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琳
摘要: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是內在統(tǒng)一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專題式教學模式的運用,能有效實現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的有機融合,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促進大學生全面健康發(fā)展。
關鍵詞: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專題教學;融合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07-0193-02
一、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人類生活的最基本的約束規(guī)則就是道德與法律,作為兩個基本的社會規(guī)范,二者相互支撐與依存,共同制約并引導人民日常行為規(guī)范,調節(jié)著各種利益之間的關系,維護著良好的社會秩序。然而作為兩種社會約束機制,道德與法律各有所長,也存在各自的局限性。道德是一種軟約束,它主要通過人們內在的良心、社會輿論、風俗習慣等來調整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規(guī)范人們的各種行為活動。它依靠的往往是自律,沒有一個客觀的制度標準。當社會秩序不太穩(wěn)定,人們道德水平不高的情況下,它就無力限制和約束人的行為。而法律則是硬約束,它由統(tǒng)治階級設置的警察、監(jiān)獄等機構強制執(zhí)行,是一種強制性的行為規(guī)范和活動準則。它明文規(guī)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因此它的作用相對固定,能夠有效引導人的行為活動,也能嚴厲懲治違法犯罪行為,這一點恰恰可以彌補道德約束力的不足。但法律也不是萬能的,現實社會錯綜復雜,違背道德規(guī)范的行為卻未必違法,法律對其無計可施。因此法律和道德必須發(fā)揮各自所長,相互融合,相互促進,才共同維護社會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
大學生時期是人生中道德與法律意識形成的一個最重要的階段,在大學時期,對學生有意識地進行道德與法律教育,將這兩種教育有機結合,統(tǒng)一協(xié)調,充分發(fā)揮其教育功能與價值,讓他們形成和養(yǎng)成良好的法律意識、法制觀念和法治精神,總是試圖將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割裂開來,或者認為道德教育比法制教育更為重要,后者從屬于前者,在處理二者關系上存在偏見。因此轉變教育觀念是第一位的,要把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都看作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面,二者都要達到共同的教育目標,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只有實現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的相互融合,相互滲透,才能不斷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相融合,不是簡單的道德知識加上法律知識的傳授,它要求實現教育目標、教學理念、課程設置、教學方法等方面全方位的變革。這種融合既能提高大學生的道德水平,又能提升其法律意識,促進大學生健康均衡發(fā)展。大學教育的宗旨是培養(yǎng)符合社會需要的全方位發(fā)展的人才,因此要始終貫徹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通過道德教育讓學生知道如何生活、如何做人,如何處事,通過法制教育提升學生的法律意識,為將來進入社會成為一個獨立自由的個體打下基礎。
二、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融合的途徑——專題教學
隨著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已經探索出各種具有實效性的教學方法,如案例教學法、討論教學法,專題教學法、實踐教學法等,“基礎”課中也一定程度上運用了專題教學法,形成了很多理論與實踐的教學成果。專題式教學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它打破了常規(guī)教學中教師按照章節(jié)順序講授教材內容的傳統(tǒng),更加突出精講和深講,注重對某種理論或問題的系統(tǒng)講述。專題式教學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的教學模式,它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作用為越來越多的教師所認同。
在“基礎”課的教學中,很多內容都十分零散,對于同一知識點而言,其道德內涵與法律要求可能分屬于教材不同的章節(jié),比如,“人與自然的和諧”和“環(huán)境保護法”二者內容相關,卻分屬于教材不同的章節(jié),教材中和“大學生與誠信”相關的知識點出現多次,涉及內容既有道德要求,也包含一些法律規(guī)范。運用專題式教學,就可以突破教材章節(jié)的限制,將這些零零碎碎的知識點整合起來,保證知識的系統(tǒng)性和連貫性,它不僅能針對同一問題將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自然地融合起來,而且有助于更深入地掌握知識點,使教學主題更加明確,教學思路更加清晰。對專題式教學的受眾大學生而言,能培養(yǎng)其多元化的思維方法,提升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基礎”課所涉及的愛國主義、職業(yè)、婚姻家庭、公共生活等專題,既非單純的道德問題,也不是純粹的法律問題,必須從道德和法律兩個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和理解。專題式教學將法制教育自然融入道德教育中,可以逐步改變過去一味重視道德教化,忽視法律思維的教學模式,實現道德與法律并重,引導學生改變思維習慣,拓寬個人視野,理性分析當前各種復雜的社會問題,正確處理生活中碰到的各種矛盾和沖突。對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而言,在探索專題式教學的具體分工和教學組合中,不同的學術背景可以相互學習、取長補短,教師有針對性地準備教學專題,從道德和法律兩個方面來重新整合教材,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案。這樣“基礎”課的教學深度很大程度上得以擴展,教師的教學與研究也更加深入,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際教學效果。
