(fā)狂夫身上有一種什么精神?白發(fā)狂夫身上有一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精神。梁啟超講到《箜篌引》時想到了他的好友譚嗣同。因為譚嗣同有著一股與白發(fā)狂夫相同的不怕死的勁兒。譚嗣同在戊戌變法失敗時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不有死者,無以酬圣主……”譚嗣同視死如歸,毫無懼色。
很明顯,梁啟超從白發(fā)狂夫身上看到了“戊戌六君子”之一譚嗣同的影子。他為譚嗣同這種為了國家、為了變法而甘愿犧牲的精神而振奮。正因為梁啟超熱心國事,講到《箜篌引》時,想到了自己已經(jīng)犧牲的同伴戰(zhàn)友,內心深受感染,所以講起這首詩時才能充滿感情,“活畫出一出悲劇”。
分析課文三次引用,都可以得出梁啟超是一個熱心國事,擁有濃烈愛國之心的人的結論。課文中的熱心腸就是指的梁啟超這種熱心國事,愛國之心。
最后補充:梁啟超自稱飲冰室主人?!帮嫳币辉~源于《莊子·人世間》:“今吾朝受命而夕飲冰,我其內熱與?”當年,梁啟超受光緒皇帝之命,變法維新,臨危受命,面對國家內憂外患的交煎,梁啟超內心之焦灼可想而知,如何解其“內熱”?唯有“飲冰”方能得解。“飲冰”一詞正反映他內心之憂慮焦灼,反映了他憂國憂民的心境。
梁啟超作為中國近代百科全書式的人物,學生不僅要知道他是戊戌變法的領袖之一,還可以通過這篇課文的學習,體會他拳拳愛國之心,受到實實在在的愛國熏陶。教師引導學生學習感受梁啟超的這種愛國之情,對學生進行愛國教育,實現(xiàn)情感與價值觀教學目標,從而達到語文教學育人的目的。
參考文獻:
曹振國.《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教學三問[J].中學語文教學,2010(7).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