可見專題式教學很好地適應了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融合,實現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的需要,避免了將“基礎”課程簡單地處理成倫理學課程加法學課程的“拼盤”式教學組合的弊端,也避免了現實中法制教育與道德教育脫節(jié)的現象。專題式教學切合了思想政治理論課自身的許多特點,必然成為當下“基礎”課程教學方法改革的重要趨勢。
三、專題教學面臨的主要問題
第一,師資的問題。實現大學生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的融合需要一支優(yōu)秀的教師隊伍。當前的“基礎”老師有畢業(yè)于思想政治教育專業(yè)的,也有畢業(yè)于法律專業(yè)的,按照以往的課堂教學模式,他們應付下來沒有問題,但開展專題式教學對教師的綜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對課程所涉及的道德問題和法律知識都要熟練掌握,還要洞悉當前社會熱點難點問題,能夠實現跨越不同章節(jié)的組織演繹,并達到前后知識點的融會貫通和有效整合。因此教師要突破過去單一化教學模式的限制,改變思維方式和教學理念,探索更為有效的教學方法與技巧,而不是簡單地拼接教學內容,真正使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實現互動與融合。因此高水平的師資培訓顯得尤為必要,可以鼓勵教師去參加與課程相關的備課會、交流會,進行相關業(yè)務能力的培訓,提升教師的綜合能力和素質,使大學生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在日常教學中的融合更有實效。
第二,教學內容的問題。實現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的有機融合,很多教學內容都可以通過專題的形式展開,在道德教育中可以滲透法制元素,同時在法制教育中又能體現道德精神。但是開展專題式教學,實現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的互動與融合,并不意味著道德和法律沒有差異,甚至在教學中可以將二者混為一團,而是應該在不同的專題中各有側重,實現并重與側重的統(tǒng)一。同時,要科學地確定教學專題,一定要綜合考慮大學生的成長經歷、思維習慣、情感訴求以及當前社會的道德與法律大環(huán)境,確定教學專題以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為原則,關注當前社會熱點難點問題,這些問題既關乎道德準則,也與法律規(guī)范相聯(lián)系,更與大學生健康發(fā)展息息相關。同時還要明確教學目標是讓學生理解什么、學會什么,重點解決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思想認識問題,通過專題教學講清道理與法理,解疑答惑,對大學生的日常行為產生積極指導作用,真正使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相融合的理念滲透到“基礎”課的教學過程中。
第三,教學管理的問題。專題式教學圍繞專門的問題展開,打破了教材中章節(jié)的限制,而教學中有固定設置的教學周歷,按教材先后順序也制定了相應的教學計劃,同時專題式教學過程中會穿插一些案例、討論、講座及其他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這與傳統(tǒng)課堂教學有較大差別,因此在教學管理上會面臨一些新的問題。探索專題式教學模式,有必要對課程考核方式進行改革。授課教師和相關人員要不斷完善教學過程的考核與管理制度,合理設置課程考核細則,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實現課堂出勤、專題討論、師生互動、社會調查、公益活動等多方面環(huán)節(jié)的有機結合,把對學生的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從課堂之內拓展延伸到課堂之外。另外,學校相關管理部門對課程的考核和評價也應給予足夠的政策支持,靈活處理教學計劃、教學課時和專題教學可能出現的各種沖突,在教學班級設置、教學資源利用方面提供有力支持,鼓勵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大膽創(chuàng)新,為其教學改革提供足夠的空間,有效實現大學生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的有機融合。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
[2]羅斯科·龐德.法律與道德[M].陳林林,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
[3]劉壽堂.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融合的專題式教學探討[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11).
Abstract:Moral education and legal education are inherently unified. The use of thematic teaching mod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can effectively realize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and legal education,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and promote the overall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moral education;legal education;project teaching;the fusion